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通鑒》遇見紀檢干部】
衣賜履按:從這一回起,我們分兩回講東吳,孫策死后到赤壁之戰期間的東吳。假如我問,孫策死了,誰來繼位?估計絕大多數人不假思索就會回答,當然是孫權啊!那我再問一句,孫權繼承孫策什么呢?會稽太守,討逆將軍,還是吳侯?估計大部分人就有些茫然了。
實際上,孫策死后的繼位問題,不是那么簡單。
公元200年,四月四日,孫策去世,時年二十六歲。
老孫家何去何從,成了擺在孫權和他老娘吳夫人面前的重大政治問題。
從《三國演義》上看,孫策死,孫權繼位,既天經地義,又輕松寫意。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
不是的。
為什么呢?
我們提幾個問題:
問題一,孫權繼承孫策什么?討逆將軍?會稽太守?吳侯?這幾樣東西,孫權一個也繼承不了。將軍、太守,這是職務,職務豈能繼承?吳侯,這個可以繼承,但必須嫡長子繼承,孫策有兒子,輪不上孫權誒。
問題二,即使可以繼位,憑什么是孫權?首先,孫策有兒子;其次,他們還有個弟弟叫孫翊,比孫權小兩歲,時年十七,《三國志·孫翊傳》裴松之注引典略載,孫翊性情與孫策非常類似,孫策臨死之前,張昭等人都以為孫策會讓孫翊繼位,沒想到孫策傳位給孫權;此外,跟著孫策東征西討的孫家兄弟子侄很不少,有一些甚至位高權重,哪個不想繼位?
問題三,孫權繼位,手下服嗎?實際上,不服的一大堆,既有孫氏家族成員不服,也有將領、地方官員不服——孫權此時的身份,除了是孫策的弟弟之外,不過就是孝廉、茂才、代理奉義校尉,連個郡太守都不是。
千言萬語歸為《三國志·吳主傳》中的一句話:未有君臣之固。
也就是說,孫策死的時候,孫家和臣下、地方官員,以及百姓之間,根本就沒有樹立起穩固的君臣關系(這個沒辦法,孫策死得太早、太突然)。說白了,大家都是朝廷的干部,我們憑什么聽你孫權的?實際上,孫策本人也不過就是一會稽郡太守,在官職上,并不比其他太守職位更高。
那么,孫權是怎么上位的?我們先回顧一下孫權的早期生活。
《三國志·吳主傳》載,孫權字仲謀。公元196年,孫策平定了幾個郡,任命孫權為陽羨縣(江蘇省宜興市)縣長,孫權時年十五歲。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上講,孫權出生的時候,方臉大口,目有精光,老爹孫堅認為,這個娃娃是大貴之人。孫堅死后,孫策在江東起事,經常帶著孫權到處打仗。孫權度量恢弘,為人爽朗,內心仁厚,決斷果敢,喜歡結交俠客、供養士人。孫策議事的時候,孫權也經常參加,提出的意見建議,常令孫策感到驚訝,認為自己都不如這個弟弟深遂周到。孫策宴請賓客,常常對孫權說,在座的諸君,以后都是你的將領。
公元199年,孫權隨孫策征討廬江太守劉勛,攻破之后,又進軍沙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金口鎮)攻打黃祖。
公元200年,孫策臨死前,把孫權和張昭等人叫到病床前,對張昭等人說,中國(中原)一片大亂,我們憑借吳(江蘇省南部)、越(浙江省)之眾,三江(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之固,足以觀成敗,拜托各位好好照顧我的弟弟!
