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
用西方科學的思維發展中醫是中醫的大敵!
張若沖
最近看了中醫藥官方宣傳片《我們的中醫藥》,感覺視屏拍得高大上,從中國傳統節日的藥膳說起,有歷史有現實,從扁鵲華佗到當今中醫大學有多少學生,看起來中醫藥一派形勢大好,但本人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誠然,在中不如西的當下,對中醫藥宣傳需要打氣以樹立自信,但如果對中醫的危機視而不見,對于發展中醫是有害。知恥而后勇,如果不讓民眾知曉中醫藥的現狀,這樣建立的自信只能是盲目樂觀。
眾所周知,相比西醫,幾十年來中醫一直在走下坡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科學的沖擊,除了喪失自信的國人崇洋媚外,也有國內外反中醫勢力的刻意打壓,當然也有政策導向和民眾對中西醫的錯誤認識。
我想起發生在2018年12日26日的事。本人的公眾號“RC滄海之瓠”因為一篇題為《國醫大師,中醫官僚作派最后一塊遮羞布?什么是國醫大師?》的文章而被永久封閉。這篇文章轉載自深圳某國醫私塾教育微信公眾號。這件事我至今有兩點不明白:其一,同樣是公眾號,人家發得好好的,為何我們一轉發就犯了“殺頭”的大錯?今天我寫本文時又查看了,這篇文章還在。文章內容就是對2017國醫大師評選的評述,并無什么違規內容,也不涉及敏感的政治,不過是標題有點鋒利;其二,我轉發此文審核未通過,因此文章并未發出去。以沒有發出去的文章為由封號,這算怎么回事?我申訴也例行失敗。百度搜那篇文章,才知是“中藥材天地網”2017年4月25日的一篇文章:《今日話題:國醫大師,中醫官僚作派最后一塊遮羞布? 》,作者:傅青主(https://www.zyctd.com/zixun/204/268801.html)。此文現在還在。
這里我重提此事,是因為上述那篇文章與本文主旨有關。文中說:“2017年4月24日,新一屆國醫大師評選工作再次啟動,共提名了30位名老中醫參選;同時,100位臨床中醫生進入名醫表彰行列。”這130位候選“國醫大師”,沒有一位來自民間,全部是來自省會以上城市的醫療機構、大學和體制內。
這種做法與我國《中醫藥法》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沒有給民間中醫應有的地位。按《中醫藥法》,民間中醫如果沒有經過考試連執業資格都沒有。難道中醫都必須是大學生或大醫院與學術機構研究人員?
這種思路完全是西方科學或西醫的思路,不符合中醫的實際。中醫藥本是草根醫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醫、神醫主要來自民間,如神醫扁鵲、神醫華佗、藥王孫思邈、醫圣張仲景等等都是如此。扁鵲醫術全面而高超,一望可知病人是什么病。正史有記載:“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中醫典籍《難經》就是扁鵲所著。前些年一部很火的喜劇片《神醫喜來樂》,其主線就是太醫院的御醫醫術不如民間郎中,看了扁鵲的歷史,難道你還能說只是笑話嗎?三國神醫華佗的故事廣為人知,《三國演義》中關公刮骨療毒講的就是華佗。華佗的貢獻主要有麻藥麻沸散的發明和外科手術。華佗因不愿做曹操的太醫而被曹操所殺。而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都是著名的醫學經典。誰說民間中醫只能看病沒有理論?
不僅古代,就是當代也是如此。三十多年前,赤腳醫生遍布全國,連合作醫療的發明人秦祥官就是地地道道的長陽山區農民。從古至今,中醫的高手在民間。離開了泥土,中醫藥就沒了根。
若沖的求醫經歷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現在中醫人才青黃不接,純粹的中醫少,好中醫更少,看病要尋個好中醫非常困難。本人喜歡找中醫診病,但每次都讓人失望。我幾次去看大醫院的專家門診,發現他們居然不會把脈!我是斜飛脈(反關脈),可專家卻在正常位置給我把脈,還裝模作樣好一會!我告訴他們“我是斜飛脈”,他們才說“哦,是反關脈”。這事說出來人都不敢相信,但卻是我親身經歷。沒辦法,我再也不去大醫院找專家了,只好有病自己慢慢調理。我一生沒住過院,幾十年沒打過針,其實我體質并不好,并曾因此影響過升學。
我說這些只是想說明,中醫是草根醫學,歷來是為人民服務的,也有賴于百姓造就。中醫的高手在民間,像西醫那樣研究中醫,傳授中醫,只會扼殺中醫。
中醫不是實驗室里的白衣天使,而是廣闊天地里的布衣郎中。不信,你看看那些醫學院畢業的中醫,有幾個會看病?理論說起來頭頭是道,就是不懂實際。
前不久,我看了鳳凰衛視一個尋訪中醫的節目。節目中的一句話令人震驚不已,一個即將畢業的中醫碩士研究生居然還不會看病!他讀那些年的中醫學有個屁用!但這些大學生一畢業就是醫師職稱!所以若沖說,以西方科學或西醫的那一套來搞中醫,是路線錯誤,南轅北轍。這樣不僅不能發展中醫,還會敗壞中醫的名聲,最后人民都將無中醫可看。
中醫的生命在民間,不在太醫院。如果看不到這一點,那就是官僚主義、教條主義,只會扼殺中醫。
張若沖20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