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蒲立本,加拿大著名漢學家。1946年前往倫敦大學攻讀中國語言和歷史,1951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后來長期擔任劍橋大學教授。
關于本書
本書是西方漢學界研究安史之亂的經典著作。作者對于安史之亂原因的分析并沒有局限在安祿山的個人野心,或是朝堂上的權力斗爭,而是深入叛亂爆發前夕的制度和人事安排,揭示了這場叛亂的深刻背景。
核心內容
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的對外擴張。對外擴張導致了行政系統以效率為導向,這推動了藩鎮的出現和安祿山的崛起。同時,對外擴張還帶來了利益集團對軍權的爭奪,這使安祿山得以在夾縫中坐大。最后,對外擴張還造成了中央政府實力和威信的下降,這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
今天要給你講的這本書叫《安祿山叛亂的背景》,作者是加拿大的一位漢學家,名叫蒲立本,這是他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他曾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中國語言和歷史,并獲得博士學位。后來,他又長期擔任劍橋大學教授。今天要講的這本書是蒲立本的代表作,它解答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安史之亂究竟為什么會發生?說起安史之亂,你應該不陌生,它是中國歷史的重要分水嶺。安史之亂以后,唐朝由盛轉衰,中原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民族的優勢地位。這場改變古代中國命運的事變究竟是怎么爆發的呢?
過去我們說起安史之亂,那故事都是這樣的:安祿山是一個沒什么背景的胡人,唐玄宗特別喜歡他,提拔他做了高官。唐玄宗執政后期,沉溺于享樂,不理朝政,使野心勃勃的安祿山有機可乘。最后安祿山恩將仇報,發動了叛亂。
這個故事乍看上去沒什么,但我們仔細想想,其實有不少問題。唐玄宗為什么要重用安祿山這個胡人呢?難道只是因為喜歡他嗎?安祿山又為什么敢于造反呢?中國歷史上的大規模叛亂,要么發生在王朝早期,立足未穩之際,要么發生在王朝晚期,國力衰落之時。安史之亂爆發的時間點卻很奇怪,當時唐朝剛剛經歷了開元盛世,照理說正處于國力強盛時期,安祿山哪來的勝算呢?而且,安史之亂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安祿山起兵的時候,打出的旗號是“奉旨討伐逆賊楊國忠”。楊國忠我們都知道,那是楊貴妃的哥哥。安祿山造反,跟楊國忠又有什么關系呢?
聽完今天這本書,這些都不再是問題,因為作者對安史之亂的原因給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解釋:這場叛亂的爆發,歸根到底是因為唐朝的對外擴張。你可能覺得奇怪,對外擴張是國力強盛的表現,怎么反而會招來叛亂呢?在作者看來,對外擴張導致了三個結果,一是行政系統以效率為導向,二是利益集團對軍權的爭奪,三是中央政府實力和威信的下降。正是這三點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為你拆解作者的觀點:第一,對外擴張如何導致了行政系統以效率為導向,這和安祿山的崛起又有什么聯系?第二,對外擴張如何導致了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這又如何推動了安祿山的坐大?第三,對外擴張如何導致了唐朝中央政府實力和威信的下降,并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第一部分
