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強制清算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對破產申請書面審查進行了原則性規定,但實踐中卻屢遇困境。因此部分法院對破產申請受理審查模式進行了探索,聽證是主要的方式之一。本文作者在總結各地做法的基礎上,從審查啟動聽證的情形,聽證程序參與主體,聽證前的準備和聽證召開程序這四方面對聽證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建立更加高效有序的審查機制,調動債權人參與破產程序的積極性,增加破產立案的透明度。
作者簡介
張時春,男,漢族,1978年3月生,法學碩士,四川省德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清算和破產庭審判員,全省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個人。
破產立案聽證程序操作問題淺析
德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清算和破產庭 張時春
實踐中,各地法院在破產申請立案審查過程中已廣泛建立聽證制度,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破產法并無以破產聽證方式進行破產申請審查的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強制清算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強清紀要”)規定了召開聽證會進行申請審查的制度。聽證制度是正當程序的核心內容,在法院審查過程中,簡單地采用書面審查方式會導致當事人程序參與性不足,當事人既無從對有關證據進行質證爭辯,也無法知曉人民法院對錯綜復雜甚至相互矛盾的證據的認識過程與邏輯理由。由人民法院組織召開聽證會,就當事人所提各項證明材料進行質證,全面審查破產申請,重點解決破產申請合法性和可行性問題,建立一種公開、高效、有序的審查機制,這正是破產申請審查階段引入聽證制度的意義所在。該制度實施,還能有效調動債權人參與破產程序的積極性,增加破產立案透明度,一定程度上避免惡意破產、破產逃債等現象的發生。
啟動聽證程序的必要性是什么?筆者關注了各地啟動聽證程序的情形和事由,并對破產申請審查聽證程序的價值和功能進行了深度剖析。深圳中院將申請類型設置為“應當”啟動聽證調查的情形,范圍非常廣泛,聽證調查已然成為申請審查的原則。即“債權人對債務人提出的破產清算、重整申請,但債務人下落不明的除外;債務人提出的重整申請;本院受理債權人提出的破產申請后,宣告債務人破產前,出資額占債務人注冊資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資人提出的對債務人重整申請;在全國、全省及本轄區范圍內有重大影響企業提出的破產申請;其他需要聽證調查的破產申請”。南京中院也要求破產申請實質審查一般應召開聽證會。
與此不同,天津南開區法院啟動聽證只涉及“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同時存在“在債務人接到人民法院通知七日內不提出異議,或者書面明確表示實施破產清算、和解、重整的”的情形,法院應在審查相應證據的基礎上,十五日內召開已知債權人和企業職工代表參加聽證會。北京高院規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前又有其他申請人提出不同類型的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召開聽證會,組織各申請人協商確定具體的破產程序。”
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講,聽證程序兼聽兩造,有助于審核認定證據和調查破產受理要件事實是否成立。與書面審查相比,聽證審查具有更強的事實調查功能,因此,若當事人之間存在事實爭議,法官可以酌情啟動聽證調查[1]。南開區法院設置聽證的目的側重于防范申請人與債務人惡意串通違規進入破產程序,防止損害其他債權人及利害關系人利益。北京高院召集聽證主要目的為協商解決申請人之間破產申請類型的爭議,側重發揮聽證程序的溝通協商功能。但兩者均應包含法官因事實爭議而酌情啟動聽證調查的情形。
各地規定聽證程序參與主體比較一致。一般并不局限于案件當事人,即申請人和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深圳中院還規定了債務人的財務人員和職工代表及法院認為應當參加聽證的其他人員。天津南開區法院還規定要通知已知債權人參加。江蘇高院規定,法院可以邀請屬地政府、有關部門等參加聽證并聽取意見。江蘇如東法院進一步明確規定數額較大已知債權人、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專業人員和政府機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德陽中院建立企業破產識別和府院聯動機制,在立案審查階段,通過召集企業主管工商、稅務、人社等部門人員參與,為法院研判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提供相關信息。筆者認為,聽證程序參與主體絕不能限于案件當事人。因企業破產有別于普通民事糾紛,應當更多關注企業職工、其他債權人、國家稅收、社保統籌等社會公共利益。法官在聽證程序中應當廣泛聽取意見、審查相關事實證據,以判定破產啟動的合法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關聯企業申請破產的情況下,更應防范惡意串通,利用破產逃避債務、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情況發生。破產法規定,債務人申請破產應當提交財產狀況說明、債務清冊、債權清冊、有關財務會計報告、職工安置預案以及職工工資的支付和社保繳納情況。由關聯企業債權人作為申請人,則可以規避這一規定,無須提交上述資料,僅需提供破產申請書和到期債權的相關證據,而控制型關聯企業之間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債務人對申請也絕無異議。如果僅通知雙方當事人到場,聽證程序因利益相對性必然淪為“走形式”,法院將難以核實債權真實性、合法性。這時,已知其他債權人的參與尤為必要,雖不一定能提供直接證據,但也能提供相關信息和線索,便于法院較為全面調查有關事實。同時,在僅由債務人申請破產的案件中,法院如果不通知已知債權人等利害關系人到場,會造成聽證程序缺失對造而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的后果。
