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推薦 |再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研究

來源:《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11期,作者:李子奈

本文為計量經濟學服務中心2016年8月5日舊文重發,該文提出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以及思想是十分經典的,同時李子奈教授在計量經濟學等方面的成就,入選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在1980年左右由西方傳入我國,并逐漸興起、發展。在學術和實踐當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數量分析是經濟學不可剝離的一部份,不再排斥曾被視為“庸俗”的數量分析。李子奈老師在1981年研究生畢業以后,曾在國家計委(現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從事一段時間的經濟預測工作,在德國進修期間也是學習和研究關于經濟預測的內容。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學術基礎和學術地位。從扛起這門課程的那天,他教授《計量經濟學》和《高等計量經濟學》20年從未間斷,這也是李子奈老師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作為教授,除了《計量經濟學》和《高等計量經濟學》外,李子奈老師還講授過《經濟學基礎》、《微觀經濟學》、《經濟統計學》、《投入產出分析》和新生研討課等課程。



一、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科學性的研究



作為一種主流的實證經濟研究方法,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科學性始終備受爭議。高度肯定者有之,例如“二戰以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完全否定者有之,諸如“不管怎樣潑灑計量經濟學的圣水,我們都沒有因此離經濟學的天堂更近一點”,“我們已經在(計量經濟學)這個鐵錘上投資了許多,但是它卻不能敲碎任何比胡桃大的東西”。筆者認為,討論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科學性,必須回答如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計量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問題。具體包括:在功能上,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是檢驗還是發現?在認識論范疇上,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是歸納還是演繹?在方法論范疇上,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是證偽還是證實?以及在計量經濟學模型研究中如何認識和處理特殊與一般、相對與絕對的關系。“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一文,就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幾個哲學基礎問題進行了討論,從這個方面論述了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科學性。該文指出:廣義的或者說完整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并不是一般認為的“只能檢驗,不能發現”,而是一個能夠作出科學發現的研究全過程;計量經濟學模型不是有人認為的“是歸納的”,模型設定階段的演繹與模型檢驗階段的歸納相結合,構成了完整的、辨證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認識論;在方法論上,計量經濟學模型也不是“只能證偽,不能證實”,而是兼有證偽和證實的成分,但其證偽和證實作用又都是不完全的;要正確處理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在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總體模型設定中必須堅持“從一般到簡單”的思想路線和技術路線,在模型檢驗中確保樣本數據的質量并對數據作出必要的檢驗和技術處理;正確理解相對與絕對的關系,對于正確理解計量經濟學實證研究的相對性和合理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2、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體系的內在一致性問題。計量經濟學自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誕生以來,已經形成了十分豐富的內容體系,包括20世紀70年代以前發展的經典計量經濟學和近30年來發展的現代計量經濟學。在現代計量經濟學中又包括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微觀計量經濟學、非參數計量經濟學以及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等相對獨立的分支。它們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內在一致性,是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的重要體現。“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體系解析”一文,對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體系進行了系統的解析,指出了現代計量經濟學的各個分支是以問題為導向,在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四個相對獨立的模型理論體系,包括基于研究對象和數據特征而發展的微觀計量經濟學、基于充分利用數據信息而發展的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基于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數學基礎而發展的現代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基于非設定的模型結構而發展的非參數計量經濟學,并對每個分支進行了扼要的描述。最后在“交叉與綜合”的方向上提出了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理論的研究前沿領域。該文從計量經濟學模型發展的角度,論述了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科學性。


科學性也是相對的。所以,當我們討論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科學性的同時,正確認識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與局限,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是實證的,而不是規范的其次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屬于經驗實證,而不是理論實證。所以,我們只能說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是科學的經驗實證經濟研究方法,這就決定了它既具有強大的功能,也具有嚴重的局限。另外,即使是科學的方法,如果不能被正確地理解與應用,同樣不是科學的經濟研究。論文“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與局限”,從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基礎出發,結合模型應用實踐,對模型在結構分析、經濟預測、政策評價,以及檢驗與發展經濟理論的應用中提出的十多個重要的問題和爭論進行了理論和實際分析;借以澄清了計量經濟學模型在這些應用領域的功能與局限;進而對正確認識和充分發揮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功能提出了一些理論依據和實際建議。該文主要討論的問題包括:用于結構分析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參數不變性問題,計量經濟學結構模型的兩種建模路線問題,微觀計量經濟學結構模型的擬合優度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用于經濟預測的方法論局限問題,兩類結構模型的預測功能與局限問題,VAR模型的預測功能與局限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政策評價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問題,政策有效性與模型政策評價功能的關系問題,聯立方程模型在宏觀經濟政策評價中的地位問題,微觀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政策評價功能與局限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檢驗理論與發現理淪的關系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理論檢驗功能的實現途徑問題,不同的理論能否同時得到檢驗問題。該文從計量經濟學模型應用研究的角度,討論了如何才能體現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科學性。



