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進道德課堂建設 走好教育生態文明之路
——在全市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 田保華
(二○一○年
同志們:
眾所周知,教育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從一定程度上說,課堂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市廣大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既滿懷著自己的教育理想,又冷靜地審視著教育的現實。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一直站在為學生一生負責的高度,深深地思考著一個永恒的命題:課堂,究竟該拿什么獻給學生?
自2001年,金水區作為國家級課改實驗區率先啟動新課程實驗以來,我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十年來,為破解“這一命題”,全市廣大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始終站在文化變革、文化再造的高度,緊緊抓住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質量監控等三個關鍵環節,致力于新課程的新課堂建設,校本教研研究課堂,質量監控監控課堂,促進了課堂的改革與創新,促進了新課程實施品質的不斷提升。校本教研,從理論建設、制度建設的層面上,回落到了“課堂教學問題的解決”這一“粗糙的地面”。質量監控,從單一的成績分析,提升到了對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與過程、學習狀態和師生精神共同成長的關注。課堂教學,從課改初期的無所適從、甚至盲從,一步步走向了成熟與理性;從關注課堂方向,到關注課堂道德、關注課堂生命,到關注課堂文化(課堂生態)的重建;一步步走上了“構建道德課堂,提升師生生命質量”這一教育生態文明之路,確立了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主題與目標。十年來,我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實踐中探索,在研究中前行,在反思中發展,走過的是一條問題持續解決、注重成果積累、不斷生成提升的持續生長之路。如果說課改之初,相對于過去的舊課堂,新課程所要求的新課堂是個什么模樣,我們還不十分清楚的話,那么,現在我們應該是清清楚楚了:那就是“道德課堂”。道德課堂,是我們源于過去的舊課堂教學中道德缺失、不道德和反道德的一種教育主張。構建道德課堂,提升師生生命質量,既是今后一個時期全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努力達到的目標和境界。
一、道德課堂的理念
道德課堂,是在鄭州市課改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的、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種高品質的課堂形態;是以學生為主體,呈現尊重、關愛、民主、和諧學習生態的課堂,是能夠很好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的課堂,是一種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家園。推進道德課堂建設,就是要改善教師的教學生態,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態,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樂,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境界。
社會生活離不開道德。課堂是生活,同樣也離不開道德。課堂即生命,是教師、學生延續、發展生命的地方,若將善待學生生命落實到課堂之中,課堂定然是鮮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課堂卻很容易使教學轉化為一種機械的、單調的知識傳授和行為訓練模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疲憊、厭煩、焦慮等感受。長此以往,必將扼殺師生鮮活的生命形式,惡化他們的生存狀態。因此,我們應該以新課程的理念,從道德自覺的高度,去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審視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現象,努力的加以改進和完善,使我們的教師在道德的環境中進行有道德的教學,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使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和結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讓我們的課堂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
我們認為,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徑,至于“德”之目標。所謂“道”,即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所謂“德”,即生態:圍繞實現師生共同發展,實現國家人才培養目標而建構的課堂生態。
道德課堂的理念,與新課程“育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相一致;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相一致;與新課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相一致: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掌握住學習的方法,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獲得價值引領與價值認同,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與發展。
道德課堂的理念,與《說文解字》對“教育”一詞“內涵”的精辟解釋相一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必定包含著教人做人、使人為善、使人向善的意圖和努力。教人做人,使人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道德標準;滿足了這一標準的活動或影響,才堪稱是“教育”。
道德課堂的理念,根植于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中。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去尋根:“道”,即天道,即自然規律;闡述的是合乎自然規律,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德”,即人德,即人生的行為準則;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律地生存。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從事于德者,同于德。
如果說“道”是形而上的,那么“德”則是形而下的,其目的是學道以行德,以道而成德。圍繞“道”“德”二字,我們要重新建構四個全新的概念:即學道、學德;師道、師德。
學道,即學生的學習規律、認知規律、成長規律。道德課堂,核心是尊重學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真正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才是合乎規律、尊重規律的。
學德,即學習生態,構建和諧、生長的學習生態,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和情感收獲。道德課堂學德的構建是以“小組學習”為形態,以“獨學、對學、群學”為基本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課堂又以展示為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道德課堂認為,展示是解決學生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
