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錯后的病因病理主要是氣虛和血熱。因為氣有攝血功能,氣虛則不能攝血,沖任二脈失去調節和固攝功能;血得熱則妄行,故血熱可使經血運行紊亂而妄行,均可致月經錯后。引起氣虛和血熱的病因有以下幾種情況:
1.氣虛由于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或思慮過極,均可損傷脾氣,而使脾虛氣弱,沖任不固,無力統攝經血,以致月經錯后而行。
2.血熱如素體陽熱偏盛域過食辛辣助陽之品,可使熱伏于沖任,迫血妄行而致月經錯后而行,此屬實熱所致。如經常急躁郁怒可以傷肝,使肝火妄動,影響血海和沖任對月經的調節功能而致月經錯后,也屬實熱。如素體陰虛內熱,或久病陰虧,或因失血后傷陰,均可使陰虛生內熱,熱擾沖任,而致月經后期。
編輯本段病癥分類
腎虛型
表現為:經期錯后,量少,色淡黯,質清稀,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帶下清稀,面色晦黯,或面部黯,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細。
治療原則:補腎益氣,養血調經。
血虛型
表現為: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稀,小腹空痛,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皮膚不潤,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治療原則:補血養陰,益氣調經。
虛寒型
表現為: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稀,小腹隱痛,喜熱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面色蒼白,色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治療原則:溫經扶陽,養血調經。
實寒型
表現為:經期錯后,量少,經色紫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脈沉緊或沉遲。
治療原則:溫經散寒,活血調經。
氣滯型
表現為:經期錯后,量少,經色黯紅或有血塊,小腹脹痛,精神抑郁,胸悶不舒,舌苔正常,脈弦。
治療原則:理氣行滯,活血調經。
痰濕型
表現為: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粘,頭暈體胖,心悸氣短,脘悶惡心,帶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治療原則:燥濕化痰,活血調經。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月經失調錯后是婦科常見的癥狀之一,常見月經錯后有月經過多,月經過少、月經過頻、月經稀發等。月經失調的原因主要由于內分泌功能障礙,但亦可由于全身疾病或生殖器官局部疾病所致。中醫學中的“月經不調”相當于現代醫學中“月經失調”的一部分,不包括內外生殖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月經異常。其病主要因七情所傷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腎氣不足,多產房勞,勞倦過度,使臟氣受損,腎肝脾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致沖任二脈損傷,發為月經不調。臨床常見的證型有以下幾種。
1、血熱型:證見經來量多,色鮮紅或深紅,質稠粘;或有小血塊,常伴有心煩口渴、尿黃、便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血寒型,證見經期延后,量少,色黯紅或有血塊,小膠冷痛,得熱減輕,畏寒肢冷,舌苔白,脈沉緊。
2、氣血兩虛型:證見經期提前或錯后,經量增多或減少,經期延長,色淡,質稀;或少腹疼痛,或頭暈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蒼白或萎黃,納少便溏,舌質淡紅,脈細弱。
3、血虛型:證見經期延后,量少,色淡紅,無塊,或少腹疼痛;或頭暈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紅,脈細弱。血虛氣滯型:證見月經延后,量少而色淡,小腹脹痛,面色蒼白或萎黃,身體瘦弱,皮膚不潤,頭暈眼花,心悸,精神郁悶,胸痞不舒,乳脹脅痛,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澀或虛細。
4、肝郁脾虛型,證見月經周期不定,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經行不暢,或有胸脅、乳房、少腹脹痛,脘悶不舒,時嘆息,暖氣食少,苔薄白或簿黃,脈弦。肝腎不足型,證見經來先后無定,量多,色淡黯,質清;或腰骶酸痛,或頭暈耳鳴,舌淡苔少,脈細弱。
5、血瘀型:證見經行量少,色紫黑,有血塊,小腹脹痛拒按,血塊排出后脹痛減輕,舌正常,或紫黯,或有小瘀點,脈細澀或弦澀。氣滯血瘀型,證見月經先后無定,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經行不暢;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脅、乳房、少腹脹痛,脘悶不舒,舌質紫黑或有瘀點,舌薄白或薄黃,脈弦澀。
編輯本段診斷鑒別
1、月經周期錯后7天以上,經期和經量基本正常,如偶然一次月經周期錯后不列入本月經錯后。
2、如月經周期錯后到10余天的,應與月經中期(排卵期)出血鑒別。經問期出血常發生在月經周期的25~31天,但不一定每次月經中期均出血,出血持續5~10天,流血量一般較多。
3、黃體功能不健是由于黃體發育不良,提早萎縮,故表現為月經周期長,錯后來潮,有時伴月經量增多、流產、不孕等癥。基礎體溫呈雙相,黃體期體溫持續時間短,血內分泌檢查孕酮水平降低。
4、放環后月經失調(包括月經錯后),該病患者放環前月經正常,放環后出現月經錯后及伴隨癥狀。
5、慢性盆腔炎常導致卵巢功能失調,表現為月經失調,經常下腹一側或雙側疼痛、腰酸、帶多,或低熱。婦科檢查時下腹雙側有壓痛,附件增厚或有包塊,盆腔B超提示附件區有界限不清之包塊或增厚黏連組織。
編輯本段西醫治療
(1)欲生育者可與克羅米酚、三苯氧胺等,以促進排卵并改善黃體功能休克羅米酚于月經第5天開始,50-100mg/每晚,連用5天;三苯氧胺于月經周期第5天開始,10-20mg/次,每日2次,連用5天。
(2)己烯雌酚0.25-0.5mg/日,連用20天,以促進卵泡正常發育和改善黃體功能。
(3)肌注黃體酮或口服安宮黃體酮,10mg/日,連用5天,時間選擇黃體期的中、后期,改善黃體功能。
編輯本段中醫藥治療
(1)脾氣虛:月經錯后,量多,色淡,質稀,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舌淡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緩。治法:健脾益氣,固沖調經。方藥:黨參、炙黃芪、烏賊骨、白術各15克,陳皮、炙甘草各10克,當歸、升麻、柴胡各6克。
(2)腎氣虛:月經錯后,量少、色淡黯、質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面色晦暗,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尺弱。治法:補腎固沖,調經。方藥:熟地、枸杞子、桑寄生、川斷、菟絲子、山藥各15克,山萸肉、杜仲各10克,當歸6克,砂仁(后下)3克。
(3)陽盛血熱:月經錯后,量多、色鮮紅或紫紅、質黏稠,身熱面赤,口渴欲冷飲,小便短黃,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治法:清熱涼血,固沖止血。方藥:黃芩、黃柏、炒梔子各10克,生地15克,茜草炭、生地榆各12克。
(4)肝郁血熱:月經錯后,量時多時少、色黯有血塊,伴小腹脹痛,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治法:疏肝清熱,固沖止血。方藥:丹皮、梔子、柴胡、當歸、赤白芍各10克,白術、茯苓各15克,生甘草、炒薄荷各6克。
(5)陰虛血熱:月經錯后,量少、色紅、質黏稠,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滋陰清熱、固沖止血。方藥:生地、玄參、麥冬、炒地榆各15克,地骨皮、赤白芍各10克,阿膠(烊化)10克。
編輯本段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原則,應按其疾病的屬性,或補或瀉,或養或清。如虛而有火,則重在補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或脈證無火,而經來后期者,則應視病位所在,或補中氣,或固命門,或心脾同治,或脾腎雙補,切勿妄用寒涼,致犯虛虛之戒。
編輯本段疾病預防
1、平時宜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
2、忌服辛辣溫燥之品。
3、注意經期及產后衛生,勞逸結合,切勿過勞。
4、經期應注意保暖。忌寒涼生冷刺激。防止寒邪侵襲;注意休息減少疲勞加強營養增強體質;應盡量控制劇烈的情緒波動,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平時要防止房勞過度經期絕對禁止性生活。
5、經期要注意飲食調理,經前和經期忌食生冷寒涼之品,以免寒凝血瘀而痛經加重。月經量多者不宜食用辛辣香燥之物,以免熱迫血行出血更甚,而且注意別濫用藥,應根據痛經的原因辨證施治。
編輯本段飲食療法
月經錯后多數在家庭治療,較為適宜使用飲食療法,以下方法可供患者自選。
1、芹菜連根12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適用于血熱型患者)。
2、鮮生地、枸杞子各3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煮粥食用(適用于陰虛火旺者)。
3、澤蘭、綠茶各10克。代茶飲(適用于肝郁化熱者)。
4、山楂15克,紅糖適量。代茶飲(適用于瘀血阻滯者)。
5、益母草60克,雞蛋2枚。將雞蛋煮熟后去殼再同煮數沸,食蛋喝湯(適用于瘀血阻滯者)。
6、干芹菜30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經前服用,連服一周(適用于實熱月經錯后)。
7、綠茶、紅糖各適量,先煮濃茶1碗,去渣放入紅糖調化后飲服。月經前,每日2劑,可連用數天(適用于血熱經量偏多者)。
8、韭菜150g,羊肝200g。韭菜洗凈切斷,羊肝切片,放鐵鍋內急火炒熟后,佐餐食用。每日1劑,月經前可連服5-6劑(用于肝腎不足性月經錯后)。
9 、烏骨雞1只(去毛及內臟洗凈),黨參20g,炙甘草10g,當歸、熟地、桂圓肉、白芍各5g。各味洗凈裝入雞腹內,入瓷缽旺火蒸1。5小時,待雞爛即可,吃肉喝湯。月經前根據食量,每1~2天1劑,可連用3~5劑(適用于氣血俱虛者)。
10、烏骨雞1只,黃芪、當歸、茯苓各9g。烏骨雞活殺去毛及內臟洗凈,藥放入雞腹內縫合,入砂鍋內旺火煮爛熟,去藥渣后調味,食雞肉喝湯。月經前,每天1劑,分2次服完,連服3~5劑(適用于氣虛性月經錯后)。
11、黨參9g,黑豆、紅糖各30g。三味一起加水煎湯,至豆爛飲服。月經前每天1劑,可連服6~7劑(適用于氣血虛者)。
12、核桃肉60克,蓮子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適用于腎氣不足者)。
13、青皮山楂歸芍湯:青皮6克,山楂肉15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將青皮、山楂肉、當歸、白芍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即可。
1.月經先期
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一月兩潮者稱之月經先期。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月經頻發",多表現為卵泡期或黃體期過短,亦有因生殖器炎癥表現為月經周期提前者。本病行經期及經量多在正常范圍內。歷代醫家論此癥多從虛、從熱。徐老治此,詳分實熱、虛熱、郁熱及氣虛而論,以自擬經驗方"先期飲"、"二丹柴芩歸芍散"、"清經散"、"雙補湯"投之,辨治得當,多獲良效。
血熱內擾經先行,清熱涼血先期飲
先期飲。
組成:當歸10g 白芍10g生地10g川芎5g黃芩10g黃連5g知母10g黃柏10g丹皮10g山梔10g地榆10g。
功用:清熱涼血調經。
主治:血熱所致月經先期,量多,色鮮紅,質粘稠。
方解:血為經之物質基礎,氣為經之運行動力,氣有余則為郁、為熱。郁者疏之不達,熱者泄之過極。今經血先期而至,且量多,鮮紅,粘稠,當為血熱。熱迫血行,血去陰傷,故治當清熱涼血止血為主。先期飲為《醫宗金鑒》芩連四物湯(當歸、生地、白芍、川芎、黃芩、黃連)加昧而成。原方意在和血養血,涼血養陰。徐氏加用知母、黃柏養陰清熱;黃芩、地榆清肝瀉火,防血妄行;黃連、山梔清心除煩;丹皮涼血化瘀,防熱甚灼津成瘀之弊。雖有實熱,但意在和血養血,涼血養陰而不傷正,取"水盛火自乎"之意,清熱除煩有"靜能生水"之旨。熱清血寧,則經水自調。如經水偏多,丹皮、山梔、地榆、黃柏炒之,去川芎。口干咽燥,加天花以清熱生津,經行不暢加丹參以養血活血,大便于結加大黃以瀉火通便。
案例:
例一:呂某,女,26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96年4月6日。
近半年月經先期而至,周期嘉=巍天。曾服用知柏地黃丸未效。現月經來潮第一天,量多,色鮮紅,質粘稠,口干咽燥,溲赤便結。上次月經3月16日。子宮、附件B超檢查未見異常。生育史:1-0-2-1(末次人流+上環1993年7月)。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證屬熱伏沖任,迫血先行。治則:清熱涼血諷經,方用先期飲加大黃、丹皮、山梔、地榆、黃柏,均炒之應用。
當歸10g,白芍10g,生地10g,川芎5g,黃芩10g,川連5g,知母10g,炒黃柏10g,炒丹皮10g,炒山梔10g,炒地榆10g,大黃6g(后下)。4劑。
二診:1996年4月11日。
藥后月經5天凈,溲清便調,仍覺口干咽燥,舌脈同前。繼擬清熱涼血為治。處方:先期飲去丹皮、山梔、地榆加黃精10g,麥冬10g,棗仁10g,10劑。
三診:1996年5月3日。
月經來潮1天,周期28天。已屬正常。經量偏多,色紅,余無明顯異常。原法擬方。處方:先期飲3劑(地榆、黃柏炒之)。囑平時少食香燥辛辣,并調節情志,勞逸結合。后隨訪3月未復發。
例二:陳某,女,31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
1993年4月8日。
月經一月二潮,量偏多,色鮮紅三個月。末次月經4月2日,現月經第6天,自覺內火大,口干口臭,少腹隱痛。西醫婦科檢查:右側附件增厚,質韌,壓痛(+)。診斷:慢性附件炎。已服用琥乙紅霉素未效。生育史:1-0-2-1。末次人工流產+上環:1991年。舌尖紅,苔薄黃,脈滑數。證屬實熱內盛,經血妄行。治擬清熱涼血調經。方用先期飲去川芎加天花粉、石膏。
當歸10g,白芍10g,生地10g,黃芩10g,黃連5g,知母10g,黃柏10g,丹皮10g,山梔10g,地榆10g,天花粉10g,生石膏10g(先下)。5劑。
二診:1993年4月26日。
內火漸平,干口臭減輕。今日月經來潮,周期已較以往延長達24天,現量中、色紅、質粘稠,舌尖略紅,苔薄白微黃,熱邪漸退。繼擬原方加減。處方:先期飲去川芎加丹參10g,3劑。
三診:1993年4月30日。
經量減,色淡紅,將凈。腹痛已愈,食納正常,大便自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滑。熱邪已退,經趨正常,改擬補益心脾以善后。囑服歸脾丸,一月后月經正常。
例三:高某,女,16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95年11月26日。
近半年月經兩旬一至,或一月兩潮。經量多,色紅,質粘稠,夾小血塊。西醫擬診:有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黃體功能不全)。服用安宮黃體酮能使經期后延,但停藥復發。其母謂其虛,補以羊、牛肉湯及桂圓等補品后,反致口干脘悶不思飲食。刻下經來第二日,量多,色深紅,胸脘煩悶。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有力。脈癥合參,證屬沖盛血熱,治擬清熱涼血。方用先期飲去川芎加丹參10g。
當歸10g,白芍10g,生地10g,黃芩10g,黃連5g,知母10g,黃柏10g,丹皮10g,山梔10g,地榆10g,丹參10g。5劑。
二診:1995年11月30日。
藥后3天血凈,黃苔已淡,胸次漸寬。唯感口干咽燥,倦怠乏力。血泄熱去,氣血受損。當補益氣血,兼清余熱。芩連四物湯(《醫宗金鑒》)加黃精10g,炒棗仁10g,烏梅10g,太子參10g,10劑。
三診:1995年12月24日。
昨晚月經來潮,周期28天,量較前減少,色紅,質適中,周期已臻正常,諸癥悉為減輕,精神體力均趨恢復。唯舌質仍紅,脈滑微有數意。繼服先期飲3劑。
經凈服用八珍湯加黃精10g,丹皮10g,棗仁10g,烏梅10g以鞏固之。
【按】 朱丹溪云:"經水不及期而來,其血熱也。"趙養葵云:"經水不及期而來者,有火也。"然火有虛實之分。徐老辨證實火主要是:(1)經水偏多;(2)質粘稠,色鮮紅;(3)體無虛象。有火當清,然婦人以血為本,以血為用,如經血過多,亦致陰火內生,因此清火只可治之以暫,且不可損陰液。先期飲清而不燥,行而不猛,清中有行,寓清于和之中。徐老用此方,多在經前、經期,經后則專和血養血,滋陰增液,加用棗仁、首烏、黃精、烏梅為伍,以養陰血,使陰血盛而陰陽平衡。不治火而治火。火去血靜,經多正常。
肝郁血熱擾胞宮, 柴芩二丹歸芍雄
柴芩二丹歸芍散。
組成:柴胡5g黃芩10g 白芍10g丹皮10g 當歸10g川芎6g炒白術10g茯苓10g澤瀉10g丹參10g功能:疏肝和脾,涼血調經。
主治:郁熱所致月經先期,量時多時少,色紫紅,質粘稠。
方解:本方為《金匱》當歸芍藥散加味而成。原方為調和肝脾之經典方劑,方中當歸、白芍、川芎和血養血,配柴胡以疏肝養肝,黃芩、自術、澤瀉健脾利濕,使風木不閉塞于地中,黃芩清肝熱,丹皮、丹參涼血養血化瘀。徐老認為,諸臟之中,肝氣最易郁結。肝為剛臟,體陰用陽;肝氣郁滯,肝陰必有不足。故疏肝只能治標,且柴胡不宜超過5g,柔肝才為治本,尤是經病更如此。柔肝之中,柴胡、白芍兩者用量之比在1:2以上。今月經先期而至,已有郁熱,如純用涼血,又恐不利郁滯疏解,況且滯瘀相隨,血熱灼津,更易致瘀。故徐老認為必用二丹,一為入肝腎涼血活血,一為化瘀涼血而養血。使全方更具涼血調經之意。此為上工治病之慮矣。如經量偏多,去川芎、丹皮、黃芩炒之,加紅蚤休;心煩脅滿去白術加山梔;口干喜飲加天花粉。案例:
例一:
陳某,女,17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94年5月8日。
經期逐月提前半年,多于二旬左右一潮,自服益母草膏不效。近二年平時常感胸滿脅脹,太息則舒,漸則經前乳脹,小腹脹滿,心煩易怒,口干飲冷。現月經20日一至已2天,量偏多,色紫紅,質粘稠,夾血條小塊。下腹部B超示子宮附件正常。舌質淡紅,苔薄黃少津,脈滑微弦數。證屬肝郁血熱。治擬:舒肝解郁,涼血調經。方用柴芩二丹歸芍散去自術加紅蚤休、炒山梔。
柴胡5g,黃芩10g,炒丹皮10g,丹參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茯苓10g,澤瀉10g,紅蚤休10g,炒山梔10g。3劑。
囑調情志,忌辛辣。
二診:1994年5月12日。
服藥3劑經凈,胸次漸舒,口中爽和,余癥好轉,舌質淡紅,苔薄白微黃。郁熱有減,繼擬原方進減。方用柴芩二丹歸芍散,10劑。
三診:1995年6月4日。
月經今晨來潮,周期已達28天,量中,色紅,胸腹無不適。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滑,肝郁已舒,血熱漸平,經來爽暢,繼擬調肝養血涼血以鞏固之。處方:柴芩二丹歸芍散,3劑。
例二:
朱某,女,31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97年9月21日。
慢性肝炎病史多年,近2年經事經常提前而至。近因勞累感脅肋脹滿不適。月經于9月19日來潮,周期19天,量中等,色紫紅、質粘稠,經前經期胸脅乳房脹楚,現經行第2天,自覺病情遷延難愈,心煩易怒,口苦咽干。西醫診斷:排卵型月經過多。生育史:1-0-3-1(末次人流扎管1995年)。舌暗紅隱青,苔薄黃,脈弦數。證屬肝郁化熱,熱擾沖任。治擬疏肝涼血調經。方用柴芩二丹歸芍散去白術加山梔、天花粉。
柴胡5g,黃芩10g,丹皮10g,當歸10g,川芎6g,茯苓10g,澤瀉10g,丹參10g,山梔10g,天花粉10g。5劑。二診:1997年9月27日。
本次月經6天干凈,現經凈第2天,帶下色黃,胸脅滿悶,口苦口干,小便黃赤,舌質暗紅,苔薄黃微膩,脈滑微弦。經后氣血傷耗,木郁土虛,濕熱內蘊,擬清肝利濕止帶。方用止帶方《世補齋·不謝方》加減:豬茯苓各10g,茵陳10g,山梔10g,赤芍10g,車前子10g,苡米209,丹皮10g,澤瀉10g,廣郁金10g,黃柏10g,川牛膝10g,生甘草10g。10劑。
囑藥后續服丹梔逍遙丸。三診:1997年10月16日。今日月經來潮,周期27天,色轉暗紅,質稀稠適中,脘悶肋脹均減,唯時覺口干,心煩不寧,胸脅不適,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滑微弦。郁熱漸平,效不更方,繼擬原法投方。處方:柴芩二丹歸芍散去芎加山梔10g,廣郁金10g,5劑。
