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26-下雨天司機為什么提前收工了?】
在北京開出租車,司機每個月要向出租車公司交固定的租金,就是所謂的“份子錢”。單班司機每個月交5175元,雙班司機一共要交8280元。交夠了份子錢,扣除油錢,剩下的錢才是出租司機每個月的純收入。因此,如果哪天生意好,比如下雨或者刮風了,出租司機應該會多干幾個小時,這樣就能更快、更多地賺錢。然而,經濟學家發現,紐約出租司機在下雨天反而更早地收工回家了。為什么呢?是司機不在乎收入更在乎享受嗎?也不是。原因是,每個司機的頭腦里都有一個參照點,就是平均每天要賺多少錢的目標。比如,北京出租司機一天的目標收入是400元,這樣扣除油錢后他一個月純收入大概有5000元。如果當天生意特別好,他半天就賺到了400元,那么他就會提前收工,回家休息,沒必要再干一整天。因此,生意越好,出租司機越早收工,這似乎是合理的。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專門問過幾個北京司機。他們說,如果當天生意特別好,超過預期收入一定水平(比如多賺了200元)后,他們才會提前收工。
【生活中的經濟學27-為什么人們會孤注一擲?】
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賭錢的小游戲。比如,四個人賭錢,莊家第一次吃了天門,第二次又吃了天門。此時,押天門的人會加倍下注,甚至押上全部家當,因為他認為莊家不太可能接連三次都贏天門,這就是孤注一擲的賭徒心態。其實,從理性人角度講,這樣的做法完全是錯誤的。每一輪賭局中,莊家吃掉天門的概率都是是50%,即便莊家連贏天門三次也是正常的(概率為12.5%)。三次賭局畢竟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樣本,根本不足以推翻概率論。類似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一個女生談過兩次失敗的戀愛,很可能認為天下男人都是“渣男”;你接連兩次考研失敗,很可能從此就放棄考研了。其實,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小樣本進行決策,這是因為人們多數時候是有限理性的,不是完全理性的。畢竟,理性思考是很費腦的,所以聰明人大多數是光頭,“聰明絕頂”就是這么來的!
【生活中的經濟學28-為什么網購會上癮?】
我先講一個冷笑話。請問:雙十一期間,什么東西最應該“打折”?答案是:手。如果不剁手,雙十一或者類似促銷節日期間不知道多少人要“傾家蕩產”在網上狂買東西了,關鍵是很多東西事后看來其實根本用不著。如果人都是理性的,為什么人們管不住自己的手和錢包呢?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了一種行為經濟學的解釋:人們不僅在乎獲得效用,更在乎“交易效用”。所謂交易效用,就是你覺得一種商品打折了,你看重的是商品的價格差,而不是特別在乎它是否有價值。他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你在沙灘曬太陽,很想買瓶啤酒喝。那么你最多舍得花多少錢在附近的小雜貨店買一杯啤酒呢?你的心里價位是1.50美元。如果把問卷中“附近的小雜貨店”改成“附近的一家高級度假酒店”,你的心里價位馬上就變成了2.65美元。同樣是在海灘喝一杯買來的冰啤酒,從酒店買和從雜貨店買來的相同啤酒是沒有差異的,但為什么從酒店里購買的話你就愿意支付更高的價錢呢?一般來說,人們總會很寬容地對待酒店里商品的高價,在商品對你自己的實際價值相同的情況下,愿意為其支付的價格更高些。換句話說,如果最后你的朋友幫你買回了啤酒,并告訴你是花了2元錢從酒店里買來的,你一定會很高興,因為你不僅享受到了美味的啤酒,還買到了便宜貨,比你的心理價位節省了0.65美元,獲得了很大的交易效用。但是如果你的朋友說是從雜貨店買來的,你就會感覺花了2美元是吃虧了,雖然喝到了啤酒,心里卻是不怎么高興,因為此時你的交易效用是負的。可見,對于同樣的啤酒,正是由于交易效用在作怪,而引起人們不同的消費感受。
【生活中的經濟學29-贏者為什么還會被詛咒?】
在博弈或競爭中,只有兩類人:贏家(winner),輸家(盧瑟,loser)。“成王敗寇”的競爭格局往往導致“贏者通吃”,那么贏者應該很高興啊,為什么會被詛咒呢?這是一個有趣的拍賣經濟學定理。假如有一處礦山要公開拍賣,每個競拍者都有一些渠道了解到可能的礦藏,從而形成自己的估價。如果有兩個買家競拍,每個人都不太看好這個礦,其中一個人因為出價更高而成功地拍到了這個礦。雖然這個人贏了拍賣,但是他很快會意識到,既然自己和對方都不太看好這個礦,但最終卻是自己贏了拍賣,這說明這個礦的價值超過了自己的估價。這就是贏了拍賣,但是輸了錢財,因為估價過高了。這就是所謂的“贏者的詛咒”,你贏了,但是你被表面的勝利給坑了。類似地,如果兩個男生一起去追求某個女生,兩個人都認為這個女生顏值一般,但是最終還是被其中一個追上了,那么追上的男生也許會很后悔:大家都不看好的人,怎么被我追上了,我是不是走了狗屎運?拍賣理論告訴你,你的確走了狗屎運!反過來,也有“贏者的福音”。如果你和另一個男生一起去追求一個“校花”級的女生,但是最終你贏了,你將會發現贏得太值了。總而言之,對于不確定性的投資目標,不要只關注輸贏,也要關注別人的評價。一件大家都說好的標的,如果你爭取到了,那就是超級好;反之,那就是超級爛。
【生活中的經濟學30-票販子該不該打擊?】
一說到票販子,也就是“黃牛黨”,我相信大部分都是又討厭又無奈。討厭是因為票販子提前把屬于大家的交通票(主要是火車票)、醫院就診號給“搶”走了,無奈是因為一旦你買不到回家的票,或者掛不到醫院的號,你還只能找黃牛黨。那么,經濟學家如何看待票販子呢?如果搞一次投票,我估計三分之二的經濟學家會默許票販子存在,另外三分之一則要求打擊票販子,或者認為無所謂。為什么大部分經濟學家會默認票販子存在呢?因為票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依靠關系或金錢),將原本稀缺的資源提高了價格,使得那些時間成本比較高、付得起較高價格的需求方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假設一種產品或服務的供給總量是不變的,并且供不應求,那么提高價格,使得支付意愿更高的需求者得到了滿足,這會提高總產出,在理論上是一種資源優化配置。直白地說,票販子的存在,滿足了高端需求者,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商品或服務的本來價格。但是,反對的經濟學家認為,交通票、醫院的就診號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特殊商品,不應該完全按照“價高者得”的經濟學原則分配,否則對窮人是不公平的。其實,解決這個難題的最好辦法是:政府提供部分公共產品,價格略低于市場價格,主要滿足低端市場,讓窮人也有權利和能力享受社會福利;同時,政府鼓勵私人投資公共物品,滿足高端市場。要解決票販子的問題,根本上還是要利用市場機制,增加供給。由于存在財政約束,政府包辦的產品或服務一般不可能滿足市場需求,反而容易導致尋租或腐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