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開玩笑的時候經常會說這人“一肚子壞水”,說完哈哈一笑,這事也就這么過去了。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或許真的有人一肚子壞水,而且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們知道,脾主運化,“化”指的是轉化,“運”指的是運輸。脾負責把我們一日三餐吃的飲食轉化成水谷精微和水液,然后再將這些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再通俗點說,其實,我們喝進肚子里的水并不能被身體直接利用,而是需要經過脾的工作,轉化成能夠被身體使用的水液。脾就像一臺不停運轉的機器,可是機器的運轉也需要能量啊,比如電,如果這時候電能不足,也就是脾虛了,或者這臺機器卡住了,比如氣滯、食積,這臺機器就無法正常工作,這時候脾的運化就會出現故障,“化”出現問題,轉化的就不是水液,而是病理性的水濕,如果“運”出了問題,水液在體內無法得到正常合理分配,也會堆積而稱為水濕。中焦是病變的核心,氣機不通就會胃脹,水濕停留在胃里,就會覺得胃里咣咣響,尤其是喝水后更嚴重,水多了可能會上逆,就會惡心、吐酸水,這時候肯定也沒什么食欲,不想吃飯;上焦口水多,吐唾沫,流口水,頭蒙蒙的不清楚,都是水濕上泛的表現;下焦表現肚子水響聲,排氣多,因為水濕浸淫下焦,還會有大便次數多,大便黏膩或者稀薄、不成型,小便必然也增多。這時候伸出舌頭來一看,舌體胖大就好像長期泡在水里一樣,舌邊有齒痕,是脾虛的表現。這種全身上下都是水的征象,一般的方子,是很難搞定的,所以,小郎中請來了醫圣張仲景。張仲景有兩部傳世名作一個是《傷寒論》,另一個就是《金匱要略》,今天小郎中介紹的是一個出自《金匱要略》里的一個方子——外臺茯苓飲。古書里是這樣介紹外臺茯苓飲的:“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組成:人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陳皮15克、枳實9克、生姜9克。功效:消痰氣,令能食。也就是說這個方子可以理氣、消痰濕、水飲,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前面我們說過,身體水濕停留,病根在脾胃上,脾的能量不足了,就會運化無力,要想從根本上祛濕,不能單純用利水的藥,最重要的還是要強壯脾胃,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如何操作呢?一個人要想讓他多干活,一方面讓他吃得飽飽的,除此之外還要多鍛煉身體,因為光吃不鍛煉結果就是虛胖,一身肥肉,工作效率不會高。人參、白術、茯苓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成了補氣第一的四君子,這里面人參和白術補益脾氣,為脾為注入能量,就好像給一個人足夠的飯吃;茯苓呢,健脾祛濕,讓脾胃變得更強壯,就好比一個人經常鍛煉,一身的腱子肉,吃得飽,又有肌肉的人,自然就工作效率高。其中,橘皮(陳皮)理氣健脾,強壯脾胃的同時,可以通達中焦氣機,消除體內的氣積,生姜降逆止嘔,溫中散寒,制約水逆上泛引起的反胃、吐酸水,還能消除體內的寒積。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也就是說不管是氣結、食積、還是痰飲,只要枳實一出馬,都能把它們一網打盡;另外枳實還能通大便,把這些寒、濕、痰、食積通過大腸排出去。總的來說,外臺茯苓飲是一個益氣健脾,消積化飲的方子,全方并沒有用直接利水的藥材,而是通過強壯脾胃,消除中焦的積滯,最后恢復脾胃本身的運化能力來達到祛濕化飲的功效。外臺茯苓飲被稱為中醫里的“嗎丁啉”,原文也有一句話叫“令能食”,對于體內水濕重且胃口不好的人很有幫助。如今濕氣重的人真的很多,主要原因還是跟現代人缺乏運動有很大關系,所以小郎中經常在文末提倡大家多運動,因為運動的好處太多了,運動能升發陽氣,能健脾,能疏肝,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能讓人有好的心情,運動出一出汗,還可以增加皮膚的透氣性,對皮膚也有好處。為什么中醫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因為光用藥,整天躺著看手機不運動,就算吃藥把濕氣消除了,早晚還是會回來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