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只能獨行》:周國平,在各自朝圣的路上,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圣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圣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圣地。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于此了。'如果把周國平作為一個哲學家來看的話,他在把文學方面已經很成功了。他已經盡可能的把哲學用直白的、比較文藝化的、適合大眾閱讀的語言表達出來,讓人讀起來少了很多枯燥與晦澀。
他還有一本叫做《各自的朝圣路》的書。我一直覺得這個題目和《靈魂只能獨行》有些什么聯系。在一些個輾轉反側的夜里,這兩個關于靈魂和道路的命題一次次的出現在我的腦海里,讓我難以入眠。盡管答案已存在于題目表面:要獨立的、自顧自的、帶著孤獨去尋找那條只存在于內心深處的神圣道路,才能得到自己夢想的東西。我相信許多人都有能力獨自摸索出這個淺顯的道理,尤其是那些已經找到那條通向實現夢想大道上的人。
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人的生活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現代消費主義盛行的條件下,當代人的精神生活極其匱乏與空虛。于是只好寄托與不停的刺激與欲望的發泄以充實其精神生活。但無奈這這些刺激與高潮過后,依然是精神世界的匱乏與空虛。要充實其精神生活,須建立其信仰,以孜孜不倦地追求,在無盡的追求過程中以達到精神世界的滿足。但眾所周知,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沒有人要求你或鼓勵你信仰某一個“上帝”,于是,你必須依靠自己,建立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上帝”。
要讓靈魂獨自走上這條朝圣路需要相當的運氣,也可以將其稱為天意。幸運的人很快就會發現那條對于自己來說正確的路,運氣差點的就只能一邊鼓舞自己“盡人事,聽天命”一邊繼續嘗試了。但如果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起至關重要作用的應該是他們孩童時期的引導者,尤其是父母。對于對這個塵世還一無所知的孩子,父母是最好的引路人,一個明智成功的父母也許會首先考慮遺傳因素,然后將其與孩子的性格特點相結合,再給孩子指出一條比較接近理想的道路,讓他們少了許多或許不必要的嘗試,從而縮短了實現理想的時間。
其實,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別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應該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標,而非表面的流行的宗教。兩千四百多年前,蘇格拉底就是被不信神的罪名處死的。他的確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信仰。它仿佛就像一道光,照亮人生之路。而一旦這種信仰消失,或許就會出現尼采所謂的精神危機,尤其是信仰危機。人們喪失了指導整個人生的根本信仰,一向被賦予最高價值的東西喪失了價值,人生失去了總體的意義和目標,于是各種混亂復雜的事情都可能發生。
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立足點仍是占有。所以才會有占有欲未得到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來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