經凈繼服丹梔逍遙散。如此調理三個月經周期,隨訪半年未復發。
例三:
沈某,女,40歲,營業員,已婚。初診日期:1996年4月28日。
人流+上環術后3個月,月經來潮4次,周期兩4二--五3,天,量時多時少,色紫紅,質粘稠。心煩易怒,小腹隱痛,牽扯陰中。現月經周期第15天(末次jj經4月13日),感小腹灼熱,陰中不適,胸脘滿悶,乳房微脹,似經將至之兆。盆腔透視:環位正常。婦科檢查:雙側附件增厚,質軟,壓痛(+)。西醫診斷:慢性附件炎。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滑微弦。證屬肝郁血熱,沖任不調。治擬:舒肝解郁,清熱涼血。方用柴芩二丹歸芍散去白術加川楝子、黃柏。
柴胡5g,黃芩10g,白芍10g,丹皮10g,當歸10g,茯苓10g,澤瀉10g,丹參10g,川楝子10g,黃柏10g。7劑。
二診:1996年5月6日。
月經今日來潮,諸癥減輕,舌脈同前,原方5劑。
三診:1996年5月13日。
本次月經5月9日來潮,今日干凈。周期26天,量中等,色紅,質中,腹痛乳脹輕微,情緒仍易怫逆,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滑微有弦數。時值經后,議擬柔肝養血涼血調經為主。處方:柴芩二丹歸芍散去澤瀉、黃芩、川芎,加制首烏10g,山梔6g,炒棗仁10g,10劑。宗此旨調理二個月經周期而愈。
【按】此類月經先期,因郁火而致,徐老辨此經驗是:量時多時少,色紫紅或紫暗,質粘稠或夾血條,經前脅滿乳脹或吊陰痛,多有情志波動史。其病機:有郁尚未成瘀,故小腹滿而無刺痛,血中有熱尚未妄行,故行經期多正常,經量略偏多或有時偏少。治則應以開郁涼血為主。選藥忌用辛燥、苦寒之品,務在疏達肝郁。欲使肝氣條達,必肝陰平秘;欲使肝陰平秘,必脾健血生。徐老選用歸芍散和肝健脾為基本方,加之晦診靈活增減,效多卓然。且多重平時用藥,旨在滋陰養血,如生地、黃精、首烏、棗仁之屬。以使肝血旺,肝氣舒,肝郁解,肝火平。寓解郁涼血于滋陰養血之中,此為徐老治病求因的經驗所在。
虛熱內擾經先行滋陰養血施清經
清經湯。
組成:北沙參10g麥冬10g黃精10g玉竹10g炒生地10g炒白芍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丹皮10g山梔10g當歸10g。
功用:養陰清熱調經。
主治:虛熱所致月經先期,量少,色鮮紅,質粘稠。
方解:本方為生脈飲(《內外傷辨惑論》)、丹梔逍遙散(《內科撮要》)、二至丸(《醫方集解》)三方合用加減而成。=青由士百瞎罕夕酪澀 甘苴鄉雍潞 叫瞞骱執留滯.白術之溫燥、云苓之滲利,以防耗損陰液。加黃精、玉竹、丹皮、山梔。方中沙參、麥冬、黃精、玉竹補肺胃之陰,清肺胃之燥;生地、白芍炒之滋腎陰而不膩,補肝血而斂收浮游之火;女貞、旱蓮加強填精之力,使五臟之火得以平泄;丹皮、山梔涼血化瘀除煩以清心火;一味當歸,補血而不滯,溫行而不燥烈,可謂補中有行之妙。如虛熱甚加鱉甲、知母滋陰清熱而兼化瘀;虛煩不寢加炒棗仁、生龍牡以養心安神;頭暈耳鳴重用白芍,經行不暢加丹參以養血涼血調經。
案例:
例一:
朱某,女,29歲,會計,已婚。初診13期:1997年5月1613。
近三個月月經提前妄行已5次,甚則十六七13一行。量少,色鮮紅,質粘稠。頭暈耳鳴,夜寐不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體漸瘦弱。末次月經5月1313,周期19天,自測基礎體溫呈不典型雙相,三個月前因左側異位妊娠行左側附件切除術,婦科檢查未見異常,西醫診斷: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現經行第3天,量少不爽,舌干咽燥,顴紅唇赤,虛煩不寧。舌質紅少苔脈細數。證屬陰虛內熱,血海不寧。治擬養陰清熱,涼血調經。方用清經湯去旱蓮草加丹參。
北沙參12g,麥冬10g,黃精10g,玉竹10g,炒生地10g,炒白芍10g,女貞子10g,丹皮10g,山梔10g,當歸10g,丹參10g。3劑。
二診:1997年5月813。
月經已凈,仍覺內熱起伏,午后為甚,煩熱少眠。近2日大便偏干,213一行。舌脈同前。本體陰虛,又兼經水頻下,血去頻仍,不能歸精于腎,腎水不足,不能上濟于心,故而諸癥未減。繼守原法進減:北沙參12g,麥冬10g,玉竹10g,黃精10g,生熟地各10g,炒白芍10g,炒棗仁10g,生首烏10g,當歸10g,制鱉甲129(先煎)。10劑。
三診:1997年6月7日。
虛熱已退,夜寐能安,情緒穩定,大便自調,舌紅已減,薄苔已生。現月經周期第26天尚未來潮,已趨于正常,囑服用歸脾丸以補益心脾。并擬原方加丹參10g,5劑,囑經至服用。
四診:1997年6月18日。
月經于6月9日來潮,周期28天,量中,色紅,調暢,5天凈。現月經第9天,上月自測基礎體溫,已呈典型雙相。囑繼服歸脾丸以善后。
例二:
潘某,女,38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92年元月3日。
近半年月經提前而至,周期赫天,量少,色鮮紅,行而不爽。經行面紅如妝,虛煩不寧,潮熱盜汗。末次月經:1991年12月21日,現月經第13天,心神焦慮,恐經先至,自感陰中灼熱,隱痛,小腹脹墜。子宮內膜息肉反復刮宮已4次,生育史:2-0-3-2(末次足月產+輸卵管結扎已5年)。舌質紅,少苔,脈細微數。多孕、流產,加之胞宮屢受刀圭所傷,陰精傷耗,血海虛盈,內火擾動,肝腎虧損。治擬養陰增液,調補肝腎。方用清經湯去山梔重用白芍,加首烏、炙甘草、鹽炒黃柏。
北沙參15g,麥冬10g,黃精10g,玉竹10g,炒生地15g,炒白芍209,女貞子10g,丹皮10g,當歸10g,炒棗仁12g,鹽炒黃柏6g,制首烏10g,炙甘草10g。7劑。
二診.1992年元月15日。
虛煩已寧,陰中灼熱,小腹脹墜減輕。昨日月經來潮,周期25天,量少,色鮮紅,質粘膩。感口干,手心發熱。舌脈同前。藥既中鵠,繼守原法出入。原方去旱蓮草加丹參10g,5劑。
三診:1992年元月23日。
本次月經6天自止。周期已屬正常。現經凈3天,諸證悉減。唯覺午后內熱,口于咽燥。恐痼疾復發,決心繼服中藥治療。舌尖略紅,苔薄白,脈細微數。陰血尚未平秘,繼守原法。處方:清經散去山梔加制鱉甲129(先煎),10劑。如上調理3月,經事如候,隨訪半年未復發。
例三:
夏某,女,29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98年11月14日。
月經一月二至已4個月,經色鮮紅,質粘稠,量少,2-3日即凈。平時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末次月經11月3日~11月5日,量少,甚則點滴而下。刻下頭暈目眩,煩熱心悸,口干欲飲,溲赤便結,婚后2年,近一年內連續2次妊娠40余日,如期而墮。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此屬屢妊屢墮,傷損腎陰,致使陰不涵陽,虛火內生,沖任匱乏,經水枯涸。治擬滋陰益腎,涼血調經。方用清經湯去山梔、當歸加制鱉甲、知母、生首烏。
北沙參15g,麥冬10g,黃精10g,玉竹10g,炒生地10g,炒白芍209,女貞子10g,旱蓮草10g,丹皮10g,制鱉甲209(先煎),知母10g,生首烏10g。10劑。
二診:1998年11月29日。
藥后頭暈目眩減輕,虛煩亦有明顯好轉,大便自調。今晨月經來潮,量稍增多,鮮紅粘膩,周期已屬正常。唯覺口干欲飲,心悸少寐,腎陰已得顧護,然內熱未除,津液被灼,一神受擾,繼守原法加減北沙參12g,麥冬10g,黃精10g,玉竹10g,炒生地10g,炒白芍10g,女貞子10g,丹皮10g,知母10g,炒棗仁10g,丹參10g。5劑。
三診: 1998年12月413。
本次月經413凈,量較前增多,色質均趨正常。現經凈口,略感口干,動則心慌。舌脈同前,經去陰傷,當再議養陰清熱為旨。擬11月1413方20劑,水泛為丸如梧子大,平13進服,每次20丸,每日3次,經期繼服11月2913方3劑,調理半年后,經事如常,停藥3個月后喜得孕育,并足月分娩,母子平安。
【按】月經先期而至屬熱者,何以分虛實?傅青主以量之多少分之。論為"先期而來多者火熱,而水亦有余,先期而來少者,火熱,而水亦不足也"。徐老則不然,他認為,陰虛火熱者,可致月經先期,亦可致月經后期及經期延長,其因虛熱致先期者,主要由虛火熾盛所致。其因虛熱致月經后期及經期延長者,多因夾郁、夾滯、夾瘀使然。因此辨識此癥除一般虛證表現外,常需掌握二點:一為舌紅少苔而無瘀點瘀斑,二為經量粘稠鮮紅。徐老宗傅氏壯水制陽之旨,擬用清經湯,意在填補腎水,補血生精,以使五臟之陰,得此而能滋。徐老臨診,癥變而方不變,且以不變而應萬變,妙在審癥加減。如案一緣于刀圭所傷,沖任受損,陰液傷耗,虛熱內灼。治以滋陰養液調經,加用丹參養血和血調經,生首烏養血潤便。制鱉甲育陰潛陽,炒棗仁養血安神。例二反復刮宮,經水頻下,虛火內灼,肝脈攣急,而致陰中灼熱,小腹脹墜,重用白芍,伍以甘草、首烏,以養肝血,緩肝急,鹽炒黃柏、引藥入下焦,去虛火而堅陰液。例三緣于腎精受損,陰不涵陽,故重用鱉甲,以育陰潛陽,白芍以柔肝制火。徐老治療虛熱,常重用白芍、鱉甲、棗仁之屬,認為,肝為女子先天,諸陰之虛,首易傷肝,重劑用之可飲陰歇陽。鱉甲養陰而兼化瘀,可防虛火灼陰之弊。棗仁養心安神,除煩,間以助上藥退虛熱之力。如緣由虛熱而致他疾者,此方均可施用。且常獲桴鼓之效。
氣虛失攝"經早"恙,健脾益腎雙補湯
雙補湯。
組成:黨參10g山藥10g茯苓10g蓮子肉10g芡實10g補骨脂5g肉蓯蓉10g山萸肉10g五味子5g菟絲子10g覆盆子10g巴戟天10g。
功用:健脾益腎,固沖調經。
主治:氣虛所致月經先期,量或多或少,色淡或淡暗,質稀薄。
方解:中氣不足,則先期,色清、質稀。元陽不足,則先期量少,色淡暗、質稀。腎為諸陽之根,"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故脾腎陽虛,重在益腎,而腎又為封藏之臟,水火之宅,陽虛者必兼陰亦不足。如純專健脾,則腎虛不煦,脾陽難振。如專溫腎,則腎精不填,孤陽難生。故必予脾腎雙補為要。雙補湯雙補脾腎,方中黨參、茯苓,益氣健脾,配以山藥,健脾補虛之力更強。肉蓯蓉、補骨脂、菟絲子溫補腎陽,質潤而不燥,蓮子、芡實、山萸肉、五味子、覆盆子滋腎斂陰,全方重在潤補腎陰而振脾陽,斂陰益腎而扶腎陽。方中補骨脂辛溫,五味子酸澀,恐有傷陰澀滯之弊,故用量少于他藥一半。徐老慮此癥為耗血之疾,組方用藥處處不忘"女子陰常不足"之訓,以甘潤溫補為主,而收益腎健脾之效。如量多加炙黃芪、升麻炭;經期延長加血余炭;小腹空墜加炒枳殼;難眠多夢加炒棗仁;腰膝酸冷加杜仲。
案例:
例一:馬某,女,21歲,工人,未婚。就診日期:1998年7月8日。
經不及期已數載,或一月二潮,或二旬一至。量多,色淡,質稀。末次月經7月7日(上次月經6月18日)。現經行第2天,量多色淡質稀,氣短懶言,心悸少寐,小腹空墜,腰膝酸軟。曾經西醫診治,擬診:有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黃體功能不全)。經用黃體酮治療后周期能延長至25、26日一至,但停藥復發。舌質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虛弱。證屬脾腎陽虛,治擬健脾益腎,方用雙補湯去茯苓加升麻炭、杜仲。
黨參15g,山藥10g,蓮子肉209,芡實10g,補骨脂5g。肉蓯蓉10g,山萸肉10g,五味子5g,菟絲子10g,巴戟天10g,升麻炭10g,杜仲10g。5劑。
二診:1998年月7月12日。
月經干凈1天,經量明顯減少,現感頭暈心悸,倦怠乏力,帶下量多,質稀無味,綿綿不斷。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下注胞宮,當以健脾益腎,斂陰固沖。處方:雙補湯去肉蓯蓉、菟絲子、巴戟天、補骨脂加炒蒼白術各10g,炙黃芪12g,炒棗仁10,炒芥穗10g,10劑。
三診:1998年8月1日。
藥后帶下減少,體力漸復,睡眠已安。月經今日來潮,周期25天,已趨正常。量中,色淡紅,質稀稠適中,稍感頭暈無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弱。數載之恙,已獲初效,繼原法。處方:雙補湯加炙黃芪10g,5劑。
如此調治三個月,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砭而天,自測基礎體溫呈典型雙相。停藥觀察半年未復發。
例二:張某,女,30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96年10月23日。
化療后經期提前三個月,常常二旬一至,末次月經10月12日~10月18日,量少,色淡暗,質稀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倦怠乏力,納谷不香。半年前因侵蝕性葡萄胎三次刮宮并行化療三個療程。近因稍勞,自覺諸癥加重。血HCG(一),舌質淡嫩,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證屬腎虛脾弱,失去封藏所致。治擬益腎健脾,填精固沖。方用雙補湯去芡實、五味子、覆盆子加炙黃芪、杜仲、砂仁。
黨參10g,山藥10g,茯苓10g,蓮子肉10g,補骨脂10g,肉蓯蓉10g,山萸肉10g,菟絲子10g,巴戟天10g,炙黃芪12g,杜仲10g,砂仁5g(后下)。7劑。
二診:1998年11月4日。
月經今日來潮,周期23天,量少,色淡暗,質稀薄,夾小血塊,行而欠爽。感腰酸乏力,納少運遲,倦怠乏力,寐少多夢。舌脈同前。沖任不固,胞脈虛滯。處方:雙補湯去五味子、芡實、覆盆子加雞血藤10g,川牛膝10g,炒棗仁10g,炒谷芽309,3劑。
三診:1998年11月8日。
藥后經量稍增,色轉淡紅,無血塊。今日已凈,諸證悉減。帶下清稀,量稍偏多。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無力。繼擬調補脾腎為旨。處方:雙補湯加黃芪10g,炒棗仁10g。10劑。
如此調補個,月經正常,周期赫天,量中,色紅,體力漸復,后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例三:季某,女,51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94年7月18日。
月經紊亂8個月,先期而至,量偏多,色淡暗,質稀薄,腰酸耳鳴,倦怠嗜睡。西醫診斷:更年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無排卵型)。現經早18天一潮,行已8天未凈。量偏多不止,腰膝酸冷,小腹空墜,面目虛浮,倦怠不已。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白滑,脈沉細無力。證屬腎氣虛弱,中州不健,統血無力。治擬益腎健脾,固沖調經。方用雙補湯去茯苓;斷肉10g,鹿角膠10g(烊)。
黨參10g,山藥10g,鹿角膠10g(烊),斷肉10g,蓮子肉10g,芡實10g,補骨脂10g,肉蓯蓉10g,山萸肉10g,五味子10g,菟絲子10g,覆盆子10g,巴戟天10g。5劑。
二診:1994年7月23日。
藥進經止,腰酸腹墜已愈。唯感疲憊,帶下量多,色白質稀,綿綿不斷。舌脈同前。原法擬方,雙補湯去肉蓯蓉、巴戟天加炒白術、炒芥穗:黨參15g,山藥209,茯苓10g,蓮子肉12g,芡實10g,補骨脂10g,山萸肉10g,五味子10g,菟絲子10g,覆盆子10g,炒蒼白術各10g,炒芥穗10g。7劑。
三診:1994年8月7日。
昨日月經來潮,周期已后延至26天,屬正常。經量中,色淡紅,質適中。小腹隱隱作墜,頭暈乏力心悸。繼擬脾腎雙調。處方:雙補湯加炒棗仁10g,10劑。藥后囑服腎氣丸、歸脾丸善后。
一年后見其詢及經事,喜日藥后經事復常三潮后斷絕,至今已10月余,身心無恙。
【按】"經水出諸腎","調經之本在腎"。腎精內藏,脾土健旺,化谷布津,化赤為血,下行于胞中,則經水按時滿盈。今腎精不實,腎氣不守,脾失其煦,中氣虛衰,生化統攝無權,經水先期。徐老辨治此癥,得在綜觀月經,癥狀及舌脈而定之。其要點是:經色淡,或淡暗,經質稀薄,甚則稀薄如水;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弱無力。治療重在斂陰為主,溫陽、益氣寓于其中,忌用升舉,溫燥之屬。選藥喜用甘淡酸澀之類。如山藥、蓮子、芡實三藥聯用,雙補脾腎,被視為要藥。經期、經后均相適宜,補骨脂、菟絲子、巴戟天溫補肝、脾、腎,亦為徐老所常用。且臨診常詳審病機,投藥有所側重。如例一偏于脾陽虛弱,故方中重用黨參、蓮子。例二脾腎兩虛,故加用杜仲、黃芪以雙調。例三偏于腎氣虛憊,故加用鹿角膠、川斷肉以溫攝固經,此類患者平時多有帶下清稀不斷,徐老雙補湯稍事進減投以止帶,使濕濁去,脾精實,腎陰充,三陰調暢,經水自調。
【小結】
月經先期,先賢論述頗多,不外因虛、因熱、因瘀。徐老臨診50余載,屢效此癥,認為多為虛熱,氣虛所致。前者多發中年,每因孕、產、乳、病,后者多發于青春期、更年期,每因思慮.失養、察賦不足。此癥尚屬經期改變,多未累及經量,尚屬月經不調的始發癥狀。治療重在平時。輕癥者可予經前7~10天開始,癥重者則于經凈開始調補,常獲效滿意。
(梁文珍)
2.月經后期
月經周期錯后7天以上,甚至錯后3~5個月一行,經期正常者,稱為月經后期。也稱經期錯后,經遲。本病相當于西醫學的月經稀發,可見于黃體功能不健、多囊卵巢綜合征、無排卵型功血等。月經后期如伴經量減少,常可發展為閉經,故應及早調治。
徐老認為本病有虛實兩端,虛者精血不足,實者邪氣阻滯,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隨至月經后期。臨床可見實寒、虛寒、血虛、氣滯、痰濕五種證型。其代表方劑有艾附暖宮丸、琥珀散、過期飲、芎歸蒼附六君湯、.養血八珍湯。
陽虛內寒呈經遲,扶陽抑陰先暖宮
艾附暖宮丸
組成:炒艾葉39香附10g 當歸10g 白芍10g熟地15g川芎5g黃芪10g吳茱萸39肉桂39川斷10g功用:扶陽祛寒調經。
主治:陽虛里寒所致月經延后,量少色淡,質稀無塊。方解:本方用于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氣血生化不足,運行無力,經行后期。方中艾葉、香附辛香氣雄,擅長溫血海而暖胞宮;四物湯養血活血,補益沖任;黃芪補氣助運;吳萸、官桂溫陽祛寒;蝌腎通經。全方補氣溫陽與滋陰養營相須為用,具陽生陰長,互生互化之義,尤以艾附為君。辛通香竄,領諸藥煦育胞宮,使陽振陰消,氤氳不息,則虛冷之疴自可消彌。本方意在扶陽抑陰,溫宮養血。其藥力較溫經湯為緩,補力溫和,宜于久服。若經血量少者,加用雞血藤、紅花養血活血調經,子宮發育欠佳者,加用紫河車、巴戟天、茺蔚子。益腎填精,促進子宮發育。
案例:
例一:王某,女,29歲,工人,未婚。初診日期:1992年5月9日。
經期延后兩年。月經史磊三蒜天。末次月經1992年3月30日。經量偏少,色淡質稀,無血塊,小腹隱痛,得熱則舒,伴腰酸無力。尿HCG(一),舌淡,苔白,脈細弱。證屬陽虛里寒,生化不足。治擬扶陽散寒,養血調經。處方:艾附暖宮丸加雞血藤、黨參。
炒艾葉39,香附10g,當歸10g,白芍10g,熟地15g,川芎5g,黃芪10g,吳茱萸39,肉桂39,川斷10g,雞血藤15g,黨參10g。5劑。
復診:1992年5月14 日。
上方服用5劑后,月經來潮,量較前增多,色淡紅,無腹痛,舌脈如前。予調經八珍湯(丹皮10g,丹參10g,香附10g,茺蔚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5劑。經后再服艾附暖宮丸15劑。治療兩月后隨訪,月經周期恢復正常。
例二:
張某,女,32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94年8月6日。
經期推后半年。患者1994年3月人工流產后,月經40-45天一次。曾服用當歸養血膏無顯效。腰痛欲折,頭暈乏力,末次月經:7月2日。婦檢無異常。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人流手術直損沖任,腎陽虛損,寒從中生,生化失期。投以溫腎養沖調經。處方用艾附暖宮丸加補骨脂、狗脊。
炒艾葉39,香附10g,當歸10g,白芍10g,熟地15g,川芎5g,黃芪10g,吳茱萸39,肉桂39,川斷10g,補骨脂10g,狗脊10g。7劑。
復診:1994年8月15日。
服藥后月經來潮,量中等,色黯淡,輕微腹痛。刻下月經將凈,舌脈如前。原方繼進14劑。一月后隨訪,月經周期正常,諸癥均消。
例三:劉某,女,19歲,學生,未婚。
初診日期:1993年7月10日。
月經延后兩年。月經16歲初潮,60--生70天,有時需肌注黃體酮。末次月經:1993年5月20日,經來量少,色淡質稀。婦科檢查發現,子宮發育欠佳。舌淡,苔薄,脈細弱。此為先天不足,腎氣虛衰,胞脈虛寒,經遲而下。治宜溫腎扶陽調經。處方用艾附暖宮丸加仙靈脾、茺蔚子、紫河車。
炒艾葉39,香附10g,當歸10g,白芍10g,熟地15g,川芎5g,黃芪10g,吳茱萸39,肉桂39,川斷10g,仙靈脾10g,茺蔚子10g,紫河車10g。7劑。
二診:1993年7月18日。
服藥后,月經來潮,量中,色轉紅,質中,舌淡紅,脈細弦。原方加雞血藤10g,5劑。經后繼進艾附暖宮丸。
三診:1993年2月30日。
宗原法治療二月,月經周期30--32天,量色正常。
【按】虛寒型月經后期為陽氣不足,陰寒內勝,臟腑虛寒,氣血生化不足,氣虛血少,沖任不能按時通盛,血海滿溢延遲所致。徐老采用古人治療宮寒不孕的艾附暖宮丸治療月經后期,取其扶陽抑陰,暖宮養血之意,用于(1)月經后期,量少,色淡;(2)經期小腹隱痛,得熱則舒,伴腰酸乏力;(3)舌淡苔白,脈沉尺或細弱;(4)流產,服避孕藥后,月經過少,無劇烈腹痛;(5)月經過少伴不孕,子宮發育不良等。徐老治療月經病,注重周期用藥,對于此證平時用艾附暖宮丸,扶陽抑陰,經期更用調經八珍湯加雞血藤、紅花養血調經。若為腎氣未充,子宮發育不良,可選用二丹四物湯和補腎養沖湯加減。經后服用補腎八珍,調補三陰,子宮發育不良者,用補腎養沖湯加茺蔚子,徐老認為茺蔚子有補益肝腎,活血調經,促進子宮發育的作用。
經行后期因實寒,通經方選琥珀散
琥珀散。
