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了語言具有巨大社會作用。語言是人類為滿足表達和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誰都離不開語言的應用。一個人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能夠嚴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準確地說明事物,有條理地描述客觀世界豐富多彩的現象和種種復雜的關系,這是他良好素養的表現。所以,開設語言文字應用課程,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時代的需要,也是語文課程的使命。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表達與交流”部分提出:“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在“語言文字應用”部分也提出:“能根據需要,按照有關格式和要求,寫作應用文,力求準確、簡明、得體。”“了解語言文字法規的有關內容、增強規范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錯誤,提高語言文字應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是語言應用與實踐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交往的基本需求。因此,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近年的高考也把它作為必考內容納入考試大綱。
一、什么是簡明、連貫、得體。
(一)簡明。
何謂簡明? “簡”即“簡潔”,言少意豐,不啰嗦重復,不說多余話。它是指“量”的要求,是用盡可能少的語言符號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明”即“明了”,表述要清晰,明白易懂。它是指“質”的要求,是表達的效果達到最佳,是表達的明晰度達到最高。反之,即是晦澀、有歧義、啰嗦、無條理。
現代社會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動,都要求快節奏,高效率,運用語言也不例外。用語簡明,就是達到運用語言高效率的一個基本條件。用語重復啰嗦,或者表達的意思不明白,都會影響表達效果。 因此,語言表達力求簡潔清晰,實際上就是要求用最經濟的語言材料傳遞最大的信息量,達到最高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好的表達效果。
(二)連貫。
所謂“連貫”,是指表達語言時,句子與句子間排列組合符合語言習慣,并且前后銜接暢通,文從字順,辭意暢達。句子與句子之間應當是邏輯的、有機的聯系,如人體的血脈一樣是一貫相通的。古人評價文章時要求“文氣暢達”“語勢貫通”,就是強調語言的連貫。所以語言的表達,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組合與銜接,做到話題統一,句序合理,銜接和呼應自然,不亂不澀。它特別強思維的條理性、語言的連貫性、語言的組合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
(三)得體。
所謂語言得體,就是指說話或寫文章,要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做到語言有分寸,恰到好處。《文心雕龍·熔裁》篇中強調“規范本體”,也就是強調文章的內容、語言要得體。
什么是語言環境呢?語言環境就是說話或寫文章時的各種條件,它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內部語境,即上下文之間或說話前后之間的內部關系,如文體、句式、語言間的搭配和使用習慣等。要注意思路清晰、連貫,有條有理;因果、假設、條件、遞進、目的等各種關系明確。二是外部語境,即語言交際時的各種客觀條件。如時間、地點、人物、對象、場合的不同,職務、地位、官階、輩份、文化水平的高低,語言表達的快慢,文體的差異等。語言得體就是在語言表達或交際時要根據這些不同的條件,選擇不同的內容和表達方式,使聽者或讀者感到滿意或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怎樣做到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
(一)怎樣做到語言表達簡明。
要想做好“語言表達的簡明” ,我們必須加強分析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多讀書,培養語感;再次要多練習,熟能生巧;最后在練習與應用中還要歸納一些技巧。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做到語言簡潔。
(1)圍繞中心,抓住要點 ,不旁生枝節。
要做到語言簡明,首先是每一句話都要圍繞既定中心,不要節外生枝。不過僅僅圍繞中心還是不夠的,還應該抓住要點。俗話說“簡明扼要”,從表達上說,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簡明。
