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初期,花剌子模王朝是雄霸中亞的新興帝國。通過幾代人的委曲求全與投機取巧,終于取代塞爾柱、加茲尼和西遼帝國這三方勢力,成為歐亞內陸走廊的絕對主宰。然而,過于陰柔的擴張方略,使其缺乏真正王者所必須的硬核勢力。
終于,這種勝之不武的短暫輝煌,還是在突如其來的蒙古遠征軍面前崩潰。不僅成就后者為史上的最強游牧集團,也使自身淪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反面教材。
花剌子模在建立早期都不是區域主導力量
始建于1077年的花剌子模王朝,原本只是中亞各地區勢力中的普通成員。早在阿拉伯征服與突厥化進程開始之前,當地就因四周的沙漠環境保護,同更加紛亂的外部世界保持著一定阻隔。即便經歷過加茲尼與塞爾柱這兩大帝國控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悠然自得。入駐本地的突厥化軍頭,極有可能在條件允許時就宣布獨立。
基于以上地緣形式幫助,花剌子模王朝從一開始就走上了陰柔擴張路線。當發現塞爾柱的中央宮廷有衰敗跡象,便選擇結交耶律大石的西遼政權,組成反對舊主的攻守同盟。稍后又謀求趁亂東進,將富庶的河中據為己有。只是礙于西遼勢力和殘存的西喀喇汗國阻擋,又在不得已之下成為對方藩屬。但其對外政策依然是結交沒落霸主加茲尼,繼續同西遼中央進行對抗。直到1204年的第二次怛羅斯之戰,才終于將舊盟友熬到崩潰。
花剌子模在很長時間里都以投機取巧著稱
此時,由于成吉思汗的蒙古勢力開始在草原興起,對花剌子模的外部局勢也產生了促進作用。不愿投誠的乃蠻王子屈出律,集結舊部進入七河流域,并被契丹貴族們擁立為新的領袖。這次政變也讓西遼無力控制河中,使得默罕默德二世的花剌子模軍隊能夠迅速進入撒馬爾罕。接著,大搞內部迫害的屈出律也引來了蒙古追兵,并在回鶻部落和穆斯林定居者都爭相投誠后宣告滅亡。
至此,花剌子模勢力得以穩住自己在河中與費爾干納盆地的優勢,并向其他地方高歌猛進。當時的君主默罕默德,以波斯傳統的沙阿封號自居,并利用起這個對自己異常友好的混亂局面。在南方,加茲尼殘部沒能堅持下去,把阿富汗西北部都丟給了北方新貴。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西方,則是塞爾柱中央被完全鯨吞,并將伊朗高原和阿塞拜疆山區都拱手奉上。
鼎盛時期的花剌子模帝國版圖
當然,默罕默德的統治遠非其設想的那么穩固。許多地方長官都是迫于形勢,才同意向他的朝廷效忠。花剌子模沙阿則對他們多加限制,既抽取高昂賦稅,也同步削弱其手頭的本部兵力。大批突厥騎兵被分散駐扎到各地,不忘將原本較為完善的城防設施拆毀取締。結果,包括前朝官僚、商業行會和常駐市民等階層群體,都開始對花剌子模人怨聲載道。
不過,表面的歲月靜好還是讓默罕默德覺得滿意。因輕易成功而滋生出來的傲慢,在麾下總督扣押蒙古商團代表后就表現的非常顯著。當時的蝸居巴格達城的納賽爾哈里發,也極力慫恿沙阿本人對蒙古保持強硬,期望將花剌子模的注意力吸引在東方。默罕默德自己則有來自金國中都的商業間諜,向其描述了城市遭蒙古人圍攻的慘狀。這些繁雜的信息交織在一起,讓沙阿做出了敵視決策,并以非常蠻橫的態度下令將蒙古俘虜處死。
使者與商隊的遇襲 讓蒙古決心遠征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的集團 有著超乎外人想象的組織能力
1219年,由于花剌子模君主的錯誤決策,成吉思汗的草原大軍開始殺向中亞。在此之前,他們已經通過各種手段刺探當地情報,并大體掌握了對方虛實。默罕默德二世的不得人心,以及組織層面的結構性缺陷,都被這個可怕的對手看在眼里。后者卻對即將面臨的威脅缺乏所有準備,也對成吉思汗所代表的草原新勢力是一無所知。