組成:當歸10g熟地15g 白芍10g 肉桂39丹皮10g三棱10g莪術10g玄胡10g烏藥10g劉寄奴10g
功用:溫經散寒調經。
主治:實寒所致經期延后,量少有塊,小腹冷痛。
方解:所用琥珀散由《本事方》琥珀散去菊花、蒲黃,加元胡、烏藥而成。徐老認為本證雖屬寒凝血瘀,但由于氣血互根互用的關系,瘀血內阻必致氣行不暢,氣機阻滯又加重血瘀,故在溫經散寒的同時,不忘調理氣機,加用元胡、烏藥,不僅能調氣行血,且能行氣止痛。方中肉桂溫經散寒,通脈調經;當歸、熟地、自芍養血活血調經;莪術、三棱、丹皮、劉寄奴活血祛瘀。全方重在溫通,共奏溫經散寒,活血調經之功。若腹痛劇烈眷,加制乳沒行瘀止痛;寒瘀明顯,后期量少者,加桃仁、紅花,化瘀調經;經量多者,加川斷補腎固沖止血;腰骶酸痛者,加淮牛膝補腎強腰。
案例:
例一:錢某,女,18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90年2月1日。
經期錯后半年。初潮月經規則,因經期飲冷,近半年月經天。末次月經:1990年1月25日,量少,經色紫暗,有血塊,小腹冷痛拒按。舌暗,苔白,脈沉緊。證屬寒客沖任,血凝不暢。治擬溫經散寒,活血調經。處方:琥珀散加紅花、蒲黃、五靈脂。
當歸10g,熟地15g,白芍10g,肉桂39,丹皮10g,三棱10g,莪術10g,玄胡10g,烏藥10g,劉寄奴10g,蒲黃10g,五靈脂10g,紅花10g。20劑。
復診:1990年2月30日。
月經34天來潮,經量較前增多,色紅,有小血塊,無明顯腹痛,舌脈如前。經期改用二丹四物湯(丹參129,丹皮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2g,玫瑰花6g,月季花6g,茺蔚子10g,元胡10g,懷牛膝10g,郁金10g,香附10g)5劑。經后繼進琥珀散。如法治療兩月,月經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例二:
程某,女,29歲,個體戶,已婚。初診日期:1989年10月9日。
經期延后年余。1988年7月中孕引產后,月經期推后,38~40天一行,量如常,色暗有塊,小腹疼痛,塊下痛減,畏寒肢冷,腰痛如折。舌暗,脈沉緊。
末次月經:1989年10月1日。西醫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中醫辨為寒凝胞脈,血行遲滯之實寒證。治宜溫經散寒,活血調經。處方:琥珀散加淮牛膝、桃仁、川芎。
當歸10g,熟地15g,白芍10g,肉桂39,丹皮10g,三棱10g,莪術10g,玄胡10g,烏藥10g,劉寄奴10g,淮牛膝10g,桃仁10g。連服20劑。
復診:1989年11月3日。
服上方后,月經按期來潮,量色正常,腹痛明顯減輕,畏寒消失,舌如前,脈弦滑。囑繼續治療一月以鞏固療效。例三:王某,女,32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91年5月9日。
經期延后三年。既往月經13蘭天,近三年,月經50~60日一次,量少,色暗,小腹冷痛,結婚兩年未孕,末次月經:1991年4月10日。西醫診為原發性不孕,月經稀發。此為寒客胞中,血為寒凝,運行澀滯,沖任欠通,血海不能如期滿溢。治宜溫經散寒,活血調經。處方:琥珀散加雞血藤、丹參、制香附。
當歸10g,熟地15g,白芍10g,肉桂39,丹皮10g,三棱10g,莪術10g,玄胡10g,烏藥10g,劉寄奴10g,雞血藤209,丹參10g,制香附10g。7劑。
二診:1991年5月18日。
服7劑后,今日月經來潮,量較以往增多,色暗紅,小腹仍有冷感。原方去熟地加艾葉10g,吳萸10g。繼進5劑。經后予調經八珍:丹參10g,丹皮10g,香附10g,茺蔚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7劑。益氣養血,活血調經。三診:1991年9月26日。
近幾月月經周期正常,末次月經:8月10日,查尿HCG(+),改服壽胎丸。
【按】本方用于實寒型月經后期。寒邪客于沖任,血為寒凝,運行不暢,血海不能按時滿溢,故見月經后期。徐老根據"寒者溫之,瘀者散之"的原則治療本證重在溫通,溫可散寒,通可祛瘀,寒散瘀去則經自調。臨床應用要點:(1)月經后期,量少色紫暗有塊;(2)經行腹痛;(3)子宮內膜異位癥伴月經后期;(4)舌暗苔白,脈沉緊或沉遲。徐老認為內異癥之離經之血即為瘀血,痛經也是血瘀的主要表現,若伴有后期量少,即可用本方加減治療。徐老使用本方多加川芎,認為川芎為血中之氣藥,"上至巔頂,下至血海",活血止痛,與方中化瘀之品配合,可有效緩解經期腹痛。對方中三棱、莪術的運用,徐老也有獨到之處,他認為這兩味藥正如張錫純所說的為化瘀之要藥,無論有形之實或無形之滯,均能迎刃而解,其藥性比香附還要平和,用于婦科尤佳。
血瘀經遲宜通經,方宜化瘀過期飲
過期飲。
組成:當歸10g 白芍10g川芎5g生地15g紅花10g桃仁10g香附10g肉桂39莪術10g丹參10g益母草10g。
功用:活血化瘀理氣調經。
主治:瘀血阻滯所致月經后期,量少,色紫紅有塊,小腹脹痛。
方解:本方為桃紅四物湯加味而成。經期延后,量少色紫,小腹脹痛,多為瘀滯。主以活血化瘀為治,徐老用桃紅四物為活血調經的基本方,加用莪術、丹參、益母草加強其活血化瘀的功效。瘀滯而成,多為氣滯寒凝,故方中用香附理氣行滯,使氣行血行;肉桂溫經散寒通脈,使寒瘀得化,沖任氣血調暢,經來有時。肉桂溫經,寒象不明顯可除去;后期量少,加用雞血藤,養血活血通絡;若以氣滯為主,小腹脹痛以脹為主,或兼胸脅脹滿,可加用臺烏藥、枳殼;若痛勝于脹,以寒凝為主,可加用吳萸、炒小茴;痛經明顯加制乳沒。
案例:
例一:吳某,女,35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93年5月8日。
經期延后半年。患者因家事情志抑郁,日久不展。月經逐漸推后,兩月一行,量少色暗有塊,小腹脹痛,經前兩乳}脹痛,末次月經:1993年4月25日。舌紫暗,脈澀。證屬氣滯血瘀,治宜理氣活血,化瘀調經。方用過期飲加枳殼、木賊草、綠萼梅。
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5g,紅花10g,桃仁10g,香附10g,肉桂39,莪術10g,丹參10g,益母草10g,枳殼10g,木賊草10g,綠萼梅10g。14劑。
復診:1993年5月28日。
服藥后月經33天來潮,經前乳脹消失,經量偏少,色紅有塊,小腹微脹,舌暗紅,脈弦滑。原方去木賊草、綠萼梅加烏藥10g,雞血藤209,繼進20劑。兩月后隨診,未見反復。
例二:
張某,女,28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90年3月22日。
行經期延后8月。既往月經正常,近8月來月經而二--菊0天,末次月經:1990年3月13日。精神抑郁,胸悶不舒,刻下小腹微脹,舌苔正常,脈澀。診為氣滯血瘀。治宜理氣行滯,活血化瘀調經。方用過期飲加元胡、川楝子、綠萼梅。
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5g,紅花10g,桃仁10g,香附10g,肉桂39,莪術10g,丹參10g,益母草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綠萼梅10g。20劑。
復診:1990年4月16日。
服藥后,月經32天來潮,經行通暢,無明顯腹痛,脈滑利。經后投以調經八珍善后。
例三:
胡某,女,35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93年6月6日。
經期延后4年。近4年月經錯后,40~45天一行,量少色暗有塊,小腹冷痛,舌淡苔薄白,脈遲緩。末次月經:5月20日。證屬血寒氣滯,瘀血內阻,治宜溫經活血,理氣消瘀。方用過期飲加雞血藤。
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5g,紅花10g,桃仁10g,香附10g,肉桂39,莪術10g,丹參10g,益母草10g,雞血藤10g。14劑。
二診:1993年6月25日。
藥后經行,量增多,仍有黑色血塊,小腹隱痛,原方加
劉寄奴10g,烏藥10g。繼進5劑。
三診:1993年9月2日。
過期飲加減服用3個月,月經周期正常,量中,血色漸紅,輕微腹痛,余無不適,乃屬氣血已調,瘀結已去。
【按】血瘀所致月經后期臨床較為常見,氣血失調,瘀阻胞脈,血海不能按時滿溢,以致月經后期。徐老根據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瘀者消之的原則,使用過期飲活血化瘀,理氣調經,使氣血調暢,經至如期。其辨證要點:(1)經行延后,色紫暗有塊;(2)經行腹痛;(3)舌有瘀斑或瘀點,脈沉澀或弦。徐老認為瘀滯越重,痛經越明顯。舌見瘀斑、瘀點,多為久瘀,朱砂樣紅點往往表明有新瘀,可供辨證參考。徐老以為婦女以血為本,凡經帶胎產諸病,不論寒熱虛實,最后均導致氣血瘀結,故瘀血阻滯為婦科最常見的發病機理。對于采用補虛之法難以奏效、病情長久者,可是用本方治療,瘀滯嚴重者,可適當加用土鱉蟲、穿山甲、蘇木。
痰濕經遲脾濕理,芎歸蒼附六君期
芎歸蒼附六君湯
組成:川芎5g當歸10g炒蒼術10g香附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制半夏10g陳皮5g甘草5g。
功用:燥濕化痰,活血調經。
主治:痰濕壅滯所致經期延后,量少色淡,質粘稠,形盛多痰。
方解: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失運,水濕內停,聚而成痰,故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補脾益氣;陳皮行脾和中;半夏燥濕化痰;蒼術燥濕健脾。痰濕內盛,滯于沖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月經后期,故用香附疏肝理氣;當歸、川芎養血和血,諸藥配合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養血調經。中氣健運,痰濕無以滋生,氣血歸于正化,則沖任通盛,月經依時而下。白帶多者,加樗白皮,清熱燥濕,固澀止帶;經量減少者,加雞血藤、丹參養血活血通經;納差脘悶者,加山楂、砂仁;浮腫者,去甘草加鹿角膠;多囊卵巢者,選加皂刺、三棱、莪術。
案例:
例一:王某,女,34歲,會計,已婚。初診日期:1993年6月7日。
月經錯后6月。既往月經規則,自1993年始月經逐漸延后,人漸肥胖,甄5-6虧,末次月經:1993年6月1日。經來量少,色淡,質粘稠,脘悶納果,舌淡胖"苔白膩,脈滑。證屬痰濕內盛,經脈阻滯。治宜燥濕化痰,養血調經。方用芎歸蒼附六君湯加砂仁、山楂。
川芎5g,當歸10g,炒蒼術10g,香附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制半夏10g,陳皮5g,炙甘草5g,砂仁39,山楂309。7劑。
二診:1993年6月15日。
服藥后脾運漸佳,飲食增加,飯后無飽脹,原方繼進10劑。
三診:1993年9月3日。
于7月3日月經來潮,量少,色淡紅,質中。芎歸蒼附六君湯加澤蘭10g,紅花10g。每月服用14劑,2月后月經期、量、色均正常。
例二:鄭某,女,32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91年4月8日。
經期延后一年。近一年月經推后麗蘭麗天。
末次月經:3月25日。經色淡紅,質地粘稠。平素白帶量多,質粘膩,體倦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苔白膩,脈滑。診為脾虛濕困,胞脈阻滯。治擬健脾燥濕,活血調經。方用芎歸蒼附六君湯加淮山藥、苡仁、樗白皮。
川芎5g,當歸10g,炒蒼術10g,香附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制半夏10g,陳皮5g,炙甘草5g,淮山藥10g,苡仁309,樗自皮10g。7劑。
二診:1991年4月16日。
服藥后帶下量明顯減少,膩苔漸退,仍覺腰酸乏力。原方加炙黃芪15g,杜仲10g,10劑。
三診:1991年4月27日。
今日月經來潮,經色正常,質中無粘稠,無腰酸,舌淡紅,苔薄白,脈滑。宗原法治療1月以鞏固療效。
例三:嚴某,女,33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94年7月15日。
經期延后十余年。患者自月經初潮起,月經贏天,量逐漸減少,色淡。末次月經:1994年6月27日。結婚多年未孕,形體肥胖,多毛,"B"超提示:雙側卵巢均增大。西醫診為多囊卵巢綜合征。中醫辨證為痰濕內阻,血運不暢。治宜燥濕化痰,活血調經。方用芎歸蒼附六君湯加皂刺、莪術。
川芎5g,當歸10g,炒蒼術10g,香附10g,黨參10g,自術10g,茯苓10g,制半夏10g,陳皮5g,炙甘草5g,皂刺10g,莪術10g。10劑。
二診:1994年8月2 日。
服上方后,月經37天來潮,量略增加,色淡質稀,曼用二丹四物湯加益母草209。5劑。經后繼服原方10劑。三診:1994年10月7日
宗上法治療三月,月經恢復正常。
【按】芎歸蒼附六君湯是徐老的經驗方,其方補虛去實,標本同治,融健脾化痰,調氣活血為一體,用于痰濕型月經后期。徐老認為痰濕內盛,滯于沖任,氣血運行不暢,血海不能按時滿溢,導致經期延后。其辨證要點:(1)經期延后,經血時常混雜粘液;(2)平素帶下量多;(3)形體肥胖;(4)舌淡胖,苔白膩,脈滑利。此證型可見于肥胖伴不孕、內分泌失調、多囊卵巢綜合征等。
血虛經遲重養血,養血八珍湯方杰
養血八珍湯。
組成:黃芪10g山藥10g枸杞予10g何首烏10g當歸10g甘草5g 白芍10g 川芎5g 熟地10g 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
功效:補血養營,益氣調經。
主治:血虛所致月經錯后,量少,色淡質稀,小腹空痛,面色萎黃。
方解:徐老根據"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理論,用補氣養血的代表方八珍湯加味治療血虛經遲。方中四君子加黃芪、山藥以資生化之源,使氣生血長,且能推動血之運行;四物補營養血,加枸杞子、何首烏,滋養肝腎,填精益血,取精血相生,肝腎同源之法。使血海充盈,經血如期而下。若心悸失眠者,加何首烏、柏子仁,養血安神;脾虛血少者,加雞內金、砂仁;經量少者,加雞血藤、紅花。
例一:王某,女,18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90年7月24日。
月經延后二年。16葡Z鬲-J虧天。末次月經:6月30日。自幼挑食,初潮始,月經后期,量少,色淡質稀如水,經時小腹隱痛,按之則舒,面色萎黃,頭暈乏力,食欲欠佳。舌淡,脈細。證屬營血不足,沖任虧虛。治宜補血養營,益氣調經。方用養血八珍湯加制香附。
黃芪10g,山藥10g,枸杞子10g,制首烏10g,當歸10g,甘草5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制香附10g。7劑。
二診:1994年8月2日。
藥后,自訴諸癥減輕,面色轉潤,舌脈如前。原方繼進10劑。
三診:1994年8月12日。
服藥10劑后,月經42天來潮,量中色淡紅,輕微小腹疼痛,舌脈如前。更用調經八珍(丹參10g,丹皮10g,香附10g,茺蔚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加雞血藤10g,紅花10g,5劑。經后繼予養血八珍湯調治。兩月后隨訪,月經恢復正常。
例二:陳某,女,29歲,護士,已婚。初診日期:1989年7月2日。
人流后月經延后4月。1989年3月2日,因孕40天,行人工流產術,術后月經推后,40--45日一潮。伴腰酸乏.力,末次月經:1989年5月30日。舌淡,脈細弱。人流術丘茸向}售 向海茱能蜱時溢囂 叫珊日終吾期治官希氣養血調經。方用養血八珍湯加淮牛膝、桑寄生。
黃芪10g,山藥10g,枸杞子10g,何首烏10g,當歸10g,甘草5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淮牛膝10g,桑寄生10g。5劑。
二診:1989年7月7日。
服藥后月經來潮,量偏少,無明顯腰酸,舌淡紅,脈細弦。更用二丹四物湯加雞血藤209,紅花10g。5劑。經后繼服養血八珍湯5劑調治。
三診:1989年10月3日。
按上法調治兩月,月經周期30~32天,量色正常,悉癥皆除。
例三:楊某,女,40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92年3月7日。
月經延后兩年。既往月經正常氣≯天,近兩年月經40--50天一次,量少色淡,面色少華,頭暈心悸,失眠。末次月經:1992年3月1日。舌淡紅,脈細弱。證屬沖任氣血不足,經血不能按時滿溢。治宜益氣養血,活血調經。方用養血八珍湯加雞血藤、柏子仁。
黃芪10g,山藥10g,枸杞子10g,制首烏209,當歸10g,甘草5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雞血藤10g,柏子仁10g。20劑。
二診:1992年4月15日。
服藥后月經1992年4月6日來潮,量稍增,色淡紅,睡眠好轉,頭暈心悸消失。舌淡紅,脈弦細。原方繼進20劑。
三診:1992年5月14日。
治療兩月后,月經周期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按】徐老認為婦女以血為本,經血為血所化。各種原因導致的營血不足,沖任血少,均可使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造成月經后期。血之與氣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相輔而行,血是產生氣的物質基礎,氣是推動血行的動力,補氣可以生血,補血可以益氣,故古籍有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之說,所以治療血虛經遲重在養血,氣血雙補。本方適用于:(1)月經錯后,量少色淡質稀; (2)體質虛弱,或有慢性病史;(3)面色萎黃,心悸少寐;(4)舌淡,脈細弱。血虛氣虛,氣虛則血滯,故月經后期量少時,徐老常加用雞血藤、紅花養血活血調經。徐老認為雞血藤色赤入血,補血行血通絡,紅花養血活血,兩藥補而不滯,行中有養,可有效增加血量。
【小結】
月經后期是臨床常見的月經病。徐老認為諸多證型中,以氣滯血瘀型最為多見。因此,活血化瘀理氣調經之法最為常用,過期飲為其代表方劑。治療主張通中有養,養中有調,周期用藥,使化源充盛,氣血調和,經期如候。另外芎歸蒼附六君湯、養血八珍湯臨床也較常用。
(李偉莉)
3.月經先后無定期
月經周期或先或后1~2周者,稱為月經先后無定期。又稱經水先后無定期、月經愆期、經亂。本病相當于西醫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月經先后無定期若伴有月經量增多及經期紊亂,常可發展為崩漏。徐老認為其主要病機是沖任氣血不調,血海蓄溢失常。根據不同證型,常用益母勝金丹、補腎八珍湯、調經八珍湯、二丹四物湯進行調治,多獲良效。
氣亂血亂理肝脾,益母勝金丹相宜
益母勝金丹加柴胡。
組成:益母革10g白術10g香附10g丹參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5g柴胡5g。
功效:舒肝解郁,和血調經。
主治:肝郁血亂所致經行或先或后,經量或多或少,色暗有塊,少腹脹痛。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四物養血調經,白術和中健脾以防肝旺克犯脾土,既有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義,又有疏肝健脾之功;香附助柴胡疏達之力,合四物理氣養血調經;肝郁氣滯,瘀血內停,見經血色暗有塊,小腹脹痛,故用益母草、丹參活血祛瘀調經。徐老組方意在疏肝理脾,和血調經,肝氣得舒,氣血調和,經至如期。肝腎為子母之臟,肝為腎之子,肝郁則腎也郁矣,臨床若見腰膝酸軟,經量減少者,可加枸杞子、補骨脂、關沙苑、狗脊補腎益精血;經前乳脹明顯者,加木賊草、綠萼梅疏肝經之郁;經量多者,加炒地榆、烏賊骨或烏梅固沖止血;經量少者,加紅花、益母草養血活血調經;肝郁化熱,癥見苦咽于,心煩易怒,加丹皮、梔子清肝瀉熱。
案例:
例一:孟某,女,30歲,干部,已婚。初診13期:1976年3月20日。
經期先后無定期5年。月經18蒜天,末次月經:1976年2月25日,量少色紫紅有塊,下腹痛,腰酸楚,經前心煩易激動,經后逐漸消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證屬肝郁氣血阻滯。治宜疏肝解郁,和血調經。方用益母勝金丹加柴胡。
益母草10g,白術10g,香附10g,丹參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5g,柴胡5g。7劑。
二診:1976年4月1日。
服藥后情緒改善,小腹微微脹痛,舌脈如前。為月經將至。原方加澤蘭10g,元胡10g,5劑。
三診:1976年4月11日。
4月9日月經來潮,量較以往增多,腹痛稍減,經后繼服益母勝金丹加柴胡。按上法治療兩月,月經赫天"量色質基本正常。
例二:
李某,女,23歲,干部,未婚。初診日期:1978年5月8日。
經行先后無定期6月。既往月經正常,近半年,經期或先或后。3~5/22~50天。末次月經:1978年4月26日。量中,色紫有血塊,經前乳房脹痛,脘悶食少。苔薄白,脈弦。證屬肝郁脾虛,氣血失調。治宜疏肝解郁,和血調經。方用益母勝金丹加柴胡、云苓、綠萼梅。
益母草10g,白術10g,香附10g,丹參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5g,柴胡5g,云苓10g,綠萼梅10g。7劑。
二診:1978年5月16日。
服藥后食量增加,脘悶消失。效不更方,原方繼進掃。
三診:一1978年5月25日。
行經5天,周期24天,經色轉紅,有小血塊,經前乳房脹痛明顯減輕。后每月服用益母勝金丹加柴胡10劑,3月后月經恢復正常,悉癥俱除。