例:這種笨重的漢書使用起來是極不方便的。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節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是由兩名身強力壯的武士抬到宮廷里面去的。漢武帝把竹簡一片一片地解下來看,足足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才看完。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簡牘文書“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兩句用兩個事例說明這一看法。文字較簡潔,意思很明確。而最后一句是順著第三句說下來的,并不全是說明“笨重”“不方便”的,因此應把它刪去。
(2)善于概括 ,巧用指代,避免詞語簡單重復。
無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都不能總是具體敘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敘述和概括結合起來,表達才能簡明。再者,運用必要的復指成分,也是表達中不可少的。可以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詞語替代的內容,要盡量替代,而不必重述原來的內容。比如“昨天市政府下發了《關于道路標牌必須使用規范漢字的通知》,這個通知要求……”,這里的“這個”就替代了“關于道路標牌必須使用規范漢字”這一長短語所表現的內容,用代詞代替就簡潔多了。
(3)用語簡潔,刪除多余,避免冗長。
魯迅在談到自己的寫作經驗時曾說過:盡量刪除可有可無的文字。這是確保表達簡明的又一方法。
第一,語句中不要出現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比如“他年齡不大,頭上卻早早謝頂了”這句話中“謝頂”就是指成片的頭發脫落這一生理現象,再加上“頭頂”就是多余。
第二,可用可不用的虛詞,盡量不用。如“這是一件新毛衣”不必說成“這是一件新的毛衣”。
第三,根據具體的語境,減少或刪除多余信息。例如下面的對話:
……接到發票,低頭一看,陳奐生便像給火鉗燙著了手。他認識那幾個字,卻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問,渾身燥熱起來。
“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陳奐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還怕困掉一頂帽子,誰知竟要兩頂!”(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陳奐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他上城賣油繩,不小心發高燒,被縣委書記發現,送到了縣委招待所。這是他第二天醒來后去結賬時,與服務員小姐的一段對話。對話的語言非常簡單,無論是陳奐生還是服務員,把凡是能省略的成分都省去了,只說出對方想知道的信息。
例如下面的一道題目:
讀下列一則報導,本著語言文字要簡明的原則,完成文后兩題:(選自93年高考題)
科學院舉行超對稱性和超引力①學術討論會,為加強基礎理論工作和準備參加國際性粒子物理會議,中國科學院最近在鄭州舉行全國超對稱性和超引力問題②學術討論會,對超對稱性和超引力的 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③。“超對稱性”和“超引力”④是七十年代在國際上才引入物理學中的新概念。在這次會上,介紹了當前國內外,對于超對稱性和超引力問題⑤研究的情況,展開了熱烈、自由的學術⑥討論,在某些問題上提出了一些新見解⑦。
⑴應刪去的兩處語句是(序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應簡略的一處語句是(寫畫線處的序號)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句可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則完整的報道,有標題,有導語,有主體。一般說來,標題應是導語內容的概括,導語應是主體部分內容的概括。據此,這篇報道的標題概括地敘述了舉辦單位、會議內容、會議性質,因而①是必須有的,不能刪除。導語共有兩句話。第一句概括敘述了會議的目的、舉辦單位及時間、會議的內容和性質,因而②不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因為第一句已經表達了導語該有的內容,再來一句說明會議的內容,便同前一句重復,所以②是必須刪除的,否則就顯得啰嗦、累贅,而不簡明。主體部分首句交代“超對稱性”和“超引力”問題的由來,因而④是不能刪除的。因為標題、導語都已經說明會議是“學術”討論會,所以⑥的“學術”是與上文重復的,可有可無的,應當刪除。再看主體部分的⑤。因為上句已經出現了“超對稱性”和“超引力”這兩個概念,⑤處再一次出現,讀來顯得重復累贅,但又不能刪除。倘使刪除,是介紹國內外的什么情況又不明確,因此應該改用指代性詞語作復指,如改為“對于這兩個問題”,就會既“簡”又“明”。有人認為⑦應該刪除,這是不對的。因為它是對這次學會討論會所取得成績的評價,沒有最后這一分句,報道的主體部分便不完整。
第四,要避免濫用修飾,濫加形容。有些同學常常有一個錯覺,以為好的詞語用得越多,說出來的話或寫出來的文章就越美,其實不然。
例如:“四化”宏圖已經展開,不久的將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不可想象的光輝燦爛的無限廣闊的美好景象。
“不可想象”一般和不好的后果連接,這里用來說“美好景象”,不妥,可刪去。后邊的三個定語,意思大致相同,放在一起,給人一種造作、堆砌的感覺。至于多余的修飾成分,就更應當避免了。
再如:兩只喜鵲用嘴從遠處銜來小柴棒飛到臘樹上。
既是“銜”來,當然是“用嘴”,這個修飾語是多余的。
