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維城:(1720—1772)清朝官吏、畫家。初名辛來,字宗磐,一字幼安,號紉庵、茶山,晚號稼軒,江蘇武進人。乾隆十年狀元,官至刑部侍郎,謚文敏。書法蘇軾,初從陳書學畫寫意折枝花果,后學山水,經董邦達指導,遂成名手,供奉內廷,為畫苑領袖。曾隨乾隆帝在木蘭圍場狩獵,帝以神槍殪虎,命維城繪圖刻石紀事。著有《茶山集》。 自古以來,中國書畫中的藝術家大多懷才不遇,官運坎坷。但是清朝乾隆時期有一位文臣,他從小師從百家學習書畫,天賦造詣頗高,后一舉得狀元,成為乾隆身邊最欣賞的畫師,乾隆收藏他的畫高達160余幅,傾盡八塊玉璽為他的畫作印章。 而在他死后的兩百余年間,他的畫作被后人拍出上億天價。他就是錢維城,一位一路開掛的文人畫家。 錢維城之所以可取得如此之高的藝術成就,這與他幼時接收到的藝術熏陶和自身的努力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從幼年開始,錢維城就跟隨自己的祖母學習書畫。他的祖母陳書,本就是頗有名氣的寫意畫家。本就有著極高藝術天賦的他在祖母的指導下,書畫也日益長進。 成年后的錢維城拜清代名家董邦達為師。在師父的影響下,錢維城開始嘗試山水畫。在原來清秀的風格之外,蒼郁深厚的畫風也被他運用到了創作之中。所畫山水,山勢逶迤,流泉飛瀉,煙靄飄浮,水光蕩漾。 錢維城后期可謂師承百家,取百家之所長,豐富自身的氣韻。他既嘗試著去領略“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蕭疏、空靈的畫風;又在“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的作品中,學習他們的構圖和筆墨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