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傷寒大家劉渡舟教授也多用此方療肩背疼痛,劉老認為:“太陽經脈走循人體之頸項后背部位,太陽經脈不舒時,多出現頸項以及背部的僵直不舒感,甚至出現疼痛。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風、生津疏絡的治療方法,依據有汗無汗而出兩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湯;無汗者用葛根湯。如頸項背部與兩肩部同時出現疼痛,則上述兩方的療效就不甚理想。因為兩側不屬于太陽經脈循行的部位,而是少陽經脈所過之處,宜用小柴胡湯疏利少陽經脈,用桂枝湯疏利太陽經脈,太少兩經之經氣運行正常,則肩背疼痛自止。此即柴胡桂枝湯治療肩背疼痛的機理所在。”
1.2 病機相合:頸椎病中醫當屬“痹證”之范疇,乃素體虛弱,外感風寒濕邪趁隙入侵,阻滯經絡,以致氣血阻閉不通,病理特點為本虛標實,病機為“經絡阻滯,氣血阻閉”。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展樞機,桂枝湯調和營衛,宣暢氣血,樞機轉則閉自展,營衛調則血氣安,所以柴胡桂枝湯宣通郁閉,調和氣血,能治療頸椎病。
2 臨證心得
2.1 抓主癥:筆者在臨床治療頸椎病時主要抓一主癥“頸項肩背部疼痛”。有其癥而用其方。這是張仲景《傷寒論》對一些疾病治療的經驗,也可以成為今天我們應用經方治療疾病的依據。雖然現代醫學對頸椎病的認識和分型與祖國醫學不同,這并不影響中醫對頸椎病的治療。
2.2 基礎方隨癥加減:筆者在臨床上,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先明確診斷為頸椎病,頸椎病的診斷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有頸椎病的一些臨床表現(頭暈、頭痛、頸項肩背部及上肢酸痛、麻木等);②影像學顯示頸椎間盤或椎間關節有退行性改變;③影像學征象必須與臨床表現相一致。在診斷明確的條件下,選用柴胡桂枝湯為基礎方化裁應用,對于頭暈明顯的病人加大柴胡的用量,可用到60g;上肢麻木明顯的病人加天麻20g;項背僵直明顯的病人加葛根30g;疼痛明顯的病人加姜黃20g;酸痛明顯的病人加秦艽、羌各活10g;惡風寒明顯的病人加防風10g。臨證數年,每用必獲良效。
3 體會
臨床治療頸椎病筆者把握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抓主癥、柴胡桂枝湯基礎方加減三大原則,以宣展樞機、疏通經絡、解肌祛風、調和氣血為法,靈活加減運用柴胡桂枝湯。經方應用應宗經典條文之旨,擴大經方的應用范圍,中醫作為一種經驗醫學,繼承并發展是其推廣之門徑,近至師長的臨證經驗,遠至歧黃仲景的珠璣之言,皆需心領神會,發展應用,以冀造福人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