第五,要盡量選用一些簡便的固定的說法。有些描述性的話或者并列的詞語,在語言中已經有了相對固定的說法,或者可以用某個詞語來代替,就要盡量選用那個現成的說法。例如:他們往返一次的飛機票或火車票費由聘方支付。“飛機票或火車票費”可以說成“旅費”,這樣既全面,又簡明。 漢語是一種非常豐富的語言,它的許多表達形式就是從簡明的原則出發而形成的,像成語、簡稱、緊縮復句、合說、列舉分承等。我們在運用語言時,可以適當選用這些表達形式,使語言達到簡明。例如:他不能、不肯、也不看別人的苦處。(老舍《駱駝祥子》)這句話采用合說的形式,很簡明。
2.做到語意明白確定。
(1)對于口語,要注意重音恰當、停頓合理和避免同音誤聽。
重音恰當。在口語中,由于重音的不同,同樣的句子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有些詞語的不同重音會造成歧義。比如“好好,我想起來了”一句中“起來”重讀,表示“我想(站)起來了”;“起來”輕讀,表示“我想到了”。
停頓合理。短語或句子由于結構層次的停頓不同,會產生歧義。比如“演員要演好戲”一句如果停頓不同,意思就大不相同:“演員/要/演/好戲”和 “演員/要/演好/戲”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避免同音誤聽。由于是口語,人們見不到詞語的書面形態,有時免不了對同音詞形成誤聽。如“長期食用這種食物可以致癌”,“致癌”可能被誤聽為“治癌”。
(2)對于書面語,一要避免表達不準確、不嚴密,二要避免晦澀難懂,三要避免歧義,防止誤解 。
書面語要準確反映客觀實際,就要力求文字與事實相符。古語云:“筆下有財產千萬,文中有人命關天,字字有是非曲直,句句有忠奷毀譽。”可見語言文字的準確十分重要。
例如:下面是協議書的一些條款,表達不準確、不嚴密的條款是( )
①甲乙雙方不得終止協議,否則,由終止方負責對方的全部經濟損失。
②甲方投資裝修的房屋將作為不動產,在期限滿時移交乙方,不包括室內設備。
③甲方向乙方提供的鋼瓶 1000只,分三次供完,乙方在甲方貨到全付款。
④此協議自1996年1月 l日起至1999年12月31日止,有效期3年。期滿后,如無其他特殊原因,協議繼續有效。
⑤由甲方提供周轉資金人民幣2萬元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上題①句“甲乙雙方不得終止協議”語意不明,應改為“甲乙任何一方不得單獨終止協議”。③句中“乙方在甲方貨到全付款”也不明確,是“乙方在甲方貨到,全付款”呢,還是“乙方在甲方貨到全,付款”呢?這有明顯分歧,容易產生糾紛。④句中“有效期”分明是4年,卻寫成3年;期滿后協議能否生效,那是“后話”,可以不寫;句中“如無其他特殊原因”句意含混。②⑤句表達準確。嚴密、無問題,所以正確答案是B。
有些書面語,由于語句過長,成分復雜,讓人一時難以準確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語言表達還要避免晦澀、冗長、拖沓、混亂,努力做到簡潔明快、井井有條。
例如:把下面的長句改成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更為清楚。(不得改變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詞語) (2001年高考試題)
現在許多國家都已經能夠生產可以獨立操作機床,可以在病房細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險區域進行作業的機器人。
這是一道變換句式的題目,通過變換句式,使語言表達更簡明。仔細審讀原句,我們會發現,原句主脈是“現在許多國家都已經能夠生產機器人”;造成原句因較長而欠清楚的癥結是:“機器人”的三個定語過于冗長的鋪排。修改的主要思路是將原句的三個鋪排定語“抽調”出去,另行組句從而使句子簡明。
參考答案:①現在許多國家都能夠生產這樣的機器人:它們可以獨立操作機床,可以在病房細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險區域進行作業。②有的機器人可以獨立操作機床,有的可以在病房細心照料病人,有的可以在危險區域進行作業。現在許多國家都已經能夠生產這樣的機器人。
在書面語中,由于漢語的某些特性,使得同句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容易產生岐義。形成歧義的主要原因有:
①多義詞造成歧義。一句話中用了多義詞,而語境又不足以確認多義詞是哪個意思。如:“他好說話”,只要把“好”改成“喜歡”,“好”就消除了歧義。
②語境不明造成歧義。如:“我要熱飯”,后面再加一句“不要冷飯”,即可消除歧義。
③語句結構切分不確定造成歧義。如:“中國隊打敗了美國隊獲得了冠軍。”只需加一標點,成了“中國隊打敗了美國隊,獲得了冠軍。”就可以消除歧義。
④詞語順序不合理造成歧義。如:“他有一個兒子,在醫院工作。”改換一下語序,意思就明確了:“他在醫院工作,有一個兒子。”
⑤指代不明造成歧義。如:“這個精致的燈籠將作為今天得分最高嘉賓的禮品贈送給他。”這一句表達很不清楚。“作為嘉賓的禮品”,既可以理解為送給嘉賓的禮品,也可以理解為嘉賓送人的禮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為前一義時,可以理為“嘉賓”,作為后一義時,可以理解為“別人”。這個句子可以這樣改:這個作為禮品的精致的燈籠,將送給今天得分最高的嘉賓。也可以改為:這個精致的燈籠是嘉賓準備的禮品,今天誰得分最高將送給誰。這樣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確的。
需要注意的是,簡明與否不能單純以字數多少為標準,要從語言表達的需要出發,當簡則簡,當繁則繁。“簡筆與繁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不能為了簡明而影響語意的表達,甚至讓人誤解。
(二)怎樣做到語言表達連貫。