二、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經濟學基礎研究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理論、統計學和數學三者的結合。因此,討論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既要涉及哲學邏輯和數理邏輯,也要涉及我們用于分析經濟現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經濟學基礎的討論,必須首先明確兩個問題。第一,計量經濟學模型所揭示的不是經濟主體內在的本質意義的屬性,而是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意義的屬性。第二,計量經濟學模型所揭示的是主體之間的動力學關系,或者稱為行為關系,不是作為主體經濟活動結果的經濟變量之間的數據關系。正統經濟學貧瘠的理論基礎,直接導致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混亂--在先驗理論導向和數據關系導向之間搖擺。


行為經濟學對正統經濟學的微觀理論基礎進行了系統的解構,放棄了完全理性,轉向了有限理性。但是行為經濟學與正統經濟學一樣,仍然試圖通過心理現實化在決策者一極確定普遍永恒的行為依據。經濟學轉向主體關系導向,嚴格遵循經驗工具體系可測度的公度性原則,在理論分析上清除本質主義的誤導,轉向外在于主體的動力學關系分析,為功能強大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提供可靠的邏輯前提,可實現先驗理論導向和數據關系導向的綜合。于是,關于正統經濟學性質的研究、行為經濟學對正統經濟學的解構和被解構,以及經濟學的關系論轉向,構成了筆者和合作者完成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經濟學基礎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經濟學基礎的研究,源于發表于《經濟學動態》2005年第4期的論文“正統經濟學知識的性質與開放的經濟學方法論”。該文指出,正統經濟學范式按照本質主義的原則,建構了具有復雜心理結構的經濟人作為其理論基石,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封閉的、決定論的、絕對的唯理主義知識體系。分析表明,本質主義、唯理主義以及經驗主義都無法為經濟學知識,包括計量經濟學模型提供可靠的依據,正統經濟學不能作為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經濟學基礎。經濟學轉向關系論,向未知世界和現實世界開放,將是經濟學發展的希望之路,也是計量經濟學可資依據的理論基礎。


正統經濟學以完全理性的自我為其選擇行為理論的微觀心理基礎。面對正統經濟學選擇行為理論與行為現實的系統偏差,行為經濟學在正統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內,沿著心理現實化的方向,建構了決策者進行選擇評價、概率判斷、信息處理及時間因素處理的新的心理法則,有限理性的自我成為行為經濟學決策理論的微觀心理基礎。在心理現實化過程中,兩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描述性轉向和關系論轉向--逐漸形成,行為經濟學也逐漸突破了正統經濟學的基本分析范式。行為經濟學由此對正統經濟學的選擇行為理論進行了系統反動,并最終系統解構了正統經濟學的完全理性,放棄了規范性理想,轉向了描述性,建構了由理性和非理性系統組成的有限理性。描述性的有限理性正是行為經濟學家在解構了正統經濟學規范性的完全理性后,在主體的一端為主體和其身處的環境之間的互動行為尋找的新的原因。


但是,行為經濟學仍然不能作為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經濟學基礎。行為經濟學對正統經濟學的反動,最終解構了完全理性的自我,轉向了有限理性的自我--依靠直覺和推理雙系統進行判斷和選擇的自我。它一方面彰顯了經濟學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深深地陷入單極化本質主義結構化陷阱。另一方面,它勾畫出了更為豐富、全面、現實的人類行為圖像,已經使單極化本質主義成為可以一刀砍斷的尾巴,為正統經濟學家、行為經濟學家以及心理學家們打破禁錮社會科學兩千多年的單極化本質主義框架,轉向開放的、發展的關系論創造了條件。在關系論的框架下,在決策者和其身處的環境互動過程中發生的行為的依據,既不可能單一地來自于自我(無論是完全理性的自我還是有限理性的自我),也不可能單一地來自于自我所處的現實世界,更與自我和現實世界之外的第三者(某種臆構的本質實體,比如意志、直覺、潛意識、心靈、靈魂、上帝等)無關,而必然在自我和現實世界的關聯互動過程中被確定。決策者不是設計者,也不是觀察者或自動機或理解者,而是參與者,決策者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關聯互動構成其行為的全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以此為基礎,即可實現本節開始提出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所揭示的是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意義的屬性,是主體之間的動力學關系”的本質特征。



