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財富永遠是大家關心的話題,而央行的一舉一動格外牽動人心。去年年末,央行明確提出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也就是說,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了,投資者要面對失去本金的風險。然而很多投資者并沒意識到事情的緊迫性,以為離規定兌現的時間還早著呢。而近幾個月發生的事情讓大家看到了央行打破剛兌的決心。那么,對于普通投資者,什么才是最好的應對之法呢?
要點速讀:1.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最近問題頻出,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2.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一味看重保本保息會給理財投資市場帶來巨大危機,打破剛兌從長遠來看大有裨益。
3.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轉換理財思維,快速獲得成長。在成長過程中,向專業人士學習是一個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不管央行新規何時落地打破剛兌已板上釘釘
2017年11月17日,央行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詳細解讀見錢研社文章《銀行理財不保本了,誰來保護我們的錢?》)
自新規明確提出打破剛兌后,近幾月整個金融行業就風波不斷。
今年年初,中融信托與云南國有資本合作的“嘉潤30號”及“嘉潤31號”信托計劃未能在承諾期限內完全清償該筆款項,造成信托產品的延期。該兩款信托計劃設立于2015年12月,應于2017年12月15日到期,但直到2018年1月11日,中融信托仍未明確具體的還款時間。作為最先提出保本保息的信托行業出現到期無法兌付的情況,讓眾多投資者心頭一緊。
被認為再安全不過的余額寶也生出了幺蛾子。1月31日,天弘基金發布公告稱,自2月1日起,將設置余額寶每日申購總量,即單日實際申購達到設定額度時,當日不再受理申購申請,也就是說,余額寶“限購”了,放出的額度每天10點左右就會被搶光。而這已經是過去一年中,余額寶第四次升級限制。天弘基金內部人士表示,“此次調整的背后正是‘新規’作用的結果,沒了剛性兌付,基金需要更好地控制風險,主動‘瘦身’是必然選擇?!?/p>
監管從嚴之下,銀行理財產品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很多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發行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力度會越來越大。事實也是如此,去年年末發布的全國銀行理財綜合能力評價報告里面有提到: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正加速向凈值化轉型,部分城商行在2017年末凈值化產品占比較上半年提升了近20個百分點。
盡管“新規”還未正式落地,這一連串的事件釋放出的強烈信號把一個事實推到每個人面前:金融行業打破剛兌不再停留于口號,它已經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這是理財投資市場的一次“靈魂革命”
到現在,絕大部分普通投資者仍對此新規憤憤不平,認為國家將投資風險完全轉嫁給個人,不愿承擔一丁點兒責任。
其實,打破剛兌正是防范金融風險的必然之舉,它有助于理財投資市場甚至整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以往,“剛兌”是很多理財產品的信用基礎,特別是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只要貼上“保本保息”的標簽,銷量就能輕而易舉沖到榜單前列。
拿到了投資者的錢,為了按期償還他們的本息,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做出了不少反市場的行為,它們要么把聚集而來的大量資金投向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風險較小的領域,要么把錢投向大型國有企業或政府項目。長期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資金只偏愛風險小的領域,對很多優質實體企業的資金缺口視而不見。另外,有很多缺乏盈利能力的企業和項目憑著國家信用、政府背景仍可以獲得大量資金,因而出現了一大批“僵尸企業”。
而銀行作為老百姓購買理財產品的主要金融機構,在“剛兌”的重壓下,即使一些理財產品的收益并未達到預期,銀行也會自掏腰包補足,這無疑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會在金融機構內部積累風險。若是有一天“東西”兩堵墻全倒,銀行破產不說,每個投資者的本金利息就如危巢之卵,將頃刻間不復存在。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將資源配置給盈利能力。打破剛兌以后,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的“保本”壓力變小,而“盈利”壓力變大,在做資源配置時,它們必然會慎重評估企業和項目的價值,重新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權衡決策。這樣,許多需要資金的優質企業和項目獲得資金的機會和規模就會大大增加,市場經濟會比以往更有活力。
而對于理財投資市場,“高風險高收益”一直是市場鐵律,但因為過去有“剛兌”的保護,投資者只享受收益卻不考慮承擔一絲風險,這種“只講收益不談風險”的思維慣性本身就是對自身利益的不負責任。而銀行理財產品為了吸引客戶,不得不把收益率往高里標,理財周期往短里設置,產品收益率和項目風險不匹配。只有打破剛兌,收益率才能真實反映項目風險,金融機構才能盡職調查評估,投資者才能主動意識風險,從而使整個理財投資市場回歸到“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良性運作。
普通投資者需要轉變理財思維
在理財投資市場的“去剛兌”進程中,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普通投資者都需要經歷一個適應的過程。對于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之前對企業和項目的估值系統等一系列模式都需要升級和優化。而對于普通投資者,轉變理財思維成為了他們的首要任務。
我曾經問過很多錢研社的用戶,在跟著我系統學習投資理財之前,他們怎樣管理財富。大部分人的回答如出一轍,在積累的資金達到理財產品的門檻后,跑到銀行看看哪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較高,再問問是否保本保息,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就把錢一交,然后心滿意足地回家等著到期領取收益。這其實是一種“傻瓜式理財”,整個過程調動的腦細胞甚至比自拍用得還少。
打破剛兌后,這種方式就再也行不通了,在不了解理財產品的前提下投入資金,無異于把自己的本金收益全部寄托于個人運氣,試問誰能保證自己永遠是被上帝眷顧的幸運兒呢?
