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步入律師這一行業,案子沒少做,市面上標榜“律師如何思維”之類的書也沒少讀,但總感覺缺少一點什么。前幾日,偶又翻起王澤鑒先生的《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竟又能讀出些許豁然開朗之感。盡管,《民法思維》教授的是學生如何解題,與律師辦案還是有所區別。可是,轉念思之,辦案不就是解題嗎?二者共同之處就在解決問題。
而且,如果我們對臺灣地區的法學作品有所了解的話,我們就會有一個同感:法學研究與司法實踐的緊密結合。《民法思維》中有一句講得只為貼切:實例最能訓練、測試法律人的思考方法及能力。當然,對于律師而言法律的思考方法只是執業能力的一個環節,律師需要的是綜合的素質與能力。但是,對于從事民商事訴訟業務的律師來講,法律人的思考方法及能力應當是至為重要的一環。
我的碩士導師孟勤國教授在我讀研期間要求研讀500分法院的民事判決書,至今思之,在學生時代,研讀裁判文書可能是最好的培養司法實務能力的方法之一了。我的師兄朱蘭春律師研讀8000余份最高院的裁判文書,才寫就《法官如何裁判——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要旨與思維》一書。對此,王澤鑒先生在其《民法思維》一書中總結研讀法院判決的功用:其一,以實例反映社會生活;其二,結合理論與實務;其三,法院的判決理由,當事人的主張及判決評釋,可以提供各種不同的法律論證資料。
一個律師業務能力的提升,除了多辦案子之外,還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就像學生考試,要取得好成績,除了多做題之外,也需要不斷總結解題之法。《民法思維》所要提升的法律人能力更偏向于在法律教育層面上的。例如實例分析,事實是既定的,而對于律師辦案,案件事實是需要通過證據材料“構建”的,事實雖不能變更,但可以通過合理的推論和解釋來構建案件事實。所以,如何通過組織證據來建立案件事實,對于律師來說也是非重要的。
律師辦案實際上就是依循法律處理具體案件中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進而維護己方當事人的權利。接下來就要在法律規范與生活事實之間來回穿梭觀察,或者說通過事實認定行為與其法律定性之間相互滲透,從而確定法律規范與案件事實,促使得出有利于己方當事人的權利的結論。這就是案件事實與法律規范相互闡釋、明確的過程,是律師處理民商事案件應當遵循的思考方法,也是訓練提升自身實務能力的方法之一。
王澤鑒先生在其《民法思維》中提出的兩種處理實例的方法:歷史方法與請求權方法。這也可以作為律師處理民商事案件的思考方法,所謂歷史方法就是根據案件事實發生的過程,依照順序檢討其法律關系。請求權方法則是指處理案件以請求權基礎為出發點。對此,王澤鑒先生在《民法思維》尤其推崇請求權方法,認為請求權方法具有以下優點:其一,適合實務需要;其二,經濟原則;其三,保障案件處理的妥當性。最近幾年,請求權方法也大受推崇,在司法實務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對于律師來說,面對任何一個民商事案件,有意識的應用歷史方法與請求權方法,不斷地打磨自己代理的案件,不斷總結自己的思考經驗,我們如何看待法律規范,如何構建案件事實,如何獲取案件結論,每一個問題又都是由子問題構成的,只有層層分剝,各個擊破。也唯有如此,我們自身的業務能力大概才會有所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