1. 保持統一的話題 。
敘述一件事情,或者說明一個道理,要保持話題的前后統一。每個句子要圍繞統一的話題,使句子的話題與語段的話題一致;每個段要圍繞統一的話題,使語段的話題與全文的話題一致。話題前后統一,是保持語言連貫的首要條件。話題往往就是主語,在連續表述中,最好不要輕易改變主語。
例:二諸葛老婆追出來,二諸葛把她擋了回去,她還罵個不休。(應將第二分句改為被動句式,刪去后一個“她”字。)
幾句話說明一個話題,或幾段話表述一個中心,中間不要插人與這一話題或這一中心無關的話。否則意思跳躍或中斷,話題轉移,影響語言的連貫。
例如:到今年2月初,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經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北京大學學報》上。這雖然還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巨大意義是不難理解的。在長達1.6億多年的中生代,……尤其對了解恐龍在6000多萬年前滅絕的原因,更為重要。而這些研究均極為困難,因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
這段話主要是說明研究恐龍蛋化石的重大意義,后邊突然插入“而這些研究均極為困難”一句,致使話題轉移,影響了語言的連貫。
2. 保持合理的句序。
思路就是作者思想所走的路,這條思想的路應該是連續不斷的,反映在語言上,就是句子的順序、段的順序安排要合理。事物之間都有一定的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程序順序、事理順序等。按照這些順序合理地安排文章,語言才能連貫。一般說來,記敘文多以時間或空間為順序,說明文多以空間或程序為順序,議論文以事理為順序。句的安排、段的安排都應該考慮這些相關的順序。
例如:這就好比一個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是圓臉,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胖是瘦,最后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
這句話不符合事理順序,將“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胖是瘦”移至“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之后。
3. 語言銜接要緊密。
注意語言形式上的銜接與呼應,也是保持話語連貫的一個重要條件。要使語言前后銜接緊密,可以采用下列一些方法。
(1)恰當使用關聯詞語。關聯詞語可以連接復句中的分句,表示分句間的關系,也可以連接句子或段落。恰當使用關聯詞語,可以使語言連接緊密,語意表達連貫。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的第四部分是恰當使用關聯詞語的典范;既有連接分句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下午便得至噩耗,……;而劉和珍君竟在遇害者之列”,“我向來是……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也有連接句子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還有一具,……。而且又證明著,……”;還有連接段落的,如用“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來連接四、五部分。
(2)巧妙使用意思有聯系的詞語或句子。所謂意思有聯系的詞語或句子,包括序數詞、表示時間或空間的一組詞、表比較的詞、同一詞語、同義詞語、代詞、同義句子等。恰當使用這類詞語或句子,可以使語言前后貫通,語意自然順暢。例如:
“漏斗戶主”陳奐生,今日悠悠上城來。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買賣……自由市場開放了,他又不投機倒把,賣一點農副產品,冠冕堂皇。
他去賣什么?賣油繩……一共六斤,賣完了,穩賺三元錢。
賺了錢打算干什么?打算買頂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例句開始寫陳奐生“悠悠上城來”,接著三段銜接上一段結尾,分別用設問句開頭,相近的意思,相同的句式,將三個段落巧妙地銜接在一起。
(3)適當使用過渡性語句或段落。從一個意思轉到另一個意思,一個事件轉到另一個事件,一個場面轉到另一個場面等等,需要適當使用一些過渡性的語句或段落,以避免文章生澀、不流暢。例如:
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大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魯迅《拿來主義》)
例句前邊有四段是批判“送去主義”的,這一段先總結上文,結束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面提出“拿來主義”,這樣就把前后兩個意思自然而然地連接了起來。
4. 語言的句式、節奏和語音的和諧。
句式的統一,語句節奏和聲調的巧妙組合,常常能使語句更加連貫緊湊。
例1:(1998年全國高考題)下列各句括號內的兩種表述分別編為四組,表述全都恰當的一組是:( )
①魯大海——四鳳的哥哥,魯貴的半子——進。他身材魁偉,(a.粗黑的眉毛 b.眉毛粗而黑,)兩頰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連綿幾千里,(a.不論高山、深谷,不論草原、湖泊,不論森林、溪流 b.不論高山、深谷,不論草原、森林,不論溪流、湖泊)處處有豐饒的物產。