三、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統計學基礎研究



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出的研究專題中,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統計學基礎相關的專題有3個,即模型類型設定對數據的依賴性、模型隨機擾動項的源生性和假設檢驗的不對稱性。論文“計量經濟學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性”全面地論述了計量經濟學模型與數據的關系。從計量經濟學模型類型選擇、總體回歸模型設定、模型估計和模型應用等方面分析了數據的作用,強調了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性。


具體包括,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的類型依賴于表征研究對象狀態的數據類型,不同類型的數據,必須選擇不同類型的模型。在模型類型確定之后,依據對研究對象的系統動力學關系的分析,設定總體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對在經濟理論指導下所分析的系統動力學關系進行統計必要性檢驗。當總體模型被正確設定后,接下來的任務是進行模型參數的估計,毫無疑問,模型估計必須得到樣本數據的支持,模型估計結果依賴于樣本數據的質量。模型經過估計和檢驗后進入應用,根據應用目的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數據支持,例如用于預測,必須首先給出預測期的外生變量的想定數據。該文中提出的模型與數據之間的關系圖是第一次出現在計量經濟學的論著中。


論文“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隨機擾動項的討論”,明確提出了計量經濟學模型中源生的隨機擾動項和衍生的隨機誤差項的概念,并指出了二者之間的區別;討論或證明了,如果模型存在總體設定誤差和變量觀測誤差,在很多情況下將導致隨機誤差項對Gauss假設以及正態性假設的違背。就十分重要的隨機誤差項正態性假設而言,當存在模型關系誤差時,如果解釋變量是隨機的,隨機誤差項的正態性將得不到保證;當模型遺漏了顯著的變量,如果遺漏的變量是非正態的隨機變量,隨機誤差項將不具有正態性;如果待估計的模型是原模型經過函數變換得到的,隨機誤差項將不再服從正態分布;當模型存在被解釋變量的觀測誤差,如果觀測誤差相對于隨機誤差項的標準差特別大、樣本長度又特別小,隨機誤差項的正態性假設會導致顯著性水平產生一定程度的扭曲;當模型存在解釋變量觀測誤差時,一般情況下,隨機誤差項的正態性假設都是不能成立的。該文提出的問題是對傳統概念的突破,是對目前國內外教科書的重要補充。


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體系中,假設檢驗是最具經濟意義和應用價值的方法之一,因而被廣泛應用。從應用的角度甚至可以說,整個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就是假設檢驗,即對經驗進行抽象,提出假設,然后再用經驗證據進行檢驗。假設檢驗的方法屬于統計分析。所謂假設檢驗,就是事先對總體分布或總體參數作出一個假設,然后利用樣本信息來判斷原假設是否合理,即判斷樣本信息與原假設是否有顯著差異,從而決定是否接受或否定原假設。假設檢驗采用的邏輯推理方法是反證法。先假定原假設正確,然后根據樣本信息,觀察由此假設而導致的結果是否合理,從而判斷是否拒絕原假設。判斷結果合理與否,是基于“小概率事件不易發生”這一原理的。


從檢驗對象的角度,計量經濟學中的假設檢驗大體分為四類


一是關于模型設定的檢驗。例如經典單方程模型的總體顯著性檢驗、變量顯著性檢驗、參數約束檢驗、參數穩定性檢驗;面板數據(PanelData)模型中的變截距或者變系數檢驗、固定效應或者隨機效應檢驗;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協整檢驗和因果關系檢驗;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檢驗;等等。


二是關于分布的檢驗。例如經典模型中的正態性檢驗;離散選擇模型中關于標準正態分布、邏輯分布或者其它分布的檢驗;計數數據模型中關于泊松分布、二項分布、負二項分布或者其它分布的檢驗;等等。


