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道教的由來和發展

中國道教全真派與昆崳山:中國道教的由來和發展

據《中國道教》記載,道教是產生于中國本土的一種宗教,道教的信徒主要是漢族,但也有羌族、白族、壯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在東南亞、歐洲和北美的華人社會中,也有不少道教的信徒。現在,我國大約有七八千道士,全世界大約有三千萬道教信徒。

道教界傳說,道教創立于黃帝和老子之時,距今已有5千余年的歷史。不過,中國學術界一般認為,道教大約形成于東漢順帝(126—144)年間,至今約有1800多年。在悠悠歲月里,道教經歷了一個發生、發展和衰微的過程。其經籍逐漸豐富,儀式逐漸完備,一代一代的道士在修道中創造并實踐著各種方術,在傳教中創建了稱為“洞天”、“福地”的著名宮觀,并且在不同歷史時期作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作為被統治階級團結斗爭的紐帶,發揮著維系和展延中華文化歷史長卷的功能。

東漢時期的民眾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真是“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王粲詩)。腐朽的社會政治和艱難的世道,引起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激烈反抗,作為反抗統治階級的群眾運動的紐帶和旗幟,道教斯時應運而生了。初創的道教有兩派。一派是以張角(?—184)為首的太平道,主要流傳于河北、河南、山東一帶,以《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其弟張梁、張寶則自稱大醫。主要傳教活動是持九節杖,畫符念咒,教病人叩頭思過,飲符水以治病。十余年中,太平道的信徒達數十萬人,遍布于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八州。張角區分教區為三十六方,各方有“* 帥”管理。太平道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張角自命“黃天”,徒眾都戴黃巾標幟,時人稱之為“黃巾”,定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即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起事,一時“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太平道起義隊伍輾轉達十余月,被東漢王朝殘酷地鎮壓下去,太平道也被禁止流傳。

早期道教的另一派為張陵(34—156)創立的五斗米道。張陵在漢順帝(126—144)時,學道于鶴鳴山,編寫道書和符篆,自稱得太上老君親授,確立了五斗米道的組織形式。五斗米道的特征,就是要求入道者交五斗米,或者病家請醫時也要交五斗米。五斗米道當時非常盛行,傳播到了整個四川和臨近地區。張陵死后,張衡、張魯先后襲任掌教。張魯自稱“師君”,割據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區政權達30年,施行新政,設置義舍,為過往行人提供食宿,深得民心,附近的漢族和少數民族民眾都來歸依。后張魯歸降曹操,五斗米道取得了合法地位,得以繼續公開傳播。

魏晉時期,五斗米道逐漸分化,一部分在民間流行,另一部分則受到系統改造,使之適應于上層道教徒的思想,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其中,晉代的葛洪(283—343或363)對道教的改革起了關鍵作用。葛洪對早期道教的群眾運動持敵對態度,主張禁絕“妖道”,提出把神仙方術同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認為道教徒必須以忠孝、仁恕、信義、和順為本,先立善功才能成仙。

南北朝時期,一些著名道士又對早期道教的內容和形式作了進一步改造,使其充實而完整,形成了歷史上所稱的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寇謙之(365—448)。寇謙之對早期道教也持激烈的批判態度,說他們“稱鬼神語,愚民信之,誑詐萬端,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他廢除了“治、方”的組織形式,采用傳箓的方法傳教,倡導和完善了道教儀式和修煉方法。北魏太武帝在當時民族矛盾尖銳的形勢下,利用扶持寇謙之的道教作出親撫漢族的姿態,親自到京都道場授箓,還封寇謙之為國師。于是,北天師道得到了廣泛傳播。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是南朝劉宋的陸修靜(406—477)和齊梁的陶弘景(456—536)。陸修靜棄家修道于云夢山,后歷游名山,南至衡湘、九嶷、羅浮,西至巫峽、峨嵋,遍訪仙蹤道書,辨別道經真偽,整理經戒、方藥、符圖等書1128卷。陶弘景出身士族,是著名的醫藥學家和煉丹家,中年隱居修道于茅山,得受符圖、以法、誥訣等,開創了道教的茅山宗,成為南朝道教的主要人物。

