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是經濟發展的“基因”,農村要素市場改革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方向,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動力。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充分強調了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大意義。《意見》也為新時期我國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建立健全農村商品、服務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體系,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
2014年以來,貴州省六盤水市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創新性地開展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簡稱“三變”)的農村改革,在完善農村要素市場化,形成農村市場化改革和發展的動力機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三變”改革的經驗和做法,連續三年(2017-2019)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成為推動農村要素市場化改革的一面旗幟。“三變”改革“重組”了農村經濟市場化發展的要素“基因”,通過把農村的各類土地資源、勞動力以及企業家才能、各類貨幣資本要素和技術信息要素匯集起來,根據自然條件、經濟規律和產業發展的要求,重新排列組合,促成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村產業相結合,實現了農民收入的持續穩步增長。
“三變”改革推動農村土地要素的市場化。土地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資源,也是農民生存發展之根本。“三變”的實質就是推動農村各種要素的流動、交易、重組。“資源變資產”,就是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要素的經營權(使用權)在不同的經營主體間轉讓,實現土地要素新的聚集重組。根據六盤水市的經驗,政府制定的農村土地資源流動規范性流程為:首先對土地要素的產權進行清晰的界定,區域內的所有土地資源(包括耕地、林地、宅基地、“四荒地”和建設用地等)歸農村村集體所有,依據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四至”所屬,把承包權和經營權(使用權)界定給所屬村籍村民,村民根據自營或他營的需要決定是否轉讓經營權。其次,將土地掛牌競價推入市場。根據土地的性質分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根據本區域內的土地類型制定參考定價,然后掛牌推入市場。由市場土地需求方競爭出價,形成最終的交易價格。最后,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對成交的土地備案,完成土地資源交易。“三變”改革促進了土地資源要素的市場化流動,使農村的土地資源價值得以最大化實現。
“三變”改革推動農村資本要素的市場化。農業生產要面對自然和市場多重風險,因此天生具有弱質性、基礎性和準公共性的農業需要政府財政補貼扶持。“三變”改革實踐是把政府各類財政扶持資金、補貼、農業剩余、工商、金融資本集中起來,投入到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村產業,以發展產業促進農民脫貧增收。發揮制度優勢,匯集各類資金要素與勞動力、土地、技術信息相結合,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完成農村“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發展轉變。“資金變股金”,本質就是在政府的引導扶持下,以市場為手段,融通各類社會資金并帶動其他要素與農村本地要素組合,推進農業經濟持續發展。
“三變”改革推動農村勞動力要素的市場化。勞動力是農村產業發展中的活躍要素,但是農村勞動力報酬低,大量剩余勞動力由農村流向城市的二三產業,造成部分地區耕地、宅基地、林地得不到有效利用。“三變”改革推動了農村閑置資源的流轉,為進城農民工解決了后顧之憂。同時,資源在得到有效利用后,變為股東的農民也獲得收益,而且各要素在流動中引發農村產業創新,激活農民的“企業家精神”,創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業態,增加了他們的資源性財產收益。
“三變”改革推動農村信息和技術要素的市場化。科學技術是農業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技術和信息也是支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信息和技術一旦與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相結合,就會成倍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通過“三變”改革的股份合作機制,以資本為紐帶,推動信息和技術要素與農村土地、勞動力結合,促使農業由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
“三變”改革推動農村市場上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的流動、聚集、優化、重組,不僅將大大提高單個要素的生產率和收益,而且將實現由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帶動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必定能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
(作者系貴州省六盤水師范學院“三變”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