A.① a ② a B.① a ② b C.① b ② a D.① b ② b
此題考查語言連貫問題,側重句式相同方面,句①中“身材魁偉”“兩頰深陷”均是主謂結構,應選擇其結構形式相同的b;句②中“不論……”均是按類并列,所以應討論如何分類才恰當,自然是b。因此,此題答案為D。
例2:“世界屋脊”上的冰峰、雪嶺、大漠、草原、奔騰的江河、晶瑩的湖泊、數不清的珍禽異獸,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容。
畫線詞語兩兩相對,音節少的在前,音節多的在后,這是一條規律。描寫對象由高到低,由遠及近,讀起來很順暢。
例3:依次填入下列兩句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語意連貫、音節和諧的一組是
(1)每逢深秋時節, 松竹山茶,色彩絢麗,美景盡覽。
(2)遠眺群山環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園蔥綠,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②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③白云繚繞,層林疊翠; ④層林疊翠,白云繚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本題中的(1)句,“每逢”為六字句,若選①,“置身山頂”是四字句,“俯瞰槐榆丹楓”又是六字句,顯得參差雜亂,極不平穩;若選②,兩個六字句相對,接下來是四個四字句。不僅句式對稱,而且“瞰”與“覽”也押韻。所以第(1)句應該選②。(2)句“遠眺”與“近看”形成對稱,后面各跟三個四字句。但從押韻上看,若選③,韻腳是“抱”“翠”“水”“茂”,顯然讀起來不大和諧;若選④,韻腳字成了“抱”“繞”“水”“茂”,韻腳和諧自然,表達流暢自如。選③顯然沒有選④更好。這樣,只有D項最符合題干的要求。
5. 情調要和諧。
每一段文字,作者都會有自己要表達的意境,而且前后的情調要和諧,要一致。例如對于寫景的復句或語段,要注意語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調的特點。景物,有遠、近、動、靜的不同;色彩,有鮮明、暗淡的區分;氣氛,有熱烈、凄清之分;態度上或褒或貶、或喜或悲。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前后都應該保持和諧一致。
例: ,巍峨挺秀的秦嶺消沒在濃霧里,田堰層疊的南塬,模糊了,美麗如錦的渭河平原也驟然變得丑陋而蒼老。
A、天氣陰沉,滿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黃色的濃云。
B、在夕陽的輝映下,滿天彩云飄動。
答案是A。因為語境中的意境是暗淡的、丑陋而灰黃的,因此選項中就不能是色彩鮮艷的、明亮的,感情基調就不能是昂揚樂觀的。
(三)怎樣做到語言表達得體。
古人說: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言談既能促進事業發展,生活如意,也能傷害別人,招來災禍。著名的節目主持人楊瀾一次在主持晚會時不慎被絆倒,全場一片嘩然,這對一個主持人來說是再尷尬不過的事了,只見她從容站起,拾起話筒面帶微笑對觀眾說:“謝謝大家,是你們的熱情讓我傾倒!” 現場觀眾立即報以熱烈掌聲。某飯店,老先生生日宴會。老友熱情地點歌祝賀。掌聲響過,歌聲驟起,“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頓時主人容顏大變!盡管及時制止了樂曲繼續演奏,但是,整個現場的氣氛已十分尷尬。
語言表達的得體是指根據交際的語境使用語言,也就是根據交際的外部語境(各種情境條件)、內部語境(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語句來表情達意。通俗地說,所謂得體就是根據需要說相應的話。得體,是語言表達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1. 正確使用謙敬詞語。
好些漢語詞匯都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會鬧出笑話。尊稱的詞語只能用于稱對方,而謙稱的詞語只能用于稱呼己方。
(1)敬辭。敬辭是含恭敬語意的詞。在與人的交往中,用敬辭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敬佩、感謝,或請求對方做什么,或為對方做什么等。常見的敬辭有以下幾種:
①來往語。指雙方互相走動所用的敬辭。如“光臨”“蒞臨”“惠臨”:多用于對方到自己這一方來。“惠顧”:請多照顧;多用于商店售貨員對顧客的客氣話。“恭候”:多指自己等待對方到來的恭敬態度;如“恭候大駕光臨”。“造府”“拜訪”“拜見”:多用于自己到對方那里去。“拜望”:探望對方。“拜辭”:告別對方。等等。
②問候語。尋問對方用的敬辭。如“貴庚”:問對方的年齡。“高齡”:問老年人的年齡。“芳齡”:問青年女子的歲數。“芳名”:問青年女子的姓名。“大名”:問一般人的姓名等。
③請求語。請求對方幫助的敬辭。如“仰仗”:依靠、依賴。“勞駕”:請別人做事或讓路。“斧正”、“雅正”:請人修改文章或指點失誤。“惠存”:請保存;多用于送人書籍、照片等物而題的上款。“賞光”:請對方接受自己的邀請。“賞臉”: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敬望”:敬請希望。“賜教”:請對方指點。“拜托”:托人辦事等。
④服務語。愿意為對方做事的敬辭。如“效力”、“效勞”:為對方做事盡全力,不辭勞苦。“效命”、“效死”:盡力服務,不惜犧牲生命。“肝腦涂地”:表示為人效力愿意犧牲生命。“ 榮膺”:光榮地接受或承當任務等。
