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人的口中曾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這句俗語有道理嗎?這句俗語其實說起來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嫁出去的女兒想要照顧自己的母親,這種照顧是不能長久的。而母親想要照顧自己已經出嫁的女兒,也顧不起。之所以會有“女顧娘顧不長”的說法,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的原因:女兒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深入人心。尤其是舊社會女性地位比較低,甚至不少家長都認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因此,當女兒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家庭之后,生活重心就會必然要轉移到自己的小家庭上面;長此以往必然會減少對娘家的關注度,故而有此一說。
第二方面的原因:傳統觀念中“養兒防老”的理念,在舊社會“兒子”才是一個家庭延續香火的關鍵,所以繼承家族財產與香火都是由男性承擔。如果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結婚之后,作為姐姐就不能對于娘家過于關照;否則極容易因此弟媳或者嫂子的誤解:其一,怕你惦記家產;其二,怕你認為他們照顧娘家父母不力。因此才會有“女顧娘顧不長”的說法。
說法還與以往農村傳統的思想有關,也與我國千百年的傳統文化有關。古時候,女子要遵從“三從四德”,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意思很明顯,傳統的女性從來沒有自主選擇權,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聽從家里男人的吩咐。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出嫁的女兒和自己的母親都沒有任何決定權,因此母親想要在一些事情上照顧自己的女兒,或者女兒想要照顧自己的母親,也是沒啥辦法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現實面前,母親和出嫁女之間想要互相幫襯,也是比較困難的。
雖然說現在女性很多都有自己的工作,也可以自己賺錢養活自己,但畢竟成家了,家庭支出總得征求丈夫的意見,即便丈夫同意了,但自己家里的經濟條件真的允許嗎?自己的工資除了家庭開支、孩子醫療、教育,在加上房貸車貸,即便真的想幫襯母親,可能也是有心無力。
而母親想要幫襯自己的女兒,前提是母親有這個經濟條件,也能掌握家里的經濟支出,首先需要和丈夫商討,即便丈夫同意,那自己的其他子女是否能同意?特別是家里還有其他兒子,如果母親時常拿錢接濟自己出嫁的女兒,那其他的兒子會同意嗎?會不會以此為借口,推辭對于母親的養老義務呢?
與此同理“娘顧女顧不起”的原因其實也很單,一方面是因為女兒成家立業之后,就應該獨當一面;如果作為母親一直對她過于關照,就會減緩女兒成長成熟的時間,對她而言非常不利。
然而“手心手背都是肉”,傳統觀念中“婆媳關系”一直都很難調和;所以母親替女兒照顧孩子的事情非常普遍,不少農村少年都是在外婆的懷抱中長大成人,這份恩情與善良一定不能忘卻。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作為母親自己還有一個大家庭需要照顧,如果還有兒子尚未結婚,那么生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對于大多數忙碌在田間地頭的農民而言,實在是沒有能力撐起女兒這個家庭。因此才會說“娘顧女顧不起”。
劉備在遺詔中這樣告誡劉禪: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所以這句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表面看似非常不近人情,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老祖宗的話,非常有講究。那就是告誡后輩:“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定要及時行孝,更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