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入門技巧-整理篇 - 好攝之徒 - 西域玩家聯盟 西南地區,成都地區,最全面的IT專業...
光線和暴光 膠片的主要參數是指膠片的感光度,用ISO值來標示(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的簡稱)。ISO值越大,膠片/感光傳感器的感光度越高,越容易暴光。 光圈 相機鏡頭內有一組重疊的金屬葉片,其所圍成的孔徑大小和開放的時間決定了一次成相的暴光量,也產生了相機的光圈和速度。 在暴光時間一定的情況下,光圈越大,那么膠片的暴光量就越大。用f/數值來表示。一般相機的光圈值有f/1.4、f/2、f/2.8、f/4、f/5.6、f/8、f/11、f/16、f/22,光圈值每向上或向下跳一格,暴光量也會相應的加倍或減半。 快門 當然主要是指快門速度。上面已經提到了,有金屬葉片的開放時間來決定。現在很多相機的快門速度都由相機自身的電腦 片控制。在傳統相機或一些半專業以上級的相機中,相機的快門速度仍需手動,主要包括以下,由慢而快,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秒,在一些更專業的相機中,還有比這些更長或更短的快門速度設置。同樣的,快門速度每向上或向下跳一格,暴光量加倍或減半。 光圈和快門的關系 光圈開得越大,相對的暴光時間就需要越短(特殊條件下的情況不算),有很多種不同的快門速度和光圈得搭配可以得到相同得暴光值,但暴光效果卻未必相同,因為還涉及到景深的問題,在后面再說。具有最大光圈的鏡頭被稱為“快鏡頭”,因為這種鏡頭可以搭配比較快的快門速度。 (二) 相機的操作模式 現在的一些數碼相機 的低檔型號,也就是所謂的家庭用型,大都還都是全自動對焦暴光的傻瓜機。中檔以上的相機則存在手動模式和半自動模式兩種基本的暴光模式。這和傳統的相機基本相同。 手動模式 并非所有的相機都可以。選擇手動模式時,你可以不用理會測光表所提示的組合參數。你可以完全自動的選擇光圈和快門值,如何理想的暴光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和個人的喜好,當然也需要自己多加練習。 半自動模式 很多相機都提供至少半自動模式這樣一種暴光模式。一般先固定光圈和快門速度中的一項,而讓你調整其中的另外一個。隨即就產生了我們常說的光圈優先模式或快門優先模式,兩者的區別在于先選定光圈還是先選定快門速度。 情景模式或者叫特殊題材模式 其實這種模式現在很流行,在canon G3、G5,olympu730以上級別等很多中檔的所謂半專業級相機中設定了一個旋鈕,我們可以采用風景、運動、人物等模式而省略手動的步驟。其中風景模式一般會考慮到景深問題,運動模式則偏重比較高的快門速度,人像模式會偏重適當的大光圈等,電腦芯片所決定的暴光組合往往要比一些初入門者的決定要理想的多。 (三)景深 有時候可以看到一些照片的主體和背景都很清晰,也看到過只有主體清晰,而周圍失焦的照片。要產生這些效果,就要涉及到景深的問題。 當選擇比較快的暴光速度時,通常我們需要采用比較大的光圈,這時景深就會比較短,相片的清晰范圍會比較小,有些景象可能就會比較模糊;而如果把快門速度調慢,那么光圈可以調小,這時也有可能會使畫面中默寫雜亂的你不要的部分顯現出來。因此如何控制景深問題是攝影中的一個初步而又重要的技術。 概念 簡單說,景深是相片景象的清晰范圍。理論上說,只有處于對焦平面的物體才是清晰的,但由于肉眼的辨別率,所以一般情況下焦平面前后的一些物體也會表現的很清晰。 景深的相關因素 1.鏡頭的焦距 鏡頭的焦距不同,景深就會產生不同。長鏡頭可以產生比較短的景深效果,短鏡頭可以產生比較長的景深效果。 2.光圈 一般來說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長。 3.鏡頭距離主體的距離 距離主體越近,那么景深就越短。反之亦然。 景深的范圍 一般而言,如果使用不是很特殊的鏡頭,景深的范圍可以包括對焦平面前方的1/3和后方的2/3的部分。 (四)構圖 現代的高科技可以使對焦,測光,暴光完全由相機的電腦芯片控制,但只有構圖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來完成,電腦在聰明也不能智能化到自己選擇景色。 