例三:吳某,女,30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89年6月3日。
經行先后不定兩年。月經14嘉=翥天。末次月經:1989年5月15日,量偏多色紅夾塊。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兩脅脹痛。舌紅,脈弦數。證屬肝郁化熱,氣血失和。治宜疏肝清熱,和血調經。方用益母勝金丹加柴胡、炒山梔。
益母草10g,白術10g,香附10g,丹參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5g,柴胡5g,炒山梔10g。14劑。
二診:1978年6月19日。
服藥后月經來潮,量仍偏多,無心煩脅痛。舌淡紅,脈弦滑。原方加炒地榆10g,炒蒲黃10g,5劑。經后繼服益母勝金丹加柴胡10劑。
三診:1978年9月5日。
宗原法治療,兩月后隨訪月經周期,經量、經色恢復正常。
【按】徐老認為肝郁氣結,氣機逆亂,氣亂血亂,沖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而致經期先后無定,放根據"木郁達之"的原則,采用疏肝解郁,活血調經為主,兼補營血而健脾土,以達到抑肝補脾調經的目的,因此,本方可用于氣郁血亂或肝郁脾虛之證。使用本方的辨證要點:(1)有七情內傷史; (2)經行或先或后,經量或多或少,色黯紅有塊;(3)胸脅、乳房少腹疼痛,或疲乏食少;(4)舌質正常或有瘀點,脈弦。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乳房小葉增生或不明原因的不孕癥均可按本型辨治。對于經前乳脹明顯者,徐老喜用綠萼梅、木賊草舒肝解郁,效果良好。
三陰不足經愆期補腎八珍法可依補腎八珍湯。
組成:關沙苑10g山藥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 當歸10g 白芍10g川芎5g熟地15g甘草5g
功用:補腎益氣,養血調經。
主治:腎虛所致月經先后無定期,量少色淡,質清稀,腰骶酸痛。
方解:本方徐老以八珍湯加味組成,意在肝脾腎同補,而非純補腎中陰陽。方中四君子加淮山藥,健脾益氣,以資化源;四物加關沙苑、菟絲子、枸杞子補益肝腎,填精益血,氣充血足,則經期如候。若經血量少者,加紅花、益母革;經量多者,加烏賊骨、炒地榆;腰痛如折,小便頻數者,加補骨脂、狗脊、益智仁;腎虛肝郁,經前乳脹者,加木賊草、綠萼梅。
案例:
例一:劉某,女,35歲,營業員,已婚。初診日期:1987年9月17日。
經期先后不定十余年。月經15藥二1天。末次月經:1987年8月25日,量少,色淡暗,質清稀,伴腰骶酸痛。
結婚十年同居未孕。舌淡少苔,脈細尺弱。經期診刮,病理報告為分泌期宮內膜,部分腺體分泌欠佳。證屬腎氣虛弱沖任失調。治宜補腎養血,益氣調經。方用補腎八珍湯。
關沙苑10g,山藥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5g,甘草5g。7劑。
復診:1987年9月28 日。
服藥后9月2713月經來潮,量偏少,色紅,腰酸好轉。舌淡紅,脈細滑。二丹四物湯加雞血藤10g,5劑,經期服。經后繼服補腎八珍湯7劑。
治療三月后,月經30~35天一行,量色正常。半年后妊娠。
例二:孫某,女,19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87年10月7日。
經期先后不定兩年。月經17歲初潮,志天。末次月經:1987年9月30日。量少色淡,無腹痛。舌淡苔薄,脈細弱。肛檢:子宮小于正常。西醫診為子宮發育欠佳。中醫診為月經先后無定期,屬腎虛型。治宜補腎益氣,養血調經。方用補腎八珍湯加紫河車、巴戟天、茺蔚子。
關沙苑10g,山藥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5耋,甘草5g,紫河車10g,巴戟天10g,茺蔚子10g。7劑。
二診:1987年10月20日。
服藥后,白帶量增多,脈象有力。原方繼進10劑。三診:1987年11月3日。
月經來潮,量較前增多,色淡紅,舌脈如前。改服二丹四物湯加紅花10g,5劑。經后繼腎八珍湯。按上法服藥兩月后,月經期量色基本正常。
例三:
王某,女,34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89年2月4日。
經期或先或后年余。患者1988年元月孕8月引產后,月經周期紊亂,20~60天一次,量多,伴腰膝酸軟,頭暈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沉弱。末次月經:1月24日。證屬氣血虧虛沖任失調。治宜補腎益氣,養血調經。方用補腎八珍湯。
關沙苑10g,山藥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5g,甘草5g。10劑。
二診:1989年2月25日。
月經30天來潮,量偏多,色紅無塊,舌淡紅,脈細滑。
補腎八珍湯去當歸加艾葉炭10g,烏賊骨10g。5劑。
經后繼予補腎八珍湯調補,治療三個月,月經正常,悉癥俱除。
【按】本方用于。腎虛型月經先后無定期。經水出諸腎,腎虛藏泄失司,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經期先后無定。徐老認為月經按時來潮,有賴于血海充盈,氣血調暢。臟腑是氣血生化之源,五臟之中腎藏精,肝藏血,脾生血,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腎藏先天之精,脾生后天之血,相互滋生,同時腎司閉藏,肝主疏泄,脾主統攝,三臟協調,維持月經的藏瀉,因此,對于此型腎虛血虧月經先后無定期,徐老主張肝、脾、腎同治。其辨證要點:(1)月經或先或后,量少,色暗淡,質清稀;(2)腰骶酸痛;(3)初潮遲,子宮發育欠佳;(4)舌淡苔少,脈細弱。青春期、更年期月經先后無定期,黃體功能不健,卵巢功能障礙性不孕癥伴有月經愆期者可按本型辨治。本方調補三陰,補益氣血,常可用于虛癥月經失調及不明原因的不孕癥的經后調補。
生化失期調統攝,補脾益氣調經血
定期調經八珍湯。
組成:丹參10g丹皮10g香附10g茺蔚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
功用:補脾益氣,養血調經。
主治:脾虛所致經行或先或后,量多,色淡質稀,神疲乏力。
方解:月經先后無定期,色淡質稀,為脾虛失統,化源..不足,氣血俱虛,治宜氣血雙補。方中四君子健脾益氣,固
攝沖任;四物養血和血調經;徐老認為調經莫先于養血,養血莫先于理氣,因此,在八珍的基礎上,加用香附理氣行滯;丹參、丹皮、茺蔚子活血調經。全方補氣培脾,養血調經,補中兼行,使脾氣旺,化源足,統攝有權則周期自調。若納少運遲者,加砂仁;便溏者,加肉豆蔻;經量多者,加烏賊骨、陳棕炭。
案例:
例一:楊某,女,32歲,個體戶,已婚。初診日期:1987年5月6日。
經行或先或后半年。既往月經正常,近半年月經20~45天一行,量多,色淡,末次月經:1987年4月25日。面色眺白,神疲乏力,納呆食少,舌淡苔薄,脈緩。證屬脾虛統攝無權,沖任氣血失調。治宜補脾益氣,養血調經。方用調經八珍湯加砂仁、炙黃芪。
丹參10g,丹皮10g,香附10g,茺蔚子10g,黨參10g,自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砂仁39,炙黃芪10g。每月10劑。
復診:1987年8月19日。
宗上方加減治療三個月,月經周期正常,量中色紅,面色紅潤,體重增加,舌淡紅。隨訪半年無復發。
例二:胡某,女,20歲,營業員,未婚。初診日期:1988年3月7日。
經行先后不定4年。16忐天,色淡質稀,面色咣白。帶下量多,伴腰酸,舌淡,脈細弱。末次月經:2月28-日。證屬于脾腎虧虛,沖任氣血失調。治宜健脾益腎,養血調經。方用調經八珍湯加枸杞子、川斷、樗白皮。
丹參10g,丹皮10g,香附10g,茺蔚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枸杞子10g,川斷10g,樗白皮10g。14劑。復診:1988年4月15日。
服藥后,帶下量減少,月經35天來潮,色紅質中,現將凈。舌淡紅,脈細滑。繼服調經八珍湯加減,每月14劑。治療兩周期后月經周期漸趨正常。
例三:黃某,女,32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89年4月9日。
月經或先或后年余。自1988年2月人流后,月經先后無定期,15~35天一次量偏多,末次月經:1989年3月1日。經前兩乳脹痛,舌淡暗脈弦。證屬脾虛肝郁,氣血失調。治宜健脾益氣,和血調經。方用調經八珍湯加柴胡、月季花、木賊草。
丹參10g,丹皮10g,香附10g,茺蔚子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白芍10g,5g,熟地10g,柴胡10g,月季花10g,木賊草10g。5劑。復診:1989年4月15日。
4月12日月經來潮,量偏多,色質正常,經前乳脹明顯減輕。舌淡紅,脈弦滑。原方加炙黃芪10g,烏賊骨10g。經后繼予調經八珍湯口服。治療3月后月經恢復正常。
【按】本方用于脾虛月經先后無定期,徐老認為脾主生化統攝,脾虛化源不足,統攝無權,沖任氣血失調,血海蓄溢失常,故見月經或先或后。其辨證要點:(1)經行或先或后,色淡質稀;(2)神疲乏力,納呆食少;(3)舌淡邊有齒印,苔薄,脈緩弱無力。徐老治療月經失調善用調理氣血之品,常用的藥物有丹參、丹皮、香附、茺蔚子、月季花、玫瑰花等。這些藥物可用于各種證型的月經失調。調經效果良好。本方藥性平和,補中有調,是徐老治療月經失調的常用方,經期、經前、經后均可使用。
經亂責在血瘀滯,重調沖任血和氣
二丹四物湯。
組成:丹參129丹皮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29玫瑰花6g月季花6g茺蔚子10g元胡10g淮牛膝10g郁金10g香附10g
功用:理氣和血,調經安沖。
主治:血瘀氣滯所致月經先后無定期,量少色紫紅有塊,經前頭痛目眩,情緒改變,脈弦。
方解:本方是徐老調經的常用方,重在調理沖任氣血。徐老認為婦女氣血調暢則五臟安和,沖任通盛,經孕如常。方中四物湯為調經養血通用方劑,地黃滋陰補血;當歸補血和血;芍藥合營理血;川芎行氣活血,相互配伍,可使補而不滯,達到調和營血的作用;丹參功勝四物,祛瘀生新,為調經要藥,療心悸少寐,經閉瘕瘕;丹皮涼血散瘀,疏肝養氣,和通血脈,退骨蒸郁熱;玫瑰花、月季花色赤入血,芳香理氣,疏氣滯解肝郁,行瘀和血,調中開胃;月季花又名月月紅,逐月開放,善于調整月經周期;香附、郁金、元胡理氣活血,行滯止痛;川牛膝補肝腎,強腰膝,行血達下,治療瘙瘕積聚,帶濁尿血;茺蔚子調經活血,祛瘀生新,養肝腎,安沖任,旺目養精,有增強子宮發育的作用。諸藥合用具有理氣和血調經之功效。
案例:
例一:王某,女,32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74年3月5日。
經期先后無定十余年。月經周期:末次月經:1974年3月4日,量少色紫紅有塊,下腹脹痛,腰骶酸楚。經期反應較重,頭暈痛,目眩,疲乏嗜臥,周身關節游走性酸痛,經后緩解。曾用雌激素加孕激素人工周期治療三個月,病情好轉。但停藥后又復發,且消化道反應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緩。證屬氣血瘀滯,沖任失調。治宜理氣和血,調經安沖。方用二丹四物湯。
丹參129,丹皮10g,當歸10g,白芍10g,95g,生地12g,玫瑰花6g,月季花6g,茺蔚子10g,元胡10g,淮牛膝10g,郁金10g,香附10g。5劑。經期連服3個月為療程。
復診:1974年6月8日。
服藥后病情好轉,經期反應減輕,月經周期:云j=--磊j天,漸趨正常。仍宗原法,處方:①二丹四物湯,5劑,經期服,以和血調經;②補腎養沖湯,5劑,經后服,以溫腎壯陽。
隨訪一年后,懷孕足月分娩一男嬰。
例二:
閆某,女,41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77年5月13日。
月經周期先后不定3年。患者自1974年5月人流加扎管絕育后,月經周期:丟三%天。末次月經:1977年5月1日,經前7天始,頭暈痛,心煩,嘔噦,胃脘不適,疲乏無力有時暈厥。月經來潮后逐漸緩解。曾用谷維素等治療無效。婦檢(一)。舌質淡紅苔白,脈弦數,癥屬血郁氣滯,沖任失調。治法:和血調經安沖任。方用二丹四物湯。
丹參129,丹皮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2g,玫瑰花6g,月季花6g,茺蔚子10g,元胡10g,淮牛膝10g,郁金10g,香附10g。5劑,經期服。烏雞白鳳丸,1粒,每日2次,平時服。
復診:1974年8月15日。
上述方藥連用3月,病情顯著好轉。月經周期:菊兩3天。行經期反應基本消失。停藥觀察年余,未見復發。
例三:
孫某,女,32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73年1月5日。
月經周期或前或后6年。月經周期:襄-某天,末次月經:1972年12月1日。量少,色紫紅有塊,下腹痛,腰酸楚,經前頭暈痛,心悸,周身關節游走性酸痛,腰骶部沉重感,疲乏不適。診脈弦數,舌質淡紅,苔白,為沖任失調,氣血郁滯。治法:調經和血養沖任。方用二丹四物湯:丹參129,丹皮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2g,玫瑰花6g,月季花6g,茺蔚子10g,元胡10g,淮牛膝10g,郁金10g,香附10g。5劑,經期服。定坤丹5粒,經后服。
復診:1973年4月10日。
經治療3月,月經周期正常,行經期反應基本消失。囑停藥。
隨訪半年。后妊娠足月分娩一男嬰。
【按】二丹四物湯是徐老的家傳秘方,藥性平和,為調經通用方。用于血瘀氣滯沖任失調的月經先后無定期,其辨證要點:(1)月經周期先后不定;(2)經量少,色紫紅有塊;(3)精神抑郁,經前乳脹;(4)脈弦。此外也是月經失調的經期通用方。還可用于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無器質性疾病的不孕癥。徐老認為,月經前期沖任脈盛,氣充而血旺,若沖任氣血失調,易導致經脈壅滯,氣血郁結,而出現月經失調、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不孕癥等諸癥。故采用理氣和血,調經養沖的二丹四物湯治療,往往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徐老認為在月經先后無定期中以肝氣郁結型最為常見。治療中擅長調理沖任氣血,常甩丹參、丹皮、香附、茺蔚子、玫瑰花、月季花等調經之品,二丹四物湯為其代表方劑。補腎八珍、調經八珍也是徐老臨床常用方劑,用之對證,效如桴鼓。
(李偉莉)
4.月經過多
月經過多,主要表現為經量明顯增多,甚至多于常量一倍以上。大多以經期第2、3日量多明顯,嚴重者量多如崩,夾大血塊。行經期及月經周期多為正常。徐老認為,此癥雖然緣起多因,但主要病因為氣虛、血熱所致。并以自擬"圣愈膠艾湯"及"固經湯"取效于臨床。
脾虛氣陷經量多 圣愈膠艾沖任固
圣愈膠艾湯。
組成:炙黃芪12g黨參10g白芍10g生地10g當歸10g阿膠10g炒艾葉3g升麻炭5g炮姜炭3g炒荊芥5g炙甘草3g。
功用:益氣養血,固攝沖任。
主治:因氣虛所致月經量多,色淡紅,質稀薄。
方解:本方由《醫宗金鑒》之膠艾四物湯合圣愈湯去川芎加味而成。膠艾四物旨在養血止血,圣愈湯旨在雙補氣血。均為治療氣虛月經過多之劑。然徐老認為,經來量多色淡紅質稀薄,雖由氣虛不攝所致,但究之病機亦有血虛不歸經之由,故治宜佐以升提攝血。方中加升麻氣輕味薄升提固攝。炒炭止血,配以炒芥穗、炮姜炭,則溫經止血藥專力強。且全方益氣攝血以治標,養血載氣以求本,標本兼施,兩相姜兩 n稔老用藥少傘康拿.加量名不。加煅龍牡:慌心悸加炒棗仁;小腹隱痛加蒲黃炭。案例:
例一:汪某,女,43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76年4月19日。
經來量多4年余,周期磊,D---砭!天,末次月經4月17日。
量多,色淡、質稀無塊。西醫擬診:子宮肥大癥。經用丙酸睪丸酮、安絡血、乳酸鈣等治療不效。現量多不止,頭暈乏力,小腹空墜,面黃肢浮。生育史1-0-3-1(末次人流+輸卵管結扎已8年)。舌質淡邊齒印,苔薄白,脈濡細。證屬氣虛失攝,血失所統,治以益氣攝血,養血固沖。處方擬用圣愈膠艾湯去甘草加煅龍牡。
炙黃芪20g,黨參15g,白芍10g,當歸炭10g,生地炭10g,阿膠珠15g,煅龍牡各30g(先煎),炒艾葉3g,升麻炭3g,炮姜炭3g,炒荊芥5g。5劑。
二診:1976年4月23日。
服藥后2天,經量明顯減少,今晨經凈。感頭暈心慌,少寐多夢,倦怠乏力,納食正常,二便自調,舌脈同前。經后血海空虛,治當氣血雙補。處方:八珍湯加炙黃芪10g,炒棗仁10g,制首烏10g,制香附10g,生姜三片。10劑。并囑每晚服食蓮紅湯一盞(蓮子、紅棗、桂圓、赤豆等量煨湯,紅糖少許),連服一月。
三診:1976年5月26日。
本次月經5月20日來潮,周期33天,自取原方5劑服用,經量減少已趨正常,5天凈。現經凈1天,精神爽和,眠安納香。投以補中益氣丸、歸脾丸,早晚分服而收功。
例二:周某,女,18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79年10月5日。
月經趨前,經量漸多1年,近因迎接高考復習緊張,癥狀加重,甚則多于經量1倍以上。末次月經10月3日,色淡.質稀薄,量多不止。面色咣白,唇甲無華,肢軟無力,心慌氣短。西醫擬診有排卵型月經過多。舌質淡胖邊齒印,苔白潤,脈細弱無力,尺脈尤甚。證屬脾氣虛弱,腎氣未充。沖任不固,血行無度。治擬健脾益腎,固攝止血。處方擬用圣愈膠艾湯去甘草、荊芥加鹿角霜、山茱萸。
炙黃芪209,黨參10g,鹿角霜209(先煎),白芍10g,當歸炭10g,阿膠10g(烊),炒艾葉39,升麻炭39,炮姜炭10g,生地炭10g,山茱萸10g。5劑。
二診:1979年10月11日。
服藥3劑后經量明顯減少,服5劑后血止。現經凈第2天,頭暈心悸乏力,甚則午后五心煩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經后氣血兩傷,營陰不足,擬予補血養陰益氣。處方八珍湯加首烏10g,黃精10g,炒棗仁10g,地骨皮10g,10劑。囑經期繼服圣愈膠艾湯5劑。
三診:1979年11月8日。
本次月經11月1日~11月6日。周期經量均趨正常。經后仍感乏力,余癥均減。舌脈同前,囑服八珍調經丸而善后。
例三:王某,女,35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82年5月20日。
經行量多,甚則量多不止1年。患者一年前經婦科檢查系因雙子宮行左側小子宮切除術,平常以嗣繼為念,納少眠差易驚,虛浮倦怠,心悸怔仲_腰膝酸軟。現經行第3日,量多未減,色淡質稀墜。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虛細無力,左手尤甚。證屬氣虛不攝,沖任不固,累及心肝腎。現值經期,當以固沖為先。調補肝腎,以后圖之。治擬益氣固沖攝血。處方擬用圣愈膠艾湯去荊芥、甘草,加炒白術、山萸肉、炒棗仁。
炙黃芪20g,黨參10g,白芍12g,炒白術15g,炒棗仁20g,山萸肉10g,當歸10g,·生地15g,阿膠10g,炒艾葉39,炮姜炭15g。3劑。
二診:1982年5月24日。
藥后血凈。現經凈第1日,諸癥減輕,帶下清稀。舌質淡胖苔薄白,脈虛細無力。治擬調補三陰。處方:圣愈湯加菟絲子10g,枸杞子10g,炒棗仁10g,制首烏10g,陳皮10g,10劑。
三診:1982年6月15 日。
月經今日來潮,量明顯減少,色淡、質稀稠適中,小腹隱隱作墜,動則心慌腰酸,舌脈同前。圣愈膠艾湯加炒棗仁15g,山萸肉12g,5劑。
四診:1982年6月20日。
本次月經5天凈。囑其平時服用歸脾丸、烏雞白鳳丸,經期服用圣愈膠艾湯。調理3個月經周期后痊愈。
【按】本型月經過多,多由體弱、勞倦、久思或稟賦不足所致。徐老治此,分期論治。即經期止血,平時調補。止血重在益氣固攝,少佐溫經升提止血。經常用藥為:炙黃芪、黨參益氣健脾為必用,白芍、生地柔肝養陰為常用,意在陰生陽長。升麻炭、炮姜炭,亦為出血多時所必用。且臨診明辨臟腑,審慎用藥。如例一偏重脾虛,故重用參、芪,并加煅龍牡以固攝止血;例二偏于脾腎兩虛,故重用黃芪加用鹿角膠、山萸肉以益氣溫腎固攝;例三累及心肝腎,故加用山萸肉、炒棗仁,且加大白芍、炮姜用量,以心肝脾腎同治。本型雖經量多,甚則量多如沖,但多虛無滯,故臨床療效較為理想。
氣火偏旺經行妄,清熱涼血固經湯
固經湯
組成:炒地榆10g旱蓮草10g仙鶴草10g紫珠草10g拳參10g大小薊各10g丹皮10g紅茜草10g炒蒲黃10g生地10g白芍10g當歸10g
功用:清熱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所致月經量多,色深紅,質粘稠夾小血塊。方解:經來量多,色深紅,質粘稠,夾小血塊,當為血熱內盛營血未虧。徐氏治此,以止血而不固澀,清熱而不苦泄為組方原則。方中地榆味苦微寒,能清血熱,性沉入下焦善止血,炒之意在去其苦燥,而強其止血之力,旱蓮草酸寒入肝,涼血止血,甘寒汁黑,能益腎陰,兩藥合用,清熱涼血止血,而無泄火傷陰之弊,是為徐老所必用為君,仙鶴草寒涼清營止血,槐花苦涼炒之善治血崩,紫珠草、拳參、大小薊苦甘寒涼,清熱涼血止血,此五味可謂清熱力專,直遏其勢。丹皮活血行瘀止血,性寒,"所通者血脈中熱結"(《本經疏證》)。紅茜草苦寒,涼血止血行血;蒲黃甘平行血,消瘀止血。三藥合用,以防苦寒藥滯流之弊。上藥合用,其力涼血止血,且降中有止,止中有行,寓行于止,各司其守,共助君藥以為臣。本癥起因于血熱,血去陰傷,熱泄傷津,終致陰血受損。故方中用生地養血生津,涼血止血;白芍苦酸微寒,柔肝斂陰以為佐;當歸性溫,調經止向 潤惺沿暢 與自芍雉甘其佰.可補向養向而除煩.與蒲公英、丹皮同用,可理氣行滯,和血止痛。且在大隊寒涼藥中,一味當歸為使,性溫能散,味甘能緩,體潤能補,"皆令陰氣流通,不使元陽致害","為血家必用之藥"(《本草經百種錄》)。"專人肝以助血海"(《藥品化義》),引諸藥以入沖任,可謂惟妙惟肖,以奏全方共達清熱涼血,調經止血之效。大便秘結加大黃,心煩加山梔,量多不止加三七粉。
