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氣炎熱,有些人卻還怕冷,不敢吹空調、開風扇;還有人在夏天過度貪涼,待到一入秋就開始著涼腹瀉、關節疼痛……這些其實都是寒氣侵體的表現!
現代人從小就生活在空調冰箱冷飲遍布的環境,又喜食寒涼之物,加上熬夜、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難免寒氣凝結在體內,輕則耗損陽氣,重則傷及臟腑,還會出現以下問題——
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各種慢性咽炎等多種肺系疾病 ;
四肢寒涼怕冷,免疫低下,反復感冒;
虛寒頭痛、慢性虛寒、胃腸炎、潰瘍病、腹瀉、消化不良、厭食、胃痛;
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骨關節問題及頸肩腰腿痛等癥狀;
痛經等虛寒性的疾病及其他婦科問題。
一旦出現這些疾病,病程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且易反復發作,這往往是由于患者正氣受損所致。
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若要補充人體陽氣,當以去寒濕養為養生之要。
中醫講“寒生百病,應以熱治寒”,三伏天是人體氣血最旺盛的時期,若此時利用艾灸來加強陽氣,則可以使機體最大限度利用夏季陽氣充盛之時順勢而治,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目的。
中醫認為,三伏艾灸,是集“天之陽、地之陽(艾灸)、人之陽”三重合力,可固本扶正,祛除體內寒濕,打通瘀阻經絡,徹底改善寒濕體質。
三伏天陽氣聚集在體表,但五臟空虛,陰邪易于內,冬季時,很易發病。艾灸可溫養五臟,充盈陽氣,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夏季,很多人會感到悶熱不適甚至中暑、暈厥,這是經絡不通的表現。艾灸是“純陽之火”,能把經絡穴位打開,通達病位,暢通氣血。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提高機體免疫力和防病能力,因此,有人稱其“勝過千年人參”。
針對不同年齡人群,艾灸的養生穴也不相同,夏天艾灸常見三大養生穴位:
年輕人戶外活動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貪涼喜食冷飲,很容易感冒。因此,保護肺氣非常重要。
肺俞穴是肺臟之氣出于背部之所,主宰全身在表之衛氣,固護人體正氣不受外邪侵犯。其位于人體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
灸法操作:身體不適、即將感冒、進食冷飲后均可施灸,溫度以施灸部位有明顯灼熱感且能夠忍受為度,灸15分鐘左右。
或者,分別在節氣更替的前1~2天施灸,即每月灸兩次。
人到中年,生活穩定,家庭和諧,應酬繁多,思慮過度,運動不足,最易傷脾胃,致肥胖及并發高脂血癥、脂肪肝等。灸“足三里”能強健脾胃功能,對全身各系統都有強壯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處。
灸法操作:方法同肺俞穴。艾灸足三里穴,貴在堅持,因此古人有“若要安,三里不曾干”的說法。
步入老年,腎氣漸疲,元氣漸虧,會出現腰膝酸痛、夜尿頻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勞、視力減退、聽力衰減、脫發白發等腎虛癥狀。
關元,在臍下3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灸法操作:方法同肺俞穴,最佳頻率為1日1次,貴在堅持。
“暑易傷氣”,因此灸療時間宜短不宜長,若艾灸時間過長,出汗太多,會傷津耗氣,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
艾灸時要注意避風,艾灸前應關好門窗,艾灸后打開通風;
進食后不宜馬上艾灸,待休息1小時左右方可艾灸;
在艾灸時不能過饑或者過飽,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保持心情的平和,不要有太大的波動;
在艾灸時口渴可以喝溫開水,不要喝冷水,以免影響艾灸效果;
夏天容易出汗,在艾灸后,不能立刻洗澡,宜休息2個小時左右再洗澡,因為在艾灸時,人體的汗孔是打開的,如果這時洗澡,容易感受寒涼;
艾灸后應適當休息。
本文內容綜合整理自BTV我是大醫生官微、中國中醫藥報、羅大倫頻道、福建省二院健康管理中心等,特此感謝。
編輯:高繼明? 審核:朱蕗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