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央行發布公告全面降準,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與2021年7月和12月各降準0.5%相比,本次降準幅度僅為之前兩次的一半,如何看待其對利率的影響?
第一,內外兼顧,可能影響寬貨幣的形式和幅度,后續降MLF利率的概率小。面對美聯儲快速收緊貨幣政策、中美利差一度出現倒掛的情況,國內貨幣政策在發力穩增長的同時,也需兼顧外部平衡。外部均衡的目標可能并不是匯率穩定,而是國際收支平衡。
第二,貨幣寬松帶有更多的結構性色彩。本次降準公告中,一是對沒有跨省經營的城商行和存款準備金率高于5%的農商行,降準0.5個百分點;二是加入“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的表述。
第三,央行提示接下來貨幣政策關注的兩個方面,分別是物價走勢和美聯儲、歐央行等貨幣政策的變化。
第四,繼續降準的空間較為有限。如果準備金率5%的底線得以維持,保持三檔機構的準備金率不重疊,那么全面降準的空間可能僅余25bp.
第五,此次降準0.25%釋放5300億元,而2021年12月降準0.5%釋放1.2萬億元,2021年7月降準0.5%釋放約1萬億元。2021年12月降準對應釋放資金相對較多,主要是當時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額外釋放資金,約2000億元。
第六,此次降準可能難以觸發LPR下調。此次降準僅為金融機構每年節省資金成本約65億元,節省的成本距1年期LPR下調5bp差距較大。
當前已經處于流動性相對寬松的時候,央行在答記者問中也提到 “當前流動性已處于合理充裕水平”。降準可能難以給市場帶來流動性的進一步寬松。長端利率或逐漸進入逆風期,債市的主線可能從寬貨幣預期兌現向寬信用落地過渡,10年國債收益率可能圍繞2.8%附近波動。
風險提示
國內政策出現超預期調整。
(文章來源:廣發證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