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進化慣性
在他的世界中,有兩類人,一類回歸自然,回歸原始生活,一類繼續生活在現代城市。
從某個意思上來看,這是環保的意識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導致了這樣的思維。
不過,書中所描述的何嘗不是他一廂情愿的想法。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其實也只在于一個是想像,一個是實踐。
8:最后的撒旦
光明和黑暗需要對比才成立。就好比耶穌和撒旦。
沒有對比就沒有存在。
只是這種心理問題的出現,卻不像那么單純。
他的雙親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且幾代都是。他也一度很虔誠。
物極必反。我寧愿相信他在家中經歷了一些或看到了一些與之信仰相左的事情,然后才有的變化。
11:蘋果的味道
讀著不由就想到了大衛·科波菲爾這位偉大的魔術師。
他在尋找的是一種釋放方式。釋放精神,釋放靈魂。
或者說是現在的世界太多的科技,讓他的肉體和精神都難以承受,他需要一個回歸的點。
這有點類似于辟谷。也就是武俠里會出現的,當然仙幻小說更多。
話又說回來,誰知道瑜珈是不是也是這樣出現的呢?也許瑜珈最初的本意也是釋放。放松自己,一種調節的方式,而不是為了養生或別的。
15:永遠,永遠
一份永遠的愛。
兩個人相依為命,同甘共苦了一輩子,突然一夜之間,一個人去世了,剩下一個人。
還活著的人如果沒有頹廢傷心到死,就會思念成疾。
這是一種相思病。
這病卻是愛的最高境界。愛一個人愛到不愿相信他的永離,不愿一個人面對活著的日子。
愛到眼中無時不刻都是他。
這樣的愛還有什么好說的。
愛,是很危險的。
21:雨默默的
我相信精神病有一個成因,一定是家庭。
在書中的這位她,會發展到把電視上封條,對所有人沉默不言,和父母在電視臺工作,以及他們幾乎從來不照顧她。肯定有很大的關聯。
她可以看到各種顏色的天空。藍色是開心,紅色是災難。
她是“天才”,5歲能自主閱讀。然而,這樣的“天才”卻成了精神病人。
沒有一個愛的土壤,再好的苗子,都會夭折。
24:盜尸者
他不是要做一個弗朗肯斯坦。
他是一個愛的使者。
他妻子去世了,
他愛她!
他想讓她“重生”!
沒有人會相信,
沒有人會幫他。
他只能去偷尸體,
自己解剖,
自己做實驗。
他病了嗎?
是愛病了!
32:死亡周刊
每個星期,他都要回去殺她一次。而她早在2個月前就被他勒死了。
“他把她的內臟清空,把尸體清理,四肢和身體用了很多保鮮膜和透明膠帶纏上。”
——會不會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進入了那種幻覺里。她會在他離去后,站在窗前和他揮手(重新活過來),然后打電話,每周讓他回去殺她一次。
沒有強大的心理,他做不到清理尸體;
沒有強大的心理,他只能承受她帶給他的噩夢。
33:永不停息的心臟
他已經痊愈了!他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分裂。
這精神分裂本就是他自己引發的。當他偏執于追求事物真理的時候,幻覺幻聽就出現了。
這讓我想起了王陽明格竹。
治好他的,不是藥物。而是愛。妻子、孩子對他的愛和包容。她們耐心地等到那一天——他心靈的蘇醒。
“有些現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種學科各種知識都不能解釋的話,那么對于剩下的那些解釋,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謬或者離奇,都要學會去尊重。因為那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證過程一定要謹慎仔細,不可以天馬行空。”
“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貴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還有生命的時候,在自己還存在的時候,帶著自己那顆人類的心,永不停息的追尋那個答案。有沒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充滿期待。”
這或許就是“頓悟”。
37:滿足的條件
當精神病醫師患上精神病!
什么樣的人才是正常的人?到底是誰在影響著誰?
就如同岳不群一般,堂堂華山派掌門,苦苦熬了幾十年,最終露出內心最深的欲望?
在聽患者的悖論,貌似邏輯性很強,難以辯駁。
其實也不外乎兩個字:尊重。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權益,尊重萬物生長的法則。
不然,殺人就成了日常,搶劫成了司空見慣的事了。
42:朝生暮死
在文中,作者等于承認了自己也是一位精神病。
并不是因為他采訪精神病人的時間長了,而是一開始就已經存在著這種病征。
什么是精神病人?什么才是正常人?二者之間到底是如何論斷的?
任何有偏執癥狀的,強迫癥狀的,妄想的,幻聽的…………與眾不同的!都是。
那么,從古到今,又有幾個是正常人呢?
李白不是,嬴政也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
沒有一個天才是正常的,正常的只是那些沒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人人都是精神病!
(麥芽兒,慢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