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樂自在山水間”璽,清晚期,檀香木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6厘米見方,通高9厘米,紐高4.5厘米。
此璽為晚清敬懿皇貴妃的閑章,與“敬懿皇貴妃之寶”、“靜者之懷和若春”璽共為一組,儲于一木匣中。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初以嬪侍奉同治帝,同治十三年(1874)由瑜嬪晉封為瑜妃,光緒二十年(1894)又晉封為瑜貴妃,宣統繼位后晉封為皇考瑜皇貴妃,1913年被末帝溥儀尊封為皇考敬懿皇貴妃,是小朝廷時期著名的四大太妃之一。她天資聰穎,能畫山水,墨筆作蘭、自題小詩,常署“懶夢山人”之款,《清宮詞》中有專門詠她的詩篇:“懶夢山人冰雪姿,婕妤寵幸冠當時。焚香繡佛應多暇,自繪林巒綴小詩?!辈艑W在晚清后妃中首屈一指。其一生共刻制過七八十方印章,數量之多僅次于慈禧太后。
“大清皇帝之寶”,清晚期,檀香木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5.6厘米見方,通高9.8厘米,紐高4.9厘米。附系黃色綬帶。黑漆木匣承之。
光緒末年到宣統年間,新政與立憲成為國家政局的一大至要。清政府國家機構圍繞著君主立憲體制進行了一系列制度的轉化。光緒三十四年(1908)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中明確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贝朔健按笄寤实壑畬殹北阒谱饔谶@一時期,似應鈐用于新政或立憲后向中外頒發的文書上,但迄今為止還未發現鈐用的文件。而此寶本身也無使用痕跡,刻寶時所著墨跡如初,抑或是預先制作,還沒有來得及使用,預備立憲便宣告破產,故而被束之高閣。
“同道堂、御賞”璽,清咸豐,二方一組,共裝于一黑漆盒內。其中“同道堂”璽,青田石質,光素,篆書。面2厘米見方,通高8厘米?!坝p”璽,田黃石質,光素,篆書。面寬1厘米,長2厘米,通高5厘米。
兩璽原是咸豐帝奕詝所用的閑章。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帝病逝于熱河避暑山莊,臨終前遺詔立六歲的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嗣皇帝處理政務。同時將“同道堂”、“御賞”兩方小璽分別賜給載淳和皇后紐祜祿氏,并規定凡以后下發諭旨必須鈐用此二璽為憑。據《熱河密札》記載:“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朱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載淳年幼,“同道堂”璽便被其生母慈禧太后控制,代子鈐印,從而取得了干預朝政的權力。
二璽作為諭旨下發的憑證,其使用從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約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結束,是晚清政治的見證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咸豐鑒賞”璽,清咸豐,壽山石質,臥獅紐圓形璽,漢文篆書。面徑3.8厘米,通高3.1厘米,紐高1.5厘米。
此種圓形“××鑒賞”璽的刻制始于乾隆帝,以后歷朝皇帝皆有仿制,主要鈐蓋于內府收藏書畫。咸豐帝此璽的印紐雕工為清早期壽山石印紐的風格,應是利用舊璽改刻的。
“咸豐御覽之寶”,清咸豐,壽山石質,隨形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9.3厘米,長9厘米,通高13厘米。
此璽三面都有題款,分別為: “惟清”、“堅栗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心逸”、“玉蜜滋”。其中“心逸”為題款者的名號,可知此璽原非宮中之物,被宮廷收藏后才被改刻為咸豐帝御用寶璽。
“克敬居”璽,清咸豐,田黃石質,瑞獸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8厘米,長4厘米,通高4.8厘米,紐高2.8厘米。
“克敬居”位于內廷西六宮之一的咸福宮后院正殿的同道堂內,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帝在同道堂為道光帝守孝,期滿后仍經常居住于此,故這里與咸豐帝有關的遺存較多。其中咸豐帝御筆楠木填石青滿漢文“克敬居”匾就懸掛在這里?!翱司础闭Z出《尚書·太甲中》:“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意即天于人無親疏,惟敬能親。居名“克敬”,并刻此璽,反映出咸豐帝克敬于天的思想。
“咸豐之寶”,清咸豐,墨晶質,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2厘米見方,通高12.3厘米,紐高5.7厘米。