三是關于樣本數據的檢驗。例如時間序列數據的平穩性檢驗;面板數據的平穩性檢驗;截面數據的隨機抽樣檢驗;等等。


四是關于模型結果的檢驗。例如各種模型的擬合效果的檢驗;各種模型結構參數的置信區間檢驗;各種模型預測值區間檢驗;等等。從檢驗方法的角度,計量經濟學中的假設檢驗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嵌套檢驗。在非嵌套檢驗中,既設定了原假設,又同時設定了備擇假設,檢驗一次完成。絕大多數假設檢驗都采用非嵌套檢驗。一類是嵌套檢驗。在嵌套檢驗中,只設定了原假設,沒有明確的備擇假設,檢驗非一次完成。當原假設被拒絕,需要設計進一步的檢驗。嵌套檢驗應用較少,主要應用于多種選擇的模型設定檢驗,例如面板數據模型的設定檢驗、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檢驗等。


假設檢驗中充滿著不對稱性。假設檢驗的不對稱性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統計意義和經濟意義的不對稱性,屬于經濟學范疇;二是證偽和證實的不對稱性,屬于邏輯學范疇;三是犯第一類錯誤和犯第二類錯誤的不對稱性,屬于統計學范疇。正確理解假設檢驗的不對稱性,對于正確認識和正確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所謂“統計意義和經濟意義的不對稱性”指的是,經濟學命題必須通過統計學檢驗才能成立,而通過統計學檢驗的命題在經濟學上并不一定成立。即是說,統計檢驗是經濟學命題成立的必要性條件,而不是充分性條件。誤將必要性條件當作充分性條件,夸大統計學假設檢驗的功能,是一類常犯的錯誤。提出“證偽和證實的不對稱性”,是試圖糾正一種認識偏誤,即所謂“經驗檢驗只能證偽,不能證實”。


證偽主義極大地影響了20世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而這種影響特別集中地體現在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假設檢驗中。而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假設檢驗在形式上的確符合證偽主義的要求。但是究其實質,假設檢驗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地遵循證偽主義,實際上相當一部分假設檢驗還是沿著實證主義研究道路進行的。計量經濟學的數理基礎決定了它不能是完全證偽主義的,當然也不能是嚴格的實證主義。理論和實踐都表明,在計量經濟學研究中,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兩種方法論導向并存,而研究結論對理論假說的證實和證偽作用又都是不完全的。犯第一類錯誤和犯第二類錯誤的不對稱性,是一個純粹的統計學問題。



四、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理論的研究



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是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哲學基礎、經濟學基礎和統計學基礎的集中體現;計量經濟學模型的錯誤設定,是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最主要的問題;甚至在國外權威的經濟學刊物上發表的許多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論文,其總體回歸模型的設定思路,也是值得討論的。所以,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理論的研究,應該是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基礎研究的重要課題。首先需要討論的是是否存在一般意義的模型設定理論?答案是肯定的。所謂設定理論,就是指導原則。例如,在實際的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大量存在的按照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設定總體模型的現象,不是沒有原則,而是遵循“研究目的導向”的原則,是一個錯誤的原則。正確的原則是什么?


論文“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總體回歸模型設定”,從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總體回歸模型設定的任務和目標出發,通過對總體模型設定的研究目的導向、經濟學理論導向、數據關系導向的分析批評,提出了總體模型設定的唯一性、一般性、現實性和統計檢驗必要性原則;最后,提出總體回歸模型設定的“經濟主體動力學關系導向”原則和框架。所謂“唯一性”原則,是對“研究目的導向”的批評。任何應用研究都有特定的研究目的,例如分析某兩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或者評價某項經濟政策的效果。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進行計量經濟學模型總體模型的設定,成為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普遍現象和最嚴重的問題。但是,對于同一個作為研究對象的被解釋變量,它和所有影響因素之間只能存在一種客觀的正確的關系。或者說,對于一組被解釋變量樣本觀測值,只能由一種客觀的數據生成過程生成。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數據選擇方法、不同的數據集,會對模型的約化和簡化過程產生影響,會使得最終的應用模型有所不同,但建模起點應該是相同的、唯一的。所謂“一般性”原則,是唯一性原則的自然要求。作為建模起點的總體模型必須能夠包容所有經過約化得到的“簡潔”的模型。它應該包含所有對被解釋變量產生影響的變量,盡管其中的某些變量會因為顯著性不高或者不滿足正交性條件等原因在后來的約化過程中被排除。總體模型設定必須遵循“從一般到簡單”的思路。為什么?從邏輯學角度的回答是,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是一種經驗實證的方法,它是建立在證偽和證實不對稱性的邏輯學基礎之上的。一旦總體模型被設定,利用樣本數據進行的經驗檢驗只能發現已經包含其中的哪些變量是不顯著的,而不能發現沒有包含其中的顯著變量;只能發現已經被采用的函數關系是不恰當的,而不能發現沒有被采用的正確的函數關系。從經濟學角度的回答是,總體回歸模型必須反映現實的經濟行為,而現實經濟活動中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而且這些變量都是變化的。如果只將一部分變量引入模型,只有在其它變量不變的條件下,模型所揭示的它們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才是正確的。而“其它變量不變”的條件在現實中是無法得到滿足的,所以必須將所有變量同時引入模型,因為被解釋變量的變化是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統計學角度的回答是,只有滿足“一般性”的模型,針對“源生性”隨機擾動項的Gauss - Markov假設和正態性假設才能被滿足。進而建立在這些假設基礎上的統計推斷才具有可靠性。所謂“現實性”原則,是對“經濟理論導向”的批評。在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研究中,直接依據經濟學理論設定總體模型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通常被認為是先驗理論導向的。