安祿山本來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后來卻成為守衛唐朝北部邊疆的重要統帥。他究竟是怎樣崛起的呢?這是因為唐朝的對外擴張,導致國家財政開始以效率為導向。這和安祿山的崛起又有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就帶你一起看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對外擴張導致行政系統追求效率,這一點聽上去不難理解。打仗嘛,當然要講效率。具體到唐朝,這一點又是怎么體現出來的呢?首先是軍事制度。唐朝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這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全國各地設有600多個軍府,每個軍府管轄府兵一千人左右。府兵不用繳納稅賦,平時務農,農閑的時候參加軍事訓練。一旦遇上戰事,府兵就要上陣打仗。府兵的武器和馬匹等全部自理,但他們可以參與戰利品的分配。
府兵制大大節省了軍事開支,也是支撐唐代前期戰爭的重要制度。但府兵制后來漸漸衰落,到了唐玄宗時期就被正式廢除了。這是為什么呢?這就要說到唐代的對外擴張了。從唐朝建立到唐玄宗時期,唐朝一直在擴張。
擴張就意味著前線離軍府越來越遠,府兵奔赴前線的成本越來越高,他們漸漸支付不起這個費用了。而且,府兵在戰爭打完以后,還得回到所屬的軍府。這一來一回,路上實在是太折騰了。你可能會問了,那唐朝為什么不在前線附近設置新的軍府呢?這是因為府兵制的基礎是土地。唐朝的前線都已經深入草原和西域了,當地根本沒那么多土地。到了唐玄宗時期,府兵制的問題就更為明顯了。唐玄宗特別熱衷于對外擴張,杜甫有一首詩叫《兵車行》,里面有兩句“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意思是說,邊境都打得血流成河了,唐玄宗卻還想著開疆擴土。頻繁的對外擴張,導致府兵們再也無力支付戰爭的費用。加上當時的土地兼并又很嚴重,很多府兵的土地都被富人買走了,他們只有紛紛逃亡。于是宰相李林甫上了一份重要的奏折,說各地軍府已經沒有府兵可供征調了,干脆把府兵制停了算了。唐玄宗準奏,府兵制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所謂募兵制,就是國家按期發軍餉,招老百姓當兵打仗。老百姓參軍入伍以后,就成為職業軍人,長期當兵,不用務農,戰斗力很強。募兵制不用土地做依托,招來的士兵可以長期駐守邊疆。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但安史之亂的禍根就這樣埋下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募兵制有很多好處,但也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它容易導致軍閥的出現。我們可以拿府兵制來對比一下。府兵制下有一條規定,戰爭結束以后要“兵歸于府,將歸于朝”,就是士兵回到軍府,將領回到朝廷。這樣士兵和將領只在打仗的時候會聚在一起,將領很難把士兵變成自己的私人軍隊。但在募兵制下,士兵都是職業軍人,和將領朝夕相處。時間一長,帶兵將領就容易變成軍閥。而且,為了保證邊境士兵的生活,唐玄宗還在邊境劃出一些地區,專供軍隊和他們的家屬居住。這些地區就是所謂的“藩鎮”,藩鎮的統帥就被稱作“節度使”。
更要命的是,唐玄宗為了確保對外戰爭的勝利,又改變了財政體制。你想啊,募兵制需要定期給士兵發軍餉,但當時的金融技術比較落后,由中央政府先把錢收上來,再給藩鎮發軍餉,這樣效率太低。于是唐玄宗就說,不用這么麻煩,以后藩鎮可以自行掌管地方財政,你們自己收錢,自己花。這樣做確實提高了效率,藩鎮不用再擔心軍餉的發放,但弊端也很嚴重,藩鎮手上又有兵,又有錢,很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不過,在唐玄宗看來,效率是第一位的,而且他相信自己可以用政治手腕鎮住這些藩鎮。可惜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料。這是后話,我們一會再講。我先帶你看看,剛才說的這些事,和安祿山的崛起有什么聯系?
唐玄宗在位時期,一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其中河北地區就占了兩個。這里說的河北地區,是指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這兩個節度使,一個叫范陽節度使,范陽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帶。還有一個叫平盧節度使,位于今天的遼寧省和河北省交界地帶。安祿山擔任過的第一個高級職位,就是平盧節度使。這個美差為什么會落在安祿山頭上呢?