⑤贊頌語。對他人的行為、品質、名氣等方面的欽佩、敬重等的敬辭。如“如雷貫耳”:形容對方的名聲之大。“高論”:指對方見解高明的言論。“拜服”:佩服之極。“拜讀”:讀對方的作品。“洗耳恭聽”:請人講話時說的客氣話。“久抑”:仰慕已久。“翹楚”:喻杰出的人材。再如“玉照”、“榮幸”、“壁謝”、“蓬蓽生輝”等。
(2)謙辭。謙辭是含謙虛口氣的詞。如“芻議”:表明自己的議論膚淺。“愚意”、“鄙意”:均指自己的想法。“后學”:后進的學者或讀書人。“忝列”:表示身居某部門,才疏識淺,辱沒他人。“舍下”、“舍間”、“寒舍”、“敝舍”等:均指自己的住處。“廁身”:參與某部門工作,自覺有愧。“不才”:指自己沒有才能。“錯愛”:感謝對方的愛護。“辱臨”:承蒙;表示因自己而使對方受辱。“拙著”、“拙作”:自己的著作、文章。“拙見”:自己的見解。“拙筆”: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荊”:舊時稱自己的妻子。“承乏”:表示所任職位因一時沒有適當的人選,只好暫時由自己充任等。
(3)婉辭。婉辭指委婉之言,有些話不便明說,就需用含蓄、委婉、迂回的方式來表達。如“后事”:指喪事。“作古”:去世。“壽衣”:裝殮死人的衣服。“木頭”:棺材。“打攪”:接受別人招待。“富態”:身體胖。等等。
2.恰當地選用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
恰當地選用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能準確嚴密地表達對事物的感情態度。要注意的是,褒義詞和貶義詞的褒貶感情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特定語境中,也就是運用“反語”的修辭方法時,褒義可變成貶義,貶義可變成褒義,用這種說反語的方法起到諷刺作用。
如:“在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經手的款項,總在四百萬元;但為革命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于革命事業。這在國方的偉人們看來,頗似奇跡,或認為夸張。”(《清貧》)
句中的“偉人們”本是褒義詞,這里不是指真正的偉人們,而是諷刺國民黨那些貪官污吏,變成了貶義詞。
3. 明確目的,有的放矢。
說話也好,寫作也好,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或敘述事件,或說明事理,或描述現象,或抒發感情,等等。因此,在說話或寫作之前,先要明確目的。
語言的表達要適合表達目的的要求,是說語言的表達應有明確的目的性,目的決定了語言得體的尺度,決定了語言表達的方式。能根據表達目的選用合理的表達方式,就是所謂有的放矢。說“我們班全體同學要求自己都很嚴格,上個月沒有一個人遲到”,和“我們班連×××同學也能嚴格要求自己,上個月沒有一個人遲到”,基本事實可能完全一樣,但效果完全不同。前者適用于表揚,后者則有指責味道。所以運用語言必須有明確的目的,然后根據目的需要,采用恰當說法。否則就不得體。
4. 看準對象,講究分寸。
語言交際總是雙向的,既有說或寫的一方,也有聽或讀的一方。因此,說寫者就不能一廂情愿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要從對象的年齡、職業、思想、性格等不同特點出發,說恰當的話,即所謂“對什么人說什么話”。有個小朋友讀過老作家冰心不少文章,很敬重她。有一次見到她,這個小朋友問:“冰心奶奶,您今年幾歲了?”“幾歲”是問小孩子的話,用問小孩子的話來詢問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奶奶,不得體。如果說成“您多大年紀了”,就比較得體了。
交際對象有身份、經歷、文化背景等具體因素。在運用語言作文交際時,應該切合實際。俗話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語言表達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身份、地位,根據不同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去表情達意,既要做到言為心聲,又要避免千人一言,讓人聞其言而知其人,突出鮮明的個性特色從前有個秀才到集市上去買柴,他對挑柴的客氣地說:“荷薪者過來。”挑夫只聽懂了“過來”二個字,就過去了。秀才又問:“價錢幾何?”挑夫只聽懂“價錢”二個字,就開了個價。秀才于是討價還價了:“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這回挑夫怎么也聽不懂,于是挑起柴走了。 說話人要注意聽話人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
5. 適應場合,巧妙用語。
場合,即交際環境,包括時間、地點、話題,有關對象身份、職業、地位、教養、性格,以及對象之間(還有聽讀者與說寫者之間)的關系等內容。如果不注意交際的場合、對象、氣氛等信口開河,往往達不到交際目的,甚至招致不良后果。反之,根據具體的場合、對象而選擇的理智的、充滿內涵和智慧的語言,往往能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場合,既指一定的時間、地點構成的總體氛圍,也指交際當時的自然情景和社會情景。所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謂"因境設辭”,指的就是要適應不同的場合,說話用語巧妙自然。據說,一位不懷好意的西方記者問周恩來總理:“為什么中國人走路時老低著頭,而西方人卻昂著頭走路?”周總理作了巧妙回答。下列四個選取哪一項符合周總理的回答?
