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體罰并非必用之法。多數情況下,父母只有在對孩子的教育感到力不從心,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時,才不得不采用此種方法。比如,爸爸叫亮亮關掉電視,并重復說了3遍,但他置若罔聞般仍看得津津有味,爸爸忍無可忍就揍了他幾下。或者,4歲的麗麗橫穿馬路時蹦蹦跳跳,左顧右望,媽媽可能會打她幾下,并警告“以后再也不要這樣過馬路了,太危險了!”當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時那種十分惱怒的感覺,很多為人父母者都深有體會。由于擔心同樣危險的情況會再次發生,“天哪!如果下次麗麗橫穿馬路時沒那么幸運該怎么辦啊!”大多數父母會下意識地認為,要立刻警告孩子,甚至打他一頓也是沒有錯的。
據報道,有25%甚至更多比例的父母每周至少打孩子一次,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父母要打孩子呢?你可能會認為打孩子是一種體罰的教育方式,而事實上打孩子僅僅是一種體罰,而非教育方式。短時間內你可以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媽媽拍了妮妮后背一下后,3歲的她順從地揀起了地上的玩具。妮妮的老師則注意到,幼兒園里的她很會照顧年幼者。
近期開展的一項主題為“體罰對孩子的影響”的研究中,兒童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家們分析了他們收集的62年來的相關數據后發現,一個孩子挨打的次數越多,兒童時期有侵犯性行為的危險則越大,包括其他違反社會公益的行為,諸如說謊,欺騙和恃強凌弱等。在體罰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少能從錯誤中學到正確的東西,并很可能步其父母的后塵實施錯誤的行為。一個贊成打孩子的母親在我們的調查中也承認,“如果我打他,我兒子會暫時表現得比較乖,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因為恐懼才暫時約束了自己的行為。”顯然,體罰會改變一個孩子的行為,但它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嗎?
那么,一個人到底應該怎樣對待另一個人呢?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不要以為你具有年齡和身份優勢就可以對孩子“為所欲為”,每個孩子都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尤其是他們父母的尊重。
下面的10條策略就是基于尊重孩子的理念提出來:
1、嚴格且友好;當你用一種平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時,他會樂意聽你所說的一切。
2、暫停:“我現在很生氣,不想現在再提這件事。以后我們再談。”這樣說不會有錯。
3、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與其懲罰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如教給他如何正確做的方法。“我不喜歡你總把滑板放在大廳前,下次請把它放在貯藏室。記住,需要任何幫助可以告訴我。”
4、正面教育:與其說“讓你去刷牙,我已經說了很多次了!”不如說“去刷牙吧,刷完了告訴我,我好親親你。”
5、要解釋,不要嚇唬:給你孩子一個簡單的說明,告訴她這樣做的理由。
6、不要發怒:與其只盯著孩子的錯誤發怒,不如考慮一下如何抓住這次時機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指導。
7、給予激勵:用簡短的話讓孩子順從你的安排,比如,“我們該回家了,再滑一次我們就把它收起來好嗎”,“我們該回家烤點心吃了”,等等。
8、對孩子的要求要有彈性:當孩子提出“我想看完這個表演再走好嗎?”,這是合理的要求。如果你有時間的話,不妨答應他。這是讓孩子學會談判技巧的好辦法。
9、別強迫孩子做什么,要和他商量:跟孩子實話實說,邀請他和你一起解決某些事情,比如,“我遇到一個問題,我想要你換上一件干凈的襯衣,而你卻每天堅持要穿那同一件襯衣,我們要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如果孩子是趨向于解決問題的話,他會樂于你用商量的口吻。
10、學得聰明點:做父母的一般都喜歡用一套固定的解決問題的模式,甚至是一些毫無作用的打罵方法。如果你發現自己所做的一切根本沒有效果,那么,何不想辦法尋找一種更管用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呢?記住:改變你自己的態度永遠要比改變你的孩子容易。多問問自己,“我能用點什么別的方法更能激勵我的孩子,讓他變得更好呢?”
切記三要點:
·不要在你生氣的時候懲罰孩子。
·不要報復性地懲罰孩子。
·更加嚴厲的懲罰并不意味著是更加有效的方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