金滿漢文成嬪冊,清咸豐,長22.3厘米,寬10厘米。
冊為黃金質。共四片,每片為長方形,由金環相連。左為滿文,右鐫漢書。
妃嬪是皇帝妾侍的統稱。清文宗奕詝(1831—1861年)是清入關后的第七位皇帝。1850年即位,年號咸豐,在位11年。此金冊為咸豐元年(1851年)尊封道光皇帝之成貴人為皇考成嬪時所發。
“慈安端?;侍笾畬殹?,清同治,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滿漢文篆書。面13厘米見方,通高9.5厘米,紐高4.7厘米。附系黃色綬帶。
此寶寶文為滿文和漢文篆書“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寶”,為同治帝給慈安皇太后上徽號時所制作的徽號寶。慈安端?;侍?,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女,咸豐帝為皇子時即侍奉于潛邸。咸豐二年(1852),被封為貞嬪,不久晉封為貞貴妃,后又立為皇后。同治帝繼位,被尊為圣母皇太后。曾在同光年間與慈禧太后一起兩度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崩逝。其徽號在同光年間累有疊加,同治帝繼位時尊稱皇太后,加徽號“慈安”,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大婚時又加徽號“端裕”。此寶就是同治帝大婚加“端?!被仗枙r為其制作的。
“同治尊親之寶”,清同治,水晶質,連環橋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8厘米見方,通高5.2厘米,紐高2厘米。
同治帝寶璽。此寶用一塊水晶雕制,尤其是橋紐及連環,雕刻難度很大,不易成型,故十分難得。此寶曾鈐于慈安皇太后、慈禧太后《行樂圖》以及咸豐帝定陵神道碑之上。
“珍妃之印”,清光緒,金質,龜紐方形璽,滿漢文篆書。面11厘米見方,通高11.5厘米,紐高8厘米。
此印印文為滿文和漢文篆書“珍妃之印”四字。清代后妃中被封為珍妃者,除光緒帝珍妃他他拉氏外,還有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其于道光五年(1825)八月晉封為珍妃。從此印的紐式、印文風格分析,當是光緒帝珍妃之印,是反映晚清后妃冊封制度的重要典章文物。
青玉交龍紐“宣統御覽之寶”,清末,通高9.4厘米,紐高5.1,印面12.9×12.9厘米。清宮舊藏。
此印為青玉質,交龍紐,“宣統御覽之寶”陽文鐫刻。
《宣統寶譜》錄“宣統御覽之寶”共4方,印文大小尺寸不等。這是其中較大的一方,曾鈐于溥儀御覽過的字畫上。
壽山石“宣統御覽之寶”,清末,通高14厘米,印面7.9×7.9厘米。清宮舊藏。
璽印壽山石質,“宣統御覽之寶”陽文鐫刻。
溥儀有“宣統御覽之寶”共4方,此為其中之一,用于他御覽的書畫上。1923年,在不斷有宮內器物與古玩字畫被盜流散到市面或抵押到銀行的情況下,溥儀召集鄭孝胥、羅振玉等人開始清點宮藏字畫。溥儀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清點過的字畫上面蓋上一個‘宣統御覽之寶’,登記上賬。誰知這一清點,引起了滿城風雨。當時,我卻不知道,不點還好,東西越點越少,而且給遺老們增辟了各種生財之道。”
“珣皇貴妃之寶”,清宣統,金質,蹲龍紐方形璽,滿漢文篆書。面13厘米見方,通高12.8厘米,紐高4.1厘米。
此寶寶文為滿文和漢文篆書“珣皇貴妃之寶”六字,為晚清冊封寶印。珣皇貴妃,同治帝妃,大學士賽尚阿之女,最初封為珣嬪,后晉妃。光緒二十一年(1895)晉封為珣貴妃。宣統繼位后尊封為皇考珣皇貴妃。1913年加封為皇考莊和皇貴妃。1921年去世。此寶即是宣統初年尊封其為珣皇貴妃時所制作的。
“無逸齋精鑒璽”,清宣統,象牙質,光素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4厘米,長4.9厘米,通高5.9厘米。
無逸齋位于紫禁城養心殿東院,清代末帝溥儀在宮中居住時可能用于存放書畫等藝術品,故有“無逸齋精鑒璽”之制作。宣統“無逸齋精鑒璽”共有兩方,小朝廷時期,曾對收藏于宮內的古代書畫進行過清點,鈐蓋“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璽”等璽。此璽即是其中之一,是鑒別清宮書畫收藏的重要標志。
青田石“馬衡”章,近代,馬衡篆刻,印面邊長4.9厘米,通高4.9厘米。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頂款。印文篆體,白文,右起橫讀“馬衡”二字,印面有陰線界欄。頂款陰刻楷書體“余于印石中最愛青田,見即收之,朋好中亦有效尤者,因之年來石愈少而直愈昂,此誠庸人自擾也。此石為八年前所買,亦百年以上物,以有人屬題榜,無適當之印,遂倉卒成此,叔平。廿年十月?!?/p>
馬衡先生的名印、室名別號印及收藏印多是自行篆刻,風格多樣,且青田石材少有劣者。此印印面施以陰線邊框,中有豎向界線分隔印文,字口與陰線邊欄等寬,是古璽印面形式的借用。印面工整中見氣魄,有鑄印的效果。印款以切刀法刻長銘,或以記事,在其作品中常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