這是因為當時河北的民族形勢很復雜,陳寅恪先生稱之為“河北胡化”,就是河北變成了游牧部族的聚居地。河北地區的居民本來以漢人為主,但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東突厥滅亡,突厥人以及大批依附突厥的部族向唐朝投降。唐玄宗對他們實行懷柔政策,把他們就近安置在河北地區。于是只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河北地區就成為這些游牧部族的定居地。
河北地區住著這么多游牧部族,派一個漢人去當節度使,他不了解當地的民情,連少數民族的語言都不懂,交流都困難,更別說領兵打仗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登上了歷史舞臺。我先給你簡單介紹一下安祿山的生平。安祿山出生于營州,也就是今天遼寧和河北的交界地區。他的母親是一位突厥族的女巫,沒結婚就生了兒子。一些歷史學家考證說,安祿山的父親可能是中亞地區的粟特人。安祿山原本沒有姓,他的母親聲稱自己曾向突厥的戰神扎犖山祈禱,才生下了他,所以就給兒子起名為扎犖山。后來安祿山的母親嫁給一個姓安的人,安祿山就姓了安,改名為“祿山”,這在突厥語中是“光明”的意思。
安祿山是混血兒,長期生活在多民族雜處的河北地區,具有跨文化背景。據說他精通六門語言。長大成人以后,安祿山在營州給過往客商當翻譯,做中介,勉強維持生活。這段經歷使安祿山見了更多世面,也讓他獲得了揣摩人心的本領。
安祿山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是當時駐守河北的名將張守珪。安祿山有一次偷張守珪家里的羊,被抓住了,張守珪就讓人打死他。眼看棍棒就要落下來了,安祿山大喊大叫:“你們不是要消滅契丹嗎!為什么要打死我這樣的壯士!”張守珪聽了覺得很詫異,就仔細打量安祿山,見他孔武有力,就起了惻隱之心。于是下令釋放安祿山,留在自己跟前做事。安祿山如魚得水,發揮特長,立下不少功勞,被張守珪收為義子。有一次張守珪派安祿山作為代表,去長安遞交文件。安祿山因此見到了唐玄宗,他因為特別會來事,給唐玄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來只要唐玄宗派人去幽州視察,安祿山就會極力賄賂和巴結。使者回去之后,就總會在唐玄宗面前為安祿山說好話。于是,安祿山一路官運亨通。到了開元二十九年,他已經升到了平盧節度使,平盧的核心區域就是安祿山的故鄉營州。
你看,唐玄宗為了對外擴張,致力于提高行政系統的效率,結果卻導致了安祿山的崛起。安祿山獲得重用,不僅因為他會巴結上司,更因為他恰好在適當的時候,出現在適當的地方。唐玄宗在胡化嚴重的河北地區設立了藩鎮,一直想找熟悉當地形勢的人來做藩鎮長官。安祿山精通六種語言,還曾立下戰功,可以說是最合適的人選。而且,安祿山看上去還很忠誠,經常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有一次他見到太子,卻不行禮。旁邊的人說快行禮,安祿山卻裝傻充愣,說太子是什么官?我只知道有皇上。唐玄宗聽說了這件事,對安祿山就更加推心置腹了,后來安祿山甚至還給小他十六歲的楊貴妃當了養子。
唐玄宗的對外擴張給唐朝的行政系統帶來了變革,這為安祿山的崛起提供了機會。唐朝的對外擴張還造成了另一個后果,利益集團對軍權的爭奪,這又進一步推動了安祿山的坐大,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帶你看看其中的玄機。
第二部分
剛才我們說到,安祿山被唐玄宗封為平盧節度使。請注意,如果他只擁有平盧這么一個藩鎮,是斷然沒有實力造反的。到了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已經身兼平盧、范陽和河東三個藩鎮的節度使了。有了這三鎮的兵力,安祿山才有了造反的底氣。安祿山的坐大,都要歸功于一個人的支持:宰相李林甫。說起李林甫,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成語:“口蜜腹劍”,嘴上跟抹了蜜似的,暗地里卻心狠手辣。這個成語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鑒》中對李林甫的評價。