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你終歸是要獨立生活的。
父母只能做你的后盾,
江山還要靠自己去打。
01
日前,上海市某小學張老師遇到了一件很尷尬的事。
連續下了十幾天的雨,她發現90%的家長在接孩子時,都是一手攙著娃,一手撐著傘,身上掛著沉重的書包。
隨后,張老師便發了一條微信給全班家長,提醒他們:
“給孩子買一把小雨傘,讓他們自己撐傘前行,培養他們獨立做事的能力”
群里近100位家長,僅有2名家長回復“好”。平時很熱鬧的微信群,突然陷入岑寂,讓張老師有種“吃力不討好”的感覺。
孩子年齡小,父母接送本無可厚非,但不少家長不僅止于做孩子的司機、安全員,更是變成了孩子的“侍從”。
家長無保留的愛的背后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受之無愧。
下面是曾經一個“控訴父母”的豆瓣群組里的言論:
在中國,如果從18歲開始就只能靠自己,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孩子不是自己愿意來到這個世界的,是父母痛快的結晶
有能力不幫孩子就是自私,沒有兒女心
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點
在中國不僅把孩子養大是責任,結婚、買房,買車...直到孩子能自己過好生活,任務才算完成
啃老啃得這般理直氣壯,細思極恐。
02
網上有人形容那些成天圍著孩子,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的人為“孩奴”。
而全國70%以上的家長表示,他們甘愿做“孩奴”,只要孩子能成才成功,能幸福。
近日,一個父親粗糙龜裂、血絲滲透的手刷爆朋友圈。
這是一位建筑工地農民工父親的手,這位月薪僅3500元的農民工爸爸,給自己的兒子在大城市買了一套120多平米的婚房,每月替兒子還按揭貸款2000多。
他說兒子“過得好”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圖片的發布者附文說道:
“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式的自由,又要中國式的寵愛,卻沒有美國孩子的獨立,又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孝道,這一代人的索取太過隨意和天經地義,甚至理直氣壯。人生可以追求,但切莫樊比;你虛榮可以,但一定要靠自己。父母給的是后盾,自己打的是江山?!?/p>
我問自己:倘若這是我的父親,我得心多硬,才能心安理得住進他賣命賺的大房子里?
我終于明白當今社會上那么多媽寶男和巨嬰女是怎樣煉成的了。
這個世界上的孩奴與啃老族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無論是主動啃還是被啃,都覺得是理所當然。于是,讓子女啃不到,便成了父母的可恥和不努力。
看過一帖子,網友吐槽自己10歲的侄子。
小侄子不僅成績優秀,圍棋、輪滑、跆拳道各種興趣愛好也出類拔萃。
重點來了,小侄子覺得自己太優秀,嫌棄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
孩子說自己的父母太窮,只開得起十幾萬的豐田,他的同學都拿著iPhoneX了,自己卻只有兒童手表。
“我努力優秀,是為了早日脫離這個‘無能’的家庭”。
不知道這個“全能小學霸”的父母聽到兒子這句話,會作何感想。
這個社會,有多少嘔心瀝血的“老孩奴”,就有多少白眼的“中國式巨嬰”。
03
對于“孩奴”這樣的稱謂,不少家長并不抗拒,他們坦言,確實有這樣的意味,但他們同時表示,這種付出和犧牲是值得的,因為他們愛孩子,他們相信自己的付出和犧牲,將來孩子會用成績回報。
分享一位小學生媽媽——李女士“孩奴”的一天:
06:00 在鬧鐘響第二下時迅速地按掉,生怕吵醒老公和孩子,輕手輕腳地穿衣服,不敢開燈,盡管如此小心老公還是發出了抱怨的“哼唧”聲。
06:10 去陽臺收下幾件孩子的干凈衣服,摸摸似乎又縮水的褲邊,感慨網購的劣質,想著給孩子花錢不能省,還是得去商場買“牌子貨”,卻看不見自己已經穿脫線的打底衫。
06:20 把前一晚洗好的番茄蘋果和胡蘿卜放進破壁機開始打果蔬汁,抓緊這幾分鐘閉目養神,一個月工資買來這東西還是有些心疼,可誰讓網上都說用它打果蔬汁孩子喝最有營養呢。
06:40 全家的早飯已經上桌,去叫老公孩子起床,順便給孩子準備好洗漱用具和熱水,回頭看孩子還在睡,趕緊把小祖宗哄起來,上一年級了還不會自己穿衣,這都不是問題,媽幫你。
06:50 一邊軟硬兼施地催促孩子放下ipad專心吃飯,一邊匆匆洗漱,剛準備梳頭看見孩子碰倒的果醬瓶要滾到地上了,老公卻只顧叼著面包看手機,放下梳子沖過去接住瓶子訓老公兩句。
07:10 匆匆把孩子吃剩的雞蛋白和面包塞進嘴里,等著穿鞋的孩子在門口嚷嚷半天了,提著書包和自己昨晚做到一點的手工趕到車里才想起頭還沒梳,駕駛座上的老公回頭抱怨:磨磨蹭蹭,也不知道你那么早起來都在干什么!
這是“孩奴”李女士一天的開始,也是萬千“孩奴”媽媽的日常。
她們恨不得凡事都為孩子代勞,包辦式的付出除了讓孩子力所不能及,越來越自私,好像也沒看到她們所期望的成長。
上文中的李女士那天一下班就沖到學校接孩子,孩子低著頭出來一臉不高興,一問是練習冊沒帶被老師批評了。孩子嘟著嘴抱怨:“媽媽都怪你,昨晚為什么不給我裝好!”李女士連忙道歉:“都是媽媽的錯,媽媽粗心,下回會檢查好的”。
我很詫異。
一個7歲的孩子,不會系鞋帶,不會整理書包,還把自己的“無能”當成理所應當,真的會在未來回報父母的付出嗎?
要知道,不管父母犧牲多少,哪怕沒有一點底線,也無法代替孩子生活。
未來的路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
孩子無法選擇父母,父母卻可以選擇教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
前一段時間,一位母親寫給兒子的信大火——《兒子,我為什么不幫你帶孩子》,摘取其中一段:
“兒子,你知道嗎,對女性而言,從少女到媽媽,不僅是身份轉變,還意味著心態轉變和生活的地覆天翻。
育兒不只是朋友圈里的歲月靜好和溫馨甜美,還有數不清的瑣碎和平庸,無法言說的糾結困惑。
即使是你眼中那個優雅從容的董卿,她也曾表達過,生育后的那段日子很難熬。她不愿意做全職媽媽,不想孩子和她的世界中只有彼此,然而當她回歸職場,挑戰《朗讀者》的制片人,連續熬夜以至最長兩周不能見到孩子,又是那樣自責與絕望。
家庭與工作,孩子與事業,兩手都是愛,兩邊都在拉扯,這是每一位母親的困境,而平衡的關鍵,在于老公的態度?!?/p>
一個母親在兒子初為人父之后,站在一個女性,而不是母親的視角,來教育自己的兒子,她得體的退出與理性的“袖手旁觀”,讓兒子勇于承擔起家庭責任,成為了孩子眼中的好爸爸,妻子眼中的好老公。
這樣的邊界感,是不是一種更高級的愛?
紀伯倫在《先知的靈光——孩子》中寫道:“孩子是借由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從不屬于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p>
做父母,
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優秀的父母,
是在成全孩子獨立的同時,
成全自己的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