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田;大青龍湯4流行性乙型腦炎
余某,男,10歲,1974年7月24日上午因發熱(體溫38.8度)、昏迷、抽筋而來急診,經全面檢查確診為“流行性乙型腦炎”,而入院。下午診時見頭痛項強,壯熱無汗,口渴煩燥,兩目上視,痙攣,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大便秘結,小便自遺,脈浮數,診為“太陽與少陰并病”,治以大青龍湯加附子;
麻黃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淡附片10克,大棗6枚,生姜3片,連服2劑。
復診見體溫37.8度,神志稍清,舌質赤,苔薄黃,脈浮數。再服2劑后,體溫37.5度,神志清能言語,舌質淡紅,苔薄白尖紅,脈浮數,前后共7劑,痊愈出院。
論;流行性乙型腦炎,是西醫的名字,西醫根據高熱昏厥,定為腦炎,乍一聽以為大腦發炎,又是病毒細菌性的疾病,因為小兒多發,故稱為流行性,因為皆見高熱昏厥,故定為乙型。其實這就是中醫的傷寒表實,而發厥證和痙證。雖然此證是小兒病的最多,但也不是傳染性的疾病。小兒陰陽交通,變化最快,一有皮毛外閉,陰寒外束,經陽不出,陽內郁不出,則發高熱,陰陽易位,則發厥逆而昏迷,不省人事。寒傷營血,則病剛痙,于是口噤痙攣,兩目上視。血熱不泄,木郁風動,于是抽筋遺尿。衛氣不泄,肺衛內燥,則見壯熱煩渴。
此病是太陽傷寒表實證,而發厥逆與痙證,此病雖然甚急,但不是太陽與少陰并病,雖然最后治愈了,但理論有點偏差,用附子也是多余。本方劑量偏小,唯有石膏夠量。如真的按照大青龍原方原量使用,真的會一劑知兩劑已,次日即可出院。
治此種傷寒表實,既發厥逆又發痙病的急證,最好還是李可老中醫的方法,先刺血以解表,血出則熱泄,熱泄則陽泄,陰陽復其位,汗出人也蘇醒,然后灌上李可老中醫自創方辟穢解毒湯,以清里瀉下則病已。辟穢解毒湯,就是清衛氣內郁與胃陽偏熱盛所謂的熱毒,用清熱解毒的中藥,然后加上調胃承氣湯的配伍,一瀉而愈。當天病,第二天愈,就這么快。李老的刺血法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患者在病急時,高熱昏厥,口噤痙攣,導致藥灌不進嘴里去,用放血法,即快速又方便。注意雖然放的是血,實際泄的是氣,是衛氣,是陽氣。陽氣泄出來了,表束之寒也就松了,陰陽和則表解矣。太陽四十八,大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李老放血法,即是和陰陽之法,故表能解。
黎崇裕;大青龍5咽痛高燒
一女,5歲,2013年7月13日初診,其母代訴,昨天吃油炸食品咽痛,欲大便不能,口干,精神不佳,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高燒,體溫39度,此為外寒內熱,方大青龍;
麻黃12克,桂枝6克,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3片,紅棗6枚,石膏30克
1劑,水煎溫服,3碗水煮成2碗,先喝一碗,之后蓋被子捂汗,微微出汗就可以,不要大汗淋漓,出了汗燒退了,剩下的藥就不要喝了,如兩小時后還沒有出汗,再喝剩下的一碗。
次日其母電話告知,第一碗藥后半小時就開始出汗燒退,夜間無反復,不過肚子有點痛,依舊未大便,昨晚痰聲漉漉,現在有點咳嗽,有點鼻塞流涕,今早大便未解,無其他不適,易方調理而安。
論;腹痛不大便,易方調理,用的什么方,為什么不寫出來,為什么會腹痛,該怎么治,我也有點納悶。是里燥的小承氣或調胃承氣湯,還是血熱內傷的白頭翁湯。雖然不起燒,為何仍有表證之象。
雖然說這些醫案,都已分出什么湯證,但由于劑量普遍偏小,就分不出是哪個湯證了。就目前做的所有醫案,只從劑量與配伍看,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加石膏的就是桂二越一湯,不加石膏的就一桂枝麻黃各半湯。這些所有的醫案,什么大青龍湯,麻黃湯,各半湯,桂二越一湯,由于劑量普遍小,而這些方子都成了名字而已。唯一的重點,是表證用表方,只要是表證,用上表方,就解決大部分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