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城府的人,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by:公子李
男人在這個社會行走不易,既要在人際關系上如魚得水,又要兼顧家庭、事業以及更多。想要游刃有余,那么不可能沒有一點城府。
心理學上對“城府”有兩種解釋,一是褒義,謂這人胸有溝壑,思想深邃,且不愿意隨便吐露;二是貶義,謂這人不直率,讓人難以看懂,不敢把他當作朋友。
而事實上,城府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多少的差異而已。
要想成大事,男人必須要有自己的成竹在胸,也要海納百川。真正能成大事的人,有城府,無私怨。
-01-
干大事要有城府
三國時期,孫劉聯合抗曹,諸葛亮受劉備委托到東吳與大將周瑜共商計策。
面對當時的戰況,諸葛、周瑜二人都不愿先說出抗曹之計,最后同時伸出一只手。
結果兩人的手心同時都寫著一個“火”字,真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當時的情況,誰先說都不好,這是心計,也是謀略。
干大事者心中必有謀略,但如果每次都大大咧咧說出來,恨不得昭告天下,那就會給人一種浮夸、靠不住的印象。
同時,沉穩也是行事的前提。只有在心中反復思量,仔細斟酌,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要么不做決定,要么作出決斷后不輕易更改。
慎思而行,果決干練是成功的前提。
-02-
成大事者,無私怨
城府并不是狹隘,也不是斤斤計較。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無不將眼光放得長遠,他們把城府用在大格局上面,而不是整日專注于個人恩怨。
心理學上對城府有兩個解釋,但是是褒是貶,主要還是看做事的人如何運用。
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業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精神、謀略放在戰略布局上,對事不對人才是上上之道。
賢相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被稱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范。
其實,管仲不是齊桓公早年的肱股之臣。他曾經效力于齊桓公的哥哥,還出謀劃策傷害過齊桓公。
但是,齊桓公當了王之后卻不計前嫌重用他為宰相,最后終成霸業,成為一樁美談。
石勒皇帝是東晉時期北方后趙的統治者,他出身不高,可以說早年嘗盡了生活的辛酸。
后來他當上了趙王,而之前的鄰居李陽因為曾經毆打過他,所以感到十分害怕。
哪知石勒派人將李陽找來,并且在酒酣耳熱之后開玩笑說:“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意思就是說我們以前經常互毆,誰也不欠誰,并封李陽為參軍都尉,還說武鄉是自己的家鄉,絲毫不避諱自己微末的過去。
能最后稱王稱霸的石勒難道沒有城府嗎?他有。但也因此,他成功后心里想的不是挾私報復,而是如何取信于民,讓自己的宏圖霸業更上一層樓。
有城府,無私怨,是站在大的立場上全局地分析問題,這樣自然事半功倍,進而成就大事。
做一個有城府、無私怨的成熟男人,勇于挑戰,堅定目標,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