A.因為中國人謙虛,而西方人目中無人,自以為了不起。B.因為中國人習慣于沖刺,而西方人習慣靠在椅背上休息。C.中國人富有人情味,走路時要和熟人打掃呼,所以要低頭看前面。D.因為中國人正在走上坡路,而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四個選項,A項回答不禮貌。B項不合實情,片面。C面只回答了一方,也有些片面。只有D項既形象又含有深意,不失國格也不是目中無人,恰到好處。
場合有種種不同,或悲痛,或歡樂;或正式,或隨意;或緊張繁忙,或輕松愉快,等等。不同的場合,對語言運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說來,在悲痛的場合,應該嚴肅、莊重,不能盡說些無關痛癢的笑話;在歡樂的場合,應該輕松、愉快,不能盡嘮叨自己的苦惱、不滿,如此等等。這是交際的總體氛圍對說話內容的制約。如;
有這樣一件事,李工程師夫婦為他們的日本國好朋友舉辦家宴。席間,日本太太非常客氣地說:“李太太這樣文雅,和我們日本女人一樣,不像是中國人。”
試想,聽了日本太太“非常客氣”地說了如此失體不當的話,李太太該怎樣說才好呢?如果說成:“太太也很文雅,您的先生也很文雅,都和我們中國人一樣,不像日本人。”如此你“酸”地來,我“辣”地去,這家宴還能辦成?友好關系還能持續?或者來句“謙虛”的:“太太過獎了,我哪能比得上你們日本女人!”這就有失尊嚴了。所以李太太一愣后,說的是“太太說出了一個事實,中日的文明是同源的,中國的文明哺育了日本”。這句話說得含蓄得體,深富涵養,符合交際場合,使日本太太聽了知道自己的談吐有失妥當,歉然地一笑,但又不感到尷尬。
此外,還要利用特定的場合,學會“因境設辭”。曾經有人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年春天,他去拜訪一位久未見面的老同學。那天,天氣特別好,連綿的陰雨過后,艷陽高照,春光融融。老同學打開門,看見是他,高興地說:“嗬,老朋友,你給我們帶來了溫暖的陽光!”這句話借助時令天氣,一語雙關地表達了對客人到來的喜悅和歡迎之情,可謂恰到好處。又如: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周 萍 你是誰?
魯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曹禺《雷雨》)
周萍是魯侍萍的兒子,但是在那個場合母卻不能認子,因此雖然情之所至她幾次險些吐出真情,但都恰到好處地及時轉到了別處。轉折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她的另一個兒子被打的具體情境。
6.把握語體,用語準確 。
語體,是適應特定的語言環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語文體式。分別起來,有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種。口頭語體包括一般談話語體和演講語體;書面語體又有幾種主要的變體,如公文事務語體、文藝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等。不同的語體,往往運用不同的語言材料,適應各自不同的語境和交際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語言特點。比如文言詞語典雅、簡潔、莊重,在比較鄭重的書面語體如公文事務語體中經常使用;方言詞語、俚詞俗語等,簡明、通俗。易懂,在口頭語體或書面語體的文藝語體中經常使用。又如科技語體、政論語體常常使用長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頭語體、文藝語體則常常使用短句、變式句、省略句等。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語言風格。要做到量體裁衣。文藝文體講究生動形象,應用文體講究準確、嚴密、平實。具體說來,新聞簡潔、扼要,概括性強。廣播稿、演講辭要明白、口語化,避免同音詞。廣告語言要通俗凝練,新穎活潑,幽默易記。合同措辭嚴密,表述清晰。頒布政令要莊重嚴肅,有分寸。請示申請要委婉平和。批評、表揚要持之有據。訃告嚴肅鄭重而沉郁。賀辭熱情。壽禮莊重等等。
如一九九二年全國卷第20題:下面一段文字作廣播稿時,有四處非改動不可,請寫出這四處的序號。
自從 a 我省西部 b 地區發生強烈地震 c 以來,本市各界 d 對震災 e 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關心,積極開展賑災 f 活動,捐款累計 g 己逾100萬元之巨 h 。我廠原來已經捐款(包括捐贈衣服、物品折款) i 8萬元,昨天又捐款2萬元。這些錢物已經轉送 j 到了災區 k 。
本題答案應是e、f、h、i,“震災”是專業術語。“賑災”是書面語,“逾”是文言詞語,這三外都不符合廣播稿通俗、口語化的要求,應分別改為“受災”、“救災”、“超過”。“之巨”是文言詞語,在此處又是多余的,應刪去。i處的概念不清,讓人不明白。應改成“捐款××元”、“捐衣服××件”、“物品××件”比較妥當。
此外,在應用文有些文體中,往往習慣使用某些文言詞語,如“茲將”、“業經”、“悉”、“特此”、“逾”、“尚”、“鑒于”、“屆時”、“為荷”、“緘”、“蒞臨”等,一定要弄清它們的含義和用法,正確地使用它們——
“茲將”:現在將……;多用在公文的正文開頭,如介紹信等。“業經”;已經;用于公文的正文之中。“悉”:都。“特此”:表示為某件事特別通知,如公告等。“逾”:超過。“尚:還。“鑒于”:覺察到,考慮到;多用于對人物的評介的正文的結尾。“屆時”:到時候。“為荷”:承受恩惠;多用在書信中表客氣。“緘”:封閉;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后。“蒞臨”:來到;多用于貴賓來臨。
