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回應家長們之前咨詢的關于寶寶學說話的問題,我們總結了8個寶寶學說話的熱門問題,向寶媽們介紹一下:
1|寶寶學說話的8個問題
真正影響寶寶語言發展的因素是寶寶早期的大腦發育水平,其次是在每個階段中家長所發揮的能動作用:
1、寶寶通過聽大人說話來學習說話
寶寶從出生開始,就能通過聽大家說話和互相交流來接收語言信息,當他們開始試著發出一些音節,并且一整天甚至很多天都不斷重復著這些聽起來并沒有意義的詞,你也可以試著把這些無意義的音節說成實際的詞語,比如“ma ma ma ma~”可以指著自己說“我是媽媽”等。
一般,這個語言學習過程是,寶寶聽大家說話,聽多了就會開始觀察說話嘴型并開始模式發音,從而逐漸掌握發音技巧。與此同時,日常的積累,逐漸掌握詞、短語、短句,最終掌握語法而學會表達復雜句子。比如,水-喝水-我要喝水-媽媽,我渴了,想要拿我的杯子喝水。
2、家長的積極回應能影響寶寶語言學習速度
在寶寶6-10個月牙牙學語階段,會發出一些沒有意義的音節,他們會模仿一些聽到的聲音,如果家長能夠重復寶寶說的話,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語音。他們也會樂于參加這種游戲,再次重復。一項追蹤研究發現(Tamis-LeMonda, Bornstein,& Baumwell),母親積極回應9-13個月大的嬰幼兒的說話、并參與他們的游戲,可以預測其語言發展中里程碑出現的時間,如第一次說出詞語、第一次說出句子等。
相比家長自身的學識和詞匯量,家長的回應頻率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學識,只要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與回應,適時增加自己對寶寶說話的詞匯難度,寶寶的語言便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3、有意識抓住時機教寶寶說話
我們通常都有這樣的經驗,寶寶用他們可愛的小手,指這指那,除了表達“想要”,還是他們好奇的表現,想要你告訴他們這是什么,如果你在這個時候教給對應的詞語,相比他們在玩其它東西注意力沒有在此之上時,更能讓他們牢記這個新的詞語。等寶寶長大了,有想表達的想法和情緒卻不知道怎么說時,家長的指導也會變得比較重要。
4、寶寶更偏愛提高音調的“寶寶語”
真正的“寶寶語”是指提高聲調、放慢語速、簡化語言、使用短句、不斷重復,而非我們常說的飯飯、水水、貓貓等。其實,我們在和寶寶說話時都會很自然的使用這種語言,許多研究也認為,這能幫助寶寶學習母語,或者至少可以通過清晰易懂的語音特征來幫助他們快速掌握發音。
5、發音和句法錯誤是正常的發展過程
寶寶的語言總是具有自己的特點,有時候是部分字的發音不準確,有時候是句式不正確,語言的學習都是有一個過程的,有時候有些音節一改正,這一系列的詞語就都可以發音準確,家長不必過多的操心,也不要指責嘲笑寶寶,只需要重復正確的發音和句式即可(“對!這是花!”)。多多鼓勵寶寶說話,建立寶寶的自信,耐心,平常心,這才是正確的應對。
6、親子閱讀對寶寶語言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閱讀給家長提供了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機會,并能夠促進親子間的交流,并對孩子的說寫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從出生就可以開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選擇合適難度和長度的繪本,越小的寶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所以給小寶寶說故事的時間要短一些,強迫寶寶反而容易讓他們厭惡讀書,只要發現他們開始關注別的事物就可以停止了。
隨著年齡增長,內容也可以盡量多樣化,我們不必強迫寶寶從小背誦唐詩三百首,但他們也許會喜歡上聽家長讀的這些優美的詩詞歌賦。在讀故事時還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和能力,適當的提出問題,比如:“小兔子在干什么呢?“”你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適當的給予幫助和鼓勵,選擇合適難度和長度的繪本。
7、視頻音頻對寶寶早期的語言學習沒有幫助
從胎教到早教,許多家長都因為想讓寶寶更出色,而尋找各種能夠幫助寶寶的方法,如果對寶寶說話能增加詞匯量,讓寶寶變得聰明,那為什么不用視頻音頻代勞呢?故事本、兒歌音樂、國學機、電視、手機……
事實上,寶寶的語言學習只能通過真實的人與他們交流 ,給寶寶播放一整天的早教故事,還不如媽媽對著寶寶溫柔的說幾句。而且,給寶寶過早看電視會導致上癮和長大后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許多看電視成癮的小朋友在六歲以前大都還不能學會閱讀。
8、關于寶寶學習外語
讓寶寶接觸非母語的語言越早,以后學習這種語言便會越簡單,而且不用擔心寶寶會混淆他們,嬰兒天生就有區分不用語言語音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對寶寶來說無論什么樣的語言,音頻視頻的效果都遠遠不及真實的人的交流。如果有合適外語環境,不妨讓寶寶多加接觸和融入,就像學習母語一樣就好。
2|寶寶語言發展里程碑
最后我想說的是,對寶寶的教育,也是我們家長重現自我教育的機會,可能曾經我們并不在意自己說出的話,但現在卻因為在意自己的寶貝,而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說話方式。因為我們并不清楚自己一句無心的話,習慣的語言,會對寶寶產生怎樣的影響,所以學會好好說話,是我們給寶寶和自己的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