三分法原則 傳統的構圖原則,在美術上也是幾百年的準則了。該原則主張主體不要放在畫面的中央。在這個原則下,我門可以把一張相片分成上下和左右各三等分,然后把攝影的主體放在其中的某個交叉點上。例如當你要拍攝某個特寫時,你可以把你最要表現的那部分(人物的眼睛、花朵的花蕊等)放在某個交叉點上。如果是范圍較大的風景照,可以把地平線或海平面置于上1/3或下1/3的位置,主要看你想要表現什么主題。 前景 如果照片的空白部分太多或者是背景的天空(海洋)的顏色不理想時,可以或減少背景的范圍或在其中增加入前景。 1.一般而言,前景的表現總是比較清晰,尤其在拍攝建筑物時,通常使用比較清晰的前景,這時可以使用比較小的光圈和廣角鏡頭。 而現在我們很流行表現一些花朵葉子昆蟲等微距效果的相片,拍攝這些自然體時,很多時候都是虛化背景,其實也可以嘗試虛化前景,使用大光圈和遠距鏡頭來表現,會由意外的效果。(可惜我現在不能貼圖) 2.前景的選擇往往是仁者見仁,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但一般來說,前景的選擇不能太大,太美太亮麗,否則難免給人主題不明確或喧賓奪主的感覺。但如果前景太暗,有時又會對主體的襯托不夠,這個問題大家自己琢磨吧。 不要入俗套 其實這只是很原則很基本的理論,構圖千萬不要落入俗套,也不必死板的照這些原則去做,否則所有的照片看上去就差不多了。 還有很多構圖的小技巧,也不是我學的教科書上都能提到的,那是大家自己去體會的了。有機會的話愿意和大家交流。但是有一點,對于初入門的朋友,在打破這些規則之前,建議先在這些規則之下好好練習,練熟了以后再有所突破和創新會更容易成功。 五 鏡頭 鏡頭是照相機最主要的部分之一,也可以說是相機的中心元件。我這里只討論35mm的規格的相機的鏡頭。 相機的鏡頭由多組光學鏡片組成。包括凹透鏡和凸透鏡。好的鏡頭需要有高解析力(指表現細節的能力)和好的反差(指表現明亮層次感的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主體在畫面上的大小可以由鏡頭來控制。當相機固定于一點時,我們所觀察到的景象范圍取決于鏡頭的焦距長短,當用15mm的超廣角鏡頭將一大片風景收入眼底時,600mm的超望遠鏡頭在這一點只能看到樹上的一只老鷹。 我們平時可以買到的鏡頭由很多種,從魚眼鏡頭,廣角鏡頭,超望遠鏡頭,微距鏡頭,變焦鏡頭等等,不過對于現在大多數普通的數碼相機用戶來說,由于鏡頭不可更換,而且由于價錢太昂貴,所以備一堆鏡頭的可能不大,大家作為基礎了解了解吧。 對于長鏡頭和短鏡頭之間的主要差別,其實就在于視角的不同(也就是所能包括入畫面的范圍的不同)。例如15mm的超廣角鏡頭的視角為110度,而600mm的超望遠鏡頭的視角只有4度。另外28mm、50mm、105mm、200mm的鏡頭的視角分別為75度、46度、23度、12度。 標準鏡頭 在35mm規格的相機中,50mm到55mm的鏡頭被成為標準鏡頭,它的視角在45度左右,和人一個眼睛的視角差不多。因此使用這種鏡頭所得到的效果會很自然舒適。 廣角鏡頭 焦距不到50mm的鏡頭都可以成為廣角鏡頭。而小于20mm(包括20mm)的鏡頭可以成為超廣角鏡頭。短焦距的鏡頭可以得到比較廣闊的畫面,當你退無可退而又要得到更大范圍的景色時,廣角鏡頭會很有用。廣角鏡頭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1.視角寬闊 可以得到比標準鏡頭更大范圍的景色。28mm的鏡頭的視角為75度,和人雙眼的視角相當。而使用15mm的鏡頭視角可以增大到110度。 2.長景深 用廣角鏡拍攝時,可以讓前景到背景都達到比較清晰的程度。 3.線條會出現扭曲 當用廣角鏡仰視或俯視拍攝時,照片中的線條會由近到遠匯合。當鏡頭向上拍攝某建筑時,會產生建筑向后倒的感覺。 4.夸大的透視效果 關于透視的問題后面說。 5.畫面邊緣會被拉長 由于球性玻璃的特性所決定。 望遠鏡頭 焦距大于60mm的鏡頭都可以稱為望遠鏡頭,最大的據說有2000mm,呵呵,沒見過。它具有以下特性: 1.視角窄 只能看倒一小部分的影象,所以可以排除一些你所不想要的東西,更突出主體。 2.淺景深 和廣角鏡頭相反,望遠鏡頭的景深比較短,如配合大光圈,背景的虛化會非常強烈。 3.壓縮的透視效果 同樣放在后面說。 4.放大影象 當你進無可進時,使用望遠鏡頭可以使主體進一步放大。 