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志》錦屏篇預告片
清水江在苗嶺山麓間穿行,錦屏縣位于苗嶺最東南端,依山傍水而建。
唐詩《長干行》中有云“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據傳“錦屏”兩字即是從詩中而來。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向西南地區擴大疆域,在今銅鼓鎮建銅鼓衛,駐軍萬余。
清朝時,原明朝所設的銅鼓衛失去原有意義,銅鼓衛城開始逐漸衰落。與此同時,銅鼓鎮附近一個名叫王寨的村落,卻因木材貿易悄然興起。
清朝雍正五年,銅鼓衛廢衛設縣,取“錦繡畫屏”之意得名“錦屏”。
1914年,錦屏縣治所由銅鼓鎮正式遷至王寨,王寨之名不再使用,錦屏這個縣名則一直沿用至今。
文書一紙 契約長存
明清兩代,清水江兩岸杉木交易的繁盛,吸引大量的苗族、侗族居民在錦屏進行人工造林和木材貿易。
六月六 曬契約
存放契約的文書樓
每當進行杉林買賣、林木交易、土地佃租時,他們都要簽訂契約文書。長此以往漸成慣例,苗侗居民各種權屬糾紛的調解,以及族規民約的制定,都開始簽訂文書。
有的還鐫木刻石,形成碑刻,世代遵守。這些錦屏文書成為珍貴的歷史和文化記錄。
錦屏文書由侗族苗族居民簽訂,卻由漢字書寫,共通的文字背后是文化的交融。
一份份文書就是一段段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數百年前,錦屏的侗族、苗族人民就已經學會運用和尊重“契約”,由此而生的制度與規范、倫理與信仰至今依然影響著后世的人們。
彩衣重重染 侗繡自生光
錦屏侗繡工藝復雜,繡好一件侗衣,要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
侗家的傳統服飾,都是用自家的織機織成的土布。織好的棉布,要用特制的藍靛液進行漂染。
這種藍靛液是用苗嶺上采集來的多種植物熬制而成。染布時,還要加上米酒。酒越多,越不容易掉色。
經過多次染色、晾曬后,還要用煮好的牛皮進行漿制。經過了十幾道工序的依次渲染,侗布將會幻化出獨特的閃亮色澤。
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刻穿上最美的侗繡嫁衣,是每個侗家姑娘的理想。
杉林常伴清水江
清水江兩岸,杉樹林密布,杉木建起了苗族人、侗族人的家園,也承載著他們的文化和記憶。
當年,朝廷采辦皇木的官員每發現一棵皇木,都要刻印銘記,禁止砍伐。杉樹樹干上留下的就是當年的刻印。
在文斗苗寨的寨門邊,還有一座清代乾隆年間樹立的 “六禁碑”。
在錦屏侗族人的習俗中,每個女孩出生的那年,長輩都要給她栽種一片杉樹林。等到女孩長到十八歲出嫁,父母就用杉木給女孩建新房、辦嫁妝。這片杉樹林就叫做“十八杉”。
今天,父母依然會為孩子種下樹苗,也種下美好的心愿。
大杉樹經歷數百年風雨,依然蒼翠。它們和錦屏人相生相守,也為這里帶來繁華與富庶。
錦屏有句老話“天下屋,三江木”。清水江、亮江、小江,三江在錦屏縣城匯合,造就了木材運送的黃金水道。
從1999年國家實行長江流域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錦屏人民不再向杉樹林索取。而10萬畝的土地有序流轉,又變成果園,承包到千家萬戶,成為了苗侗人家新的經濟來源。
杉樹陪伴著錦屏歷經千年歲月,為這里帶來生機與繁華,而錦屏人也在綠水青山間創造出燦爛的文化。
綠水青山間,一棵棵杉樹曾是錦屏的財富之源、精神所系。如杉樹般昂然挺拔,如杉木般樸實堅硬,這是錦屏的秉性。
今天,勤勞誠信的苗侗人民,正用挺拔的杉木作筆,用碧綠的清水江水作墨,描繪新的美麗畫卷。
一段商業傳奇背后是誠實守信的文化風骨,不同文化交融而生的是厚重的文化底蘊。
錦屏,新的時代,新的錦繡畫屏。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