其實,李林甫的人品怎么樣先放在一邊,他的政治才能還是可圈可點的。記錄唐朝歷史的《舊唐書》就贊揚他做事謹慎,很有章法。但就是這么一個謹慎的人,把安祿山往叛亂的方向推進了一大步,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就要說到唐朝的一項制度,叫作“出將入相”。唐朝前期熱衷于對外擴張,于是規定,文官可以去擔任武將,立下卓越戰功的高級將領,又可以入朝擔任宰相。比如開元年間的名臣張嘉貞,最初是通過科舉考試當上的官,后來曾在邊境統率軍隊,再后來又回到朝廷,擔任宰相。出將入相的制度保證了文官和武將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后來宋朝的“重文輕武”大不相同。但李林甫打破了這項規矩。他對唐玄宗說,應該多用那些寒門出身的人和胡人擔任武將。寒門沒有政治背景,不會內外勾結。胡人作戰比較勇猛,能打勝仗。唐玄宗采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唐朝涌現了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名將,比如高句麗人高仙芝,以及突厥人哥舒翰。
關于李林甫的這個建議,很多人都認為他有私心。武將立下戰功就可能成為宰相,唐玄宗又那么熱衷于對外擴張,在戰爭中立功的機會當然很多,這在李林甫看來是對自己的潛在威脅。于是李林甫要求任用寒門子弟和胡人為將。寒門子弟沒背景,缺乏競爭力。胡人文化水平低,不太可能當宰相。所以,李林甫建議用寒門和胡人為將,顯然是出于個人的權力欲。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不過政治家的個人目標和政治目標往往是相互混雜的。李林甫的這個建議,也是為了制止利益集團對軍權的爭奪。
唐代雖然實行了科舉制度,但士族勢力仍然相當強大。士族通過聯姻和政治交換,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通過之前的“出將入相”制度,又有機會染指軍權。而且唐玄宗實行募兵制以后,不止在河北地區,還陸續在全國軍事要地設置了節度使。這時一些士族官員就會既在中央任職,又兼任地方節度使,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勢力。比如四川地區挨著云南地區的南詔政權,唐玄宗就在這里設置了“劍南節度使”,劍南就是劍閣以南的四川地區,今天四川不是還有一款名酒叫“劍南春”嘛。當時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出身著名士族弘農楊氏,又是唐玄宗的小舅子,在朝廷上擁有相當的勢力。他就一邊在朝廷里做官,一邊兼任“劍南節度使”,發展自己的勢力。這種現象導致唐朝軍隊內部各種勢力盤根錯節,李林甫下決心改變這一現象。這和他的身份也有關系,李林甫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唐朝的宗室,他的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所以相對于那些各懷鬼胎的士族,李林甫的個人追求和唐朝的國家利益更具有一致性。
理解了這個背景,我們對于李林甫的那個建議,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他看來,寒門子弟不牽扯利益集團,胡人又頭腦簡單,讓他們擔任將領,軍隊內部的關系會簡單得多。所以,李林甫看安祿山也覺得特別順眼。你看這小子,濃眉大眼,憨態可掬,毫無背景,大頭兵出身,一路摸爬滾打,靠軍功走上來,應該特別好控制吧?于是,在李林甫的庇護下,安祿山官運亨通。正是在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安祿山從平盧節度使,發展為身兼平盧、范陽和河東三個藩鎮的節度使。平盧前面已經說了,遼寧省西部一帶。范陽呢,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帶。河東節度使,管的主要是今天的山西省一帶,核心區域就在今天太原市附近。安祿山身兼這三個地方的節度使,等于整個華北邊境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了。