然后,把自己的印綬佩戴到孫權身上,對孫權說:
率領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你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當夜,孫策去世。
【孫策托孤】
關于孫策托孤,《三國志·張昭傳》裴松之注引吳歷上,還有一條很有意思的記載,孫策對張昭說: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句話怎么理解,歷來有爭論。大概的意思是,如果孫權可以輔佐,那老張你就好好輔佐他;如果他不是當老大的料子,你就當老大。如果形勢不利,穩妥西歸(西歸,可以理解為向西撤離吳、越之地;也可理解為歸順曹操治下的東漢政府),也是可以的。
衣賜履說:看了這段話,不得不再一次怒贊孫策!一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考慮事情之深遠,在政治上之老到,對人性之洞察,舉三國時代,乃至后世,真沒幾個人能比得上他誒!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孫策沒死,再活個二三十年,兒子孫紹(也可能有其他兒子)長大了,權力和勢力范圍都已穩固,繼承人肯定是兒子。但是,孫策死的時候才二十六歲,兒子孫紹,不會超過十歲,繼得了位嗎?當然,硬要繼位也行,只不過,用不了幾天,孫紹大概率會死于非命,即使不是死在其他人手上,也很可能被孫權做掉。與其這樣,不如直接傳位給弟弟孫權。
其實,孫權繼位,也不是那么順理成章的。
孫策當然不甘心九死一生打下來的基業,拱手讓給別人,所以,不傳兒子,而是傳位給最年長的弟弟孫權,同時,要做好托孤工作。
張昭,德高望重,行政經驗豐富,又是那種沒啥野心的學者型領導干部,最適合托孤。即使如此,孫策依然不放心,來了一句“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又顯得信任,又把張老爺子逼到墻角,效忠孫家。
對了,孫策這話耳熟不?皇叔劉備死前,對諸葛亮也來了這么一句: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帝王級別的人物,其思維方式真是出奇的一致。不過,我們還是要注意,“君便自取之”和“君可自取”,差了一個“之”字,意思也頗有不同,六十多歲的皇叔比二十來歲的孫策更為狡猾,這兩句話究竟有什么不同,劉皇叔有什么小九九,我們到白帝城托孤時再討論。
【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唬得孔明撲通跪倒】
孫策托孤時,東吳的現實情況是,孫家和將領之間,是君不君臣不臣的尷尬局面;會稽郡與其他各郡之間,理論上是平級關系,所以,孫策必須依靠張昭,說些話刺激老張同志,拼了老命來輔佐孫權。同時,留下“實在不行,西歸也可以”的政治遺囑,畢竟,將來局勢怎么發展,孫策是無法預測的。
孫策死后,孫權啥事兒也不管,成天悲痛號哭。孫策的確沒有看錯張昭,老爺子對孫權說:
做人子孫的,要能背負起重責大任,擦干眼淚和血跡,沿著先輩前行的方向,光大門楣,成就勛業。如今,天下沸騰,滿山遍野的盜賊,孫孝廉(孫權被舉過孝廉,故張昭有此一說),你整天哭得梨花帶雨,這是打算唱哪一出呢?
孫權也乖巧,老張一說完,立即擦干眼淚。老張幫孫孝廉換好官服,又親自扶他上馬,列軍出巡,這樣,就讓廣大官兵和各級干部知道,都給我看好了,大家有新主子了!隨后,張昭又率領僚屬,向朝廷上表奏報孫策的死訊,并通知屬下各郡、縣,命令各地官吏和大小將領都嚴守崗位。
孫策的連襟兒、江夏郡(湖北省武昌縣金口鎮)太守(遙領)周瑜,從巴丘(江西省峽江縣)率軍前來奔喪,然后就留在吳郡不走了,擔任中護軍,與張昭一起主持軍政事務。
當時東吳的地盤包括會稽郡(浙江省紹興市)、吳郡(江蘇省蘇州市)、丹陽郡(安徽省宣州市)、豫章郡(江西省南昌市)、廬江郡(安徽省潛山縣)和廬陵郡(江西省秦和縣),但偏遠山區,還未有效控制。流亡客居在江南的士大夫,大多抱著暫時避難的想法,隨時都可能拔腳北上,他們對老孫家既沒老感情,也不那么服氣。但張昭、周瑜等人認為,孫權年紀雖小,但是很有些王霸之氣,可以與他共建大業,于是盡心盡力地為孫權效力。
衣賜履說:孫權究竟繼承了孫策的什么位子?其實,名義上的東西,什么都沒繼承,他繼承的,是手下干部對老孫家的認同感。
另,周瑜真是親人啊,專門帶兵過來,表面上是奔喪,實際上是防止叛亂或發生其他不測。
據說,曹操聽說孫策死了,就打算乘著東吳大喪、軍心動搖之機,大舉討伐。侍御史張纮(讀如虹)勸阻說,利用別人的喪事,不符合古代的道義,萬一不能取勝,反而化友為敵,不如厚待為好。曹操就推薦并任命孫權當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曹操想讓孫權歸附朝廷,就上表推薦張纮擔任會稽郡東部都尉,去做孫權的工作。
衣賜履說:孫堅是破虜將軍,孫策是討逆將軍,孫權是討虜將軍,又封為會稽郡太守,相當于接了孫策的班,算是從朝廷得到了認可。實際上,關于曹操的態度,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是從內心深處,曹操可能真想打孫權,并作出要打的姿態,但實際上不可能出兵,因為此時正和袁紹在官渡死磕哩;二是安撫孫權,不要在后面搞動作。
張纮對于老孫家,其貢獻可以說不亞于張昭。我們在《極具政治天賦的少年軍閥孫策:投靠袁術》那一回中講過,孫策在起家之前,張纮為他制定了“投身丹楊——收吳郡、會稽之兵——奪取荊州、揚州——成王霸之業”的大戰略,讓小霸王興奮得抓耳撓腮,孫策后來的崛起,基本上就是按這個路子來的。公元198年,孫策派張纮到朝廷進貢,被曹操留在朝廷,擔任侍御史。
張纮到達吳郡,孫權的老娘吳夫人多次向張纮表示感謝,并委托他輔助孫權。張纮是有名的筆桿子,專門寫了一個宣傳材料,對孫堅、孫策父子大為歌頌,嚴正指出孫堅有大敗董卓、扶持漢室之勛,孫策又平定江東、建立大業,對這父子兩人,都應該大大地表彰,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這樣,才能向各級官員和廣大百姓昭示公義。這個材料寫完后,呈報給孫權,孫權讀得淚水漣漣,泣不成聲(省讀悲感),說,東部啊,你實在是太了解我家的事業和功績了!你實在太知道我的心意了!
