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發生于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次年(222年)即結束,其起因在于孫權乘蜀將關羽大舉出兵進攻曹魏之襄、樊二城時,遣大將呂蒙率精兵偷襲荊州,關羽猝不及防,兵敗身死,荊州也被呂蒙襲占。劉備聞訊怒不可遏,欲起大兵東擊孫吳,為關羽報仇,同時復奪荊州。孫權擒殺關羽、奪取荊州后,迫于北邊曹魏施加的壓力,遣使向劉備求和,劉備不許,執意興兵伐吳。孫、劉由此交惡。雙方均磨刀霍霍,整軍備戰,一場攸關生死的大決戰如箭在弦、一觸即發。
劉備空國而出征伐東吳,戰略目標是奪回荊州,重新取得蜀漢在“三足鼎立”中的優勢地位,其結果卻是氣勢洶洶、志在必得的劉備慘敗于名不見經傳的后生陸遜之手,徹底喪失了對戰略要地荊州的控制權,其勢力被牢牢限制在長江上游,再難出三峽一步。
那么,劉備拒聽諸葛亮、趙云等大臣的諫阻,執意進攻東吳,到底動用了兵力呢?小說《三國演義》說劉備伐吳,征調了“川將數百,并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大家知道,蜀國在三國中實力最弱,不論是地盤、經濟、文化、人力均無法和曹魏甚至東吳比。根據《三國志》、《蜀記·后主傳》等史籍記載,到司馬昭遣鐘會、鄧艾滅蜀、蜀漢即將滅亡之時,蜀國的戶籍總人口僅“男女九十四萬口”,“帶甲將士十萬兩千”,那么,夷陵之戰爆發前蜀漢政權絕不可能擁有七十五萬兵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基本可以斷定是小說家羅貫中杜撰、夸張的。
那么,劉備伐吳究竟帶去了多少軍隊呢?《三國志》、《資治通鑒》、《華陽國志》等史籍均未記載蜀軍東征的具體人數。但根據裴松之等人的估算,劉備一共征調了六、七萬大軍東下攻吳。也有十一萬之說。對于蜀國來說,這已是其用兵的極限了。
大戰爆發前,孫權向劉備求和遭拒后,為免兩面受敵,轉而向曹魏示好、求和。外交失敗,只能用武力抵御敵人了。孫權先遣孫桓和朱然率軍前去抵御洶洶來犯的蜀軍,卻被劉備擊敗,孫桓被圍困在夷陵城中。《三國志》載:“初,孫桓別討備前鋒于夷道,為備所圍,求救于遜”。這樣,夷陵之戰的主角陸遜閃亮登場。史載“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鉞,督朱然、潘璋、韓當、宋謙、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和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比,初出茅廬的陸遜只是小字輩。
陸遜見劉備兵鋒甚銳,知道與之硬碰硬是不行的,只得收縮兵力于夷道、猇亭,據險堅守,與傾巢而來、氣勢正盛的蜀軍形成對峙之勢,眾將求戰心切,見陸遜一下讓出數百里給敵軍,而且不發兵去營救被圍困在夷陵城中的“公族”孫桓,于是心中愈發不滿,懷疑陸遜是個只善說大話實則畏敵如虎的懦夫。
江東諸將紛紛要求速戰速決,陸遜堅決不許 ,眾將不免口出怨言。陸遜召集大家,厲聲道:“劉備是名聞天下的人物,就連曹操都懼其三分。......我雖只是一介書生,卻是受命于主上擔當指揮之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讓諸位接受我的指揮,是因為我還有那么一丁點兒可取之能,也能夠忍辱負重。大家要各自承擔責任,不得輕易言戰,否則,軍法無情 ”!一席軟中帶硬的話果然把諸將都給鎮住了,大家只好隱忍不快,各司其職,遵令而行。
彼時,屯駐于猇亭的劉備見吳軍堅守不出,求速戰而不能,便作了與吳軍打持久戰的準備。他認為,吳軍長于水戰,為避其長處,他下令蜀軍“舍船就步”,命全軍一起棄船登岸,在崎嶇狹窄的山道上樹柵連營四十余座,綿延七百余里。
這種連營之法,恰恰犯了兵家之大忌,就連遠在北方的曹丕聽說此事后,都預測到了劉備必敗。他對左右道:“備不知兵,豈有七百里連營可以拒敵者乎”!
