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上、下焦設想成兩個車站,這兩個車站互相向對方發車,會有兩種原因導致交流失敗:一是車站不能發車,二是路途中有堵塞。
一是車站不能發車。下焦(車站)腎陽不足(不能正常發車)不能鼓動腎水上升,使得上焦(車站)心火得不到腎水的滋養,就會出現上熱的癥狀。同時,下焦(車站)腎也得不到上焦(車站)心火的溫煦,會出現下寒的癥狀。同理,上焦(車站)心陰不足,不能主動向下焦(車站)腎發車,也會造成上熱下寒。
二是路途中有堵塞。飲食不當、情緒壓力等引起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堵塞了上、下焦(車站)的道路,就會出現熱盛于上、寒滯于下的現象。
上熱下寒的治療
1、劉渡舟治療上熱下寒
宋某,男,48歲。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煩,但腰以下無汗而發涼。伴遺精,陰部發冷,陰莖回縮,大便稀溏,每日一次。舌質黯紅,脈沉滑。此屬陰陽不和,上下水火不相交濟,治宜清上溫下,交通心腎陰陽水火。
制附子10克(水煎煮)、大黃、黃連、黃芩各6克(沸水泡漬)
上藥和汁兌服,二劑。服藥后大便每日二三次,但不稀溏,下肢已由涼轉溫,汗出心煩止,夢遺陰縮消,只有陰部仍然有涼冷的感覺。舌邊尖紅,脈沉。這是屬于火熱邪氣已清,但陽氣尚未遍達周身之象,再投以四逆散原方三劑而愈。
【解說】
本案臨床表現寒熱錯雜,熱為真熱、寒亦是真寒,臨床上辨證治療均比較困難。一般來說,上焦郁熱極容易導致下寒;這是因為人體內的陰陽是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在上的陽氣被郁而不能下達,則必然導致下焦的陽氣不足而生內寒。所以用附子瀉心湯,專煎附子以溫下寒,另漬三黃以清上熱,這樣一來,寒熱之藥異其氣而生熟之品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使陰陽調和,水火交濟,則諸證自愈。
2、烏梅丸
中成藥名。
組成
烏梅肉、黃連、黃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細辛、青椒(去目)、人參、當歸
功效
緩肝調中,清上溫下
主治
蛔厥,久痢,厥陰頭痛,癥見腹痛下痢、巔頂頭痛、時發時止、躁煩嘔吐、手足厥冷。
3、全真一氣湯
熟地(24g,如大便不實,焙干用,如陰虛甚者加倍用)
制麥門冬(去心,恐寒胃氣,拌炒米,炒黃色,去米用9g,肺虛脾弱者少減之)
白術(炒深黃色置地上一宿,出火氣,不用土炒,如陰虛而脾不甚虛者,人乳拌透,曬干炒黃,9g,如脾虛甚者,用至12~18g)
牛膝(去蘆,由6g加至9g)
五味子(由2.4g至4.5g)
制附子(由3g加至6g余,水煎沖參湯服)
人參(由6g~9g加至12g~15g錢,虛極者30~60g,隨癥任用,另煎,沖入前藥。如肺脈大,元氣未虛者,竟用前藥,不必沖參湯)
煎服法以上六味,必先煎好,另煎人參,濃汁沖服,則參藥雖和,而參力自倍,方能駕驅藥力,克成大功。
主治
常治斑疹陰分焦灼,熱極煩躁,上喘下瀉,上實下虛上熱下寒之癥,投服即愈。
4、護產湯
出處【摘錄】《葉氏女科》卷三
【處方】人參、茯苓、附子(制)、白術(蜜炙)、當歸、熟地黃、山茱萸、麥冬(去心)、牛膝。
煎服法【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能主治】
產后半月后將至滿月,少陰感寒邪,而在內之真陽逼越于上焦,上假熱而下真寒,少陰證3-4日至6-7日,忽然手足倦臥,息高氣喘,惡心腹痛者。
5、黃連湯
出處《醫學入門》
古代劑量
黃連二錢,干姜、桂枝各一錢,人參一錢半,半夏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煎服法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主治