以先驗的經濟學理論作為計量經濟學模型總體設定的導向,至少存在兩個主要障礙。第一,正統經濟學以經濟人假設和理性選擇為其理論體系的基石,任何一種理論都建立在決策主體是理性的和決策行為是最優的基礎之上。而計量經濟學模型總體設定的目的,是建立能夠描述人們實際觀察到的經濟活動之中蘊藏著的一般規律的總體模型,毫無疑問,實際經濟活動既不是“理陛”的,也不是“最優”的。第二,正統經濟學理論強調“簡單”,認為只有簡單的理論才能夠揭示本質。而計量經濟學模型恰恰相反,它強調“一般”,必須將經濟活動所涉及的所有因素包含其中。所以,即使經濟學理論是正確的,也不能據此設定計量經濟學模型,因為它舍棄了太多顯著的因素。通俗地講,經濟學理論所揭示的是理想的經濟世界,而計量經濟學模型描述的是現實的經濟世界。計量經濟學模型總體設定,必須遵循“現實性”的原則。所謂“統計檢驗必要性”原則,是對數據關系導向的批評。對經濟哩論導向的批評.出現了另外一個極端,即完全依賴數據之間的統計關系設定模型。但是,常識告訴我們,數據之間的統計關系是經濟行為關系的必要性條件,而不是充分性條件。經濟關系必須經過統計關系檢驗,但是不能根據統計關系確定經濟關系,不能將必要條件當作充分條件。


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應該遵循“經濟主體動力學關系導向”原則。正如前面提及的,計量經濟學模型要確定的是經濟主體之間的動力學關系,因為主體的任何行為,都應在主體和其身處的環境之間尋找原因,經濟主體與其身處的環境之間的動力學過程,是真正的數據生成過程。無論先驗理論導向,還是數據關系導向,所忽視的正是經濟主體之間的動力學關系。以經濟主體與環境之間的動力學關系分析為基礎和前提,基于該動力學過程生成的數據,以數據統計分析為必要條件,驗證并確定經濟主體與環境的互動關系,正是計量經濟學總體模型所要界定的因果關系。以這樣的原則設定計量經濟學模型,可以實現先驗理論導向和數據關系導向的綜合。


上述模型設定理論的提出,是對計量經濟學模型理論的重大創新,對于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不少人對上述原則,特別是其中的“唯一性”、“一般性”原則,以及“從一般到簡單”的模型設定思路提出了質疑。代表性的觀點有三,一是認為“從一般到簡單”和“從簡單到復雜”兩條不同的建模路線是殊途同歸的;二是認為越是簡單的模型越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三是認為“一般性”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中很難發現這個“一般”。關于前兩個觀點,筆者在“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一文已經進行了討論。兩條不同的建模路線,看上去是殊途同歸,但是卻存在本質區別。殊途同歸的現象可能發生,但是只能在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各種因素之間是經濟上互相獨立和統計互不相關的情況下,而實際上這種情況是幾乎不存在的。簡單的模型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主要是針對預測模型而言的,而且以很強的假設為前提。關于“一般性”原則,確實存在如何發現“一般”的困難。但是現在普遍的問題是,研究者并沒有下功夫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觀察,沒有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深入的行為分析,或者說沒有發現“一般”的意識。更有甚者,已經發現了“一般”,但仍然建立“簡單”的模型,或者仍然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路線進行模型研究。這是目前計量經濟學模型研究充滿實用主義的癥結所在。