唐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高峰,也是道教逐漸隆興的時期。為了加強統治,李姓皇室趁勢利用道教符命和尊神,宣傳神授政權的正統地位。從整個唐王朝的宗教發展情況看,初唐扶持道教,尊儒而抑佛;中唐時佛道并重,儒釋合流;晚唐則是儒釋道三教相互融合。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視,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道士女冠隸屬宗正寺,視其為宗室;開元二十五年崇玄學,置玄元廟,道家諸子(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亢桑子等)皆被奉為尊神,其著作亦被稱為真經;開元二十九年(741),又建玄元皇帝宮于各地,畫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皇帝畫像陪祀,并且搜集整理道經,纂修3744卷的《三洞瓊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道藏》,并提倡煉丹和醮祭等活動。根據《唐六典》記載,唐玄宗時,“凡天下道觀總1687所”(1137所居道士,550所居女道士)。至唐末五代時,道教規模進一步擴大,《歷代崇道記》載云,當時道教宮觀有1900余所,道士有15000余人。唐五代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道教學者和著名道士,例如:孫思邈、司馬承禎、杜光庭和譚峭等等。

宋代皇室仿效唐朝,亦將皇室祖先封為神仙。宋真宗制造了一起起天神降臨的事件,稱玉皇大帝傳命趙氏祖先趙玄朗“總治下方”,并且尊號為“圣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又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面對內外交困、社會動蕩、危機四伏的政治形勢,一味求助天神,加尊玉皇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仁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在太學中設置《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親自為《道德經》作注,甚至改佛寺為道觀,改“佛”為“仙”,令僧尼改穿道服,進而還把自己神化為“教主道君皇帝”,合三為一。結果,朝政腐敗,軍事失利,皇朝南遷。王惲在《秋澗集》中云:“自漢以來,處士素隱,方士誕夸,飛升煉化之術,祭醮禳禁之科,皆屬之道家,嵇之于古,事跡多矣,徇末以遺體,凌遲至于宣和極矣”。宋代較著名的道士有陳摶、張紫陽等。

金元兩代統治者都屬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自身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水平都落后于漢族,因此,一方面統治手段較為落后,摧殘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學習漢族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最終被受統治的漢族所征服。因此,金元兩朝都扶持宗教,包括道教,而民眾也需要道教和其他宗教使自己解脫。

中國社會在金元時期曾經南北分裂過相當長的時期,加上宋代崇道弊端,從而使朝野和民眾都對道教產生了不信任感。這些客觀和主觀條件,促使了新道教教派的產生,并且在新的基礎上達到了新的統一。宋代在天師道系統里,以江西閤皂山為中心的靈寶派分化出了東華派和神霄派,以江蘇茅山為中心的上清派分化出來了清微派和玉堂派,以及在元朝的靈寶派中出現了“凈明忠孝道”。元代以后,這些道派都被統一在江西龍虎山的正一派之中。

在中國北方,金元時期又先后出現過三個道派:由蕭抱珍創立的太一教,由劉德仁創立的真大教,以及由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太一教和真大教流傳區域不廣,時間不長,全真教則由于得到元代統治階級的支持,迅速傳遍全國,深入到了江南、兩廣和云貴一代。

王重陽(1112—1170),金代著名道士,曾中武舉,傳稱于48歲在甘河鎮得異人指點,喝神水,得修煉真訣,悟道出家。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在終南山南時村作穴墓居,稱“活死人墓”,墓周植海棠,以示“四海教風為一家,三年復自實之”。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至山東文登、寧海、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傳教,收弟子邱處機、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為徒。王重陽在寧海傳道時題庵為“全真堂”,入道之士稱“全真道士”,故教派得名“全真”。全真道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和《孝經》為主要經典,教人“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以求修真成仙。全真道要求修道之人心、性超三界,主張“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也”。王重陽道教思想的重要貢獻就是“三教歸一”。他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心中端坐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滿坐談開三教語,一杯傳透四時春”。當然,其三教次序是太上、釋迦和孔子。后人稱他“以道德性命之學唱為全真,洗百家之流弊,紹千載之絕學,天下靡然從之”。全真道講求性命雙修,他們認為“性命者是精血也”,認識性命而苦煉勤修者便可得“道”。這與南宗張伯端的性命意旨不同,與理學中所講的“性命”亦相異,世稱其為北宗。

