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國家寶藏》第二季完美收官。17位館(院)長與眾專家學者、藝術家現場揭曉,由觀眾投票和特展評選委員會共同選出的9件國寶入駐故宮博物院箭亭廣場上展出,山西博物院選送的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入選。
1959年,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出土于山西省侯馬市西郊董氏墓,共五件,平均高約20厘米,出土時位于墓室北壁上部的磚雕舞臺上。舞臺為單檐歇山頂,兩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臺面,簡潔精巧。戲俑并列一排,從左至右分別為末泥、副凈、裝孤、引戲(裝旦)、和副末五個角色。其中裝孤為主演,與以副末和副凈作為主演,以滑稽搞笑為主要內容的早期雜劇不同,表明了中國戲曲藝術正逐漸走向成熟。
在節目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王曉鷹先生揭曉了省博入選此次特展的文物名單——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王曉鷹先生說:“這個戲俑除了時間久遠外,還可以看到另外一個信息,就是當時人們對戲劇是多么的熱愛,比如潘長江和蔡明演的前世故事里,董氏夫婦搭了一個戲臺,直到去世后,還把戲臺搭到墓地里,咱們就說叫生死同樂,可見他愛之深切,而且還不只是董氏墓戲俑,在三晉大地上,在一千多年以前,老百姓喜歡戲劇是非常非常普遍的,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在山西看到中國現留存的古戲臺是最多的。”
除省博入選的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外,其余入選的國寶分別是:
故宮博物院推選的樣式雷建筑燙樣,
廣東省博物館推選的金漆木雕大神龕,
河北博物院推選的長信宮燈,
四川博物院推選的后蜀殘石經,
云南省博物館推選的聶耳小提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推選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甘肅省博物館推選的銅奔馬,
山東省博物館推選的銀雀山《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漢簡。
此次《國家寶藏》特展已經于2月10日開展至2月22日結束,展出地點位于故宮箭亭廣場上,展品陳列在名為“九州幻方”的展柜內,其設計沿用《國家寶藏》節目貫穿兩季的視覺符號——國寶盒子,每座國寶盒子的外立面由電子屏和鏡面組成,寓意照見自己,照見五千年不變的民族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