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由“娛樂虹雨說”原創,首發于企鵝號。 文章相關圖片請看文字下方
《黃帝內經》:人體發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黃帝內經》:人體發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醫發病學特別重視人體的“正氣”,一般情況下,人體的正氣旺盛或病邪較弱,則邪氣不易侵犯機體,或雖有侵襲,也不能發生疾病。此時人體內部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矛盾運動,其發展變化仍然處于生理調節的范圍,即“正能御邪”,故不發病。反之,如果人體正氣虛弱,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于抗御邪氣,或病邪之毒過強,則病邪即可乘虛而入,使機體的正常矛盾運動的發展產生變化,超出其生理調節的范圍,從而導致機體臟腑組織陰陽氣血的功能失調,即“正不勝邪”而發病。
《黃帝內經》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虛弱,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邪氣是致病的條件,所謂正氣虛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臟腑組織機能活動以及對疾病的防御,斗爭和修復能力低下。二是病邪的致病毒力過強,超越了正氣的抗御能力,使正氣表現為相對虛弱。這兩種情況都可導致臟腑組織陰陽氣血失調發生疾病。故《黃帝內經》又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正氣在發病中起主導地位,但是也應當指出,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在一定的情況下,甚至也可以起主導作用,如高溫灼傷,槍彈殺傷以及蟲獸咬傷等,即使是正氣強盛,也難免被傷害。如清明節祭拜所引起的起火傷人,正氣再足,也難免受到明火的灼燒致傷,甚至奪去生命。另外那些具有較強傳染性的“疫邪”,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起到重要的致病作用,甚至導致疾病的大面積流行。
在疾病發生的過程中,人體的正氣強弱,主要取決于體質因素,精神狀態,生活環境,營養和鍛煉等幾個方面。特別是體質,它與先天稟賦有關,即父母的身體素質遺傳或影響于后代,而使每個人的體質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黃帝內經》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其次身體發育或胖瘦1的不同,對于體質的強弱也有重要的影響,其發病情況,病理變化也不同。例如肥胖體質多偏陽虛,多濕多痰。消瘦體質多偏陰虛,多火多熱。陽虛陰盛之體,感邪后易從寒化,即從陰而化寒,多反映為寒性病理變化,或為實寒證,或虛寒證。陽虛陰盛之體,感邪后易從熱化,多反映為熱性病理變化或為實熱證,或為虛熱證。另外,年齡不同對于體質的影響也很大。
此文章由“娛樂虹雨說”原創,首發于企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