邱處機(1148—1227),元代著名道士。20歲時就以王重陽為師,先后在陜、魯潛修,苦志多年,積功累行,多次受金封賜。金貞祐二年(1214),山東楊安兒起義,將兵討伐均未平,邱處機請旨前往山東招安,“所至皆投戈拜命”,于是名噪一時,南宋、金、蒙古三帝爭相結納。金興定三年(1219),邱處機以71歲高齡,率弟子十八人,應元太祖成吉思汗詔請,途中歷時4年,從山東萊州直達西域大雪山面見成吉思汗。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邱處機屢次進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治國之方“以敬天愛民為本”;長生久視之道,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甚然之,尊其為“神仙”。1224年,邱處機在“驛馬程程送,云山處處鑼”的盛景中,入住北京太極宮(今北京白云觀),奉皇命掌管天下道教,爵“大宗師”。邱處機改變了王重陽的不入仕門、自放草澤的精神,而是主動符合“人主一時之好尚”,改革全真道派,為平息農民起義和鞏固統一的元帝國服務,因此得到朝野統治階級的普遍支持,使全真派一時發展成為堪于東漢張陵創立的天師道相比擬的歷史上兩大教派之一。

明朝之后,道教逐漸衰落。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出家當過和尚,對宗教利弊了如指掌。盡管他登基前接受過天師符命,但登基后卻立刻以天無師為由,去天師封號,改授“正一嗣教真人”。明代皇帝崇道最甚的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自稱“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元真人”,毀佛寺、佛像和法器,終因過求長生,鉺丹無效而病死。明代最著名的道士是張三豐。永樂中,明成祖遣內侍到武當尋訪張三豐未果,即命30萬民工大造武當宮觀,自此,武當即成為道教名山。

清代各朝重佛抑道,乾隆時,即限制天師職權,取消了三山之首的地位,由二品降為五品,停止朝覲,從此中止了道教和朝廷間的關系,天師的傳承關系只是在天師府內繼續進行著。清代的著名道士有王常月等。王常月(1522—1680),青年時曾遍訪名山,兩次得遇全真道龍門派第六代祖師趙復陽,受“天仙”大戒。任北京白云觀方丈后,順治帝封其為國師,康熙帝皈依于門下。王常月依靠康熙的恩寵,修建了白云觀,改三清殿為二層,建靈官殿,殿前挖坑建橋,為后來的白云觀的規模奠定了基礎。由于王常月嚴格管理,白云觀道門嚴整,教業興盛,住觀道士常達二三百人之眾,進而成為全真龍門派的祖庭,被公認為“全真第一叢林”。王常月除了在北京外,還長途跋涉到江蘇茅山、浙江金蓋山和湖北武當山傳道。在傳道中,王常月能因人設教,普度眾生,廣收弟子達千余人。自此,全真龍門教派盛行于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龍虎山正一天師道文化要略簡介
道教歷史概論-道教歷史-東方道教網-
古代宗教文化(二)
博古雜談|中國道教的眾多流脈,你知道多少?
唐代葉法善道士
道教發展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虞城县| 光泽县| 如皋市| 滕州市| 梁山县| 五原县| 瓮安县| 武乡县| 共和县| 长沙市| 常州市| 温泉县| 乐至县| 遂昌县| 望奎县| 通榆县| 三门县| 南汇区| 柳林县| 丹东市| 岳普湖县| 广南县| 星座| 民县| 彰武县| 保亭| 双桥区| 南通市| 武宁县| 晋州市| 济源市| 三江| 淮滨县| 墨玉县| 义乌市| 岚皋县| 鄂托克前旗| 五河县| 彭州市| 葫芦岛市| 高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