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泥。
底泥的特征:缺乏分子氧、泥-水界面、泥水物質交換、還原性。
泥-水界面,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將來水產養殖的底質管理就是這個管理,通過泥水的物質交換來管理。
池塘中底泥和水之間的界面叫氧化態泥,也就是泥水界面。一般在自然水體里,也就幾毫米,在天然、碩水型的湖泊可能有一厘米,在我們的池塘里大概就1-2毫米。但這一層是非常重要的。底泥里面有害物質的轉化都在這一層,它起到保護作用。如果這一層處理不好,消失了,有害物質直接進入水體,魚蝦就有問題了。
養殖過程中管理這一層的辦法就是沉淀物的再懸浮。我們老祖宗的做法就是刮一次泥就到位了,刮一次泥就是泥水交換一次,刮泥就是是池塘底泥再懸浮。老祖宗還有其他辦法,如比說撈(拉)泥,晴天劃一條小船,拿個東西把泥撈上來,這個是底質管理。但我們現在都忘了,沒有學到手。“沉淀物的再懸浮”,要通過人工或生物攪動。用鐵鏈刮,很多養殖戶都這樣做;生物攪動,就是可以在池塘里套養一些攪底的魚,比如黃骨魚。這其中的原理就是,底泥是缺氧的,水體向底泥的擴散是很慢的,所以把底泥攪起來,懸浮到水里再沉淀,反復這樣,可以利用水體中的氧,保護這層氧化態泥。
池塘干塘、休耕期間,我們怎么樣把養殖過程中改變的氧化還原電位恢復到原始狀況?休耕期間,池塘沒有魚沒有水,我們不教老百姓怎么做,等到肥水、養魚出問題了,你再說去跟他講你買我底質改良劑啊,這個都是在自找麻煩,為了多賺那么點錢。我們想讓底好,在干塘的時候把底處理好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干塘清淤
曬塘(氧化)或人工熱處理
土壤檢測
PH調整(撒石灰)、肥度調整
保持水分促進微生物生長或人工呼吸
養殖過程中池塘底質在發生變化,其變化速度決定了整個池塘生態系統的緩沖能力。底質在休耕期間改良、修復不到位。養殖期間管理不善,將嚴重影響池塘的生產力。所謂新塘旺三年就是這個原因。池塘底質通過影響池塘水質而影響生產力。進而影響池塘生態系統的效能和穩定性,最終影響養殖動物。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