變焦鏡頭 現在很多的數碼相機都是變焦鏡頭,流行的是3倍到12倍不等(不算數碼變焦)。變焦鏡頭使用便利迅速,但往往也有其缺點,普通的變焦鏡頭往往影象的素質會比較差,對一些很專業的人士來說不太適合,我的肉眼凡胎是不易辨別的。 還有一些特殊的鏡頭,包括反射式鏡頭,增倍鏡,魚眼鏡頭,透視控制鏡頭等都不常用.還說一種,就是微距鏡頭,因為現在數碼相機上表現微距功能的相片非常流行。數碼的微距功能往往是通過變焦鏡頭來實現的,但真正的微距鏡頭,要能夠在很近的距離下對焦,并能形成至少1/2大的主體(0.5倍的放大倍率),甚至更嚴格的說法是要求得到和主體相同大的影象(1倍的放大倍率)才能算是微距鏡頭。 透視效果 最后說下透視效果。超望遠鏡頭可以讓人覺得景物變近了,而且遠物之間的距離似乎很近。超廣角鏡頭則相反。然而事實上,透視效果主要取決于相機和主體的距離,當鏡頭在一個相同的位置,使用600mm和使用50mm的鏡頭時,如果將照片的中間部分放大,會發現相同的透視效果。 前面曾提到廣角鏡頭和望遠鏡頭的透視問題。廣角鏡頭可以產生夸大的透視效果,讓畫面中的物體變的比較疏遠。離鏡頭近的物體變的比正常的要大,成為畫面上最突出的地方,遠的物體則被“往后推”,變的比肉眼見的要小。反之望遠鏡頭可以產生壓縮的效果,讓各個物體間產生比肉眼看到的更為貼近的感覺,產生密密麻麻的效果。 (六)光線 光線在攝影中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一個難點。 光線有很多參數:質感、方向、光源、顏色等。這里主要討論在攝影時如何控制修正補強光。光的一些物理知識大家自己去翻物理書吧。 光的質感 在戶外,光的質感主要受太陽,云層,大氣狀況等情況左右。 1.硬調光 光線主要來自某一小光源(閃光燈,五遮攔的燈泡,直射的太陽等)時,一般為硬調光。硬調光的特點往往是效果很強烈,反差很大。主體一般會有很明確的影子,相片上明暗兩塊的大部分細節可能會因為光線太強而消失掉。 2.軟調光 大而擴散的光源(清晨的日出,陰云的天氣)所發出的光稱為軟調光。其特性為沒有明確的方向性,反差比較弱,即使有影子也比較淡。不會帶給人很強烈的視覺沖擊,但可以很好表現相片中的各個細節,適合于記實性照片和人物照。 3.霧 霧是空氣中懸浮的粒子,就好比在鏡頭前加上了濾鏡,會降低反差柔和色彩。使整體看上去更柔和。但同時也會降低清晰度。 轉之太平洋電腦網
單反數碼相機 單反數碼相機指的是單鏡頭反光數碼相機,即Digital數碼、Single單獨、Lens鏡頭、Reflex反光的英文縮寫DSLR。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單反數碼相機品牌有:尼康、佳能、賓得、富士等。 工作原理: 在單反數碼相機的工作系統中,光線透過鏡頭到達反光鏡后,折射到上面的對焦屏并結成影像,透過接目鏡和五棱鏡,我們可以在觀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與此相對的,一般數碼相機只能通過LCD屏或者電子取景器(EVF)看到所拍攝的影像。顯然直接看到的影像比通過處理看到的影像更利于拍攝。 在DSLR拍攝時,當按下快門鈕,反光鏡便會往上彈起,感光元件(CCD或CMOS)前面的快門幕簾便同時打開,通過鏡頭的光線便投影到感光原件上感光,然后后反光鏡便立即恢復原狀,觀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單鏡頭反光相機的這種構造,確定了它是完全透過鏡頭對焦拍攝的,它能使觀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膠片上永遠一樣,它的取景范圍和實際拍攝范圍基本上一致,十分有利于直觀地取景構圖。 主要特點: 單反數碼相機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交換不同規格的鏡頭,這是單反相機天生的優點,是普通數碼相機不能比擬的。 另外,現在單反數碼相機都定位于數碼相機中的高端產品,因此在關系數碼相機攝影質量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面積上,單反數碼的面積遠遠大于普通數碼相機,這使得單反數碼相機的每個像素點的感光面積也遠遠大于普通數碼相機,因此每個像素點也就能表現出更加細致的亮度和色彩范圍,使單反數碼相機的攝影質量明顯高于普通數碼相機。 