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司法解釋一》第二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在訴訟前已經對建設工程價款結算達成協議,訴訟中一方當事人申請對工程造價進行鑒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準許。”何為結算協議?一般認為結算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為解決施工合同中工程價款結算、清算或支付等事宜而達成合意。在現實中,結算協議往往以施工合同的《補充協議》、《結算協議》或《退場結清協議》等形式呈現出來。在工程竣工驗收和工程價款結算后,發包人與承包人常常簽訂相關的工程結算協議,就工程造價的確認、已付工程款、尚欠工程款、付款條件、違約方式和支付方式等事宜作出約定。
在此,我們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結算協議與施工合同中的結算清理條款,這是兩個相類似的概念,但是卻并不相同。結算清理條款是指合同中在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后,雙方當事人對合同進行結算和清理的約定。根據《民法典》規定合同結算清理條款的效力具有獨立性。但在實務中,建設工程造價結算協議源自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但又不同于施工合同,也并非并非施工合同結算與清理條款及其延伸。這就引出了結算協議獨立性的問題。
當然結算協議的獨立性主要還是相對于施工合同而言的,工程價款結算協議是針對原施工合同向下的工程款進行的結算確認,結算協議以原施工合同為前提,根據原施工合同的內容而形成,應當說具有一定的從屬性。根據這種觀點而言,施工合同的效力會影響到結算協議的效力。在司法實踐,還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結算協議實質上是當事人就合同項下的工程款經過協商后形成的新的債權債務關系,屬于新的協議,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對于結算協議的效力評價應當從其自身入手進行審查,判斷是否存在無效或可撤銷的事由。
關于結算協議的獨立性和有效性,最高院在一些判決書中也給予明確的認定。例如最高院(2016)民終107號民事判決書即明確結算協議的獨立性,認為結算協議是對既存的債權債務關系結算和清理,具有獨立性。作為清算協議,具有獨立的法律效力,應當作為處理雙方爭議的依據,涉案工程交付、工程款結算及其違約責任的確定等,應當遵從結算協議的約定。因而,在此類案件之中,我們需要注意如何看待結算,如何通過結算協議來處理此類訴訟。
對于《建工司法解釋一》第二十九條的規定,結算協議還具有終局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除工程造價司法鑒定。我們知道在工程結算實務中,有“大結算”“小結算”之分,小結算一般是指工程造價、已付款項、欠付工程款等內容結算。而大結算不僅包括小結算,同時還包含承包人可向發包人主張所有項目應付總價款(包含工程造價、獎勵、承包人索賠、履約保證金、逾期付款利息等),以及發包人可據以抗辯或主張的所有已付款和應扣款在內的所有款項內容。結算協議一般認為屬于大結算的范疇,具有終局性。
有關建設工程實務的學習是無止境的,但就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實務問題迭出,都值得我們不斷地學習與研究。幾乎對于其中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會有不同的觀點,這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意味著不同的的問題處理模式或者解決方案,對于代理律師而言,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處理方案,司法實踐就給我們提供了這種可能性,這也正是建設工程案件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