【兩位張老爺子,對孫家功莫大焉】
孫權稱呼群臣,都稱他們的字,只有張昭、張纮不同,稱張昭為張公,稱張纮為東部,以示對二人的尊重。
衣賜履說:我們經常說,輿論陣地很重要,我們不去占領,就會被敵人占領。張纮的這篇材料太重要了,太解渴了!孫權繼位最大的障礙是什么?“未有君臣之固”嘛。張纮大肆鼓吹孫權老爹孫堅、老哥孫策的功績,就是要占領輿論陣地,在法理上、道義上、倫理上,讓江東官民認可孫家的老大地位,孫堅那么牛,孫策也那么牛,孫權當然有資格做東吳之主!
對孫權而言,就這份兒宣傳材料,勝過十萬大軍,因此,讀過之后,焉能不“省讀悲感”?
孫權老娘為兒子真操碎了心,再次出馬,專門引見張昭和揚武校尉、會稽人董襲等人。
吳夫人說,江東能保得住嗎?
董襲說:
江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孫策將軍的恩德留在民間,孫權將軍繼承基業,大小官員都擁戴他。張昭主持大局,我們這些武將作為爪牙,這正是地利人和之時,萬無一失,不必擔憂。
衣賜履說:吳老太太真的是個人物,對老孫家,她就有如定海神針。我們以前講過,孫策起家不久,要殺會稽郡功曹魏騰,很多人講情都沒用。有人就向吳老太匯報了這件事。吳老太把孫策叫回來,自己站在井邊上,說:
你剛剛開創江南的局面,萬事未安,正應該禮賢下士,只記功勞,不念過失。魏功曹辦事盡職盡責,如果今天你殺了他,那么明天別人就會背叛你。老娘我不忍心見到大禍臨頭,干脆投井自我了結算了!
孫策于是沒有誅殺魏騰。
這件事兒,對于孫家在江東獲取士人集團的支持,至少是減少士人集團的反對,非常重要。
此番,吳老太把文武官員都叫來,問,江東能保得住嗎?
這是什么話?曹操打你了嗎?劉表打你了嗎?劉璋打你了嗎?都沒有誒。那為什么問“江東可保安否”這樣的話?
其實,重點不是“江東”可保安否,而是我兒孫權的“江東”可保安否,我兒子孫權的位子能坐得穩嗎?這幫官員立即表態,老太太您放心,有我們在,你家二阿哥,沒人動得了他!呵呵。
【吳夫人史稱吳太妃,著實不簡單】
講了這么多支持的,反對的也不少,頭一個兒就是老孫家自己人。本年(公元200年),孫權的堂兄、廬陵太守孫輔,感覺孫權不能保住江東,暗中派人送信給曹操,請曹老板率軍南下。結果快遞小哥抄了個近路,直接把信送給了孫權,孫權閃電出擊,把孫輔左右的親信全部處死,那些沒有參與的部屬全部調離,分散安置,孫輔本人,則押至東部關押。
地方官員也有不服的,廬江郡太守李術是孫策任命的,哪里瞧得起孫權?。”灸?,李術殺了揚州刺史嚴象,繼而收容孫權部下的叛徒。
孫權立即向曹操上書說:
您從前任命的揚州刺史嚴象,被廬江太守李術殺害。李術這廝膽敢殺害朝廷官員,應當盡早誅滅。我打算出兵征討,李術必定會向朝廷求救。您身負天下重任,一舉一動,都會被天下所關注。我請求您告誡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員,不要被李術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孫權進軍皖縣(廬江郡郡政府所在縣,安徽省潛山縣),圍攻李術。李術向曹操求救,曹操不加理睬。孫權攻下皖縣,放縱士兵屠城,砍下李術的人頭示眾,把李術的部曲三萬余人都遷到自己的控制區內。
【點贊、點“在看”,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