當然,對于安祿山,李林甫也不是毫無防備。為了制服安祿山,李林甫是用了心思的。安祿山原本對李林甫不大恭敬,后來他被任命為御史大夫,按規矩要進宮朝見皇帝。李林甫就故意安排安祿山和同為御史大夫的王鉷一起進宮。安祿山和王鉷之前就認識,他覺得王鉷很有水平,對他很尊敬。進宮以后,李林甫嚴肅地召喚王鉷上前行禮,王鉷趕緊踩著小碎步走上去,彎腰作揖,非常恭敬。安祿山見王鉷這么害怕李林甫,心里也很恐懼,也趕緊跟著彎腰了。后來,李林甫經常約安祿山談工作。每次交談的時候,李林甫總能摸準安祿山的心思,安祿山以為李林甫是神仙,對李林甫就更加敬畏。有一年冬天,安祿山在和李林甫交談的時候,緊張得汗流浹背。李林甫看見了,就好言寬慰他,還把自己的袍子脫下來披在他身上。安祿山回到駐地以后,仍然很害怕李林甫。他經常派一個親信去長安打聽消息。每次親信回來的時候,安祿山就會問:“李林甫說了些什么?”如果李林甫說的是好話,安祿山就會高興得跳起來。如果李林甫對安祿山有所責備,安祿山就會愁眉不展,自言自語:“哎呀,我死定了。”
李林甫雖然很有手腕,但他仍然造成了一個無可挽回的事實,那就是安祿山的進一步坐大。這背后的原因,是唐朝的對外擴張導致了利益集團對軍權的爭奪,李林甫為了制止這種爭奪,重用了外表老實的安祿山。安祿山從一個藩鎮的節度使,發展為控制三個藩鎮的地方軍閥。你可能要問了,控制了三個藩鎮,難道就能對抗中央政府了嗎?確實如此。安史之亂爆發前夕,安祿山手上擁有18萬久經沙場的雄兵,而堂堂的大唐朝廷,手上的士兵只有8萬不到。而且,當時朝廷的威信也有所下降,老百姓怨聲載道。于是,安祿山才有了造反的膽量。唐朝中央政府實力和威信的下降,也是對外擴張導致的結果。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帶你一探究竟。
第三部分
唐玄宗為了對外擴張的需要,把大多數軍隊都放在邊境,這就造成了軍事布局上的“外重內輕”局面。邊境地區兵力很多,中央政府的兵力卻很少。
唐玄宗在位后期,邊境地區的軍隊總共達到了49萬人,而中央政府的軍隊只有13萬多。李林甫去世以后,楊國忠接任宰相之位。在他手上,中央軍又敗掉了一半,這是因為他發動了攻打南詔的戰爭。《舊唐書》里說,楊國忠這個人不學無術,品行也很差,家族中的人都很鄙視他。甚至連安祿山都看不起楊國忠。楊國忠有一次半開玩笑地對安祿山說,你是個文盲,還看不起我,咱倆明明是一路人啊。安祿山覺得這個玩笑很低級,就更討厭楊國忠了。安祿山尚且如此,那些士大夫們怎樣看待楊國忠,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時,楊國忠就急于做出一點成就,樹立自己的威望。
楊國忠做了什么呢?他知道唐玄宗熱衷于擴張,推崇軍功,于是就想,我要有了戰功,不就能站穩腳跟了嗎?好,那去打誰呢?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太兇悍了,惹不起。南方倒是有一個理想的目標,那就是南詔。南詔位于今天的云南地區,是漢人和當地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楊國忠覺得這是個軟柿子,可以捏一捏。其實,早在他就任宰相的前一年,為了給自己樹立權威,他就派軍隊打過一次南詔。結果士兵們深入云南,水土不服,反被南詔打得大敗。楊國忠認為這是上次兵力不夠,決定這次準備好了再上。
于是,楊國忠就派人在長安、洛陽、河南、河北一帶募兵。老百姓聽說要去云南打仗,都不愿意去,于是楊國忠就下令抓壯丁,強征百姓當兵。
唐朝后期的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詩叫《新豐折臂翁》,說的就是這件事。詩里說,陜西新豐縣有一位八十八歲的老翁,斷了一條胳膊。有人問他,你的胳膊是怎么斷的呀?他說,當年宰相楊國忠要征兵打南詔。征兵的命令一到,老百姓都哭成一片。聽說南詔那里有一條河叫瀘水,河里有瘴氣,士兵渡河的時候很多會死在水里。我那年二十四歲,正好是應征入伍的年齡。那怎么辦呢?我就趁夜深人靜的時候,用一塊大石頭砸斷了自己的一條胳膊。征兵的人一來,見我拉不開弓,舉不了旗,就免了我的兵役。從此這條斷掉的胳膊每到陰雨天就疼,疼得我整宿睡不著覺。不過我還是不后悔,我畢竟保住了一條命,不然我恐怕早就變成瀘水中的一堆骨頭了。白居易最后借這位老人之口寫道:“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意思是說,唐玄宗在位前期的宰相宋璟,不肯獎賞軍功,是為了防止窮兵黷武。唐玄宗在位后期的宰相楊國忠,想要討好皇帝,就拼命追求軍功,搞得民怨沸騰。更嚴重的是,楊國忠這次攻打南詔仍然大敗而回,七萬大軍在南詔國都太和城外全軍覆沒。這次大敗透支了唐朝的國力,也使朝廷威信掃地,老百姓怨聲載道。