既然運氣不常有,普通投資者就需要摒棄掉無用的僥幸心理,把“傻瓜式”理財思維轉化成“智慧式”理財思維。
什么是“智慧式”理財思維呢?就是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普通投資者需要做到“知己知彼”。我們不妨把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看作是一場博弈,作為博弈的參與者,在博弈過程中不僅需要獨立決策,還要獨立承擔后果。在這個規則的作用下,普通投資者想要獲得不錯的收益,就得先了解這個理財產品的全部信息,以及運作這筆資金的組織實力如何,這就是“知彼”。除此之外,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匹配的產品,這就做到了“知己”。
做到“智慧式”理財非一日之功想快速掌握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要準確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弄清理財產品的設計和資金流向,獲得資金運作組織的信息......這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是一件繁雜且毫無頭緒的事情。于是,為了能夠獲得理想的收益,許多人開始系統學習金融知識,這種方法確實可行,但無奈戰線太長,白白浪費了資金的時間價值。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專注于尋找捷徑,決定“人云亦云”,專業人士往哪里指,他們就把錢往哪兒投。說白了,這也是一件看運氣的事情,無非是把“無腦”賺錢的指望從產品身上轉移到了所謂的專家身上。
所以要在較短時間內獲得理財智慧,普通投資者最好能夠向專業且有豐富理財經驗的人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那么,這個“巨人”是誰?他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才能?他能提供什么樣的幫助呢?
我們一起來把目光投向銀行理財師。他們作為資產配置的“掌舵手”,一直活躍在理財投資市場的一線。他們有扎實的經濟分析基礎,能夠客觀剖析財經世界的趨勢走向;他們還有嚴謹的評估流程,能夠理清個人或者家庭所面對的大大小小的風險,并能把它們縮小到可控范圍之內。
因此,銀行理財師就是各位普通投資者要找的“巨人”。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資產管理是藥材,財富管理是藥方,而私人銀行是御醫?!币簿褪钦f,銀行理財師的角色是一個醫生,是一個財務醫生。分辨一個好醫生我們可以打聽他在病人中的口碑,那想要找到一個好的銀行理財師,我們有什么公認的衡量標準嗎?
即將開始的“萬得·錢研社理財投資大賽”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幫助普通投資者挑選出理財界的“千里馬”。這次比賽面向全國30萬銀行理財師,由win.d提供數據支持,錢研社負責整體籌劃,讓銀行理財師施展能力的同時,每位關注比賽的普通投資者都能看到實時更新理財師排行。理財師排行以收益率作為標準,專業能力一目了然。大賽還策劃了一系列的互動環節,讓普通投資者能夠全方位考量理財師的服務能力和溝通技能。
除此之外,這次大賽中所有優秀理財師的投資組合和最受理財師歡迎的基金都將公布在大賽平臺,這就相當于把一本本“武林秘籍”展示出來,你總能從中得到關鍵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就能大幅提高理財效率,用最短的時間讓財富得到最大化的增長,這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絕對是個重磅的利好消息。
有句話說得好:想要一直擁有財富,你就得勤于生產財富。這是個放之四海皆能說通的道理。理財投資作為生產財富的重要手段,承擔著每個人對財富增長的美好期待。期待固然美好,背后的風險也不能被忽視掉——不管你是銀行理財師,還是普通投資者,是時候來一場理財投資的頭腦風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