鏡頭性能 數碼相機的鏡頭由多片鏡片組成,材質則分為玻璃與塑料兩類。如果數碼相機鏡頭以玻璃為材料,很多用戶及商家都說玻璃鏡頭透光率佳、投射圖像更清晰。不過目前許多測試報告都顯示,玻璃的透鏡并不一定比塑料材料能帶來更清晰的圖像,同時玻璃鏡頭也可能增加相機重量,因此選購時還是應該做多面向觀察,不要拘泥在鏡頭材質問題上。 我們來了解一下鏡頭和感光器件的擺設位置。如下圖所示,從右至左該鏡頭組件依次由透鏡、電子快門、透鏡組1、透鏡組2以及CCD組成。拍攝的影像就是沿著這條光路投射在CCD上成像的。組件中的焦距調節系統和快門系統是由透鏡組1和電子快門構成的,二者是連接在一起。 在電機的帶動下,透鏡組1和電子快門可以前后移動,進行焦距調節,從而獲得最清晰的圖像,由電子快門控制曝光。多組透鏡是完成光學成像的,而最后的CCD可以把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 如果你在相機的英文規格書上看過“f =”,那么后面接的數字通常就是它的焦長,即焦距長度。如“f=8-24mm,38-115mm(相當于35mm傳統相機)”,就是指這臺相機的焦距長度為8-24mm,同時對角線的視角換算后相當于傳統35mm相機的38-115mm焦長。一般而言,35mm相機的標準鏡頭焦長約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長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遠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廣角拍攝能力。 照相機鏡頭的焦距是鏡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了被攝物在成像介質(膠片或CCD等)上成像的大小,也就是相當于物和象的比例尺。當對同一距離遠的同一個被攝目標拍攝時,鏡頭焦距長的所成的象大,鏡頭焦距短的所成的象小。根據用途的不同,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相差非常大,有短到幾毫米,十幾毫米的,也有長達幾米的。較常見的有8mm,15mm,24mm,28mm,35mm,50mm,85mm,105mm,135mm,200mm,400mm,600mm,1200mm等,還有長達2500mm超長焦望遠鏡頭
『什么是幸福?我在這寫著,你在那看著,我在這說著,你在那聽著,因為我們都活著。這就是幸福 』 視覺空間攝影 http://www.v-s.cn
攝影之奧秒,就是它包含了很多元素,您可把它看待成一種藝術,同時也是一種科學,用相機去創作,某程度上跟畫家用油彩畫筆創作一樣,但攝影卻又很重視器材的攝影師必須了解相機和鏡頭的特點??墒?,正因為攝影那么的博大精深,涉及的元素又多,不少人都會對之產生很多誤解和謬見,有不少初學攝影的朋友更不知不覺被誤導了。因此,我們特地炮制了這篇文章,與大家一同分享一些常常被人誤解的攝影問題。 誤解一:鏡頭反差越高,解像度就越高 有些拍友,當使用某鏡頭拍攝時,會發覺所拍攝出來的影像有很高的反差(一般稱為較「硬」),又或者看起來很鮮明,便沖口而出說某某鏡頭解像一流。一旦看反差弱的照片時(即常稱作為較柔時),便聲聲道鏡頭解像不良。這一種說法,似乎有點武斷,其實解像度和反差是兩樣東西來的,不應一概而論,當然又有些相關的地方。 甚么是解像度? 解像度(Resolution)其實是經過一些標準的測驗得來的數據,是利用一張黑白的線條圖表,在不同的光圈下用鏡頭拍攝,然而最標準的數據理應是由機器讀出,但某些雜志或試驗所用菲林顯像作人眼判斷,這似乎會帶有一些客觀因素,如菲林的處理過程或人眼的限制等,但一般都可接受,因為至少可找出同一支鏡頭在不同情況下(不同光圈或焦距)的解像表現,毋須與其它鏡頭比較便成。一般來說,越能在同一范圍分析出越多線條的數目就越有解像力,即是較銳利的鏡頭。 甚么是反差? 反差(Contrast)雖不代表解像度,但也不無關系,但不能說反差高,解像便高。反差其實是指鏡頭將暗位層次表達的能力,一個影像必須有光和暗兩個對比,反差高是指光與暗之間明顯分隔,而中間可能沒有太多漸層(gradation);而反差低則指光與暗之間不夠明顯或不夠鮮明,但有較多的層次,看起來可能會使人覺得較呆板。 