就在這個時候,北邊的安祿山正在冷眼旁觀局勢的變化。下面我們切換到安祿山的視角,還原他當年面臨的情況。安祿山已經身兼三鎮節度使,手下至少有18萬久經沙場的雄兵。同時,升官的希望已經沒有了,出將入相的路早就被李林甫切斷了。唐玄宗曾想過恢復出將入相,召安祿山入朝做宰相,結果被楊國忠勸阻,最后收回成命,于是安祿山和楊國忠的矛盾就更深了。楊國忠決定先下手為強,想出一條毒計。他對唐玄宗說,安祿山想造反,不信你召他入京。他要敢來,說明沒問題。他要不敢來,那就是做賊心虛,咱們就派兵把他拿下。楊國忠覺得安祿山不敢來,安祿山猶豫再三,居然來了,還向唐玄宗哭訴楊國忠誣告自己。楊國忠很尷尬,就在安祿山回去以后,把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給抄了。你看,兩人的關系已經是不共戴天了。
總之,安祿山面臨的是這種情況:自己手上的兵力比朝廷還多,朝廷還剛剛經歷了大敗,實力下滑,威信掃地。同時自己的上升空間已經沒有了,政敵楊國忠還對自己步步緊逼。造反風險很小,收益很大。如果你是安祿山,你怎么選?于是,就在楊國忠兵敗南詔以后的第二年,安祿山打出“奉旨討伐逆賊楊國忠”的旗號,發動了叛亂。總之,唐朝對外擴張造成朝廷的實力和威信下降,這刺激了安祿山的野心,于是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總結
這本書就為你講到這里,下面總結一下今天的知識點:
第一,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的對外擴張。擴張導致唐朝的行政系統開始以效率為導向,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產生了滋生軍閥的土壤。國家在邊境設置了藩鎮,藩鎮又享有獨立的財政權,于是尾大不掉。安祿山就是以藩鎮統帥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的。他擁有跨文化背景,這在多民族雜處的河北地區很有優勢。于是,安祿山被唐玄宗任命為平盧節度使,開始了崛起之路。
第二,唐朝的對外擴張還導致了利益集團對軍權的爭奪。唐朝實行“出將入相”的制度,文官和武將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這導致軍隊內部各種利益集團盤根錯節。宰相李林甫決定改變這一現象,就讓缺乏背景的寒門子弟和沒有文化的胡人擔任將領,這又給了安祿山坐大的機會。正是在這一時期,安祿山從平盧節度使,發展為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實力大增。
第三,唐朝的對外擴張又導致了朝廷實力下降和威信掃地。唐玄宗為了方便對外擴張,把軍隊都放在邊境,造成了軍事上外重內輕的局面。楊國忠攻打南詔大敗而回,進一步降低了朝廷的實力和威信。這刺激了安祿山的野心,于是引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之久,使唐朝大傷元氣,對后世也影響深遠。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訓,重視對武將和軍隊的控制,甚至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唐朝中期以后在軍事上“外重內輕”,而宋朝卻是“內重外輕”,皇帝直接掌握的禁軍數量龐大,邊境上的守軍卻相對較少。這造成了宋朝對外的軟弱,也是安史之亂帶來的長遠影響。
撰稿:卞恒沁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轉述: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