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同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正式開啟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篇章。我國民航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9年至1978年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民用航空局,受空軍指導。11月9 日,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陳卓林率兩公司在香港員工光榮起義,并率領2000多名員工,12架飛機回到北京、天津,為新中國民航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力量。前幾日為了紀念“兩航起義”一架DC3飛機,從香港機場起飛-廣州白云-上海虹橋-北京大興。重走兩航起義路線,紀念老一輩航空人的愛國壯舉。1950年,新中國民航初創時,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僅157萬噸公里。
1948年中央航空的康維爾240飛機
中央航空使用的LOGO
中國航空的一架C-47飛機
中國航空LOGO
1973年中國民航涂裝的伊爾62
1977年掛載中國民航的波音707飛機
第二階段1978年-1987年
1978年10月9日,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經濟觀點管理。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企業化”。同年3月,把中國民航局從隸屬于空軍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民航從軍隊脫離建制,中國民航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期間中國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以“中國民航(CAAC)”名義直接經營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業務的全國性企業。下設北京、上海、 廣州、成都、蘭州(后遷至西安)、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運輸飛機,且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或40 年代生產制造的蘇式伊爾14、里二型飛機,載客量僅20多人或40人,載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飛機只有 17架;機場只有79個。1980年,我國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僅343萬人;全年運輸總周轉量4.29億噸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賓、印尼等國之后,列世界民航第35位。
1982年中國民航涂裝的波音747SP
1982年中國民航涂裝的三叉戟
1985年中國民航涂裝的麥道80(DC-9)
1985年中國民航涂裝的空客310
1985年中國民航涂裝的伊爾18
第三階段(1987年-2002年)
1987年,中國政府決定對民航業進行以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為特征的體制改革。主要內容是將原民航 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的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相關業務、資產和人員分離出來,組建了6個國家骨干航空公司, 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這6個國家骨干航空公司是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中國西北航空公司、 中國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經營通用航空業務為主并兼營航空運輸業務的中國通用航空公司也于1989年7月成立。
1987年中國民航涂裝的767-200
1987年中國民航涂裝的伊爾18
1988年中國民航涂裝的洛克希德馬丁L-100(C-130大力神民用版)
1989年中國民航與東航混合涂裝的AB6(空客A300-600)
1989年中國民航涂裝的波音757
1990年中國民航涂裝的三叉戟
1990年中國民航涂裝的波音707
1995年掛載中國航空的757
1995年掛載中國航空的737
第四階段(2002年-至今)
2002年中國對中國民航業再次進行重組,把民航局直屬的航司及企業合并后,組成了六大集團公司,分別是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成立后的集團公司與民航總局脫鉤,由中央管理。并把把監管機構改革為民航局下屬的七個管理局,分別是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新疆。
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民航業完成旅客運輸量61173萬人次,共有運輸航空公司60家、運輸飛機3639架、定期航班航線4945條,定期航班國內通航城市230個(不含港澳臺),通航65個國家的165個城市。2018年,全國頒證運輸機場數量達到235個,完成旅客吞吐量12.65億人次。與1949年民用航空局剛成立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的民航業排名世界第二。不遠的將來,我們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場。
最后看一架歷經三個時期的中國民航飛機B-2508的前世今生。
B-2508波音737-200在1985年出廠
隸屬國航期間1988年的B-2508
隸屬長航空期間的1995年B-2508
隸屬東方航空期間的2002年B-2508
這架飛機被賣到國外后一直服役到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