對于彩色或黑白的影像,反差的定義也是一樣的。一般人誤會反差高是好的,沒錯,反差高確是較鮮明和調子輕快,但是沒有豐富的層次,剛才的高解像度便失去了意義,令整體的仔細表現會有阻礙。惟反差確是很主觀的東西,未必有一個標準,但具體上一支全面一點的鏡頭會較受歡迎,何況現今的菲林也有很好的反差及層次,也有不同的選擇,如專為拍人像而設的,又有專為還原準確色彩而設的菲林,拍友們也毋須太過盲目追求。 誤解二:加1B天光鏡好過UV濾鏡每當買新鏡頭時,都會考慮買一塊保護鏡頭的濾鏡,一般1B SKYLIGHT和UV兩種,前者比后者昂貴,有人說UV只是一塊玻璃,而1B拍人像會靚些又或者拍攝的色彩會準確些,所以會偏選1B,但這種說法似乎并不太合適。 1B skylight濾鏡正式來說是一塊有顏色的顏色濾鏡,是其中一塊標準化的矯色濾鏡,可隔除360nm或以下的光波(屬于較藍色的光線至UV),并同時可輕度吸收約550nm的光波(即綠色光線),總括是用作減輕于山區或海邊拍攝時的偏藍現象和樹葉的綠色反光,在綠油油草地上拍攝人像就可能用得著。可是,在直接的陽光下拍攝,這塊1B濾鏡是全廢武功,換句話說,也僅是一塊玻璃。UV濾鏡則是用來隔除肉眼看不見的紫外光,因此在色彩上(一般彩色菲林乳膜上根本無法對UV顯現色彩)是全無影響,但據廠方的建議,它的最大作用是將拍攝無限遠的模糊情況改善,但老實說,天氣才是最終決定因素,要是空氣中塵粒多或濕度高,加多少塊UV也是徙然的。既然是這樣,甚么濾鏡都不加又是否最好呢?對的,光學上是絕對是好的,因為加上了一塊玻璃,可能會弄巧反拙,但這又未必可以由肉眼察覺得到,再仔細衡量之下,買一片玻璃保護前組鏡片,似乎比起一丁點兒的光學損失來得重要。但是1B還是UV,那就悉隨尊便。但花錢買一塊有多層涂膜的UV已很足夠了,既可保護鏡頭,又可減少光學的損失,較為值得。 誤解三:專業菲林靚過業余菲林有一些拍友常有一錯覺,以為專業菲林的影像質素一定比業余菲林好,但往往發覺事實又不是那么明顯,就歸究所用的相機、鏡頭、測光表等等不夠好,甚至是自己,這看來有點可憐。專業菲林確有比業余菲林優勝的地方,但不代表業余菲林一定是差些,其實我們只想道出專業菲林是專為專業攝影師而設,要用得它們出色,辦法很簡單,學學怎樣去當一個專業攝影師便行了,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專業器材,反而是技巧,尤其是處理菲林的技巧。各位不妨去嘗試買些專業幻燈片來試用,您會發覺陳列的地方都會有一個雪柜,再留心菲林上的說明,除了使用限期外,還有一個建議儲存溫度,一般約為十二、三度。專業菲林靚在夠新鮮,若能在保存時依足所建議的環境,菲林會得到預期的效果,但隨意處理菲林,一時又到甲店,一時又到乙店沖曬,敢保證每次沒有不同的色彩表現才怪哩。當然,還有很多處理菲林的方法,例如曝光因素、倒易率等,或可參考說明書的指示。業余菲林就不同了,除了expire date外,也沒有其它的指示了,而一般都有較長較穩定的儲存期,而且寬容度高,對一般用家來說似乎較為可靠。 誤解四:閃光拍攝一定要用X同步快門有不少中外攝影書籍也曾提及過X同步快門這東西,甚至有最快閃光同步快門這一名詞。但有不少初學攝影的朋友誤解以為閃燈拍攝時要硬性使用某一檔快門。其實,所謂閃光同步快門或最快閃光同步快門是泛指可作閃光拍攝的快門,最快的意思是在那快門速度以上的快門不能作閃光同步,否則會拍不到全格菲林清晰的影像,這問題是存在于鏡后快門的相機上,而每部相機都有獨立的設計,故最高同步快門都不是全部一樣的。使用閃光燈時,只要在最高同步快門下任何一檔,均可拍攝到有閃燈效果的照片,只是快門越慢,現場光之曝光時間較長而己。舉例在室內拍攝,若以最高同步快門閃光拍攝,背景未必可有足夠曝光,這使主體前景雪白光亮,而后景則昏暗漆黑;若以慢快門(甚至便攝機中所謂Slow Sync或夜景人像模式等)同步閃光拍攝,便能獲得較具現場氣氛的照片。除此之外,利用較慢快門時,甚至可選擇前或后簾的同步閃光,你可調較快門一開啟便閃光,又可以在快門關閉前閃光,均可創造特別的拍攝效果。 誤解五:微距鏡只能作近攝? 微距鏡是專為拍攝極近距而設的,但有人說它于正常拍攝時會有質素的下降或迷信只能用在翻拍或微距拍攝用途上。其實,根據一些光學測試,無論是以1:1或1:2和1:50比例拍攝時,微距鏡頭的解像在大部份光圈下都有極優異的表現;而1:49或1:50時的測試,解像度比其它同等焦距的非微距鏡頭高很多。