案例:
例一:李某,女,33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95年12月16日。
近半年經量明顯增多,每以月經第2~4天量多如崩,夾小血塊,伴右下腹疼痛。3年前因化膿性闌尾炎手術后,經量漸趨增多。西醫婦科檢查:右側附件增厚,質韌,壓痛(+),左側卵巢略大,壓痛(+);西醫診斷:慢性附件炎。現經行第二天,量多,色鮮紅,質粘稠,每天換衛生巾8~10次,常因量多污染內褲。已在他院肌肉注射止血敏,口服斷血流片未見明顯減少,煩熱口渴,大便干結。"B"超示:子宮大小正常,右側輸卵管增粗。生育史:1-1-3-1(末次人流+上環5年)。舌質紅,邊瘀點,苔薄黃,脈滑數,證屬實熱內擾,沖任不寧。治以清熱涼血,止血調經。處方擬用固經湯加大黃。
炒地榆10g,旱蓮草10g,仙鶴草10g,紫珠草10g,拳參10g,大小薊各10g,丹皮10g,紅茜草10g,炒蒲黃10g,生地10g,白芍10g,當歸10g,大黃10g(后下),5劑。囑其前2日服3劑,每日服藥3次,后2日每日1劑2服,停用西藥。
二診:1995年12月21日。
服藥2天后,經量明顯減少,又2血凈。現煩熱已平,大便自調,頭暈乏力,小腹隱痛。舌質淡紅邊瘀點,苔薄黃脈滑微弦。血熱漸清,氣血傷耗,宿瘀內停。當以氣血雙補,理氣行滯。處方擬用八珍湯加減:北沙參10g,生地10g。赤白芍各10g,當歸10g,炒白術10g,茯苓10g,制首烏10g,三棱10g,莪術10g,制香附10g,炙甘草6g。10劑。
囑下次經期服宮血寧糖漿(系固經湯制成院內制劑),每次50ml,每日3次,連服5日。如此調理兩個月經周期而愈。
例二:方某,女,42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84年11月28日。
近半年經量增多,周期五3=-西7天,每需用止血藥方能略減。自測基礎體溫典型雙相。上月于月經來潮4小時內行診斷性刮宮,刮出較厚子宮內膜約15g,送病理檢查,報告為"分泌期子宮內膜"。診斷:有排卵型月經過多。昨日月經來潮,今日量多如沖,色深紅,質粘稠,夾血條。已自服止血藥無效。口干咽燥,心煩寐少。生育史1-0-1-1(末次人流+輸卵管結扎已12年)。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證屬熱伏沖任,迫血妄行。治擬清熱涼血止血。處方擬用固經湯加炒山梔。
炒地榆10g,旱蓮草10g,仙鶴草10g,紫珠草10g,拳參10g,大小薊各10g,炒丹皮10g,紅茜草10g,炒蒲黃10g,生地10g,白芍10g,當歸10g,炒山梔10g。5劑。服法同例一。
二診:1984年12月5日。
月經已凈4天。訴本次經量較之以往減少1/3以上。現感口苦口干,動則心煩乏力。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滑微數。熱隨血泄,陰隨血傷,余熱未凈,氣血兩虛,治以益氣養血,少佐清涼。方用八珍湯加減:沙參10g,麥冬10g,生熟地各10g,白芍10g,當歸10g,炒白術10g,炒棗仁10g,制首烏10g,天花粉10g,炙黃芪10g,丹參10g,山楂10g。10劑。
三診:1984年12月26 日。
月經今日來潮,量明顯減少,色鮮紅,感口干,舌質淡紅,苔薄白根微黃,脈滑微數。宮血寧糖漿2瓶,每次50ml,每日3次。囑經凈服用人參八珍丸。調理三個月經周期后,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例三:沈某,女,27歲,教師,已婚。初診13期:1997年12月21日。
近一年月經量多,周期趨短。經色鮮紅,質粘稠,夾血塊,自測基礎體溫呈雙相,但高溫相波動不穩,持續8~9天即下降。婚后服用避孕藥3年避孕。近一年停藥未孕。婦科檢查無異常。西醫診斷:有排卵型功血(黃體功能不全)。今日月經來潮,量多夾塊,口苦咽干,心慌怔忡,難眠多夢,腰膝酸軟。舌質紅,苔黃,脈滑微數。血熱內盛,沖任不固,治擬清熱涼血固沖止血。處方用固經湯加生龍牡。炒地榆10g,旱蓮草10g,仙鶴草10g,紫珠草10g,拳參10g,大小薊各10g,炒丹皮10g,紅茜草10g,炒蒲黃10g,生地10g,白芍10g,當歸10g,生龍牡各209(先煎)。5劑。
二診:1997年12月27日。
藥后經量減少,今日已凈。心慌寐少,腰酸乏力。舌質淡紅苔薄黃,脈細滑。心血不足,肝腎受累,治擬調補三陰。處方:生熟地各10g,白芍10g,山藥10g,山萸肉10g,菟絲子10g,杜仲10g,炒棗仁10g,沙參12g,當歸10g,炒白術10g,茯苓10g,黃柏6g。7劑。
三診:1998年元月14日。
今日月經來潮,周期25日。量較前減少,色鮮紅,無血塊,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滑。效不更方,原法擬方。固經湯3劑。囑經后服用丸藥調理。上午服用左歸丸,下午服用歸脾丸。如此調理二個月經周期后,月經正常,基礎體溫典型雙相。停藥半年后妊娠。
【按】徐老治療此型月經過多,主要掌握二點:①經量多,色鮮紅。②或舌質紅,或舌苔黃。并認為,經血過多,多與火邪有關,即使有虛,也為血去過多所致。崇尚唐容川"是血病,即火疾矣......治火即是治血"的論點。且經行之際,當急先止血以治標,以防血去陰傷,虛熱內生反助火勢。故常于經量多時嚼患者日藥3次,以強其效,且臨診時,即使兼有他因,也多于經凈議之。如例一兼有瘀滯,例二兼有心血不足,例三兼有肝腎受損,也均經后調治。徐老常日:"止血為首務,他疾當后議。"固經湯藥專效捷,并已制成院內制劑宮血寧糖漿,用于血熱月經過多、崩漏等,屢獲良效。
【小結】
月經過多,即月經周期及行經期基本正常,經量明顯增多,且有相對固定的月經周期者。臨床多為有排卵型月經。其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婦女,其中發于青春期、更年期者,常多為卵巢功能障礙所致,氣虛型多見之。發于生育期者,多兼有生殖器炎癥或腫瘤,如附件炎、腺肌癥、子宮肌瘤等。常表現為血熱型或瘀熱夾雜型。徐老認為,此癥以經血過多為主癥,經血如候,一緣陰陽平衡協調,二緣中氣提攝維系,今經來量多不止,應首慮血熱、氣虛為要,尤以血熱者常為病因之首,氣虛者多為反復失血后而致,血瘀者在本癥中又當多為兼證。本癥貴在準。即:辨證準確,止血迅速,調理要有效。徐老辨證,著重經血量、色、質及舌質舌苔,認為脈象常受多種因素干擾,不可拘泥不變。止血善投重劑,組藥純而不雜,如固經湯、圣愈膠艾湯之屬。經后調補首重氣血,善用八珍湯。徐老認為,婦人以血為本,以血為用,凡血證調解,可以八珍湯一方以概之,不同兼證,只需靈活加減。"氣血調和,百病自除"。此乃徐老治月經病又一特色。
(梁文珍)
5.月經過少
營血虧少血海虛,養血八珍調沖治
養珍湯。
組成:黃芪10g山藥10g枸杞子10g何首烏10g當歸10g 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 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甘草5g
功用:益氣養血,補腎調經。
主治:因營血虧少所致月經過少,舌淡紅,脈細者。
方解:本方以八珍湯加黃芪、山藥、枸杞、何首烏而成,方中的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和胃,增生化之功,使血隨氣以生:四物湯養血調血,滋陰益精,與四君子補氣生血,相得益彰,達到氣血雙補之效;配黃芪同用則益氣補虛,健脾生血:山藥補而不滯,不熱不燥,增補脾胃;枸杞、何首烏均人肝腎經,補腎益精、養血,何首烏制用為佳。全方合用益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補腎益精以使精血化生。
案例:
例一:張某,女,30歲,教師,未婚。初診日期:1986年10月3日。
月經量少2年。患者2年前外傷一次,失血較多,其后月經周期后延,月經量亦明顯減少,僅一天凈,伴頭暈眼花,納谷不香,心煩少寢,神疲乏力,末次月經10月2日。舌質淡紅,脈細。證屬營血不足,血海虧虛,治宜益氣補血調經,處方擬用養血八珍湯。
黃芪10g,山藥10g,枸杞10g,制首烏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甘草5g。15劑。
二診:1986年11月·5日。
服藥后月經于11月2日按時來潮。經量不多,血色轉紅,然夜寐仍差,囑原方加合歡皮10g,夜交藤10g,15劑。
三診:1986年12月8日。
月經于12月2日再潮,量較前增多,3天凈,胃納可,夜眠佳,囑再服15劑。隨訪半年基本正常。
例二:宋某,女,23歲,工人,未婚。1978年6月30日。
月經量少4年。患者月經16歲初潮,開始量期尚正常,因體胖而自行減肥,常不吃飯,其后月經量逐漸減少,月經周期35~50天一行,末次月經:6月29日。平時頭暈乏力,心慌氣短,面色萎黃,小腹空墜。舌淡、苔薄、脈沉細。證屬氣血兩虛,血海不充,治宜益氣養血調經。處方擬用養血八珍湯。
黃芪109,山藥10g,枸杞10g,制首烏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甘草5g,砂仁6g。10劑。并囑注意定時定量飲食。二診:1978年7月10日。
服上方后,胃納少,在家長督促下,飲食漸正常,頭暈乏力
減輕,動則心慌氣短,囑加強體育鍛煉,本方再服10劑。三診:1978年8月20日。
經加強營養及鍛煉,飲食正常,面色轉紅,無心慌氣短,末次月經8月2日,月經量略增多,2~3天凈,經后繼服本方10劑,鞏固療效。
【按】徐老認為化源不足或精血衰少,均可使血海虧虛而致月經過少,根據虛則補之的原則,采用益氣養血為主,兼顧補腎益精養血,選用養血八珍湯,使用本方辨證要點:①月經量少、色淡、質清;②小腹無脹痛,無經血紫黑有塊;③經量漸減少伴頭暈眼花等氣血不足之象;④舌淡紅、脈細。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充盛則月事如常,對于本型,徐老認為均有失血或飲食不當等因素,故在服藥時要加強營養和鍛煉,使氣血充足,血海按時滿盈則月經恢復正常,故中藥以經潮時服或經凈后服為主。
腎氣不充月經少,四二五方益經潮
四二五合方。
組成:當歸10g 白芍10g。川芎5g熟地15g仙茅5g仙靈脾5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五味子5g覆盆子10g車前子10g懷牛膝10g
功用:養血益陰,補腎生精。
主治:因腎虛所致月經過少伴腰酸膝軟,頭暈耳鳴,脈沉遲者。
方解:本方用五子衍宗丸補腎氣,其中菟絲子苦平補腎,益精髓;覆盆子甘酸微溫,固腎澀精;枸杞子酸甘化陰,能補腎陰;五味子入五臟大補五臟之氣,因其人腎故補腎之力更強;車前子性寒有下降利竅之功,能泄腎濁補腎陰而生精液;配合仙茅、仙靈脾補腎壯陽;五子和二仙合用的目的是既補腎陽又補腎陰,與四物湯合方以加強養血益陰之效,再加牛膝能補腎通經。本方的功能不在于通而在于補,腎氣通,腎精足,經水有源,則月經自復。
案例:
例一:劉某,女,42歲,工人,已婚。初診時間:1983年5月1013。
月經過少5年。
患者既往月經規則,4/30天,量中,病起于5年前人工流產,其后月經周期尚規則,月經量明顯減少,甚至一天即凈,色黯紅,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尿頻多,婦檢無陽性發現。舌淡,脈沉遲,證屬腎氣不足,精血不充,治宜補腎養血調經,處方擬用四二五合方。
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仙茅5g,仙靈脾5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五味子5g,覆盆子10g,車前子10g,懷牛膝10g。10劑。
二診:1983年6月3013。 ,
末次月經6月813。服上方后,腰酸減輕,偶有耳鳴,夜尿不多,現正值經前,原方再服10劑。三診:1983年7月15日。
月經如期來潮,量較前增多,約3天凈,諸癥均減,再服10劑,經后再服六味地黃丸調理鞏固。
例二:
李某,女,30歲,會計,已婚,初診時間:1976年3月2日
月經不調6年,量少2年。
患者原月經不調,周期或先或后,量偏少,末次月經:2月25日。伴小腹發冷,結婚2年,同居未孕,婚后,月經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凈,平時易頭暈耳鳴,腰酸膝軟,少寐多夢,男方精液檢查正常,自測BBT呈雙相,但不明顯,且高溫相僅9~10天,舌淡紅、苔薄,脈沉細。此屬腎虛不充、血海不盈,無血可下,治宜補。腎生精,養血調,經。處方擬用四二五合方。
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仙茅5g,仙靈脾5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覆盆子10g,車前子10g,懷牛膝10g。5劑。
經后服補腎養沖湯:熟地10g,山藥10g,菟絲子10g,枸杞10g,關沙苑10g,覆盆子10g,補骨脂10g,仙茅5g,仙靈脾10g,肉蓯蓉5g,鎖陽10g,巴戟天10g。5劑。
二診:1976年3月30日。
服上方后,頭暈耳鳴好轉,腰酸減輕,仍夜寐不安,末次月經3月28日量不多,色轉紅,處方:四二五合方加夜交藤15g,合歡花6g,繼服5劑。經后服補腎養沖丸調理。三診:1976年4月29日。
夜眠轉佳,無頭暈耳鳴,唯經期腰酸,平時無明顯腰酸,月經量較前增多,約2~3天凈,測基礎體溫雙相較前明顯,按二診方繼服一療程,效不更方。四診:1976年5月30日。
藥后諸癥悉解,囑下次經前服四二五合方3劑,經后服補腎養沖湯3劑。如此調理2月,月經正常,半年后懷孕。
【按】本方為劉奉五先生經驗方,原治血虛腎虧所引起的閉經,或產后大出血引起的席漢氏綜合征。徐老先生臨床應用后,頗有良效,且對因腎氣不充所致月經過少,療效明顯。使用本方辨證要點:①月經少色淡紅或黯紅;②經量漸少或伴腰酸膝軟、頭暈耳鳴等;③舌淡、脈沉弱或沉遲。因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機能,若腎氣虧虛,精血不足,則血海不盈因而經量過少,故治療用五子衍宗丸補腎氣,配合二仙溫腎壯陽,既補腎陰又補腎陽,補腎陽能鼓動腎氣,補腎陰能增加精液,腎氣充足,腎精豐滿,則月經正常。例一因人流損傷腎氣,導致本病,僅服本方即愈,例二.因婚后不育,故經后予補腎養沖湯調理,月事如常,妊娠生子。
氣滯血瘀經阻滯,通經湯方中的矢
通經湯
組成:當歸10g 白芍10g川芎5g丹參10g紅花10g桃仁10g川牛膝10g香附10g郁金10g三棱10g莪術10g澤蘭10g劉寄奴10g益母草10g
功用:活血化瘀,理氣調經。
主治:因血瘀所致月經過少伴小腹脹痛拒按,舌紫黯,或有小瘀點,脈細澀。
方解:本方以桃紅四物湯加減而成,方中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養血通經,二者同用,有協同作用;配當歸、川芎可養血調經;白芍養血斂陰、補血;加香附、郁金以行氣解郁,祛瘀調經,香附為"血中氣藥"引補血藥至氣分以生血;丹參、澤蘭、劉寄奴專走血分,可破血通經,調經止痛,三棱苦平破血力量大于破氣,莪術辛溫,破氣力量大于破血,兩藥合用,可破又一切血瘀氣結,使瘀祛脈通,月經轉常;益母草專人血分,行瘀血而新血不傷,養新血而瘀血不滯;川牛膝補肝腎散瘀血,引血下行,也引為直達病所,全方共呈活血化瘀理氣通經之效。如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為寒凝血瘀,可加肉桂以溫通血脈。
案例:
例一:劉某,女,28歲,工人,已婚。初診時間:1987年3月12日。
月經過少3月。
既往月經規則,4/30天,量中等,末次月經2月20日,3月前因情志抑郁,生氣而致月經過少,顏色紫黑,夾.有血塊,少腹作脹,疼痛拒按。血塊下,腹痛減,舌紫黯、苔薄,脈弦澀,證屬氣滯血瘀,阻滯血海。經期將至,治法:理氣活血,化瘀調經。處方擬用通經湯:當歸10g,自芍10g,川芎5g,丹參10g,紅花10g,桃仁10g,川牛膝10g,香附10g,郁金10g,三棱10g,莪術10g,澤蘭10g,劉寄奴10g,益母草10g。5劑。
二診:1987年3月30 日。
藥后月經如期來潮,經量增多,初系紫黑血塊,后轉鮮紅,腹痛減輕,經行3天而止,囑下次經前再服上方5劑。三診:1987年4月28日。
服上方后,月經量已正常,約4天凈,經色紅,無血塊,舌脈如常,囑注意情志調節。隨訪半年,月經正常3/30大。
例二:束某,女,30歲,營業員,已婚,初診時間:
1978年8月10日。4月經量少2年。近2年月經澀少,色黯紅,周期瑟三菊天,伴小腹脹痛拒按,經前乳房脹痛。平時喜太息,心煩。婦檢:子宮后位正常大小,附件:左側增厚,壓痛(一)。末次月經:7月16 日。生育史1-0-1-1(末次人流+上環1974年6月)。舌質淡,苔薄白,脈弦。證屬氣滯血瘀,胞脈阻滯。治宜活血化瘀,理氣行滯。處方擬用通經散。
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丹參10g,紅花10g,桃仁10g,川牛膝10g,香附10g,郁金10g,三棱10g,莪術10g,澤蘭10g,劉寄奴10g,益母草10g。5劑。
二診:1978年9月1513。
藥后月經8月14日來潮,量不多,血色轉紅,小腹疼痛減輕,經前仍乳脹,男方精液常規正常,囑下次經前服疏肝散3劑,經期服通經湯3劑。
三診:1978年10月20日。
月經10月12日按期來潮,量已增多,經前乳脹明顯減
輕,經行小腹不痛,隨訪半年正常。
【按】徐老認為情志不暢,或攝生不慎,邪與血結,均可致瘀阻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月經過少。根據《內經》"血實宜決之"的原則,采用活血化瘀為主,自擬通經湯。使用本方辨證要點:①經行澀少,色紫黑有血塊;②小腹脹痛或刺痛,塊下痛減;③伴胸脅脹痛;④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澀。
本型為實證,病程短、體質佳、用之對證,效如桴鼓。
(陸耘)
6.經期延長
月經周期正常,行經期超過7天以上,甚或2周方凈者,稱之"經期延長"。又稱"經事延長"。徐老治以活血化瘀或清熱化瘀為主,創擬桃紅二丹四物湯及二丹解毒四物湯郊驗于臨床。
桃紅二丹四物湯,善治血瘀經延長
桃紅二丹四物湯
組成:桃仁6g紅花6g丹皮6g丹參9g當歸9g赤芍9g川芎5g生地129炒蒲黃9g(另包)益母草9g血余炭9g
功用:活血化瘀止血。
主治:行經期延長,量少色紫暗、質粘稠。
方解:本方以桃紅四物湯加味而成。四物湯為調經和血之祖方,加之桃紅功以活血化瘀。月經乃婦人之生理,經血乃離經之血,離經之血俱為瘀血。今量少紫暗、粘稠,更當斷為瘀滯無疑,如純以溫化,恐有溫助血行或助瘀化熱之弊,或純以固澀,又必有留滯助邪之慮,徐氏治以活血化瘀,擬藥寒溫并行,丹皮、益母草涼血祛瘀,丹參降而行血,蒲黃、血余化瘀調經、炒炭后祛瘀止血。全方意在通瘀,瘀去新生,氣血流暢,出血自止。如下腹痛加元胡索;腰酸痛加川牛膝;淋漓不止加紅蚤休。
案例:
例一:紀某,女,30歲,教師,已婚。初診日期:1995年6月7日。
經行延期不凈二年。周期滅14兩1/天。經量先多后少,色紫紅有血塊,末次月經5月23日,周期27天。現經行15天淋漓不絕。伴腰膝酸楚,下腹隱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足月分娩一胎,現已5歲。為胞脈瘀阻,血不歸經。治法:活血化瘀止血。方用桃紅二丹四物湯加川牛膝。
桃仁10g,紅花10g,炒丹皮6g,丹參9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5g,生地12g,炒蒲黃9g(另包),益母草9g,川牛膝9g,元胡6g。3劑。
復診:1995年6月11日。
服藥后月經干凈。刻下白帶偏多,質稀無異味。婦科檢查:右側附件條索狀增粗,壓痛(±)。舌、苔同前,脈沉細。給予八珍湯加山藥129,枸杞子9g,關沙苑9g,菟絲子9g,以調補三陰(太、少、厥)。囑下次月經期再服桃紅二丹四物湯以鞏固療效。觀察3個月,行經期7天,已屬正常。
例二:
張某,女,40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93年7月16日。
經行12天未凈。末次月經7月4日。開始5天量多,后量少淋漓,時有時無,色紫暗。質粘稠,有時夾小血塊。尿HGG(一)。曾在他院肌肉注射丙酸睪丸酮,口服乳酸鈣及維生素,同時口服中藥膠艾四物湯等止血未效。頭暈心悸,腰酸小腹隱痛。舌質淡紅,尖有瘀點,脈沉澀。為瘀血阻滯,新血不守。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處方用桃紅二丹四物湯加減。
桃仁10g,紅花10g,炒丹皮6g,丹參9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5g,生地12g,炒蒲黃9g(另包),益母草9g,川牛膝9g,元胡6g。3劑。
復診:1993年7月21日。
上方曼-劑血止。現帶下不多,倦怠乏力,舌質紅,脈沉細。治以調補三陰。處方:八珍湯加炒棗仁10g,制首烏10g,枸杞子10g,山藥12g,5劑。
例三:王某,女,35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96年12月3日。
經潮淋漓不凈近半年,周期蕓三甓天,末次月經1996年11月24日,至今9天未凈。量時多時少,色紫暗。曾用四環素、氟哌酸、益母草膏等無效。頭暈目眩,心悸乏力,腰酸腹墜。生育史:1-0-2-1(末次自然流產后清宮+上環6個月)。舌質淡紅,脈浮緩。此因胎元自墮,復加刀圭所傷,沖任受損。環為異物,置于胞宮,胞脈阻滯,虛實夾雜。然瘀滯不去,血不循經,外溢而血愈虛,瘀愈甚。故當活血化瘀以除標急。方用桃紅二丹四物湯加川斷肉。
桃仁10g,紅花10g,炒丹皮6g,丹參9g,當歸6g,赤芍9g,川芎5g,生地12g,炒蒲黃9g(另包),益母草9g,血余炭9g,川斷肉9g。5劑。
二診:1996年12月5日。
訴服藥2劑后,流血量增加,色紫暗夾小血塊,頭暈心悸眠少多夢。此乃瘀滯已通,瘀隨血去。佐以烏梅肉9g,炮姜炭39加入剩余3劑中以溫經固攝。
二診:1996年1,月9日.
