沙盤游戲的英文是“sandplay”或“sandplay therapy”,翻譯過來就是沙盤游戲或沙盤游戲療法。
盡管沙盤游戲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卻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根據一些沙盤游戲研究者的描述,我給它的定義是:
沙盤游戲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學家卡爾夫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基礎之上,借鑒了“世界技法”的操作方法,融合了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哲學思想,于20世紀60年代創建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
在這一技術中,心理病人使用沙子和各式各樣的小玩具在沙箱中制作一個場景,通過這個場景,心理醫生和心理病人可以了解到心理病人潛意識的沖突,并且可以使病人集體潛意識中沒有獲得發展的原型進入意識層面,從而使這些原型得到發展,最終試想對心理病人的治療。
我的這個定義中,首先強調了沙盤游戲創建人卡爾夫的身份——分析心理學家,以此來強調沙盤游戲的理論流派的歸屬,也就是說,沙盤游戲是分析心理學流派之內的一個技術。
那什么是分析心理學呢?
這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 Jung , 1875—1961)于20世紀早期所創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這一流派隸屬于西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1939)創建的心理動力學派。其中弗洛伊德創建的理論被稱為精神分析,榮格創立的理論被成為分析心理學,二者的相似之處在于都承認潛意識的存在,強調人的心理行為是有內部推動力的。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榮格在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潛意識的概念,所謂的潛意識其實就是被人們主動或被動遺忘的那部分經歷。
一些我們曾經歷過卻無法面對的事件,我們就會選擇“主動”忘記,就像一個男生失戀之后,不斷地勸自己忘記那個令他傷心的男孩一樣。還有一些經歷,我們并沒有感到痛苦,由于時間等原因,我們逐漸將它們忘記了,比如我們小學同學的名字,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就逐漸把它們忘記了。
這些主動或被動遺忘了的事件,事實上并沒有消失,它們還存在與我們心理的某一個角落之中,還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就像我們在小學同學的聚會上,可能怎么也想不起某個同學的名字,但是稍作提醒或者我們自己不斷尋找線索,往往可以重新想起對方的名字來。這就說明,這些記憶并沒有消失,只是沒有被我們感受到而已。弗洛伊德就把這些我們意識不到的心理內容稱為潛意識。
榮格對于弗洛伊德的理論并不滿意。榮格認為,我們人類的心理除了出生之后個人經歷所造成的那部分潛意識(這部分榮格稱為個體潛意識)之外,還有一部分并不是我們出生后經歷所兇殘的,像對蛇的恐懼,對黑暗的恐懼,我們并沒有被蛇咬過,并沒有在晚上后受到過攻擊,但是我們卻會為此而恐懼。
榮格推定這部分心理是從我們的祖先那里遺傳來的,并把它稱之為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在心理的最底層,由無數個原型組成。
所謂的原型,就是人類進化歷程中形成的各種各樣的概念,比如智慧老人的原型,就是人們會認為老年人更具有智慧,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戲曲舞臺上諸葛亮常常是長須飄飄,而年紀比諸葛亮大的周瑜卻是奶油小生的扮相,其實就是為了強調諸葛亮的智慧而已。
原型是一種概念式,是一種傾向,是沒有具體形式的。但是,原型可以通過某些事物的象征來獲得表現,就像諸葛亮可以用來表現智慧老人的原型,項羽、關羽可以用來表現英雄的原型。
原型與潛能一樣,如果不能被個體意識到,就不能發揮其作用。
另外每一個原型都猶如一粒種子,如果沒有合適的條件就永遠處于原始狀態,但是如果遇到合適的條件就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所謂的合適的條件,就是能夠使原型從集體潛意識進入意識之中,被意識意識到。
原型的成長與發展對于個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原型發展的比較好,人的心理也就比較健全,也就更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如果原型發展的不好,人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心理疾病。反過來說,讓未獲得發展的原型獲得充分的發展,也就能解決心理問題,治療心理疾病。
為此,分析心理學家門尋找到很多種方法來幫助病人意識到自己未獲發展的原型,從而促進原型的發展,進而解決各種心理問題。這些方法包括解夢、積極想象、繪畫治療、舞蹈治療等,沙盤游戲也是其中之一。(魏廣東 2012.03.29)
在沙盤游戲中,心理病人選取小玩具,利用沙子,在沙箱之內制作各種各樣的沙盤場景。這些場景就蘊含著很多種原型,如果心理治療師幫助病人意識到這些原型,也就幫助制作者的原型獲得了發展,也就解決了他們的心理問題。
這也是沙盤游戲最重要的治療原理。
沙盤游戲本身是一種心理治療技術,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制作者的心理。如果制作者是孩子,而觀察著是父母,毋庸置疑,父母是可以從孩子的沙盤中了解孩子的心理的。至于如何通過沙盤來了解孩子,我將在后邊的章節介紹,下邊先介紹介紹沙盤游戲是怎么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