然而微距鏡頭最大的問題是對焦設計是專為近距而設的,故此在數十厘米至無限遠的距離可能只須轉動對焦環不足45o,在精確度上可能大打折扣,但現今的AF鏡頭已非常準確了,或可彌補這種問題。故此,以微距鏡頭拍攝正常距離的景物,甚至人像是絕無問題的,f/2.5或f/2.8光圈或許不能盡用,因為常會有四角失光的情況,這是難免的,但收一級光圈已能解決,相反,拍攝微距時,細的光圈容易造成繞射現象,因而f/8到f/11都會較為適合。但一些微距鏡用家會知道,微距鏡解像非常高,照片看下去好象有點「硬蹦蹦」,但各人有各自的喜好,選擇眾多,隨閣下所好吧! 誤解六:入射式測光表比反射式準 這種說法不夠全面,客觀來說,其實兩者都一樣準確,但對只用單一種測光方式的人來說,相信某一種較為可靠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兩種均有各自的操作方式及量度方法。但以反射式測光表來說,就稍比入射式麻煩,因為往往要考慮18%灰度的限制,而入射式可直接量度投在主體上的光度,直接獲得光圈值。可是,我們相機上內置的均是反射式測光表,好處是勝在夠方便,因為不用每每走在主體面前測度,而且多是TTL(Throagh the lens),鏡頭的失光、濾鏡等曝光因素也直接包括在內,減低錯誤發生,比入射式容易及可靠。但主體及背景的色彩(如黑或白)都會造成測度錯誤,惟一方法是作曝光補償,只要多練習,要獲得正確曝光并不是那么艱難。而入射式本身已有比反射式優勝的地方,但使用上是較為麻煩,若不介意多帶一個測光表,這也沒有問題,但千萬要緊記將鏡頭前的濾鏡等因素計算在內。還有,如NikonF5已設有3D RGB的反射式測光表,這意味著反射式測光還有可跳出柜框的地方,只要解決18%灰度的限制,根本不用懷疑其準確性。 誤解七:密封防潮最可靠 每逢到了雨季,拍友心情就最憂愁,因為心愛的器材隨時受潮報銷,有些人就瘋狂購買各類防潮用品,諸如吸濕器,抽濕機等。一旦下雨,就寧愿把相機鏡頭藏起,變成濕度過敏狂,這樣子,整個夏天可能連一筒菲林也拍不完,可說是非??杀@蠈嵳f,香港這里的氣候,要待RH低過60%的日子可謂少之又少,何況是在雨季。然而關上所有器材亦未必能完全防潮,很多人都會有經驗,放在密封盒里的「陳年」鏡頭也會不知何解生了霉菌。其實要防止鏡頭發霉,防的不是濕應是菌。要制止鏡頭發霉,首要是了解為何會發霉,潮濕和黑暗皆是霉菌的至愛,然而菌在空氣中四散,根本防不勝防,若在密封的防潮箱里,一樣有霉菌,若加了防潮珠(一般都會用silica gel),便能有一定的抽濕作用(但不是永久的,一當飽和便效力全失),市面有些可將水份吸進盒內的防潮器,雖然吸水效果好明顯,但筆者建議大家要小心,應勤一點檢查是否已滿或破漏,更要避免放在過度高溫的地方,因為水份一樣有可能被蒸騰出來。所以,很多人寧愿有空拿鏡頭出來把玩或者使用,見一見光已可大大減少發霉的機會。而一般放在冷氣開放的房間,只要空氣流通,加上濕度低,鏡頭發霉的機會已非常低了。若真的要把器材藏起一段頗長的時間,最好是在濕度低的環境下,放進適量的防潮物料,以密封的箱盛載,記緊要把鏡頭清潔干凈,以免細菌滋長。據說有些電子防潮器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價錢卻非常昂貴。 誤解八:要經常抹拭鏡片 市面有很多專為清潔鏡頭的器具甚至抹鏡藥水,究竟鏡頭應否經常需要抹拭的呢?一般拍友自然是疼愛自己的器材,看見鏡上沾了一粒塵已驚惶不已,急著買東西來清潔鏡頭。有一些人會用有掃的氣泵把塵粒掃走或吹走,甚至用抹鏡紙及藥水擦拭,但這是不太好的,除非鏡面上所沾的污漬如手指模較難清潔,否則不要貿然用東西擦拭鏡頭表面,因為此舉可能會弄花鏡面,也可能令部份涂膜脫落,但現今的涂膜已相當穩固,然而此舉始終太危險了。建議為鏡頭加裝一塊UV或IB skylight濾鏡作保護,就算弄污了也可隨意抹,甚至換一塊新的,怎也比弄花鏡頭的鏡片化算得多。若真的需要,購買鏡頭紙或鏡頭清潔劑時要小心,避免使用有酒精成分的清潔劑,因為這等會令鏡頭有所損傷,用時不要將清潔劑滴在鏡面上,若流進鏡頭內或鏡片的邊緣,亦會弄壞鏡頭。因此,最好的方法是盡量避免弄污兩端的鏡面,若沾了塵應用氣泵輕力吹走,若是沾了手指模或油漬可用高密度布料或已打磨的皮革抹拭。若是內部生了霉菌或有水氣凝結(如出入冷氣場所)時,最好交回原廠保養中心代為處理。 