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重PPP項目的需求拉動作用,輕供給側。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經濟決定財政,經濟中高速增長,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將成為歷史,財政收入中低速增長成為新常態(tài)。2014年財政收入降到了多年來首次遇到的個位數增長,全國一般財政收入增長8.6%;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環(huán)境等公共服務的需求呈現剛性增長,財政支出增長隨之呈現出越來越剛性化的特征。2014年全國一般財政支出增長8.2%,收支缺口形成的赤字達到1.35萬億元。在財政緊運行、對地方融資平臺進行規(guī)范的背景下,我國積極推動PPP模式,充分發(fā)揮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拉動、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對穩(wěn)增長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PPP項目對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增加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等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總的來看,目前,普遍重視PPP項目對投資需求的拉動作用,在優(yōu)化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效率等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從財政部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來看,目前的PPP項目主要集中在市政、交通、水務等領域。財政部第一批示范項目30個,主要集中在污水處理、軌道交通、供水、供暖等領域,其中污水處理項目9個,軌道交通占7個,供水和供暖各占3個。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206個,交通類PPP項目36個,水務類PPP項目50個,市政類PPP項目59個,分別占公布的示范項目總數的17.5%、24.3%、28.6%。醫(yī)療、文化、養(yǎng)老、科技、教育、體育等領域的PPP項目數量還較少,與居民對醫(yī)療、教育、文化、養(yǎng)老等需要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由財政部的PPP示范項目類型不難看出,運用PPP模式改善公共服務效率、提高公共服務質量還存在較大的空間。而且,醫(yī)療、教育領域的PPP示范項目主要側重于醫(y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在醫(yī)療服務能力、教育質量等軟件設施領域,運用PPP模式還有很大的潛力。另外,PPP示范項目對引導社會資源配置的作用還需進一步挖掘,應充分發(fā)揮PPP示范項目對供給側結構性優(yōu)化和改革的作用。
三是重PPP項目的前期建設和實物資本投資,輕后期的運營和虛擬資本。由于PPP項目建設能較快地獲得利潤回報和現金流,因此,社會資本比較注重對PPP項目的前期施工建設、投資,且側重于實物資本投資,比如:在財政部公布的第二批示范項目中,市政、水務類PPP項目較多側重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為促進經濟增長,對PPP項目在短期內實現效果抱有較多的希望。國有企業(yè)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比較高,也是對PPP項目的前期建設比較感興趣。PPP項目運營和維護需要經歷10-30年左右的時間,時間較長,存在的不確定性較多,盡管一些PPP項目有穩(wěn)定的現金流,但社會資本對PPP項目運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近年來,盡管一些公共服務和公用事業(yè)(2348.925, 69.98, 3.07%)領域已開始應用資產證券化,比如開展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包括車輛通行收費、供水收費、天然氣收費、保障房項目等,但對公共服務領域的PPP項目運用還不多,主要集中在未來有現金流的相關公共服務和準公共產品領域,且主要側重PPP項目建設、施工前的融資,對PPP項目運營后的資本退出、增強資本流動性等方面較少進行資產證券化。
應大力發(fā)展PPP金融
市場配置模式和政府配置模式是已有的兩種資源配置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動員、配置資源的新模式,可以算為第三種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區(qū)別于以政府主導的提供公共服務供給的模式,原來的投融資模式、相關政策、體制機制難以適應這種新模式,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政策、金融等支持體系。推進PPP模式發(fā)展、加快PPP項目落地,需要大力發(fā)展PPP金融,破解PPP項目融資問題和PPP項目落地后面臨的資本流動性不足問題,解決PPP項目投資的退出問題。只有提高PPP項目落地后資本的流動性,社會資本能較容易退出PPP項目,社會資本才會有積極參與并進入PPP項目的動力。
(一)加快發(fā)展PPP金融以適應PPP模式發(fā)展的需要。
政府主導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財政提供資金支持或者是地方政府通過地方融資平臺等為提供公共服務進行融資,還款來源由地方財政兜底和政府信用支持。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提供公共服務,由于PPP項目需要資金規(guī)模大、運營期限長、回報率不高等,導致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不高,需要實施金融創(chuàng)新,發(fā)展PPP金融,增強社會資本進入PPP項目的積極性。尤其要通過金融創(chuàng)新,解決PPP項目融資、股權退出等問題。
PPP金融包括的融資工具和范疇比較廣泛,不僅包括銀行貸款,還包括PPP相關的基金、信托、保險、融資租賃等等。PPP金融區(qū)別于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提供所運用的融資模式。以PPP項目的銀行貸款為例進行比較,就不難看出差異性:首先是融資主體不一樣,以前是把地方融資平臺作為融資主體,而PPP模式下的融資主體是項目公司或社會資本;其次是擔保機制不一樣,以前的模式有地方政府信用作為重要的支撐,而PPP模式則是依靠社會資本自身實力,地方政府不再提供信用擔保;再次是還款來源不一樣,以前模式還款來源有項目經營收益,也有財政還款,而PPP模式還款主要依賴PPP項目產生的現金流,也有財政付費給社會資本提供的公共服務。
(二)將PPP項目資產證券化作為PPP金融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針對PPP項目融資以及PPP項目投資后的資本流動性不足等問題,應大力發(fā)展PPP項目資產證券化,將PPP項目資產證券化打造成加速PPP項目落地和PPP模式發(fā)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加快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制度創(chuàng)新。圍繞PPP項目資產證券化所需要的條件,加快建立和完善PPP項目資產評估和信用評級等相關制度。與此同時,對公共服務加快價格改革步伐,為PPP項目開展資產證券化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運用好特許經營權,維持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既能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又能為社會資本產生一定的利潤,增強社會資本對未來現金流形成良好的預期,從而增加PPP項目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