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初,英國人有了《大憲章》之后,英國政治,便漸漸地出現了一種三角形的模式:
法律高高在上,國王與議會(由貴族、市民代表組成)分居兩旁。
議會要服從國王,國王要服從法律,而法律卻又要服從議會(因為法律是議會所制定的)。
余定宇先生說,在這樣一個“鐵三角”里面,英國法官們便有了兩個上司:
一方面,要絕對忠實于法律(其實即是要忠于議會);另一方面,又要絕對忠實于國王(因為法官是國王任命的)。
而夾在這兩個上司的中間,如果二者相安無事的話,那么,法官的仕途便會一帆風順。但如果這兩個上司是吵鬧不休甚至是拔刀相向時,那英國的法官們,就會經常面臨著被炒魷魚甚至是上斷頭臺的噩夢。
不幸的是,在英國歷史上,這兩個上司之間種種殘酷的斗爭卻是連綿不斷的。
1532年,英王亨利八世宣布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會而獨立,并同時頒布法律規定:基督教圣公會(新教)是英國的國教,一切信奉羅馬天主教(舊教)的人都不能擔任國家的公職。
但英國的君主,卻經常出于政治或外交的需要,要迎娶舊教的法國、西班牙等王室公主作王后。
每當這時候,英國人就會因這點“小事”而掀起軒然大波。議會會打著“保衛法律”的堂皇旗號去反對國王,而國王又會打著反對“宗教歧視”的旗號去殘酷地鎮壓議會。
有時候,你真的很難分得清楚,正義究竟在誰的一方。但最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倒霉的,總是那些正直的法官們——他們有的被殺,有的被撤職,而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為保住飯碗而被強迫改變宗教信仰。
在那些悲慘的年代里,司法不能獨立,法官的命運要隨波逐流,人鼻息,那么,“司法公正”這4個字又從何談起?
1616年,英國普通法法院的首席大法官愛德華·科克審理了一宗錢債案:
某甲告某乙借了一筆錢不還,而某乙卻答辯說這筆錢早已還清,是一時大意,把收據弄丟了??瓶硕挷徽f就判某乙還錢,而且還譏諷說:有誰會像你這么笨,把這么重要的證據弄丟了?某乙苦無證據證實自己的清白,便只好忍氣吞聲地又還了一次錢。
但不久,某乙又忽然找到了收據。為討回公道,他向衡平法院起訴了某甲。衡平法院的大法官艾爾斯密細聽情由,證據確鑿,便同樣干脆地推翻了原判、改判某甲向某乙退還款項,并處罰金。
這一件案子真相大白,處理得公平合理,本來已經是到此為止。但心胸狹隘的科克卻大動肝火,他向衡平法院發出嚴重抗議,說衡平法院從來就無權推翻普通法院的判決。
但艾爾斯密卻反唇相譏道:我并沒有對你的法院下禁令,我只是對某甲下禁令,禁止他“因同一債權而收取兩次還款”。于是,科克到國王面前,請求詹姆士一世裁決。
詹姆士一世本是個好吃懶做、除了整天說些什么“君權神授”、“君主至上”的胡話之外便是什么也不懂的家伙。不過,他有一位優秀的首席大法官——培根。
在培根的指導下,詹姆士一世作出了這樣一個英明的裁決:
“在今后的案件中,如果普通法與衡平法的規則發生沖突,衡平法優先。但只有普通法未能提供(對當事人)足夠的救濟時,衡平法才能干預普通法。”
這樣,這場“一國兩法”的碰撞,最后以衡平法院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在英國立法史上,雙重司法體系并存的現象,是由它特殊的國情所形成的。
12世紀時,亨利二世用“普通法”來統一了英國各地的習慣法。但后來,普通法僵硬保守的訴訟程序無法適應英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國王于是另立了一個“衡平法院”。該法院的程序簡單,受理方便,對“法無明文”、“史無前例”的案件,法官可根據“公平正義”和“自由心證”的原則去進行裁決。
平心而論,培根在這宗案子上的裁決是正確的。他確立的“衡平法效力優于普通法”的司法原則,將羅馬法的“公平正義”內核在英國法中發揚光大,較好地協調了這雙重司法體系的運行。
但科克這位自視甚高卻心胸狹窄的法學家不服,他向議會投訴,大罵培根教唆國王“凌駕于法律之上”。于是,議會便發怒了。他們決定要教訓一下這位“越位”的國王。
他們指控培根以前曾在主審案件時收受過當事人的酬金(其實當時人人都這么做),犯了“受賄罪”,判決將他囚入倫敦塔終身監禁,永遠剝奪一切公民權利和公職。
幸好詹姆士一世這只蠻牛奮起“抗法”,赦免了培根,但英國的法律界,從此便失去了一個優秀的法官。
在后來的歲月里,英國法官的命運更慘。
在1640年爆發的英國大革命里,無論是國王或議會、革命黨或保皇黨、基督徒或天主徒,誰上臺,誰都胡亂地逮捕人、鞭打人、不經合法審判便處死人。反對這種無法無天行為的法官們,大都被當權者們無法無天地吊上了絞刑架。
這種“革命的混亂”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直至1688年,詹姆士二世的女婿一一荷蘭親王威廉趁亂攻打英國,全英國早已厭倦了“革命”的軍隊、老百姓卻打開城門,熱烈歡迎這位侵略者。
詹姆士二世見大勢已去,便獨自一人出皇宮,把歷代英王傳下來的玉璽丟進了泰晤士河里,然后倉皇逃到法國。
威廉親王不費一刀一槍,不流一滴血,便登上了英國的王位。這件事,英國歷史書上稱之為“光榮革命”。
余定宇先生說,在這場鬧劇似的“光榮革命”中,有一點倒真的是很光榮的:
第二年,即1689年,威廉三世就在金碧輝煌的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除雙手接受了議會代表奉送的王冠之外,還從議會代表的手上,接受了一部世界歷史上光耀千秋的“權利法案”。
這部世界首創的憲法性文件上明文寫著一條:
“司法獨立,法官在表現良好的任期內不得任意解職!”
從此以后,英國的司法文明又跨出了一大步!
今日英國的高級法官們,不僅任期實行終身制,而且,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年薪還達到20多萬英鎊,與內閣首相相等。
“光榮革命”,不僅是英國法官們的吉星,而且,它還是全人類法律制度的福星。
它使司法獨立的原則從此風靡全球,使一個國家的司法權,脫離行政權和立法權的干預,而能真正開始公平正義、不偏不倚的審判。
“法官只有一個上司,那就是法律!
法官只忠于一個上司,那就是法律!”
而為了實現古代西方法律格言這一個心愿,英國的法官們,已經流了近500年的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