誤解九:50mm焦距等于人眼 人們常說50mm焦距是標準鏡,又稱與人眼的視覺效果相近,常說用50mm拍的影像就最真最寫實。但若細心從觀景器望出去,與肉眼相比,可能所見到的影像大小又不是如此,會發現50mm鏡頭下的影像會比大腦所接收的更廣闊。若論視角(Angle of View),50mm鏡頭只有46o,然而人眼可有接近120o,但為何人眼看到的又總不夠50mm鏡頭廣闊呢?問題其實是出現在影像的平面大小上和鏡片與人眼內的晶體之分別。人眼所感光的地方是在視網膜(Retina)上,而感光細胞所聚集的地方也只限于一點,即黃點(yellow spot),感應色彩的錐形細胞(cone cells)比黑白視覺的棒形細胞(Rod cells)少和更集中。于是乎,您會發現看東西(如看書)的時候,只能習中看見中央部分,而其它圓周外的字未必能夠看清,但菲林就不同,只要鏡頭視角涵蓋,而主體又是平面的話,整個平面都會清晰,因為菲林面(24X35mm)都有相等的感光藥物。另一方面,用50mm拍攝出來的影像,比例上與實物無分別的,只要將影像放大至與實物原大小一樣放在眼前,與你在實物前看其實是一樣,但這并非只有50mm鏡頭可以做到,80mm、100mm、180mm……都可做到。究竟50mm真在哪里?或許從觀景器里看比較接近人眼所見到的,但這要視乎主體的距離,要記著:人眼看到是1:1的Life size,然而從觀景器看的是有縮細的效果。還有,50mm鏡頭的焦點或清晰平面分布是與人眼有別,因此,說50mm與人眼接近似乎可能有點兒那個,但說50mm鏡頭沒有嚴重變形和取景范圍適中是「真」的表現也還是可以的。 誤解十:鏡頭焦距會影響透視 有些拍友常常說某某20mm鏡頭很有透視感,又話某某300mm鏡頭很有壓迫感,說這些全都因為不同焦距有不同的透視感。事實上,透視與焦距是沒有關系的,而透視是指光線的收縮效果,如用廣角鏡從地下拍攝整座大廈時,建筑物兩邊的線會向上收縮,而并不是平行的。一般來說,共有三個主要影響透視的因素:不變的距離.假若保持在同一位置、同一角度,與主體保持不變角度,但以不同焦距拍攝同一主體時,拍出來的照片將有不同的視場大小(Field of View),而主體也會有不同的放大率,用長些焦距的會有大一些的放大倍數;然而,透視是一點也不變的,不信可將多張用不同焦距拍攝的照片放大或縮小至同一放大倍數來看,主體與背景之比例是非常相近的,即是說透視也相近。改變相機與主體之距離透視與鏡頭焦距無關,但同一支鏡頭與同一個焦距,若以不同的主體與相機距離拍攝,便會有不同的透視效果?;蚴?,有多支不同焦距拍攝同一主體時,為了拍到接近相同大小的主體時,便更改拍攝的距離,結果20mm的會攝到更多的背景,而100mm會有接近人眼視覺的效果,而200mm又可能拍到背景與主體「壓縮」或接近了的照片。相機與主體之角度另一個影響透視的因素便是取景時的相機角度,若以廣角鏡拍攝時,從低角度拍攝站立著的人像時,看起來便會是上身短、下身長,而從高角度拍攝時,則會有相反的效果。若以水平向著主體拍攝,這種透視的變形便不會出現。以后大家或不會再對以上各項攝影問題而存有誤解了,但攝影始終是非常變化多端的玩意,當中還有很多事項是值得討論的,日后有機會的話,或會再與讀者分享。
『什么是幸福?我在這寫著,你在那看著,我在這說著,你在那聽著,因為我們都活著。這就是幸福 』 視覺空間攝影 http://www.v-s.cn
一、忌陽光直射 亮麗的陽光提供良好的照明條件,使景色有生氣,色彩飽和,并為使用高速快門和小光圈提供了條件。但是強烈的陽光也會帶來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它那耀眼的光線會使被攝人物睜不開眼,同時,高角度的直射陽光還會在人物臉上造成濃重的陰影,顯出皮膚皺紋,損害人物的形象美。所以在戶外拍照,應多讓陽光從側面照射被攝者,忌臉部直接面向太陽。 二、忌人物與有色環境過近 在明亮的光線照射下,物體的反光會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人物應盡量遠離那些色彩明艷的景物(如新油漆好的建筑物的外墻、大型遮陽棚等),否則那些景物的色彩會映射到人物身上,造成偏色。 三、忌頂光時人物站在水泥地上拍照 因為水泥地表面較平整,且顏色淺淡, 會形成較強的反射)亡,這種自下而上的"腳 光",往往造成一種恐怖效果,應盡量避免。 