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鳳鳴
駐足于當今宏偉壯觀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思緒萬千,腳下的一片熱土曾是我們知青插隊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是我與電影結緣暨步入該行業的起源之地。由此更見證了首都北京日新月異的變遷。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畢業于北京68中的我們,滿懷豪情踏上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征途,被分配到大興縣禮賢人民公社插隊落戶。(現在北京大興新機場所在地)基于在校時曾有過影院學工勞動的實踐體驗我被借調到公社電影放映隊。榮幸地成為一名掙工分的知青放映實習學員,由此步入了電影放映的職業生涯。那個年代的電影放映員曾是一個另人羨慕的職業,而露天電影更是當時唯一的大眾娛樂形式。因此每到鄉村放映點時,都必受到大隊干部的熱情招待與村民的拍手歡迎。其歡樂與欣慰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感慨萬分。然而放映員的幕后辛勞則更加難忘。
那時的電影隊要定額完成全公社所屬二十四個鄉村巡回映出任務,而且都是露天放映。故而首先要熟悉各個自然村的方位和路徑,并要練就在沒有路燈的鄉間土路騎自行車的本領。以適應每天傍晚騎行到十幾里以外的鄉村去放映電影,午夜映出完畢后再返回駐地的工作性質。而后則進入了緊張的技術實習階段。盡快認識放映設備是學習放映電影的第一步。當時使用的是南京生產的長江牌FL5202型十六毫米移動式放映機。在隊長林師傅的耐心輔導下,通過對各部件的數次拆卸和組裝,逐步對電影機的輸片、光源、還音、機械傳動、控制電路五大系統的性能與構造有了深刻的了解,也為日后維護保養和故障排除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那時的農村電影隊基本上都是單機放映,中途需要停機三至四次進行換片。(一部影片拷貝共有有4至5本(盤)膠片,每本放映約30分鐘)為縮短觀眾的換片等候時間,則需要放映員掌握嫻熟的裝片技能。一本膠片從掛到供片軸芯上后拉出影片裝機段的膠片分別繞過導向滑輪、供片齒輪、留有緩沖彎后進入片門、再經過還聲音鼓、減震壓片輪、繞過收片齒輪、穩速導向輪后進入收片臂上的收片盤。而上述這些操作流程標準是,須在二十秒鐘內準確無誤的完成。歷經一個月的苦練,終于達標能夠上機實習操作了。同時也進入了電工技術的學習階段。
雖然曾在物理課本上學過電工知識,但與走入社會親手操作畢竟還有較大距離,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補充。電影機的供電電源接電是露天放映的重要實習科目。各村的放映場地基本上都是在晾曬農作物的土坪或是村里的大空場上,根本沒有已安裝好的電源插座。而是打著手電筒用測電筆先找出火零線,再將電影機電纜的兩個鱷魚夾分別夾在裸線上或是380V閘刀電源下端電極片和零線端子上,且都是在夜晚帶電操作。在謹慎小心地操作中從而懂得了“接電先夾零,拆電先斷火”電工操作的安全要素并結合放映機上電子管和晶體管擴音電路板,運用物理課所學過的電子元器件基礎知識,逐步理清了整流、放大電路的工作原理以及輸片電機、放映燈泡、還音激勵電源供電參數。歷經三個多月的勤學苦練,順利進入了技術考核期。
作為一名合格的電影放映員必須持證上崗。要通過放映電工、放映擴音機、放映機維修與保養、影片的技術鑒定等科目的理論筆試和技能實操考核,取得由北京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核發的《電影放映證》方能獨立使用放映器材。在到崗三個月后,終于拿到了本人電影生涯中的第一個《電影放映資格證》,從此更加喜歡更加酷愛這個榮耀職業了并滿懷激情踏上了為之奮斗的放映技術之人生旅途。
每當夜幕降臨時看到人山人海的觀眾簇擁在銀幕前后等候放映電影時,心情特別激動。站在影機旁為能勝任放映員而榮幸,更為知青的我而倍感自豪。雖然午夜后才休息清晨還要趕公交換取影片,但沒有感到疲憊和困乏。那時的公交班車一天只有早中晚三趟班車。為保證十點前到達黃村(大興縣電影發行站)送取影片,所以必須趕上早七點的公交車,行程近兩個小時后到達發行站。
興政街東段北側大興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在交接影片的發行站里結識了各公社的同行,彼此相互交流,使我在放映技術層面有了更廣泛的認知和提升。隨著電影隊的不斷擴大,機器設備也隨之進行了替換和增加,新購置了長江FL16-4A型放映機和北京新產的FL-8.75毫米小型放映機。而8.75型機器是磁頭還聲,因此對放映員的技術水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政治責任心。
那時的電影放映員受時代的影響,除必要的愛機護片操作外,還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來完成每一場的電影放映任務。每晚須按要求在正片開始前加映《主席會見》、《新聞簡報》、《祖國新貌》等短片。特別是遇有領袖人物的影片時更要精心檢片和仔細核對膠片上聲跡朝向和藥面背對鏡頭、畫面正向朝下等影片信息。杜絕在銀幕上出現人物倒映、畫面有透光劃傷、語音抖動等政治事故的發生。雖說這些“政治規定”看似嚴格了一些,但從技術角度來說對保證放映質量保護影片拷貝卻起到了良好的督導作用。并在后續放映《十月的風云》、《東港諜影》、《保密局的槍聲》等零場次的新拷貝時得到了印證。
電影隊緊張而有序的巡回映出活動也隨著農時三夏大忙和秋收季節的到來而暫歇。在完成好放映設備維護保養后,我們電影隊就分別到掛靠的鄉村支援農忙參加勞動。無論是割麥、打場、掰棒子、摘棉花、刨白薯、趕車拉糞、起豬圈等農活都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出工。從中也體驗到了農活的勞累和知青插隊落戶的青春所在,同時也更加體會到他們在勞作之余對文化娛樂,精神食糧的熱衷和需求。所以把電影送到他們的家門口則是我們電影人的初心使命。
因此,在日常的巡回放映中不斷的改進服務措施。聽取村干部的建議,選取他們喜聞樂見的影片;配合農時加映農作物科教片;互借友鄰公社放映機,改變單機放映為雙機不斷片放映模式;購置和更換短焦距鏡頭、放映新光源從而達到擴大銀幕畫面,提高影像亮度的放映效果。這些舉措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和贊許。盡管我們在夏季挨蚊蟲咬,嚴冬手僵掛片難的每每夜晚到各鄉村放映露天電影,但看到村民們聚精會神的欣賞他們自選的精彩影片和圍在電影機旁投來好奇與羨慕的眼神時,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是他們對電影質樸的情感和領我步入電影行業的林樹達恩師,使我與電影結下了深厚情緣,同時也是我為之在放映技術領域勞作一生而邁出的第一步。
流金歲月四十載,回首追憶電影緣。雖然昔日老北京大興禮賢的鄉村田野已不復存在,而今在此矗立起亞洲之最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永遠是我電影情緣的發源地。更是我們知青插隊時代的芳華里程碑。
2020年3月16日 北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