7.要學會面陳和轉述。
當面陳述和請人轉述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要恰當運用。面陳,要根據雙方的關系,把陳述的內容講清就行,這種表達方式簡單一些。
請人代轉,涉及第三人,不僅敘述角度變了,時間、地點、稱代等因素也變了。這種表達方式復雜一些,必須考慮變化了的各因素的恰當表述。
例:根據語言環境,用口語方式轉述下面書面材料的內容。(2004年高考 江蘇卷)
材料:①徐凡,男,江蘇南京人,東方大學文學院教授。 ②系我國紅學界后起之秀, ③尤以考證作者身世見長。 ④專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觀園人物論》、《<紅樓夢>導讀》(獲優秀教育圖書獎)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要求:①內容適當。②表達得體。③符合口語特點。④將轉述的話寫在相應的橫線上。 學校邀請徐凡與學生座談時,你以文學社成員的身份向同學們介紹說: ① ② ③ ④
解析:轉換的要點:①“徐凡”后應加稱呼,不能介紹性別。 ②“系”、“后起之秀”必須轉換,可以轉換為“是”、“研究專家”等。 ③“作者身世”應轉換為“曹雪芹的身世”或“《紅樓夢》作者身世”,“尤以……見長”用“尤其在……方面有專長”一類句子來轉換。 ④括號中的內容必須轉換到句中表述。
三、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教學的基本原則。
1.教學的實踐性。語言表達教學必須以實踐為主要途徑,讓學生面對具體的語言對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領悟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因此它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教學過程。
2.選材的現實性。教學的語言素材多來自于現實生活,一是中學生使用的材料,從學生作文中、黑報中、教科書中找原始素材;二是從社會使用語言中搜尋材料,廣播、報紙、廣告、期刊網絡、電視等媒體及其他用語場合,這很具有社會性。內容涉及新聞、廣告、演講和其他實用文以及文學作品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是語言表達教學的終極目標。
3.教師的示范性。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使用的語言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師必須規范自己的教學用語和生活用語,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4.教學的全息化。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三者往往是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做到語言的連貫,必定也體現了簡明和得體,所以在教學中,要綜合考慮三者的關系,做到教學的全息化。
四、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時間滯后。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作為專題教學一般安排在高三高考復習,平時只是零敲碎打,不利于學生在高一高二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有突擊應試之嫌。而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積累浸淫的過程。那么在什么時間、如何安排這一專題教學才是合理的呢?
2.缺少語法和邏輯常識的支持。目前的語文課程大大淡化了語法和邏輯知識,在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會涉及語法和邏輯常識。語言表達的教學需不需要語法和邏輯常識的支持呢?
3.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在社會生活中,各種濫用語言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是粗暴地使用語言。各種不規范的生造詞語和引用外來語言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對語言的規范教學有一定的影響。怎樣減少和克服這些負面影響,讓語言表達教學更多地在生活中起到正面作用呢?
4.文學作品的影響。文學語言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創造性,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體裁追求語言的獨特性,往往要打破語言規則,對語言進行變形和重組,這與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是有矛盾的。在教學中怎樣區分二者的不同,怎樣把二者之間的矛盾統一起來呢?
主要參考資料:
《簡明.連貫.得體—中學生的語言修養和訓練》(作者: 章熊 語文出版社 1999-08出版)
《語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論卷》(主編 王榮生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