理論上,整個花剌子模帝國擁有近40萬大軍。除了沙阿的直屬部隊,也包括各級封建制度下的地方武裝。但為了維持自己的絕對控制,默罕默德實際上將大部分地方軍都壓制在非激活狀態。除了少許基于統戰需要的面子分隊,各重要區域的防務都由總數40000人的機動騎兵負責。也就是說,只要成吉思汗能集中兵力進行突擊,就可以迅速在某些位置形成戰略突破。但基于少許的片面信息,花剌子模反面認為蒙古軍隊缺乏攻城技巧。君主本人更是自信的以為,可以用大型城池擋住游牧民奇襲。哪怕初期的局勢不利于自己,也能及時將主力調往戰區完成內外夾擊。
花剌子模軍隊只在理論上擁有龐大兵力
然而,成吉思汗的卓越組織才能,讓蒙古同以往的游牧勢力都有很大不同。原本比較松散的大小部族首領,已被逐步轉化為帝國軍政體系中的各級官員。因此,軍隊的戰斗韌性和執行力都遠勝以往,可以在外人難以設想的艱苦條件下堅持良久。通過這種前所未有的上下協作,成吉思汗為此次西征準備了70000人馬,并攜帶有已征服地區的所有軍事工程技術。如此一來,中亞的大規模城池不再固若金湯,西征軍本身也對花剌子模保有絕對的兵力優勢。
在行軍路線上,默罕默德的幕僚預測,對手將從天山山麓的準噶爾山口開始進攻。因此,只要集中部隊防御河中北部的錫爾河流域,就能依靠地利與城墻完成防御。成吉思汗雖然的確從此關隘離開屬地,卻不準備以對方期望的方式進行戰爭。在當年的冬季,已有30000人的先頭部隊翻過被冰雪封凍的山區,大大超乎撒馬爾罕宮廷的節奏預料。隨即,這波人馬立刻轉向南方,進攻疏于防備的費爾干納盆地。因為一旦控制這片區域,就可以從南部威脅河中,也能從后方將對手的帝國攔腰截斷。但真正的主力部隊,還是在晚些時候向西進發,抵達位于今天哈薩克斯坦境內的訛答剌城。當初的蒙古商團,正是在這里遭扣押和殺害。
天山山脈是蒙古軍隊西征的首個天然屏障
此時,身居撒馬爾罕的默罕默德開始遭遇各類信息沖擊。首先是費爾干納盆地遇襲的消息傳來,讓意識到自己的后方已被敵軍洞穿。為了阻止對手肆虐這塊富庶的小糧倉,他必須派兵前往支援。當然,部隊離開撒馬爾罕之際,寶貴的機動兵力就遭到稀釋。稍后,訛答剌城方面的敵情被送遞過來。根據情報顯示,蒙古人已完成對城市的圍困,誓要將其夷為平地。
但沙阿還是敏銳的察覺,這是成吉思汗為吸引自己率軍前往而故意設想的陷阱。因此,他始終在身邊留下精銳親兵,堅決留在都城不為所動。同時,將大批河中本地的市民重新武裝起來,分別派往北部的各城市要塞。這樣既可以穩固錫爾河防線,也能確保自己的中樞不受威脅。這個判斷或許并無不妥,但還是讓花剌子模的部隊遭到二次稀釋。同時,因為自信于自己的判斷,默罕默德在后來的新情況出現后也不再具備變通空間。
大量河中地區的民兵 被重新武裝和派上戰場
成吉思汗在遠征中全軍分為3股主要力量使用
此后的幾個月內,戰爭的表面形式都不明朗。成吉思汗親率的主力軍在北部圍攻訛答剌城,卻無法用故意后撤的套路將守軍引誘出城。因此,速戰速決就演變為殘酷強攻。縱然軍中有大批來自金國、西夏和西域的能工巧匠,也不能讓蒙古大軍迅速破城。至于已摧毀費爾干納經濟的南方偏師,也奉命不要與花剌子模援軍碰撞。雙方只能在一定距離保持試探,卻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決定性會戰。
只是成吉思汗的兵力和機動優勢,還是讓他擁有遠勝對手的變陣能力。他分出部分人馬抵達防線各個要塞,做出要從那里尋求突破的架勢。在確定對手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后,帶著最后的幾萬總預備隊向西挺進。通過本地俘虜的帶路,順利通過被認為難以逾越的克孜勒庫姆沙漠,突然抵達重要的布哈拉城門下。由于沒有任何思想準備,這里只有2000名突厥騎兵駐守,并有10倍于此的市民可以動員。但城市本身僅有護城河與低矮城墻,很難經受大軍的聯系強攻。蒙古軍中卻不乏可以轟擊工事的拋石機和弩炮,也有金國人開發的鐵殼火藥砲彈,讓守衛者感到苦不堪言。結果,突厥騎兵在第3天就嘗試突圍,卻遭幾倍于自己的蒙古人圍殲。余下的民兵則又堅持抵抗了12天時間,才因意志不堅定者打開城門而宣告失敗。