五、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內容體系的研究



一般認為,計量經濟學是一門與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課程體系最接軌的課程,所以,計量經濟學教學只需要引進和照搬就足夠了。于是,采用原版教材,被認為是計量經濟學教學水平的體現。一句話,計量經濟學課程無需發展和創新。


但是,在我國的經濟學經驗實證研究中,主要是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問題和錯誤也大量存在。這些問題和錯誤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人們對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科學性和應用價值的懷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問題。目前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進行經濟問題研究的學者,都是經歷了經濟學課程學習或者至少學習了有關計量經濟學教科書的,那么應用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必然與課程教學和教科書內容體系有關。作為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師,作為計量經濟學教科書的編寫者,就有責任對教科書內容體系和課程教學進行重新審視,就必須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造與創新。


計量經濟學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關于經濟活動的觀察(即行為分析)一關于經濟理論的抽象(即理論假說)一建立總體回歸模型一獲取樣本觀測數據一估計模型一檢驗模型一應用模型,其中前3個步驟可以歸結于“模型設定”。對于這一完整的框架已經形成共識。這一研究框架,與經濟學研究的框架完全一致。任何科學研究,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試圖回答:如何從經歷到的過去、特殊和局部,推論到沒有經歷到的未來、一般和整體?都遵循以下過程:首先是對偶然、個別、特殊的現象的觀察;其次是對觀察結果進行抽象,提出關于必然、一般、普遍現象的理論假說;然后對假說進行檢驗,檢驗方法一般包括實驗的方法、預測的方法和回歸的方法;最后是發現,關于必然、一般、普遍的規律的發現。經濟學研究也是這樣。但是,正如筆者在論文“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中所指出的,國內外所有的計量經濟學教科書都是以模型估計和檢驗作為核心內容的,甚至是全部內容,顯然并不是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集中體現模型方法論基礎的,也是應用研究錯誤最為集中的模型設定、樣本采集和模型應用統統不見了。帶來的后果是,學生學習了計量經濟學課程,卻不能正確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普遍問題?傳統的計量經濟學教科書認為,如何正確地設定模型,是理論經濟學的任務,如何采集與處理數據,是統計學的任務。計量經濟學課程的任務,就是講授如何估計和檢驗一個已經存在的模型。這里提出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和處理計量經濟學學科發展與課程教學的關系問題。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毫無疑問,它的學科基礎和區別于其它經濟學分支學科的標志是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所以,加強基礎研究,特別是現代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研究,始終是學科發展中的重要任務,否則計量經濟學就缺少堅實的學科基礎,甚至會影響學科的獨立存在。而在這方面,我們做得很不夠。但是,另外一方面,在我們已經廣泛開展的應用研究中,問題和錯誤大量存在。而主要問題不是出現在模型方法上,而是在如何正確地設定模型和采集與處理數據方面。所以,計量經濟學課程不能只講模型的估計和檢驗,應該講授如何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分析經濟關系,如何利用經驗數據檢驗經濟關系,進而進行模型總體設定。這樣的模型才可能是建立在中國的經濟理論和經濟現實基礎之上的模型。另外,應該將數據的分析和診斷引入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在中國,數據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制約著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發展與應用,計量經濟學不能等著別人提供符合要求的數據,應該將數據的收集、分析與診斷作為自己的任務。


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基礎的研究成果運用于課程建設,進行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創新的目標是,使得計量經濟學課程涵蓋“模型設定、數據診斷、模型估計、模型檢驗、模型應用”全過程,實現“經濟理論、統計學、數學的結合”,成為一門真正的經濟學課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關于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
《計量經濟學》課后答案(李子奈編||第四版)
洪永淼等: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若干新近發展及展望
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及其應用分析
計量經濟學的模型方法------李子奈
到底啥是實證研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滨海县| 扶沟县| 永清县| 阳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中山市| 家居| 驻马店市| 中宁县| 宜城市| 合川市| 新巴尔虎右旗| 淮安市| 永州市| 儋州市| 瑞丽市| 漯河市| 龙山县| 汤原县| 绥芬河市| 奉化市| 三明市| 东阳市| 图木舒克市| 乌兰察布市| 汶川县| 枝江市| 苏尼特左旗| 商南县| 安顺市| 平南县| 威海市| 江阴市| 丹棱县| 卫辉市| 丹东市| 阿克苏市| 龙里县| 成武县| 浙江省|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