師道,即教師的角色。道德課堂認為,教師的角色必須重新定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助理,是學生的學長,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與學生是平等的同伴關系。實現了這種角色轉變的教師才稱其為“道德教師”。角色即人格,離開了“道德教師”這一角色,教師便缺失了“人格”。道德教師的基本品質是發現學生、研究學生、基于學情和指導學法,即從“四學”出發,高度認識并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師德,即相信學生。道德課堂認為相信學生就是師德。過去的舊課堂因為施教者不相信學生,所以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由此造成了教師普遍的包辦、代替、灌輸和強迫。在這種背景下,所謂學生的“學”,只能是有限學習。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自己身上。道德課堂的師德,強調師生之間構建“學習共同體”,課堂上要處理好與學生、文本、環境、教學資源和經驗的關系。
在傳統意義的課堂上,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宰者,扮演的是“二傳手”。這種角色的錯位,往往導致灌輸式、填鴨式的被動學習。學生的抵觸性較強,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正是這種教師角色的錯位,才導致了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的學習觀被異化,造成了師生關系的扭曲和變異。道德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盡快完成教師自身角色的重新審視,盡快完成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重構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進一步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養魚養水,養樹養根,養人養心”。構建道德課堂的實質就是在養心,既是在養我們教育者自己的心,也是在養學生的心。“養心”是教育的本質所在。甲骨文中的“教”字,右邊的“文”中有一個“心”字,幾經演變,那顆“心”不見了。從本質上講,教育就是“以心靈感應心靈”的過程。“心靈”是一切經驗的基礎,他創造了快樂,也創造了痛苦。欲望使我們存在,而心靈決定我們存在的品質。一個人的快樂與幸福,不是由你獲得了多少來決定,而是決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教育之道,道在心靈。毫不客氣地說,如果孩子們的心靈沒有被教師感應到過,一切教育都是沒有用的,教育的本質將離我們越來越遠。因此,教育應該回歸到心靈深處。
二、道德課堂要求教師必備八大教學素養
道德課堂,不僅僅是研究課堂教學中的育德問題,也不僅僅是研究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問題;而是研究課堂教學的德性問題、人性問題,研究解決課堂教學的目的、行為和結果的一致性問題。
道德課堂要求教師,以新課程的理念,從道德自覺的高度,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審視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現象,努力加以改進和完善;使自己在道德的環境中進行有道德的教學,使課堂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使課堂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都符合道德要求,使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讓課堂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
道德課堂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秉承道德的準則,使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滿尊重、關懷、民主、和諧的環境中,在身心愉悅、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幸福,獲得學業進步和身心全面發展。課堂上,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同時獲得“向善向上”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精神成長,就是最大的課堂道德。這正是教師職業道德水準的具體體現。
道德課堂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還學生學習的主權;通過實施分組合作學習,實施“獨學、對學、群學”三種學習方式,抓好“課前、課中、課后”課堂三段,構建“先學、展示、反饋”的課堂流程,來實現課堂教學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課的課堂質量。
道德課堂最終要實現質的飛躍:教師把教學變非理性教學為理性教學,把教學變體力勞動為智力勞動、智慧勞動,把課堂變知識課堂為情感課堂,變“教本”為“學本”;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單純依賴教師為自主、合作、探究;最終形成師亦生、生亦師,師生相長;兵教兵,兵練兵,兵兵互動的課堂生態,實現學生學習品質和精神品質的共同提升。
因此,推進道德課堂建設,任何一位學科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八大教學素養:
一是回答好三個問題。任何一位學科教師、任何一節課都必須回答好三個問題:(1)你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教師要回答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目標問題: 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2)你怎樣把學生帶到哪里?教師要回答的是學習策略和學習過程問題。(3)你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里?教師要回答的是學習效果的評價問題。回答不好這三個問題,一定不是一節好課。
二是具備三種基本能力。即設計教學的能力(編寫學習指導書、編制導學案)、實施教學的能力(構建課堂生態)、評價教學的能力(達標測評、跟蹤發展)。設計教學的能力是基礎,實施教學的能力是關鍵,評價教學的能力是保障。不具備這三種基本能力的教師,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師,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師。
三是把握三個前提。即把握學科思想、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明確學科課程目標。把握不好這三個前提,教學設計就無從談起。
四是做到三個讀懂。即讀懂課標和教材(學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不懂得“課堂,究竟是誰的?”,既是師道問題,又是師德問題。
五是完成六個轉變。即教師變學長、講堂變學堂、教室變學室、教材變學材、教案變學案、教學目標變學習目標。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思考教學,既是新課程的要求,又是師道的要求。