進入中亞的蒙古大軍 已具備相當的攻城戰能力
為了震懾所有的中亞城市,也是為了犒賞麾下將士,成吉思汗允許他們在布哈拉城燒殺搶掠。所有參與過戰斗的男性被處死,只有具備工匠身份的人口才被當做奴工收監。而那些不曾拿起武器的懦夫,也被占領軍直接編入炮灰部隊。雖然躲過一死,終究難以逃過這劫。最后,已淪為地獄的布哈拉被縱火焚毀,成為蒙古西征中亞歷史上的首個犧牲品。更重要的是,布哈拉的淪陷意味著花剌子模的錫爾河防線已變得毫無意義,整個河中腹地現在都暴露在蒙古騎兵的鐵蹄之下。
1220年的3月,近50000人的蒙古精銳直撲撒馬爾罕。發現大事不妙的默罕默德二世,率領自己的古拉姆奴隸軍團出逃,留下以城市民兵為主的部隊繼續守護帝國都城。由于地位崇高且經濟富庶,撒馬爾罕不僅擁有高大的城墻,也有萬人兵力進行抗爭。其中不乏許多通曉騎射技藝的好手,顯得比任何城市都更有抵抗資本。成吉思汗便下令用來自布哈拉等地的強征人口作為炮灰,首先撲上去消耗守軍火力。等到對方的箭矢和石彈被大量消耗,才換上真正的士兵開始戰斗。忍無可忍的撒馬爾罕市民,在第3天決心與強敵決一死戰。他們出動5000名步騎兵配合,背靠城墻向成吉思汗發起挑戰。蒙古騎兵則如同自己的西夏和金國所做的那樣,以邊打邊撤的方式離開原地,將撒馬爾罕民兵吸引到郊外。隨著大量伏兵從四周策馬環攻,這支出城的守軍就被毫無懸念的屠殺完畢。
大批布哈拉的投降者被蒙古當做攻城炮灰使用
在撒馬爾罕圍攻戰期間,蒙古人也經常釋放囚犯進城,宣揚自己的優待俘虜政策。加之各類石砲和弩箭的不斷襲擊,讓城內的意志堅定者是越來越少。到圍攻開始的第5天時,大部分人已決定放下武器,只有少數人在躲入圍城堡壘后繼續同蒙古人交戰。等到入侵者成功搞定他們,其余那些提前投降的士兵也紛紛遭到屠殺。成吉思汗同樣下令將本地工匠都搜羅起來帶走,隨后又把大批婦孺兒童賣為奴隸。遭到清空的河中第一大城市,最后也難逃火焚與拆毀的厄運。雖然蒙古統治者會在后來建立同名城市,但過于破落的舊址還是被完全放棄。
為了增援都城,出逃的默罕默德曾幾次率軍反撲。但除了少數裝備完好的古拉姆精英奴兵,花剌子模人的其余輕裝部隊都沒有任何戰力優勢。在分出過多兵力到其他防區后,他們也無力對數量占有的蒙古人形成實質威脅。意識到自己無力回天后,沙阿只能率領殘兵逃到位于里海東岸的老家。身后的蒙古追兵卻不愿意給他以任何喘息之際。他們迅速挺進并包圍了烏爾根城,甚至將正在逃跑的沙阿母親俘虜。花剌子模君主又只得坐船躲入里海小島,任由自己的余下領地被強敵繼續蹂躪。一直苦苦支撐的訛答剌城,則在早些時候宣告失守。城中的軍民大都沒能躲過蒙古屠刀。
布哈拉與撒馬爾罕的陷落 意味著錫爾河防線崩潰
原本看似堅固的錫爾河防線,還有少數堡壘在堅持抗爭,但更多區域已自動出現瓦解。擁有最強防御水平的烏爾根城,也難以長時間頂住工兵襲擊。傳統的中亞城墻大都以夯土建造,防御上限始終不高。只要圍攻戰有足夠的人力和決心,就能用最簡單暴力的方式完成強行闖關。之后的情節,就是全城人口遭到屠戮,唯有被認為具備價值的人才可以繼續茍活。巨大的打擊和長時間的行軍勞累,也拖垮了默罕默德的身體健康。在1220年的年底,他因肺炎而死在蝸居小島,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但花剌子模王朝的歷史還不會就此完結。身為王子的扎蘭丁已迅速帶來殘余的古拉姆衛隊南下,在群山環繞的阿富汗征集部隊。由于他的到來,許多原本處于觀望狀態的南方城市,也決定繼續抵抗那些來自北方的草原殺人狂。不少來自周邊地區的部落首領,也帶著人馬趕來參加他的復仇者軍隊。
默罕默德二世的母親 也在花剌子模本土被俘
蒙古軍隊以最短時間征服河中 并向南進入呼羅珊