面對劉備樹柵連營七百里御敵的做法,最感歡欣鼓舞的莫過于吳大都督陸遜了。他最擔心的是蜀軍水路并進,夾擊夷陵。如今,他最擔心的事并沒發生,反而是劉備祭出昏招,依山傍巖樹柵連營,主動往自己制定的“以逸待勞”圈套里鉆。
雙方相持到閏六月,陸遜見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召集眾將商議反擊之事。有人覺得最佳反攻時機應該是當初劉備立足未穩時,如今蜀軍已經深入吳境六、七百里,相持了七、八個月,一些要害之地蜀軍已分兵固守,認為此時發起反攻未必有利。陸遜主意已定,他力排眾議,決定大舉反攻。
夷陵猇亭之戰的過程并不復雜,陸遜命諸將分頭縱火,火借風勢,吞噬一切,吳軍乘勢夾攻蜀軍,蜀軍大敗虧輸,劉備忙下令退軍。激戰中,蜀軍悍將傅肜、程畿、張南、馮習、武陵蠻王沙摩柯等先后戰死,杜路、劉寧等將領走投無路,被迫投降了陸遜。
吳將朱然、韓當率軍緊追不舍,在馬鞍山一帶圍攻在此收集潰兵的劉備。吳軍攻勢兇猛,蜀軍很快土崩瓦解,又損失了數萬兵馬。劉備乘夜色率殘軍突圍,好不容易突出重圍,繼續沿三峽西逃。陸遜絲毫不給劉備喘息之機,他疾令孫桓以及秭歸守將李異、劉阿率軍銜枚急追,務必全殲蜀軍。
在秭歸,劉備收集潰卒,準備利用舊有的防御工事站穩腳跟,阻擊追兵。但吳軍進攻神速,很快大舉襲來,根本不給劉備立足的機會,驚魂未定的蜀軍再遭重創,傷亡慘重,十不存一。
秭歸慘敗,蜀軍基本全軍盡沒,再無還手之力。劉備領少數殘兵敗將離開秭歸繼續西逃,為阻撓吳軍追擊,他命軍士在路上焚燒鎧甲、盾牌。有人報告他說,吳國安東將軍孫桓走小道奔襲夔州,欲截斷蜀軍的歸路。劉備急忙放棄大道,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搶先奪路,才趕在孫桓前面抵達夔門,這才幸免于難。
就在此時,驍將趙云率軍到達白帝,閬中太守閻芝也派五千援軍開至。在趙云等人的接應下,歷盡千難萬險的劉備方才虎口脫險,狼狽不堪的進入白帝城中。
劉備率六、七萬大軍(也有十一萬之說)伐吳,基本全軍覆沒,只有少數人隨劉備逃了回來,軍械物資損失更是難以計數。陸遜足智多謀,立下赫赫戰功,從此名噪天下。至此,吳、蜀爭奪荊州的戰爭終告結束。
劉備退回白帝城永安宮后,悔愧交加,憂郁成疾,遂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劉備閉目而逝,歿年六十三歲,臨終前遺命諸葛亮、李嚴輔佐劉禪治國理政,以扭轉頹勢,力挽狂瀾。
蜀國僻居西南一隅,國力本來就弱,因劉備這次空國遠征,在戰略、戰術上接連失誤 ,慘遭失敗,人員、物資損失巨大,給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帶來了難以言表的深重災難,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還是人員上的損失,都是規模空前、難以承受的,其嚴重程度,甚至會動搖蜀漢政權的統治根基。而且此時的蜀漢人才迅速凋零:自荊州淪陷后,關羽、張飛相繼身亡;驃騎將軍馬超憤然離世;司徒許靖、尚書劉巴等英才也先后過世......加上夷陵之戰陣亡的傅肜、程畿等人,蜀國人才星散,后繼乏人。蜀國總人口不足百萬,一次戰役就犧牲了數萬將士,實在是難于承受的巨大損失啊。而且蜀漢外有吳、魏咄咄逼人,內部隱患重重,加上夷陵戰役使國力大損 ,從此走向了一條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雖然諸葛亮采取了正確的策略,放棄了對荊州的爭奪,與孫吳重修舊好,共同抵御曹魏,但夷陵慘敗后蜀國一蹶不振的頹勢很難徹底挽回,他不過是幫助劉禪延續了四十一年的國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