四、忌立于樹旁拍照 光與影相輔相成,光愈強,影愈深。當人物站在樹旁拍照時,陽光時常會把樹葉投影到人物身上、臉上,造成斑駁的陰影,有損于畫面的美感。 五、忌忽視濾光鏡 在戶外無云的藍天下,所有避光處都帶上藍色色罩;而在暮日的輝光映照下,所有的景色都染上了一層橙紅色。在如此環境中,若想讓攝得的景色保持原有的色彩,就必須在鏡頭前裝上相應的濾光鏡,在前一種情況下可選用淡紅或琥珀色的濾光鏡,在后一種情況下可選用淡藍色濾光鏡。 六、忌采用高速片 在晴空烈日下,光線強度已很高,若再采用高速片,往往會迫使光圈收到極小,或無法使用較慢的快門速度。這些情況都會給攝影創作帶來某些方面的限制。 七、忌胡亂補光 在明亮的日光照射下,景物會有很強的反差。為避免反差過大,運用輔助光進行輔助照明是有效的,但要掌握好分寸,既要避免輔助光過亮,也要避免露出輔助光的痕跡(如出現與主光相反的投影)。 八、忌完全依賴自動曝光檔 不少攝影愛好者在戶外拍照喜歡使用自動曝光檔,殊不知這種自動曝光檔只能處理一些普通的情況,而遇到陰陽面各半或逆;光等情況便會變"傻",所以還得見機行事,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曝光調整。 九、忌逆光直沖鏡頭 在光線很強的情況下拍攝逆光照,要防止光線直沖鏡頭,否則很容易產生光暈現象。 十、忌穿反光過強的服裝 在強光下拍照,被攝者如穿反光強的服裝(如白襯衫、發光尼龍做的服裝等),會變得雪白一片或產生大塊輝斑,使衣服質感難以表現。
『什么是幸福?我在這寫著,你在那看著,我在這說著,你在那聽著,因為我們都活著。這就是幸福 』 視覺空間攝影 http://www.v-s.cn
『什么是幸福?我在這寫著,你在那看著,我在這說著,你在那聽著,因為我們都活著。這就是幸福 』 視覺空間攝影 http://www.v-s.cn
這是一篇來自于柯達官方網站的文章,列舉了一系列非常詳盡小技巧,這些技巧將有助于你從一個新手迅速成為能夠拍出精美的照片的創作者。 您是否希望自己是個更好的攝影師? 這只不過需要一點技巧和經驗。 經常閱讀一些拍攝照片的重要技巧。 然后便可拿起您的相機,開始按自己的方式拍攝優秀的照片。 此主題相關圖片 1. 從眼睛水平高度拍攝 2. 采用簡單背景 3. 在室外使用閃光燈 4. 向您的拍攝對象靠近 5. 從中間移動 6. 鎖定焦點 7. 了解閃光燈的范圍 8. 注意光線 9. 拍攝一些垂直照片 10. 成為照片拍攝指導
『什么是幸福?我在這寫著,你在那看著,我在這說著,你在那聽著,因為我們都活著。這就是幸福 』 視覺空間攝影 http://www.v-s.cn
一、從眼睛高度注視您的拍攝對象 直接視線接觸可以使照片更貼近現實生活。 拍攝人物照片時,將相機保持在人眼高度,以便顯現充滿魅力的眼神和迷人的微笑。 拍攝小孩時要彎腰。 拍攝對象無需始終看著相機。 從眼睛水平角度拍攝會產生具有個人魅力的效果,使照片具有吸引力。 此主題相關圖片 調整視角的方法: 大多數為人所稱贊的肖像是在拍攝對象的眼睛高度拍攝的。 然而,如果您要拍出有創意的效果,可更改視角。 此主題相關圖片 更改您的位置以突出或夸大拍攝對象的大小。 蹲下拍攝時,人物會顯得特別高大。 而向下拍攝您的寵物時,它會顯得很小,看起來滑稽可笑。 您也可向右或左移動幾英尺,動態更改照片結構。 此主題相關圖片
『什么是幸福?我在這寫著,你在那看著,我在這說著,你在那聽著,因為我們都活著。這就是幸福 』 視覺空間攝影 http://www.v-s.cn
二、使用簡單的背景 簡單的背景更加突出您要拍攝的對象。 從相機取景器觀看拍攝對象時,考慮拍攝對象周圍區域的環境。 確保照片中您喜愛的甥女頭上不會出現光暈,耳朵上也不會好像掛著車子。 此主題相關圖片 避免雜亂的背景: 此主題相關圖片 選擇不會模糊拍攝對象的不復雜背景。 明亮的色彩和文本(例如,商店標記)會造成最嚴重的問題。 在拍攝肖像時要特別小心拍攝對象后的內容,從而避免產生混淆。 此主題相關圖片 移動拍攝對象或更改相機角度,找出簡單清晰的背景。 按快門按鈕前進行這個特殊的步驟,這會使您拍出的照片最終有很不同的結
『什么是幸福?我在這寫著,你在那看著,我在這說著,你在那聽著,因為我們都活著。這就是幸福 』 視覺空間攝影 http://www.v-s.c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