1221年,呼羅珊各地開始遭到蒙古西征軍的迅猛攻勢。位于今天伊朗東北部的某夫城,在達成協議后停止了抵抗。然而,入城軍隊卻以他們實際已選擇過武力為借口,突然對投誠者大開殺戒。更東面的尼沙普爾也遭到類似命運,并和某夫一樣在短時間內成為無人區。
巨大的恐懼順著古老商道迅速蔓延,既有少數幸運兒的親身經歷,也有蒙古間諜的添油加醋。等到阿富汗北部的巴米揚和加茲尼被攻破屠城,像赫拉特這樣的剩余地區便學會主動跑來迎接征服者入駐。而蒙古人之所以執著的越過興都庫什山脈,為的也是盡快將扎蘭丁的殘部殲滅。只是他們并不清楚,后者的力量在短時間內達到了60000之眾,并非常期望與追兵進行殊死較量。
位于興都庫什山脈的八魯灣峽谷
很快,30000人的蒙古追兵抵達興都庫什山腳下的八魯灣。接連的偉大勝利,已經讓他們忘乎所以,并認定花剌子模軍隊完全是不堪一擊。在接到前線斥候的報告后,蒙古人就上馬趕往交戰。扎蘭丁的戰術指揮水平卻遠勝父親,下令大批輕騎兵下馬步行射擊。由于戰場位于空間有限的山谷,蒙古騎兵無力施展機動優勢,在密集箭矢的打擊下損失慘重。雖然為了壯大聲勢,征服者將多余馬匹也拉上戰場,并用稻草人在遠距離內營造假象。但簡答的障眼法卻不能對付古拉姆重騎兵沖鋒。隨著15000名蒙古士兵被殺,扎蘭丁也為花剌子模人贏得了第一場對蒙古的會戰勝利。
可惜,扎蘭丁的政治水準遠遠不及軍事能力。為了優先供養自己的舊部,他拒絕同本地酋長們分享戰利品。后者感到遭受欺騙,在戰勝的當天夜里就自行帶隊離開。這下,只有30000人的花剌子模王子也只好繼續撤退,留下許多反正的地方被下一波蒙古軍隊屠戮。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成吉思汗,帶著足有50000的人馬再度追擊,并在印度河畔抓住對手。
中亞手抄本上八魯灣戰役
在之后發生的印度河戰役中,扎蘭丁將陣線部署在河流與山地之間,逼著蒙古人繼續同自己繼續正面交戰。成吉思汗不能當面認慫,轉而以萬人走山路去夾擊對方的后翼。在這支奇兵抵達之前,蒙古軍隊的人數優勢反而無的放矢,并在中亞具裝騎兵的帶頭沖擊下瀕臨崩潰。扎蘭丁更是帶著700人的近衛猛沖對方中軍,險些殺到成吉思汗本人跟前。但在后方因遭到奇襲而潰敗后,自己也只能縱馬跳入印度河逃生。望著這位勇武王子的背影,成吉思汗本人也發出感慨: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一個兒子。
當然,印度河戰役的結局,也意味著花剌子模帝國的壽終正寢。雖然扎蘭丁還在南方的旁遮普聚攏殘部,并感召德里蘇丹國派兵支援,卻已無法對大局產生撼動。那些曾起而反抗的呼羅珊城市慘遭摧毀,讓征服者的優勢地位獲得了長久穩固。
印度河戰役的失敗后 扎蘭丁孤身跳河逃生
蒙古軍隊的史詩級勝利,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于花剌子模的結構性缺陷。很多后人所設想的以少勝多,不僅與真實歷史不符,也嚴重違反正常的軍事規律。成吉思汗的最大才能,則在于將草原上的全部資源加以統籌,從而爆發出超乎所有人預料的巨大威力。這樣的做法或許會對后來的草原歷史造成巨大負面因素,卻也是當局者所能獲得的最好結果。
但對河中乃至整個中亞地區而言,蒙古西征與成吉思汗的殺戮成性,無疑是改變其歷史進程的巨大拐點。歷史上的當地居民,曾先后從希臘、波斯、阿拉伯等帝國的束縛中掙脫,卻沒想會突然遭此滅頂之災。許多維系地區生產的水利設置遭到破壞,致使周圍城市不再有重新繁華的生命力。大批良田和果園也受到波及,即便重建都是產量大跌。雖然當事人往往只能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但對后人命運的“安排”終究會以各種想象繼續書寫殘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