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家長的心理咨詢和成長課程中,碰到不少面臨這個問題的家長:孩子偷偷從家里拿錢,而且還說謊話騙我們。打罵都不管用,屢教不改。這樣下去長大豈不是成了小偷、小混混?
一旦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拿錢、說謊話,馬上就會警鐘長鳴,因為這涉及到孩子的道德品質。家長們會非常擔心孩子以此開始,走上錯誤的人生之路。我們會憤怒,會失望,同時也會疑惑,怎么這種事會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他從小是那么乖巧,那么懂事?
確實,拿錢、說謊這些行為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有力引導,很可能孩子不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一發不可收拾,造成嚴重后果。但用暴力打罵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只能一時壓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造成孩子的逆反。
第一步, 我們家長要先覺察自己的情緒,用平和的狀態和孩子溝通。
知道孩子有這種行為,我們肯定家長自身有很多情緒,我們會憤怒,會失望,會迫切地想糾正孩子的錯誤。帶著這些情緒和孩子來溝通,結果只能是狂風暴雨。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先深呼吸三次,或者拿個抱枕打一打,讓自己平靜下來。
第二步, 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并通過溝通了解孩子的需要。
首先孩子知道偷錢的行為被我們察覺了,他是什么感覺呢?他一定很害怕,擔心受到我們的指責。我們可以和孩子表達:“媽媽要問你關于你從媽媽這里拿錢的問題,媽媽可以感覺到你現在很害怕,很緊張,擔心媽媽罵你甚至打你。”接下來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拿錢、說謊話,肯定是有某種需要沒有被滿足,他覺得很渴望得到某種東西,但不能得到父母的認同,所以只能選擇偷的方式來實現愿望。
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的需求,“你需要用錢,肯定是你想要某種東西,你覺得媽媽不會允許,才會采用這樣的方式。能不能告訴媽媽,你是想要什么東西呢?”案例中這個孩子就是很想吃辣條,因為爸爸媽媽不允許他吃這種“垃圾食品”,所以他就偷了媽媽的100元錢,全部拿來買了辣條,自己吃,還請同學吃;
第三步, 向孩子表達感受和建議:“媽媽知道你從媽媽這里拿錢的時候,媽媽有點生氣和失望,更多的是愧疚,還有擔心。
首先媽媽覺得很抱歉,因為媽媽沒關注到這個問題,你手里沒有自己可以支配的零花錢,所以你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只能采用這種方式。其次,媽媽有點擔心,擔心你養成這個習慣,對你將來的人生有很不好的影響。”
第四步, 給出肯定的反饋,提出建議引導孩子正確行為。
首先,媽媽知道你拿到錢買的東西還分給自己的同學,媽媽覺得你非常大方;第二呢,媽媽問你的時候,你都如實的告訴媽媽怎么回事,媽媽知道你是個很誠實的孩子,說謊騙媽媽你自己也會很難受。以后呢,媽媽每個星期給你一些零花錢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你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自己去買;同時你也要答應媽媽,如果你想要的東西自己的零花錢不夠,你就要和媽媽說,我們一起來商量這個東西是不是有必要買,但是你不能不經過媽媽允許來拿錢。
這種溝通的方式我們超越了對錯,巧妙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在這個溝通里面最困難的是做到第一步,放下自己的情緒,用平靜的狀態來和孩子溝通。需要家長們通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來一步步掌握控制自己情緒的技巧。其實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每一位家長都可以成為教育家。平靜的狀態可以生發無限的教育智慧。文章的最后,也給到家長朋友們一個小建議,孩子需要從小有一定數量的零花錢來培養他支配使用金錢的能力,數額可以根據我們的家庭條件來限定,但不宜過大。這樣會培養孩子消費的能力,金錢觀的建立。在經濟社會,與金錢的關系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