繼服3劑后,陰道流血止。舌質淡,苔薄白,頭暈心悸乏力,眠差納少,大便干燥。治法調補三陰。處方:八珍湯加山藥12g,枸杞子9g,菟絲子9g,無花果9g,5劑。佐服歸脾丸。
【按】此類月經病在婦科門診較為常見。因瘀滯阻絡而致行經期延長,治當活血化瘀為主,止血調經為輔。徐老持桃紅二丹四物湯化裁,避開見血止血常規,不施權宜之計。亦即《內經》"通因通用"之法。如瘀血不去,阻于脈中,出血難止。新出之血復成瘀血,如此因果互干,必將導致病程遷遠,陰傷邪留,變生他癥或病趨加重。徐老施用此方要點有三:①經期延長,量時多時少或淋漓不凈,色紫暗。②宮內放置節育環或經期浴淋、房事不潔而致經期延長,量中或少。③小腹隱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并常在本方基礎上,加用烏梅肉、紅蚤休。徐老認為,經期延長無論何因所致,均致氣血傷耗,陰分不足,烏梅止血生津收斂,紅蚤休涼血止血收斂,兩藥合用為輔,使主方化瘀而不傷正,溫化而不助熱,故常收桴鼓之效。
從徐老治療經驗中可以看出,投予桃紅二丹四物湯后,病雖趨愈,然有形之血已去,營陰已虛,倘若不予還舊,多致化源匱乏,陰血亦虛。所以徐老以八珍湯加昧,調理善后,首重健脾養胃,以裕生化之源。化源豐盛,則營陰自能充盈,氣血調和,沖任調達而月經正常。
(任何梁文珍)
經期延長因濕熱,二丹解毒四物設
二丹解毒四物湯
組成:炒丹皮10g丹參10g黃芩炭10g鹽炒黃柏10g黃連5g當歸炭10g炒白芍10g炒生地10g川芎5g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化瘀止血。
主治:濕熱所致經期延長,量多或少,色紅或暗紅,質粘膩。
方解:徐老認為,經行遲滯不凈,多為瘀滯。其因或熱、或瘀、或濕。今量或多或少,色紅或暗紅,質粘膩者,當為熱與濕互結,蘊結于內,致使經血瘀滯不暢,至期不凈。治當清熱燥濕,化瘀止血。方用二丹解毒四物湯。其中芩連四物湯清熱和血,黃柏鹽炒入腎,清熱燥濕而能堅陰,山梔清熱除煩,丹皮、丹參涼血化瘀通絡,熱清、瘀通、血調則經自如候。徐老臨診辨治,如量多色紅者,當為熱重于濕,方中條芩、丹皮、當歸炒之應用,意在去其辛燥,取其止血。如量少、色暗紅,質粘膩,苔黃膩者,當為濕重于熱,方中生地、白芍炒之應用,去其滋膩,取其養陰和血之功。如淋漓不凈,去川芎加大小薊各10g,小腹疼痛加炒蒲黃10g。
案例:
例一:
丁某,女,32歲,教師,已婚。初診日期:1980年5月30日。
近兩年來,月經紊亂,周期趨前,經期延長。周期些石盟天,末次月經5月18日,現經行12天未凈。量先多二葉后少,色紅質粘膩。口苦口膩,胸悶煩躁、骨節酸痛,小腹隱痛。小便短赤,大便滯下。生育史:1-0-2-1(末次人流十上環1978年)。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濡滑數。證屬濕熱內蘊,血不循經,治以清熱燥濕,化瘀止血。方用二丹解毒四物湯加大小薊。
炒丹皮10g,丹參10g,黃連5g,黃芩炭10g,炒黃柏15g,炒山梔10g,當歸10g,炒赤芍10g,炒生地15g,川芎5g,大小薊各10g。3劑。
二診:1980年6月3日
服藥兩劑血止。現經凈2天,帶下黃膩穢腥,小腹隱痛,不思飲食。溲黃,便溏。婦科檢查:左側附件增厚,右側附件增粗、質韌,壓痛(十)。擬診:慢性附件炎。舌質暗紅,苔黃微膩,脈滑數。治擬清熱利濕止帶。方用止帶方(《世補齋·不謝方》)加苡米:豬茯苓各10g,丹皮10g,山枝10g,澤瀉10g,赤芍10g,牛膝10g,車前子10g,茵陳10g,黃柏10g,苡米209。10劑。并囑下次經前3天開始再服二丹解毒四物湯5劑。
三診:1980年7月2日。
本次月經6月26日來潮,周期27天,遵囑服用二丹解毒四物湯5劑,經行爽暢,6天干凈,諸證均減,仍覺小腹隱痛,帶下色黃,繼擬原法調治3個月經周期而愈。
例二:紀某,女,30歲,教師,已婚。初診時間:1980年6月13日。
經行淋漓不暢1年,月經周期麗石天,每于經前,經后經行不暢,量少色紫紅,質粘膩。狀如赤白帶下。經行中期3--4天量多,色紅夾小血塊。末次月經6月5日,現經行第8日未凈,量少色淡暗如咖啡,粘膩如赤帶,腹痛隱隱,腰骶酸楚,倦怠乏力,脘悶煩躁。素有慢性盆腔炎病史,長期服用抗生素不效。生育史:1-0-3-1(末次人工流產十輸卵管結扎術已3年),舌質淡暗,苔黃膩,根少津,脈弦滑。證屬濕熱蘊結,血海受擾,經水不寧。治擬清熱利濕,化瘀止血。方用二丹解毒四物湯加苡米。
炒丹皮10g,丹參10g,黃連5g,黃芩10g,山梔10g,鹽炒黃柏10g,當歸10g,炒白芍10g,炒生地10g,川芎5g,苡米209。3劑。
二診:1980年6月16日
經水已凈。腹痛消失,現黃色帶下,質粘稠,但較以往明顯減少,腰骶酸楚,舌質淡紅,苔白根微黃膩,脈滑。濕熱漸化,當繼擬清利以鞏固之。處方:止帶方去川芎加苡米209,寄生10g,10劑。
三診:1980年7月4日
月經今日來潮,量中、色紅、質適中,諸證悉減。微感小腹隱痛。舌質淡紅,苔薄黃,微膩,再守原方進減。處方:二丹解毒四物湯去黃連、山梔,加苡米209,炒蒲黃10g,5劑。囑經凈服用知柏地黃丸,經行服用二丹解毒四物湯,緩圖其功。4個月后告知經行正常、帶下已愈,精神體力轉佳,腰骶酸楚悉愈。
例三:
杜某,女,14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78年11月23日。
近半年經期漸趨延長轟=豢天,每于經行4~5天后,量少、色暗紅淋漓不凈。伴右下腹隱痛,口苦煩熱,自測基礎體溫呈高溫相下降緩慢。初潮12歲,月事尚準。一年前因急性闌尾炎保守治療后,遺留右下腹疼痛,時輕時重,西醫擬診:(1)有排卵型功血(黃體萎縮不全);(2)慢性闌尾炎。末次月經1978年11月14,日。現經行9天未凈。量少,色紫紅,質粘膩。舌質紫紅,苔膩微黃,脈濡滑微數。
證屬濕熱瘀阻。治當清熱利濕,化瘀調經。方用二丹解毒四物湯去川芎、生地加大小薊、炒蒲黃。
炒丹皮10g,炒山梔10g,黃芩炭129,炒白芍10g,當歸10g,鹽炒黃柏10g,丹參10g,大小薊各10g,炒蒲黃10g(包),黃連39。5劑。
二診:1978年11月28日。
經已凈1天,口苦煩熱好轉,腹痛減輕。帶下不多,時感口膩口苦,腹痛隱隱。舌質淡紅帶紫,苔薄黃微膩,脈濡滑微數,囑其每于經前5~7天進服二丹解毒四物湯7~10C一1
劑,連續服藥4個月經周期后,經事正常,周期赫天,自測基礎體溫呈典型雙相。
【按】濕熱內蘊而致經期延長者臨床常見,且多為生育年齡,或人流不潔,或郁悶傷脾,或宮內上環,刀圭所傷等。致使任帶損傷,濕濁內聚,郁而化熱,熱血互結,濕瘀內阻,經行不爽。徐老認為,此癥特點必有舌苔黃膩,小腹隱痛,平時帶下粘膩。大便滯下亦屬常見兼癥。治療必予清熱利濕,化瘀調經,然不可久服,因本癥屬于耗血之疾,如久服則易傷陰損及肝腎,使之虛實雜夾,反致用藥困于囹圄。故而本方多于經前投用,平時則予健脾利濕,清利化瘀之品,脾健濕去,瘀熱自解,上3例治之有別,可謂統觀病機,理法有序,而收"上工治病"之效。
【小結】
徐老論治經期延長,認為實多虛少。即使有虛,也為本虛標實,治當以去標為務。標急不去,本虛難愈。臨診以血瘀、濕熱兩型居多,表現為經前淋漓,或經后淋漓,或經行四五日后間隔二三日復行不斷者。本病經量多偏少,粘稠,行而不爽。現代醫學的慢性生殖器炎癥常表現如此,中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多能取效。徐老組方常不離二丹四物,用藥常選黃柏、山梔、蒲黃、茜草、益母草、苡仁等,且見血炒用,血止生用,一止一行,分期論用。至于經血質稀或清暗者,只要淋漓10日以上,也多從瘀滯治之。《千金要方》云:"瘀滯占據血室,而致血不歸經。"《血證論》:"離經之血,俱為瘀血。"徐老崇尚此論,并屢效于臨床,是為其學術特色之一。
(梁文珍)
7.痛 經
痛經為婦科常見病,凡在月經前后,或在月經期中,出現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伴隨月經周期性發作者,稱為痛經。嚴重時伴有惡心嘔噦,甚至昏厥,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多見于青年婦女,盆腔多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繼發性痛經多由盆腔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常為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等病的首要主訴。
徐老認為,引起痛經的原因主要是氣血阻滯,運行不暢,所謂"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氣滯血瘀:由于郁怒傷肝,氣滯則血瘀,阻滯氣機;(2)瘀熱互結:瘀久化熱或濕熱搏結,阻滯氣機不得通暢;(3)寒濕凝滯:經期感寒或過食生冷,寒濕客于胞中,凝滯不行;(4)虛寒不榮:因陽虛內寒致胞脈失養,氣血虛滯不暢。各型證治各有特點,分述如下:
氣滯血瘀經行痛,亦通亦行痛經散
痛經散
組成:當歸10g白芍10g丹皮10g香附10g郁金10g烏藥10g川芎5g莪術10g元胡10g紅花10g川楝子10g
功用:理氣活血,逐瘀止痛。
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經行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塊下痛減,舌紫黯,脈弦。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調經活血,開郁行氣;丹皮、紅花活血通經,祛瘀血積滯以止腹痛;玄胡、烏藥均性溫,善于行氣止痛,烏藥偏入腎經,元胡主人血分,為血中氣藥;香附、郁金行氣解郁,活血止痛,香附其性宣暢,能主一切氣,現代研究,香附能抑制子宮肌收縮,并對肌緊張有弛緩作用;白芍養血柔肝,緩怠止痛;莪術辛溫破氣中之血,主人肝經,以行氣破血為主;川楝子味苦性寒,既能舒肝理氣,又能反佐玄胡、烏藥之溫,共奏理氣活血,化瘀止痛之效。本方適用于氣滯血瘀型,可治膜樣痛經,如痛劇難忍加制乳、沒各5g以祛瘀止痛,一偏于氣,一偏于血,兩藥采用相得益彰。
案例:
例一:黃某,女,21歲,工人,未婚。初診:1979年9月15日。
經行腹痛5年。既往月經規則,氣≯天,經量中等,色紫紅,有血塊,下腹劇痛,持續2天,塊下痛減,有時排出膜樣組織,伴惡心嘔噦,甚至昏厥,末次月經:1979年9月15日。月經剛潮,心煩易怒,舌尖有瘀點,脈沉弦,為氣滯血瘀,胞脈瘀阻。治法:理氣活血,逐瘀止痛。處方擬用痛經散加制沒藥。
當歸10g,白芍10g,丹皮10g,香附10g,郁金10g,烏藥10g,川芎5g,莪術10g,元胡10g,紅花10g,川楝子10g,制沒藥5g。5劑,經期服。
二診:1979年9月30日。
服藥后,本月痛經不甚,血量略多,囑調情志,下次經前一天開始再服本方3劑。
三診:1979年12月20日。觀察3個月,痛經消失。例二:王某,女,28歲,干部,已婚。初診:1982年12月1日。
經行腹痛5年余。
平時月經規則,量略少,色紫黯有血塊,經期下腹持續性脹痛,伴嘔吐肢厥,血塊下后墜痛緩解,伴經前乳脹,胸脅脹滿。西醫婦檢:宮頸:光;宮體:后位,略小于正常;附件:(一)。末次月經:11月3日。現正值經前,舌質黯紅,苔薄白,脈沉弦,為氣血阻滯,運行不暢。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逐瘀。處方用痛經散。
當歸10g,白芍10g,丹皮10g,香附10g,郁金10g,烏藥10g,川芎5g,莪術10g,元胡10g,紅花10g,川楝子10g。5劑。
復診:1982年12月8日。
末次月經12月2日來潮,服藥后痛經明顯緩解,仍胸脅脹滿,乳脹不舒,囑下次經前5天開始服疏肝散。處方:柴胡10g,白芍10g,佛手10g,香櫞皮10g,玫瑰花15g,綠萼梅5g,刺蒺藜10g,無花果10g,青皮10g,木賊草10g,木蝴蝶39,甘草5g。5劑。
經期服痛經散5劑,連用3個月。三診:1983年3月10日。
痛經已消失。
例三:張某,女,29歲,教師,已婚。初診時間:
1979年3月15日。
經行腹痛10年,結婚2年余未孕。
患者近10年經期下腹墜脹痛,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腰腹酸楚,持續2天后緩解,服去痛片效果不顯。月經周期而4---麗.9天。經量少,色暗紅,質粘稠,末次月經3月14日。西醫婦檢:宮頸輕糜;宮體后位,正常大小,質中;附件:(一)。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緊,為氣滯血瘀,沖任虛損。治法:理氣活血,化瘀調沖。處方擬用痛經散加甘草。
當歸15g,丹皮15g,白芍5g,烏藥10g,香附10g,郁金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甘草5g,川芎5g,莪術10g,紅花10g。5劑。
復診:1979年3月20日。
服上方后,痛經較前減輕,無嘔吐惡心、四肢厥冷,唯腰酸如故,四肢欠溫,給補腎養沖湯(熟地、山藥、菟絲子、枸杞子、關沙苑、覆盆子、補骨脂、仙茅、仙靈脾、肉蓯蓉、鎖陽、巴戟天)5劑,以滋補沖任。下次經潮再服痛經散5劑,經后服補腎養沖湯5劑,調理元氣。
三診:1979年6月30日。
上法調理3月,痛經消失,腰酸亦除,后懷孕生子。
【按】氣滯血瘀型痛經常因郁怒傷肝、情志不遂,氣滯則血運不暢,"不通則痛"。《景岳全書·婦人規》指出:"行經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然實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徐老總結前人經驗,結合多年臨床體會,認為痛經的虛實之分,重點應從痛的程度來衡量,輕度痛屬虛,重度痛屬實,氣滯血瘀型痛經,往往表現為須臥床休息,痛劇難耐而就診,為實證,故治療本病,采用其經驗方痛經散化裁。使用本方辨證要點:①多痛于經前以脹痛為主;②疼痛劇烈,塊下痛減;③伴肝郁氣滯癥狀;④舌暗有瘀點,脈弦。方中以理氣化瘀為主,使氣血通暢,"通則不痛"。烏藥、玄胡止痛效果顯著,現代文獻報道,用電刺激小鼠尾巴法證明,灌服元胡粉有鎮痛作用,其效價為阿片1/10,作用持續2小時。與烏藥合而用之,療效明顯,如例三雖有腰酸等虛象,但痛劇伴惡心嘔吐,根據其痛的程度,辨為標實證為主,急從治標而行滯化瘀,從實論治頗有效,經后再補腎養沖調理善后。
宣郁通經合金鈴,瘀熱痛經契之應
宣郁通經湯合金鈴子散
組成:當歸10g丹皮10g白芍10g柴胡10g黃芩10g香附10g郁金10g 白芥子10g山梔子10g玄胡10g川楝子10g甘草5g。
功用:清熱涼血,行氣通經。
主治:因瘀熱互結所致經水未來腹先痛。
方解:方中當歸、白芍養血和血,調經止痛,當歸人肝能動肝陽,白芍人肝能斂肝陽,二藥合用,可互糾其偏、互助其用;香附行氣之中兼能理血,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氣,共主行氣解郁與柴胡合用,疏肝解郁之力尤強;丹皮、山梔、黃芩味苦性寒,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理氣止痛;川楝子性寒,善解下焦熱瘀之痛;白芥子辛散溫通而利氣,可逐各處痰結反佐川楝子之寒性,甘草配白芍加強緩急止痛之功,綜觀全方,共奏清熱涼血,理氣通經之效,痛劇者加莪術10g破血祛瘀,消積止痛,配白芥子可加強搜剔之力,或加制乳沒各5g,以行滯化瘀止痛。
案例:
例一:許某,女,30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73年11月30日。
經行腹痛6年。
既往月經規則,而砭天,經量多,色紫紅,有血塊,末次月經:1973年11月6日。痛經較前加劇,經期下腹絞痛,每從經前開始,持續2~3天,痛劇時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經用中西藥治療(具體不詳)效果不顯。經前低燒,乳房脹痛,心中煩熱,經后腰酸納差乏力。西醫婦檢:宮頸輕糜;宮體后位,較正常稍大,質硬,活動受限;附件:左側條索狀增粗,壓痛(+),右(一)。一年前曾做診斷性刮宮,病檢為月經期宮內膜,部分腺體分泌欠佳。診脈弦細,舌質暗紅,苔薄黃,為瘀熱內阻,肝郁腎虧。治法:清熱解郁,逐瘀通滯。處方:宣郁通經湯加金鈴子散。
當歸15g,丹皮15g,白芍15g,柴胡10g,黃芩10g。香附10g,郁金10g,白芥子10g,山梔子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甘草5g。5劑,經期服用。
復診:1973年12月10日。
末次月經12月1日,經前1天開始服本方,月經量較前減少,6天凈,腹痛顯著減輕,持續一天即消失,未服其他藥物。經后改用八珍湯加山藥、枸杞、菟絲子、關沙苑調補足三陰,3劑。囑下次月經來潮前再服宣郁通經湯加金鈴子散5劑。
三診:1974年4月8日。
上述方藥調治4月,痛經完全消失,無腰酸,唯經前乳房脹痛,囑經前服疏經散5劑。
四診:1974年5月30日。
經前低熱、乳脹均消失,月經規則,磊{藕天。現停經40天,查尿HCG(+),囑禁房事,免勞累。
例二:王某,女,20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82年3月18日。
經行腹痛4年,伴心中煩熱。平時月經周期超前,約23~25天一潮,經前一天腹痛劇烈,持續2天,量多,色紫,有血塊,末次月經:2月26日,伴心中煩熱,大便于結,小便短赤,前服清熱化瘀之品,雖有小效,但始終未能根除,正值經前,舌質紫紅,苔薄黃,脈弦澀,為瘀熱阻滯胞宮,經行不暢,治當活血化瘀,清熱通絡。處方用宣郁通經湯合金鈴子散。
當歸10g,丹皮15g,白芍15g,柴胡10g,黃芩10g,香附10g,郁金10g,白芥子10g,山梔子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甘草5g。5劑。
復診:1982年3月25日。
服上方后腹痛顯著減輕,血塊亦減少,唯便于仍存,口干不欲飲,囑下次經前2天再給上方加生大黃(后下)5g,清熱化瘀通滯。
三診:1982年4月22日。
末次月經:1982年4月15日,腹痛基本消失,大便通暢,心中煩熱已除。
四診:1982年5月22日。
按上方再調治1月,痛經消失,月經28天一行。
例三:
湯某,女,31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76年3月4日。
經行腹痛3年,同居未孕。
患者月經尚規則,丟天,病起于3年前自然流產后行清宮術,術后攝生不慎,其后出現經行腹痛,平時帶下量多色黃、質稠,且腥臭,伴腰酸,經前乳房脹痛,伴低熱。心煩易怒,便于。末次月經:2月15日,月經量多,色紫有塊,經人介紹來診。西醫婦檢:宮頸輕糜;宮體后位,正常大小;附件左側片狀增厚,壓痛(±),右(一)。Bus檢查:左卵巢4cm×3cm×2cm大小。其愛人精液常規檢查正常,診脈弦細,舌尖紅,苔薄黃。證屬瘀熱內阻,肝郁腎虧。治法:分階段治療,經期清熱逐瘀,經前疏肝解郁,經后補腎養沖。
經前處方:柴胡10g,白芍10g,佛手10g,香櫞皮10g,玫瑰花15g,綠萼梅5g,刺蒺藜10g,無花果10g,青皮10g,木賊草10g,木蝴蝶39,甘草5g。5劑。
經期處方:當歸16g,丹皮15g,白芍15g,柴胡10g,黃芩10g,香附10g,郁金10g,白芥子10g,山梔子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甘草5g。5劑。
經后處方:熟地10g,山藥10g,菟絲子10g,枸杞10g,關沙苑10g,覆盆子10g,補骨脂10g,何首烏10g,玉竹10g,阿膠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5劑。