治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者,上熱下寒也。
6、黃芪益氣湯
出處【摘錄】《證治寶鑒》卷一
【處方】人參、黃芪、白術、甘草、五味子、麥門冬、陳皮。
【用法用量】加姜汁、竹瀝,水煎服。
【功能主治】補肺。主陽厥氣虛,一名熱厥,上寒下熱。
7、加味術桂湯
出處【摘錄】《辨證錄》卷五
現代劑量(僅供參考)
【處方】白術30g,肉桂3g,甘草0.3g,人參6g,丁香3g。
【用法用量】水煎,加人尿半碗,探冷服之。1劑即安。
【功能主治】格陽不宣,腎經寒邪太盛,上假熱而下真寒,大小便閉結不通,渴飲涼水,少頃即吐,又飲之又吐,面赤唇焦,粒米不能下胃,飲1杯吐出杯半,脈亦沉伏。
8、調經種子第一神方
【處方】
淡吳萸4.5g(平時腹不痛,兼之火旺者,減去1.5g,體寒腹痛者加1.5g
全當歸2-9g,川芎4.5g,杭白芍6g(酒炒),
嫩桂枝(手足常冷兼之麻痹者,用桂尖,否則用桂枝心,火旺者用3g,火衰者用4.5g,冬月或用6g),真阿膠6g(水酒另燉沖),
法半夏6g(體寒痰多者,加1.5g或加3g,痰少而口常干者,減3g,加淡條芩4.5g)
黨參4.5g(津液不足,口常干苦,素體火旺者,以潔洋參6g代之),
粉丹皮4.5g(血熱者用6g)
揀寸冬12g(常時口干,唇舌紅赤者,用15g,并加生地6g),
炙甘草4.5g(胸腹脹滿者減去,加4制香附4.5g)
淡生姜(切薄片)4.5g(體寒痰多易嘔者,用6g,暑月少減)。
【用法用量】
水煎,每于經行時服起,日服1劑,每月3-4劑。服至2-3月,經即對期色正,數月必受孕矣。
【功能主治】婦人上熱下寒,心中發熱,少腹常痛,經寒久不受胎,經水紫黑稀少,或過期不至,兩尺遲澀,兩寸關洪大或弦數,或腰腹脹痛,或經行干嘔。
【摘錄】《張氏醫通》卷十六
【處方】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子3-1.5g。
【功能主治】上熱下寒。
10、增減地黃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一·禮集
古代劑量
附子(一個)熟地(半斤)山茱萸(四兩)北五味(一兩)麥冬(一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丹皮(三兩)山藥(四兩)肉桂(一兩)
煎服法水十余碗,煎四碗。探涼與病患服之,二刻內四碗服盡,立刻安靜。
主治
病在上者,乃上焦火熱之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蓋衣,而下體冰涼,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
11、附桂理陰煎
出處【摘錄】《白喉全生集》
現代劑量(僅供參考)【處方】熟地12g,僵蠶6g,制附片9g,炮姜(炒)4.5g,銀花4.5g,當歸3g,炙草3g,肉桂2.4g(去粗皮,蒸兌)。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能主治】上假熱下真寒證。
12、上熱下寒 -劉渡舟
侯某,女,55歲。患上熱下寒證,每于進食后約一小時,胃氣上逆而泛惡吐酸,胸中憋悶疼痛;同時伴見腹痛腸鳴,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脈弦。黃連湯主之。
黃連10克、干姜7克、桂枝9克、炙甘草10克、黨參10克、半夏10克、大棗5枚。
服藥五劑,寒熱之證盡愈。
【解說】黃連湯由半夏瀉心湯減黃芩加桂枝而成。雖然取意于瀉心湯,但立法則與之有別,黃連清胸中之上熱,干姜溫脾胃之下寒,妙在加桂枝下氣降沖,宣通上下,而使氣機調順。
注意事項:
以上方子里面的“制附子”這味藥有大毒,需要先熬一個小時,然后再下入其他的藥物,熬四十分鐘即可,早晚各服用一次。必須讓當地的醫生根據具體情況,稍作加減,才更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