除此之外,聽證程序還具有信息溝通和協商功能。溫州鹿城法院審查的一個案件,通過召開聽證會,召集當事人、已知債權人參與聽證,申請人某農村合作銀行了解到其他銀行債權人想要挽救債務人,債務人也提出了切實的還款方案,申請人認為已無申請破產還債的必要性,遂決定撤回申請。同時,“立案前適用聽證,一定程度上前置債權人會議,將相關問題提前進行協商。通過其他債權人列席旁聽,債權人之間溝通協商,有利于此后債權人會議盡快達成共識。”[2]
(一)聽證啟動權
由合議庭依職權啟動聽證程序是一致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江蘇如東法院規定:在法院收到當事人的破產申請后破產案件立案前,由法院主動召集或由代表一定債權數額的債權人申請法院召集。筆者認為,請求聽證調查不僅是法院調查事實、審查受理破產案件的方式,也是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主要是其他債權人)表達意見、舉證質證的程序保障,因此應當賦予他們申請法院召集聽證的權利。一般而言,普通債權人難以獲取債務人相關財務資料。因此,相關債權人申請啟動的理由具備一定可信度的,都應當啟動聽證。
(二)聽證決定的作出
實踐中,法院決定啟動聽證程序的時間節點有兩種情形:一是立案或債務人提出答辯意見前啟動。深圳中院根據申請類型確定應當啟動聽證的情形,即屬此類。所以,破產申請審查案件(破申)立案后(五日內)即可向債務人一并送達申請書和聽證通知書。《強清紀要》規定,“人民法院決定召開聽證會的,應當于聽證會召開五日前通知申請人、被申請人,并送達相關申請材料。”亦屬此類。二是債務人提出答辯意見或異議期滿后再決定啟動。如江蘇高院明確規定:“債務人對債權人提出的破產申請提出異議,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組織債權人、債務人對破產申請是否應當受理進行聽證。”天津南開法院規定,異議期滿后,不提出異議或明確表示同意申請的,應當于十五日內召集聽證會。前一類型因應原則性啟動聽證程序的要求,后一類型則在個案審查出現爭議或存在當事人惡意串通申請破產逃廢債務時才產生聽證需求。
有些地方明確規定組織聽證程序不計入審查期限。“組織聽證程序”當然不僅是聽證會召開之期日。因此,為明確“組織聽證程序”期間的起算點,還應進一步規定法院啟動聽證程序應當作出決定。“組織聽證程序”期間應自法院作出召開聽證會決定之日起算。聽證會只是法院進行立案審查的方式,并非正式庭審,加之參與主體眾多,似不宜運用證據失權原理。故此,常出現因補充新證據等原因需要多次召開聽證會的情形。那么,如何確定“組織聽證”期間的截至期日?若多次召開聽證會的,是否需要再次作出聽證決定?筆者認為,為兼顧破產審查效率和審慎性的要求,如在召開聽證會時出現補充新證據的情形,法院應當場指定5-7日補充期限,并在期限屆滿10日內確定下次聽證會期日。如在聽證會結束后,法院再次召集聽證會的,則須另行作出決定。上次聽證會結束后至再次決定聽證期間不計入“組織聽證”期間。
(三)聽證會通知
法院決定啟動聽證后,申請人、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系法院必須通知參加聽證會的人員。從有利于破產案件立案審查的需要來看,如上所述,各地均規定了較為廣泛的可參與聽證的人員范圍,如已知債權人、債務人股東、實際控制人等利害關系人。由法院依職權酌情確定通知。在破產重整中,通知屬地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人員參與,調查債務人稅務、工商、社保等信息,對重整可行性的研判意義重大。有關人員也可向法院申請參加,法院認為符合上述范圍的,可予以準許。如果要求參與債權人人數眾多,可推選代表或要求債務人提供債權名冊,由法院根據不同類型債權人確定一定數量代表有序參與。
為保障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充分參與聽證,應當給參與者預留一定的準備調查和答辯的時間。《強清紀要》規定為5日前,有的地方規定為3日前須送達聽證通知。如果與異議通知書一并送達聽證通知或在異議期滿前送達聽證通知,還須保證債務人7天的法定異議期。因破產法對申請審查期限有明確規定,異議期滿后10日即須裁定是否受理。如果法院在異議期滿后再決定啟動聽證并通知,可能略顯緊迫。
深圳中院具體規定了聽證會程序(議程)。首先由申請人陳述申請的事實和理由,并出示相關證據;債務人有關人員針對破產申請發表意見;合議庭對債權是否成立、債務人是否具備破產原因、債務人的資產負債情況以及案件的其他相關情況進行調查;申請人、債務人發表最后意見。在申請人和被申請人陳述、舉證和辯論結束后,合議庭可依職權調查聽取其他利害關系人、相關主管部門的意見。合議庭認為必要,也可以接受或是要求他們提供相關證據資料,詢問當事人雙方對利害關系人的陳述和證據資料的意見。如果在聽證會時形成新的爭議焦點未能充分舉證和辯論,合議庭可以決定再次舉行聽證會。
在聽證會前,債務人要求不公開聽證,以排除其他利害關系人參與,理由是聽證會上會披露商業秘密。筆者認為,商業秘密是指一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且權利人已采取保密措施的經營信息和技術信息。一般情況下,圍繞破產債權是否成立,破產原因等聽證事項涉及的企業資產負債情況等財務信息,并不會涉及商業秘密。但也不排除債務人在否定破產原因或審查破產重整可行性時,披露產品研發階段性成果、具體項目規劃和推進情況等經營、技術方面信息。即便如此,在細節披露方式上可予以規避,也不應排除利害關系人的參與。實踐中,債務人對進入破產程序并無異議,但在聽證會上以此為由要求排除利害關系人參與,其動機往往并不正當,可能存在串通掩飾申請人不實債權等情形,因此需要嚴格審查。
注釋:
[1] 《強清紀要》規定,“對于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證據確實充分”的案件,也可以決定不召開聽證會。主要著眼于聽證程序的事實調查功能。
[2] 《鹿城法院試行破產案件立案前聽證制度-債權銀行撤回破產申請》,人民法院報2013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