六是明確課堂方向。課堂教學,要有效的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目標的虛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課程資源,避免教學內容的泛化;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要把握教師的引導性,避免教師使命的缺失;既要追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學過程的形式化。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追求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堅持教材是基本資源,靈活運用、擴展、開發、構建多種教學資源;堅持真正“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是教師主導下的主體性;堅持以啟發探究式教學為主,追求教學方法多樣化。
七是解讀課程標準。細化解讀課程標準,整合教材(學材),科學設置課堂學習目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標志;是學科課程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推進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如果不進行學科課程建設,課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話!細化解讀課程標準,整合教材(學材),從基于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出發,科學設置符合“學情”的學習目標,是教師的基本功,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細化解讀課程標準,整合教材(學材),科學設置課堂學習目標,實質上就是國家課程的校本開發(二次開發)問題,也就是國家課程在本校的有效實施問題,更是學科教師的學科能力問題。不會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開發(二次開發)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
八是構建道德課堂生態。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推進課程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文化的傳承。任何一位教師在課堂上都在“營造”著一種課堂文化氛圍和課堂生態,學生都在進行著某種“文化適應”和自然成長。課堂中面臨的問題實質上就是文化(生態)問題;可以說,課堂生態是現代學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構建道德課堂生態,必須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開展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互動的教學活動,實現從“單向型教學”向“多向型教學”轉變;倡導以問題為紐帶、進行啟發探究教學,實現從“記憶型教學”向“思維型教學”轉變;通過倡導合作學習,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從“應試型教學”向“素養型教學”轉變。
三、推進道德課堂建設的十大行動策略
一是“讓教學回家”,即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少教多學”。“先學”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學習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學論教,即根據學生的學而教,是對學的再創造;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學”是教師的準確定位,教師必須超越學生的“先學”而使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質”的飛躍。道德課堂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其核心是學習觀和學習方法的變革,實質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一切從學生的“學”出發,是學習方式的重建和課堂教學重建的支點。要達到的目的是“少教多學”。
二是編制導學案(教學指導書、學案、調節教學案、學習卷)。導學案,是課堂教學的抓手,一開始是學生學習的“學步車”,然后慢慢過渡到成為學習的路線圖和導航儀。編制導學案的實質,就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二次開發);核心是“教材”變“學材”,解讀課程標準的成果即生成導學案。
三是實施分組合作學習。圍繞學習小組構建“動車組”系統,同質異組,異質同組,組內結對。實現“兵教兵、兵練兵”。
四是實施“獨學、對學、群學” 三種基本學習方式。
五是抓好“課前、課中、課后” 課堂三段,即構建“大課堂”概念。
六是建構具體的課堂流程:“先學、展示、反饋”。流程承載著規律。“先學、展示、反饋”是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
七是重視“先學”。先學,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沒有充分的先學,就沒有精彩的展示。先學,是一條教學規律,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預習”有著本質的區別。
八是突出“展示”。突出學生的“展示性”學習,主張人人參與,個個展示。展示,是解決學生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
九是強調“反饋”。抓好對子之間反饋、小組長組織反饋和課代表對本節課全體學情反饋,每一位學生通過整理學案,完成個人自我修復。
十是制定評課標準,即評課三看:看狀態,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狀態;看過程,學習即經歷體驗,缺少過程就沒有學習;看成果,讓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
構建道德課堂,我們只給理念,不給模式。我們不主張確立道德課堂的固定模式,只設立了基本的課堂教學“通用原則”和“基本方法”。我們倡導各學校基于校情和學情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教師、不同學習內容、不同教學情境下都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課堂形態。102中學的“網絡環境下的自主課堂”、鄭州一中的“主體課堂”、七十四中的“理解課堂”、五十二中和師院附小的“生命課堂”、滎陽三中的“全參與課堂”、107中學和中原區的“生本課堂”、緯三路小學的“情智課堂”、惠濟區的“和諧課堂”等等,都是道德課堂的有效的呈現形態。
構建道德課堂,重在行動研究。我們不應該把道德課堂神秘化、復雜化,而應該簡單化、行動化。道德課堂在哪里?就在我們身邊!推進課程以來,我們按照新課程的理念,為提高課堂效率,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都是構建道德課堂的有效舉措。各縣區、各學校一定要按鄭州市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和《關于構建道德課堂的實踐研究課題實施方案》的要求,做到校校有課題,人人有課題;人人參與研究,人人參與實踐,促進每一位教師的意識品質和行為品質不斷提升。我們已經行走在道德課堂的路上,今后的任務是要走得更扎實、更有效,走好這條教育生態文明之路!
課程改革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有一種智慧叫行動。行動就是改變,持續的行動,持續的改變,智慧的生成自己的事業。有一種品質叫堅持。堅持就是突破,持續的突破,持續的生成,持續地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和專業成長,以有效地實現專業引領。堅持就是進步,堅持就是成長,堅持就是引領。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追求。做一任校長,就要讓學校的品位有新的提升。“做了牛,就不能誤春”。我們一定要肩負著責任,滿懷著激情,去追求自己教育理想、教育夢想的實現。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心靈得以凈化,品位和境界得以提升,去享受高質量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