復診:1976年6月2日。
上述方藥共服3月,經量減少,痛經癥狀明顯減輕,月經周期正常,琢蘭諏天,帶下量少,乳房脹痛、低熱消失,仍按原方再服三月以鞏固療效。
三診:1976年8月1日。
僅服2月,痛經消失,無不適主訴,測基礎體溫雙相明顯,指導排卵期同房,觀察3月即妊娠,囑注意休息,禁房事,壽胎丸加味治療1月,后足月分娩。
【按】宣郁通經湯出自《傅青主女科》,其功能:補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氣而降肝之火。主治經水未來腹先痛。
徐老崇尚傅青主"清熱涼血以通經止痛"的觀點,選用宣郁通經湯,認為:歷代醫家治痛經多用理氣行滯、散寒之劑,但臨床因瘀熱內阻所致痛經頗常見,宣郁通經湯用之于臨床,只要辨證準確,每獲良效。其辨證要點:①多痛在經前,以灼痛、刺痛為主;②疼痛較劇,經色紫黯或有血塊;③伴帶下黃稠臭穢或心中煩熱,小便黃赤;④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經過多年臨床總結,徐老認為單純選用宣郁通經湯,止痛效果欠佳,故加用川楝子、玄胡以活血散瘀,理氣止痛,現代研究表明元胡單味有鎮痛作用,取其"急則治標"之意,選用古方時切不可拘泥,病情復雜,如例三,也可分階段治療,臨床有些"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主證以瘀熱內阻為主者,也可用本方調治。
寒濕凝滯宜溫通,溫胞飲后痛經除
溫胞飲
組成:當歸10g 赤芍10g 川芎6g 生蒲黃(包)10g玄胡10g莪術10g炒蒼白術各10g肉桂39 白芥子10g制香附10g干姜6g云苓10g
功用:溫經散寒,化瘀利濕。
主治:因寒濕凝滯所致經行腹痛,得熱痛減、畏寒、苔白膩、脈沉緊者。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赤芍養工活血,散瘀除痛,赤芍性散而瀉,善治血瘀疼痛;炒蒼、白,鬯均健脾燥濕,蒼術芳香苦溫兼升陽散郁;茯苓味甘益脾,能勖脾運化水濕,而達到健脾利濕作用;蒲黃生用性滑有活血化瘀,涼血利尿之用;玄胡配香附均行氣活血,香附主人氣分,但行氣之中兼行氣中血滯,為氣中血藥,元胡主人血分,但行血之中兼行血中氣滯,為血中氣藥,鎮痛有良效;莪術行氣破血,化瘀止痛,配白芥子辛散溫通,更助莪術搜剔積滯之力,使瘀滯得消,通則不痛;肉桂、干姜均溫中逐寒,宣通血脈;干姜偏人脾經氣分,回陽通脈,兼通心陽,肉桂偏入腎經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腎。全方共奏溫經散寒,化瘀止痛之效,如腰酸加川斷以補腎強腰。
案例:
例一:王某,女,26歲,職員,未婚。初診時間:1975年1月10日。
經行腹痛10年伴畏寒。
患者月經周期規則15磊}菊天,量偏少,色黯有塊,末次月經:1月10日晨。每次經行第一天腹痛劇烈,呈冷痛,得熱痛減,平時畏寒肢冷,診脈沉緊,舌淡,苔白膩。證屬寒濕凝滯,不通則痛,治宜溫經散寒、利濕行滯。處方用溫胞飲。
當歸10g,赤芍10g,川芎6g,生蒲黃(包)10g,元胡10g,莪術10g,炒蒼白術各10g,肉桂39,白芥子10g,制香附10g,干姜6g,云苓10g。7劑。
復診:1975年2月7日。
患者服上方后,痛經減輕。仍冷痛伴畏寒肢冷、胃脘發涼,正值冬季、寒氣較甚,囑本次經前原方加重肉桂至6g,吳茱萸10g,以加重溫經散寒之功,連服2個療程共10劑。三診:1975年4月6日。
上方連服2月后,經行腹痛消失,無畏寒肢冷。過食生冷后,小腹輕痛,囑注意飲食調節。
隨訪一年,未再復發。
例二:周某,女,18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78年元月15日。
經行腹冷痛2年。
患者月經15歲初潮,開始月經周期不準,無痛經,一年后冒雨涉水,出現經行腹痛,月經周期尚規則弓爭去天,量中等,色黯有血塊,末次月經:1978年元月15日凌晨,昨晚腹冷痛,今日痛劇難忍,自飲紅糖生姜水未緩解,伴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四肢不溫,急來就診,舌黯紅,苔薄白,脈沉緊,證屬寒濕凝滯,氣血不暢。治宜溫經散寒,祛瘀止痛。處方擬用溫胞飲加姜半夏。
當歸10g,赤芍10g,川芎6g,生蒲黃(包)10g,元胡10g,莪術10g,肉桂39,炒蒼白術各10g,白芥子10g,制香附10g,干姜6g,云苓10g,姜半夏10g。5劑。
復診:1978年元月25日。
患者因過食生冷,寒濕凝滯更甚,故上月經行腹痛加劇,自服姜湯無效,原方加半夏降逆止嘔,使胃氣順,嘔惡止,腹痛明顯緩解。囑每次經前服5劑,連治三月。
三診:1978年4月18日。
觀察3月(三療程)痛經基本消除。
【按】徐老認為寒濕凝滯型痛經多因寒濕之邪重濁凝滯,客于沖任、胞中,與經血相搏結,而致經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根據"實則決之,寒則溫之"原則,采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之法治療,選用溫胞飲。使用本方辨證要點:①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②疼痛較劇烈,按之不舒;③伴畏寒肢冷等陽氣不足表現;④舌黯、苔白、脈沉緊。
《內經》日:"先寒而后生它病者,治其本。"徐老驗方溫胞飲可標本兼治,對于本型,徐老善用莪術與白芥子相配伍,認為病程久者,瘀血積滯一時難以消除,而白芥子善搜頑痰、積瘀,配合使用,該方活血化瘀,搜剔之力更強。
虛寒痛經多溫養,可用溫經八珍湯。
溫經八珍湯。
組成:黨參10g 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 當歸10g川芎5g熟地10g白芍10g仙茅5g仙靈脾5g卒骨脂10g肉桂39。
功用:溫經養血,調經止痛。
主治:由陽虛內寒所致經行小腹冷痛,喜溫喜按,苔白潤、脈沉。
方解:本方以八珍湯加仙茅、仙靈脾、補骨脂、肉桂而成,方中八珍湯益氣養血,其中參、草益氣。苓、術以和之,使補而不壅;地、芍養血,歸、芎以行之,使滋而不膩;仙茅、仙靈脾均歸腎經,溫補腎陽,仙茅補腎陽并能助脾胃運化,仙靈脾補腎陽并能祛風強骨;補骨脂性大溫,補腎陽暖脾胃,使脾胃健運,氣血充足,腎陽得充,胞脈得榮;肉桂辛甘大熱,有溫補腎陽,溫中逐寒,宣導血脈之功,其性渾厚凝降,偏暖下焦,引火歸元,在調氣理血中加入肉桂,相得益彰,溫補以助養血,溫通以助經行,使氣血充,內寒除,血脈通,痛經除。全方共奏溫經養血,調經止痛之效。徐老善用八珍湯化裁,根據病情或用補腎八珍,或用養血八珍,變化多端,頗有良效。
案例:
例一:陸某,女,28歲,教師,未婚。初診時間:1976年11月2日。
經行腹冷痛3年。
患者月經周期慣后,忐天,經量偏少,色黯淡,因經期受寒出現腹冷痛,末次月經:10月1日。月經第2天小腹冷痛,喜溫喜按,腰酸膝軟,夜尿頻多,面色少華,舌苔薄白,脈沉細,證屬陽虛內寒,沖任失煦。治宜溫經暖宮,散寒止痛,處方擬溫經八珍湯。
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川芎5g,熟地10g,白芍10g,仙茅5g,仙靈脾5g,補骨脂10g,肉桂39,5劑。
二診:1976年12月4日。
上次月經11月4 日,經前開始服上方后,經末腹痛已減,今日月經來潮,血量略增,無血塊,經來亦爽,腹痛不顯乃守前方加香附5劑。
三診:1976年元月4日。
服二診方后,小腹已溫暖,腰酸明顯減輕,末次月經元月3日來潮,自服上方后,腹痛已基本消失,病已大好,原方再調理2月而愈。
例二:張某,女,26歲,工人,已婚。初診時間:1977年12月20日。
經行腹痛2年。
平時月經錯后,經行小腹墜痛,牽連腰背,服去痛片雖有小效,停藥則發,末次月經:12月18日,現值經期,量多色淡,有小血塊,腹痛陣作,喜得溫按,心慌氣短,頭昏乏力,夜寐不安,舌淡,苔薄脈沉緩,證屬沖任虛寒,不榮而痛,治宜溫經養血,調經止痛。擬溫經八珍湯加合歡。
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川芎5g,熟地10g,白芍1.0.g,仙茅5g,仙靈脾5g,補骨脂10g,肉桂39,合歡10g,5帖。經期服。
二診:1977年1月25日。
服上方后,痛經略減,仍心悸氣短,夜寐不安,末次月經1月24日來潮,再服溫經八珍湯5劑,經后服歸脾丸15天。
三診:1977年2月22日。
今日月經如期而至,為29天一行,色淡,量中,微感乏力,腹痛未作,但覺墜脹,脈較前有力,舌苔薄白,仍宗原方5劑,經后服歸脾丸5天,調理2月而愈。
例三:陳某,女,30歲,干部,已婚。初診時間:1970年2月6日。
患者四年來,每逢經行則小腹冷痛,熱水袋外敷稍減,經量少,色黯紅,伴血塊,曾服活血化瘀中藥,效果不顯。平時手足欠溫,經期腰酸,舌苔白,脈沉緊,證屬虛寒內生,不榮而痛,治擬溫經散寒,養血止痛。處方用溫經八珍湯。
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當歸10g,川芎5g,熟地10g,白芍10g,仙茅5g,仙靈脾5g,補骨脂10g,肉桂39,5劑。
二診:1970年2月16日。
服藥后小腹冷痛稍減,仍四肢不溫,囑下次經行第一天服原方,將仙茅、仙靈脾改為10g,繼服二月。
三診:1970年4月25日。
隨訪痛經緩解,基本不痛,因結婚2年,同居未孕,故囑服孕育丹。
【按】徐老認為:寒凝胞中,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或過食生冷;或久居濕地;或陽虛內寒,致使經水運行凝滯不暢,臨證有虛有實,以實證為多。本型為虛證,因腎陽虛弱、虛寒內生,沖任胞宮失煦,故經行小腹冷痛,經量少,色黯淡。因腎陽不足,往往伴腰腿酸軟,治療選用溫經八珍湯,使用本方辨證要點:①多痛在經期或經后,以冷痛為主,得熱痛減;②疼痛綿綿,喜按;③伴有腰腿酸軟,小便清長;④苔白潤,脈沉。溫經八珍湯中,八珍湯益氣養血,使氣血運行如常,對于陽虛內寒之痛經,徐老喜在八珍湯中加肉桂,溫補以助養血,溫通以助經行,二藥配合使用,更助溫陽之力,使寒除脈通,痛經自消。例二夜寐不安明顯.加用合歡養心安神,治療經行不寐,有良效。
內異方治內異癥,專病專方氣血行
子宮內膜異位癥方
組成:當歸15g丹皮15g 白芍15g黃芩10g山梔子10g白芥子10g香附10g郁金10g紅花10g莪術10g三棱10g玄胡10g川楝子10g制沒藥10g八月札10g徐長卿10g
功用:理氣行滯,化瘀消癌。
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的痛經,進行性加重。
方解:方中當歸、白芍養血和血,緩急止痛;丹皮、山梔、黃芩清熱涼血,化瘀止痛;香附理氣解郁,調經止痛與歸芍合用助補血,與三棱、莪術相配則消磨積塊,與郁金同用更助理氣破血之效;玄胡、八月札、川楝子均歸肝經,理氣止痛之力較強,玄胡可除瘕瘕,生用活血效力大;紅花、制沒藥活血散瘀,通滯定痛;三棱、莪術合用,可散一切血瘀氣結,莪術行氣破面,散瘀消積之功優于三棱,三棱軟堅散結,消除老塊堅積之力優于莪術,須用于實證,對有異位結節者有良效;白芥子通絡止痛,反佐川楝子之寒性;徐長卿祛風止痛,與當歸相配可祛血瘀,與香附相配,可行氣滯。全方合用,共呈理氣行滯,化瘀消癔之功。痛甚加生蒲黃,經量多加紅蚤休。
案例:
例一:孫某,女,39歲,干部,已婚。初診時間:1978年6月10 日。
痛經2年,進行性加重。
患者月經周期規則,6年前出現經行腹痛,漸加劇,經行第1~2天痛劇難忍,于3年前在上海某醫院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經手術治療后,痛經本已緩解。但近2年來經汛前一天即開始劇烈腹痛,經前半月覺乳房脹痛,煩躁易怒。經來量多色紫,挾有血塊,既往曾服中藥(具體不詳)效果不顯,面色潮紅,口干便結。末次月經:5月20日。脈弦數,舌質暗紅,苔薄。辨證為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治當理氣行滯,活血消瘴,處方擬用異位方加桃仁。當歸10g,丹皮10g,白芍15g,黃芩10g,山梔子10g,白芥子10g,香附10g,郁金10g,紅花10g,莪術10g,三棱10g,玄胡10g,川楝子10g,制沒藥10g,八月札10g,徐長卿10g,桃仁10g。15劑,囑經前一周開始服,連服15劑。
二診: 1978年7月2日。
服上方后,末次月經6月19日,諸癥明顯好轉,上方改為經前3天開始服,每次服10劑,共治三個月經周期。三診:1978年10月28日。
痛經基本消失,經量正常,后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例二:黃某,女,35歲,教師,已婚。初診時間:1975年7月1日。
經行腹痛3年余,漸加重。
患者3年前自然流產+清宮術,術后繼發痛經,進行性加重,至今未孕。2月前在外院做腹腔鏡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月經量中,有紫血塊,經期下腹劇痛,伴惡心欲吐,痛有定處,持續5~6天,逐漸緩解,每月經前二天即開始腹痛,至月經將凈方消失,嚴重影響生活。末次月經6月20日。西醫婦檢:宮頸輕糜;宮體后位,子宮后壁峽部有數個黃豆大結節,觸痛;附件右側片狀增厚、壓痛(±),左(一)。脈沉弦,舌暗有瘀點,苔薄,為氣滯血瘀,阻滯胞脈。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止痛。處方用異位方。
當歸15g,丹皮15g,白芍15g,黃芩10g,山梔子10g,白芥子10g,香附10g,郁金10g,紅花10g,莪術10g,三棱10g,玄胡10g,川楝子10g,制沒藥10g,八月札10g,徐長卿10g。15劑,經前一周服。
復診:1975年7月23日。
服上方后,末次月經7月18日,痛經有所減輕,持續3天緩解,效不更方,囑下次經前即服本方。
三診:1975年12月28日。
上藥每次經前三天即服7劑,連治半年(共服42劑),痛經基本消失,經量中等,血塊少。
四診:1976年3月1日。
觀察二月未見復發。因未孕,囑經后再服補腎養沖湯調理數月(熟地10g,山藥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關沙苑10g,覆盆子10g,補骨脂10g,仙茅5g,仙靈脾5g,肉蓯蓉5g,鎖陽10g,巴戟天10g),于1977年2月妊娠。例三:宋某,女,30歲,工人,已婚。初診時間:1987年5月25日。
經行腹痛4年,進行性加重。
月經史:總天,末次月經:5月12日,量中色黑有塊,經前一天小腹絞痛拒按,伴嘔吐,結婚2年余,配偶體健,精液化驗正常,同居未孕,舌質紫黯有瘀點,苔少脈沉,西醫婦檢:子宮略增大,活動受限,子宮骶骨韌帶增厚,后穹窿觸及一米粒大痛性結節,診斷性刮宮及輸卵管通液檢查,未見異常,驗子宮內膜異位抗體(+)。辨證屬氣血阻滯,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治宜理氣活血,逐瘀行滯,處方用異位專方。
當歸15g,丹皮15g,白芍15g,黃芩10g,山梔子10g,白芥子10g,香附10g,郁金10g,紅花10g,莪術10g,三棱10g,玄胡10g,川楝子10g,制沒藥10g,札10g,徐長卿10g。10劑。經前一天開始服。
復診:1987年6月20日。
服上方后月經于6月10日來潮,痛經減輕,舌質瘀點
漸化,囑按上法再服2月觀察。三診1987年9月24日。因停經44天,惡心不適來診,訴經行腹痛基本消失,
查尿HCG(+)。囑禁房事,免勞累。
【按】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病,其主要癥狀是痛經,進行性加重。一般辨證痛在經前屬實,痛在經后屬虛,經前痛因經血排出不暢,不通則痛;經血排出后,瘀滯得消,痛勢應緩,但子宮內膜異位癥多不能按此規律辨證,因宿瘀內停,經血雖行,仍疼痛不減,且子宮內膜異位癥出現的痛經,一般程度較甚,劇痛難忍,故徐老認為本病辨證以痛的程度為主,痛甚為實,虛證少見,臨床從實論治,用異位專方治療療效明顯。使用本方辨證要點:①多痛在經前、經期,以刺痛絞痛為主;②疼痛劇烈難忍,按之不舒;③經血紫黯,有血塊;④伴乳脹、易怒,多痛有定處;⑤舌黯紅,有瘀點、苔薄、脈弦。方中選用大量行氣之品,因行氣藥多偏溫,故配合丹皮、云苓、山梔清熱涼血,方中三棱、莪術消瘕止痛,可使異位結節消散。據現代研究香附、玄胡均有確切鎮痛作用。本方止痛效果明顯,使患者有信心堅持治療。但有些患者臨床癥狀以瘀熱內阻為特征:也應辨證清楚,可用宣郁通經湯加減治療。
【小結】
痛經為婦科常見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主要病醫為各種因素導致氣血阻滯,運行不暢。本病雖分多種證型.但臨證以氣滯血瘀及瘀熱內阻兩型多見。前者常選用痛紹散,后者可選宣郁通經湯合金鈴子散。
在辨證方面,徐老認為痛經的辨證要點主要從痛的程度來衡量,一般疼痛不甚,雖影響工作和學習,但也能堅持能屬輕型;不能堅持工作和學習,須臥床休息,甚至嘔噦暈廚的屬重度。輕度屬虛證,重度屬實證,故痛的程度是辨虛實的關鍵。徐老還認為傳統的"喜按屬虛,拒按屬實"的辨證方法,不能適用于痛經的辨證,絕大多數的痛經都喜溫喜按,但痛經多屬于實證。用通調氣血為主治療,收到良好效果。從痛的程度辨虛實,是符合臨床實際的。
在治療方面,不僅重視辨證的分型,掌握醫治時機也很重要,大多數痛經患者都在月經來潮的1~3小時開始下腹劇痛,因此給藥時間應該在疼痛之前,"以迎而奪之",否則影響療效,故主張在月經潮前一天開始服藥,每日1劑,每次經期服藥3~7劑,一般本月服藥,隔月有效,但連服1療程(3個月)應庶能鞏固療效。
(陸耘)
8.閉 經
女子年逾18周歲月經尚未初潮,或月經來潮后又中斷達6個月122上者,稱為閉經。閉經是婦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輕者影響健康,重者影響生育。徐老對本病甚為重視,其診斷治療經驗頗具特色。根據他多年的臨床實踐,將本病分為陰虛內熱、氣血虛弱、痰濕互郁、腎氣不盛及氣滯血瘀等五個主要類型,代表方分別為清經散、十全大補湯、桃紅四物二陳湯、補腎養沖湯及通經散。
陰虛內熱血海涸,滋陰清熱清經著
清經散(方見月經先期)
案例:
例一:葉某,女,30歲,已婚,教師。初診日期:1973年8月24日。
閉經8個月。既往月經:16氣≯天,量中,色紫紅。近3年來月經周期退后,2~3月一潮,經量亦逐漸減少,現有8個月未行。一年前曾在某醫院診刮病檢及輸卵管碘油.造影確診為結核性盆腔炎,經用雷米封等抗癆藥物和宮腔注射鏈霉素治療,效果不顯。診時癥見:下腹及腰骶部疼痛、脹墜,頭暈心悸,潮熱盜汗,顴紅,手足心熱,疲倦乏力,納少眠差,舌紅少苔,脈細數。此為肝腎陰虛,水虧火熾。治法:滋陰清熱。方用清經散加減。
當歸10g,白芍10g,丹皮10g,青蒿10g,沙參10g,麥冬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玉竹10g,黃精10g,生地10g,甘草5g,冬蟲夏草10g。5劑。
復診:1973年9月10日。
服藥后月經于1973年9月5日來潮,量少,色紫紅無塊,2天凈。舌脈同前,藥既應病,守方續進。
三診:1973年10月28日。
月經于10月10日來潮,量仍少,2天凈,繼以清經散加冬蟲夏草隨癥化裁,又服38劑,月經基本正常,周期40天左右,經量偏少,行經3天凈。停藥后觀察年余,未見復發。
例二:
張某,女,21歲,營業員,未婚。初診日期:1981年11月23151。
閉經1年余。月經16歲初潮,開始月經頻至,常15~20天行經1次,經治療后月經基本正常。近2年來月經紊亂,開始經期后退,40天左右1行,后月經稀發,3~4個月行經1次,經量亦漸減少。現停經1年多,伴有頭暈目眩,腰酸,乏力,長期低熱,手足心發熱,心煩少寐。西醫診斷為閉經(原因待查),用人工周期治療,效果不顯而要求用中藥治療。苔少舌紅,脈細弦。此為陰虛內熱。治法:滋陰清熱,養血調經。方用清經散加減。
