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大多數天資卓越的人都會藐視陳規舊俗,因為不受現實的束縛才能創造,叛逆往往是我們給天才賦予的標簽。但是做人做事的規律就是過猶不及,如果總用極端的方式做事,也許功成于一時,但不會畢功于一世。
鬼谷子的處世哲學告訴我們:不管做人聰明還是老實,只要沖動偏激,就沒有好結果,甚至會把已經取得的成功葬送掉。鬼谷子的權謀智慧也鼓勵世人厲行中庸之道,古往今來就有不少偏激行事導致功虧一簣的案例:
一、
在劉邦和項羽二人的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人耿直,講滴血盟誓的大丈夫義氣,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讓人贊賞和羨慕,但他輝煌時驕橫、霸道,失勢時悲觀、絕望,最終飲恨烏江。假如他能聽父老鄉親一言,過烏江回到老家重新開始,不逞一時之勇,不圖一時之快,有可能歷史就要重寫。
人不能過于偏激高傲,偏激高傲的人往往缺少頭腦,容易感情用事、沖動,造成終身憾事。
二、
就像很多讀者在評論區的留言那樣,大家對老實的看法各不相同,如今的社會已經很難說老實是褒義還是貶義了。說一個人老實,可能是罵你大笨蛋;說一個人不老實,就是罵你大壞蛋。做人何其難也,連老實與不老實都要謹慎處理。
現實社會中沒人想當笨蛋,也沒人想當壞蛋,因而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太老實,也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太精明。聰明人就必須懂得奉行中庸之道:在低調中展露自己的不凡之處,偶露崢嶸;在強勢時做到平易近人,和光同塵,這才是做人做事的至高境界。
三、
說起中庸之道,也有很多人深惡痛絕,認為這不就是處事圓滑、態度曖昧、明哲保身的處世之道。沒有原則,底線太低,為世人所不齒,應該受到批判。
但如果你對孔圣先師的儒家思想有所涉獵,就知道中庸是儒家本質,君子所為,堂皇之道。它并不是教我們奸猾,讓人們置仁義于不顧,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和智慧。
中庸以追求天地和諧為目標,萬物兩儀取其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是天地運行遵循的通則。如果人們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間萬物各得其所,就能順其自然而生。
我們做人做事如果能夠以中庸為基準,就可以平和自己的人際關系,讓自己的人情世故愈發成熟,收獲意想不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