當歸10g,白芍10g,生地10g,丹皮10g,地骨皮10g,青蒿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炙鱉甲15g,麥冬10g,沙參10g,玉竹10g,黃精10g,炙甘草5g。
復診:1982年12月6日。
藥后低熱、手足心發熱已退,心煩、少寐、頭暈等癥好轉,月經仍未來潮,脈細。再以前法滋陰養血補腎,用清經散加阿膠129。囑連服30劑。
三診:1982年元月23日。
守方服35劑時月經來潮,經量偏少,色鮮紅,行經3天凈,經期僅有腰酸,頭眩。囑上方與杞菊地黃丸交替使用,以資鞏固。1年后隨訪,月經恢復正常。
【按】陰虛內熱型閉經原因常為失血,或久患宿疾耗血傷陰所致。陰血不足,沖任精血無源,不能化生月經,輕則月經稀發,甚則閉經,津虛血少,陰不守陽。故臨床除有閉經癥狀外,尚有潮熱心煩,口干咽燥,心悸失眠,頭暈腰酸,舌紅少苔等癥。徐老治療本癥,多采用其經驗方清經散化裁,滋陰養血、增液生津以養無本之源。例一西醫診斷為結核性盆腔炎,故方中加冬蟲夏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冬蟲夏草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例二長期低熱,陰虛明顯,因而方中加炙鱉甲育陰潛陽,配合諸藥,共奏滋陰養血、清熱退蒸之效。
氣血虛弱血海虧,加昧十全用之宜
加昧十全大補湯
組成:黨參10g 白術10g茯苓10g當歸10g 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甘草5g黃芪10g 肉桂39香附10g茺蔚子10g
功用:氣血雙補。
主治:氣血兩虧,沖任失養以致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月經量少,閉經等癥。
方解:方由四君子湯和四物湯兩方相結合加黃芪、肉桂、香附、茺蔚子組成。方中黃芪配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四物湯養血;肉桂溫陽和營;香附、茺蔚子理氣和血。全方補氣生血養營,以益生發之氣,精充血足,任通沖盛,則經行如常。
案例:
例一:周某,女,24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83年10月8日。
既往經期常向后推遲,經量偏少,色淡。半年前藥物流產1胎后,月經至今未潮。刻下癥見:面色萎黃,頭暈心悸,神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實,白帶多。舌淡,苔白薄,脈細軟。此為氣血虧虛,血海空竭。治法:益氣健脾,養血調經。方用加味十全大補湯加減。
黨參10g,焦自術10g,茯苓10g,山藥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黃芪10g,肉桂39,雞內金10g,粉草5g。14劑。
復診:1983年11月25日。
前方連服14劑,食欲增進,大便正常,少腹時有隱痛墜脹感,治守前法,佐以活血通經。處方:黨參10g,焦白術1瞻,茯苓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g,肉桂39,山楂15g,香附10g,茺蔚子10g。7劑。
三診:1983年12月19 日。
服藥7劑時,月經來潮,經量中等,色紅,行經5天凈,腹無痛感囑繼續服用前方,調治三個月后月經基本按月來潮。
例二:徐某,女,29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90年6月27日。
閉經2年。15歲月經初潮,周期與茅天,經量中等。自述2年前到浙江打工,月經突然閉而不行至今,用黃體酮催經月經亦不來潮,曾用西藥周期療法,停藥后復發如故,就診時癥見:面色萎黃,頭暈乏力,怕冷,納少,夜寐夢多,白帶少,結婚3年,一直未孕。性激素檢查:雌、孕激素偏低,"B"超提示:子宮偏小。苔薄白,舌淡,脈沉細。此為氣血不足,脾腎兩虛。治法:益氣縫脾、補腎凋經。方用加味十全大補湯加減。
當歸10g,白芍10g,川芎9g,熟地10g,黨參10g,焦自術10g,茯苓10g,黃芪15g,肉桂39,菟絲子10g,仙靈脾10g,茺蔚子10g,炙甘草5g。
服藥25劑時月經于7月20日來潮,經量中等,色淡紅,舌淡紅,脈弦。仍守原法,更進一籌。處方:當歸10g,白芍10g,熟地10g,黨參10g,黃芪10g,焦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5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仙靈脾10g,仙茅10g,山楂15g。20劑。
三診:1990年11月12日。
按上方服20劑后,月經按時來潮3次,頭暈乏力、怕冷等癥基本消失,囑常服歸脾丸,鞏固療效。
3后因停經40天再次就診,查尿妊娠試驗陽性,后足月分娩一男嬰。
【按】氣血虛弱型閉經,多闋脾虛失運,化源不足;或久患慢性病,氣血耗損;或因墮胎、多產等失血傷精,以致P血海空虛,無血可下。《景岳全書》云:"經血為水谷之精氣,調和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人于脈也,凡其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以灌溉一身,"可見,無論何種原因導致氣血不足,抓住調理脾胃這法則是治療的關鍵。蓋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例一,閉經由流產引起,臨證所見,顯系脾虛失運,氣血兩虧,故用十全大補益氣健脾,養血和營,加雞內金醒脾健胃,因藥證合拍,藥后經水得轉,獲效顯然c例二.證系氣血不足,脾腎兩虛,《傅青主女科》云:"脾為后天.腎為先天,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后天之氣不能生"。故用十全大補同時加菟絲子、枸杞子、仙靈脾、仙茅等溫補腎陽而愈。
痰濕互郁阻沖任,桃紅四物湯二陳
桃紅四物二陳湯
組成: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地10g制半夏10g茯苓10g陳皮10g甘草5g功用:活血調經,燥濕化痰。
主治:痰濕瘀阻胞宮而引起的閉經、不孕等癥。
方解:方以四物湯合二陳湯加桃仁、紅花而成。肥胖婦女,軀脂滿溢,脂痰相結,壅塞胞宮,占住血海,沖任阻塞不通,故徐老以二陳湯健脾燥濕化痰;桃紅四物湯養血活血通經。若痰濕重者加蒼術、南星;腹脹痛者加枳殼、香附、玄胡;白帶多者加車前子、薏仁、樗白皮;腎虛者加菟絲子、川斷。
案例:
例一:黃某,女,31歲,干部,已婚。初診日期:1988年4月25日。
月經稀發,經量漸少,以至漸漸閉經6個月,形體肥胖,胸悶,少腹脹滿,帶下量多,色白質稠。苔白滑,脈沉弦。此為痰濕內阻,氣血阻滯。治法:祛痰除濕,行氣活血通經。方用桃紅四物二陳湯加減。
法半夏10g,茯苓10g,陳皮10g,蒼術10g,香附10g,枳殼10g,樗白皮10g,車前子10g,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5g,甘草5g。10劑。
復診:1988年5月15日。
上方服后,胸悶好轉,白帶不多,但少腹仍感脹滿,時有隱痛,腰酸,苔薄白,脈沉弦。原方去樗白皮、車前子、蒼術;加澤蘭10g,丹參10g,山楂15g。活血調經,因勢利導。12劑。
三診:1988年5月30日。
服藥11劑時,月經來潮,量偏少,色紅,經期感到神疲乏力,腰酸。脈沉弦。經后宜補,以益氣健脾為主,養血調經為輔,佐以補腎。方用補腎八珍湯加減:黨參10g,白術10g,蒼術10g,茯苓10g,陳皮10g,法半夏10g,山藥10g,菟絲子10g,當歸10g,川芎5g,益母草129,川斷10g,仙靈脾10g。
上述諸藥為基本方,調治3個月,月經基本恢復正常。例二:宋某,女,21歲,護士,未婚。初診日期:1982年5月26日。
14歲月經初潮,周期先后不定,經量偏多。兩年前在一次行經時冒雨涉水,隨即高燒3天,之后月經1年只來潮2次,量少,曾采用西藥周期治療,停藥后即閉止。診時癥見:閉經已7個月,形體較胖,面肢浮腫,胸悶脘脹,納食欠佳,腰酸膝軟,大便時溏,白帶多,質稀。苔白薄,舌胖嫩,脈沉細。此為脾腎兩虛,痰濕內阻。治法:溫腎健脾,化痰通經。方用桃紅四物二陳湯去熟地、桃仁,加仙靈脾、制香附。
茯苓15g,法半夏10g,陳皮6g,香附10g,紅花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仙靈脾10g,甘草5g。20劑。
復診:1982年6月20日。
藥后納食轉旺,浮腫消退,大便正常,白帶不多,仍感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脈細弦。仍守溫腎健脾佐以和血調經:上方加益母草129,桂枝5g,宣通沖任。20劑。
三診:1982年7月20日。
守方服20劑,月經來潮,經期少腹脹痛,經量中等,色紫黯,5天凈。繼以補腎健脾為主,原方去桂枝、紅花、益母草,加黨參10g,15劑。
自此治療后,月經已能正常來潮。
【按】痰不僅能引起內外科各種疾病,而且也能導致許多婦科病變,其中閉經與痰邪關系十分密切,如《萬氏婦人科》指出"婦人女子,閉經不行,其候有三......一則軀肢迫寒,痰涎壅滯,而經不行者,法當行氣導痰,使經得行"。《女科切要》亦云:"肥人經閉必是濕痰與脂膜壅塞之故。"月經能正常來潮,最基本條件是血海滿溢,沖任二脈通調。若痰多濕盛,痰濕聚于胞宮,沖任阻滯,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肥胖、胸悶脘脹、浮腫、帶多、閉經等一組復雜癥候群。徐老認為治療本癥應從祛痰健脾燥濕人手,但臨床上純屬痰阻者較少,多與血瘀并見,亦有合并腎虛、氣滯,故將二陳湯與桃紅四物湯合用,以二陳湯健脾燥濕祛痰治其本,用桃紅四物活血化瘀暢其流,務使任脈通暢。胞宮通暢后,旋以健脾補腎法調理,一般多能達到治愈目的。
虛寒閉經溫為善,可用補腎養沖湯
補腎養沖湯
組成:熟地10g山藥10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覆盆子10g關沙苑10g仙茅5g仙靈脾5g補骨脂5g肉蓯蓉10g巴戟天10g鎖陽10g茺蔚子10g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腎陽不足,子宮虛寒引起的閉經、不孕等癥。
方解:本方專為胞宮虛寒而設,徐老將關沙苑、仙茅、仙靈脾、補骨脂、肉蓯蓉、巴戟天、鎖陽等諸多溫腎壯陽藥集于一方,補腎興陽,力驅陰寒;以熟地、山藥、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填補腎精,以資化育之源,即"扶陽以配陰"之意;茺蔚子意在靜中求動,活血調經。若腎陽虛甚者加鹿角膠;兼有氣虛者加黃芪、黨參。
案例:
例一:方某,女,22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81年3月10日。
月經16歲初潮,以后每年只行2~3次,量少,色淡。婦科檢查:子宮偏小,曾用西藥作人工周期治療6個月,效果不顯,現月經7個月未潮,轉求中醫治療。癥見面色觥白,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腰酸帶頻。苔薄白,脈沉細。此為先天不足,腎陽虧虛。治法:補腎填精。方用補腎養沖湯加減:
菟絲子10g,熟地10g,山藥10g,枸杞子10g,關沙苑10g,仙茅10g,仙靈脾10g,補骨脂10g,肉蓯蓉10g,巴戟天10g,黃芪15g,白術10g。20劑。
復診:1981年4月5日。
按方連服20劑,自覺精神好轉,納食覺香,白帶已不多。守原方加黨參10g再進30劑。
三診:1981年5月6日。
服藥30劑后,諸癥明顯好轉,時有腰酸腹脹,脈沉細有力,似有行經之兆,前方加行氣活血之品,以促月經來潮。處方:當歸10g,川芎6g,仙茅10g,仙靈脾10g,關沙苑10g,菟絲子10g,肉蓯蓉10g,巴戟天10g,黃芪10g,香附10g,澤蘭10g,茺蔚子10g。8劑。
四診:1981年5月19日,
藥進8劑時月經來潮,量少,色紫紅,3天凈。后按補腎養沖湯隨證加減,調治8個月,諸癥消失,經事如常。
例二:范某,女,28歲,農民,已婚。初診日期:1978年10月5日。
2年前足月分娩1胎,產時大出血休克,因農村醫療條件限制,未能輸血,之后身體逐漸消瘦,頭昏乏力,畏寒腰酸,性欲減退等。2年來月經只來潮1次,量少,2天凈。婦科檢查:外陰發育正常、子宮偏小,附件:(一)。陰道細胞學檢查:雌激素水平輕度低落。西醫診斷:席漢氏綜合征。建議用中藥治療。診時舌質淡,脈沉細。此為腎陽不足,精血虧損。治法:溫補腎陽,養血益精。方用補腎養沖湯加減。
熟地10g,當歸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覆盆子10g,關沙苑10g,肉蓯蓉10g,巴戟天10g,仙靈脾10g,仙茅10g,黨參15g,紫河車15g。10劑。
復診:1978年10月17日。
服藥10劑,自覺精神好轉,脈癥同前,原方加鹿角膠10g(另烊化沖服)。囑連服一月。
三診:1978年11月27日。
上方服3劑時,體力增強,面露紅色,陰道分泌物增加,脈沉細有力,藥既建功,守方續進30劑。
四診:1978年12月29日。
再服上方30劑,納食健旺,自覺癥狀明顯好轉,續用原方去覆盆子、關沙苑,加茺蔚子10g,澤蘭10g。25劑。五診:1979年2月6日。
藥進23劑時,月經來潮,行經3天凈,色黯紅。以后一直按原方隨癥加減治療半年,月經漸至正常。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以上揭示,婦女天癸的發生,沖任的通盛,皆以腎氣的盛衰為前題,腎氣不足,天癸難至,地道也失于通調。徐老治療腎陽不足,子宮虛寒型閉經亦以此為依據,且制方遣藥力戒辛燥,以防補陽而耗陰精,對于肉桂、附片剛燥之屬,用之恒慎,習用仙茅、仙靈脾、肉蓯蓉、鎖陽、巴戟天等藥,這類藥物溫而不燥,配以菟絲予、枸杞子、關沙苑等辛潤之品,既可助陽,又可益陰,諸藥合用,陰陽俱顧,這是徐老補腎用藥特點之一。對于腎陽不足這類患者,徐老指出,一般病程長,恢復慢,因此治療時不能操之過急,只要辨證無誤,應該堅持守法守方。如《景岳全書》謂:"但使雪消而春水自來,血盈則經脈自至,源泉混混,又孰有能阻之者奈何。"可見,只要通過治療,腎氣旺盛,精充血足,沖任得養,月經自然按時而下。晦癥應用補腎養沖湯時,若氣虛明顯者加黃芪、白術;兼有血虛者加當歸、制首烏。服藥過程中,如癥狀基本消失,或少腹出現隱隱墜脹痛感時,方中應加丹參、香附、桃仁、益母草行氣活血通經藥,以促經血下行。
子宮發育不良患者,臨床多見腎陽虛證候,亦有臨床毫無癥狀者,徐老皆以補腎養沖湯加丹參、紅花等藥治療,活血藥有加強血液循環,促進子宮發育作用,效果亦較為滿意。
氣滯血瘀通經散逐瘀通經經閉痊
通經散
組成:當歸10g赤芍10g川芎5g紅花10g桃仁10g炮山甲10g烏藥10g劉寄奴10g川牛膝10g 肉桂39三棱10g莪術10g丹參12g
功用:理氣活血,逐瘀通經。
主治:因氣滯血瘀所致月經后期量少閉經等癥。
方解:本方由桃紅四物湯加減而成,專治氣滯血瘀所致閉經,及瘀血積聚而成癩瘕等證,方中桃仁、紅花、丹參、川芎、當歸、赤芍活血通經;劉寄奴、三棱、莪術、穿山甲、川牛膝破血祛瘀消癔散結;烏藥調氣疏肝;肉桂溫經檄寒活血。以上諸藥共呈活血祛瘀、調經的功效。有熱象去肉桂加丹皮,久瘀加地鱉蟲。
案例:
例一:陶某,30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71年1月25 日。
一胎流產后,月經稀發漸閉而不行8個月,下腹隱痛。腰膝酸楚,胸肋滿悶,口干不欲飲。舌質淡紅尖有瘀點,脈象弦數。此為氣滯血結,胞脈瘀阻,運行不暢。治法:活血化瘀,通經散結。方用通經散。
當歸10g,赤芍10g,川芎5g,紅花10g,桃仁10g,炮山甲10g,烏藥10g,劉寄奴10g,川牛膝10g,肉桂39,三棱10g,莪術10g,丹參129。5劑。
復診:1971年2月15日。
藥后癥狀減輕,刻下頭暈心悸,腰酸,下腹隱痛。仍宗活血化瘀法。處方:原方去肉桂加丹皮10g,樗白皮10g。20劑。
三診:1971年3月1513。
上方連服20劑,月經來潮,經量中等,色紫黯有塊,下腹隱痛,腰膝酸楚,效不更方。
本例共服通經散方45劑,月經漸趨正常,停藥半年懷孕,后足月分娩1男嬰。
例二:耿某,20歲,學生,未婚。初診日期:1976年3月25日。
月經14歲來潮,月經常后期,量少,現閉經8月余。曾注射黃體酮5支,并服歸脾湯、人參養榮湯、六味地黃湯等方藥80余劑,月經仍未來潮。診時癥見:頭暈心悸,形體瘦長,面色萎黃有痤瘡。舌質淡紅有瘀點,脈沉緩。此為瘀血阻滯,新血不生。治法:活血化瘀,通經散結。方用通經散加減。
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赤芍10g,生地10g,芎5g,丹參10g,烏藥10g,柏子仁10g,三棱10g,莪術10g,益母草10g,肉桂5g,山楂15g。
復診:1976年7月3日。
患者母親對活血通經藥物有顧慮,不敢服用,改用西藥人工周期療法,因口服乙蔗酚胃腸道反應重而被迫停藥,繼服當歸浸膏片、維生素E丸3個月余無效,復來求治。診脈審證,仍屬瘀血阻滯,給予通經散方,囑每周服藥5劑。
三診:1976年8月18日。
上方服30劑,納食轉旺,面部痤瘡消失,全身癥狀亦有改善,體重增加1.5g。仍守原方繼服。
患者共服通經散60劑,月經來潮,量少,色紫紅,有塊,5天凈。停藥觀察,隨訪1年,月經基本正常。
例三:徐某,35歲,工人,已婚。初診日期:1976年8月13日。
人工流產后停經8個月。1975年12月人工流產,術后月經至今未潮。婦檢:宮頸輕糜,宮體正常大小,質中等;附件(一)。曾用乙蔗酚加黃體酮人工周期治療,因服乙蓑酚反應重,因而求治于中醫。診時癥見:頭暈心悸,下腹隱痛,腰酸楚。舌質淡紅,舌尖有紫點,脈弦數。此為瘀血內停,胞脈受阻。治法:活血化瘀通經。方用通經散加減。
桃仁1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5g,三棱10g,莪術10g,丹參10g,炮山甲10g,烏藥10g,川牛膝129,肉桂39,益母草10g,香附10g,紅花10g。15劑。
復診:1976年9月8日。
上方連服15劑,月經于9月7日來潮,量少,色紫紅有塊,下腹脹痛。舌質淡紅夾有紫點,脈象沉弦。仍宗原法。處方:上方去香附、益母草,加雞血藤15g,5劑。
三診:1976年9月14日。
經后無明顯不適,脈象沉緩,舌質淡紅,苔薄白。經后宜補,予以養血調經。處方:烏雞白鳳丸,每次1丸,每日2次。
隨后采取經期服通經散5劑,平時用烏雞白鳳丸,調治2月,月經漸趨正常。
【按】關于活血通經法在婦科臨床上的應用,徐老的經驗是:臨證時凡見月經數月不行者,伴少腹脹痛,或脈象沉弦,或舌邊尖有瘀點,多采用活血化瘀為主,佐以調氣散寒。方用自擬通經散,療效顯著。該方治療輸卵管阻塞不孕癥,也有一定療效。徐老還認為,一般說來活血化瘀藥物,沒有副作用及絕對禁忌癥。如有一例閉經不孕患者,在2個月內共服通經散60劑,其中三棱、莪術總量各達6009,未發現副作用,而且療效較好。
【小結】
以上案例反映了徐老治療閉經的經驗。其特點可概括為兩個方面:①歷代醫家大多認為閉經屬虛多實少。徐老不拘古說,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變異、生活習慣的改變,閉經的病因也發生變化,尤其計劃生育工作廣泛開展,婦女早產、多產率的降低,婦科手術增多,而帶來的多種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