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心理學上一個人的性格怎樣形成,和他的童年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孩子開始變得懷疑自己的能力,低估別人的幫助和善意,使得幼年時期被忽視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幾種不同的人格:
1. 長期被忽視,成長為自暴自棄型的人格,走向自我毀滅;
2. 從小懂事而用利益交換愛,成長為一個極力討好型的人格;
3. 通過制造問題獲得父母關注,成長為一個欺騙型的人格;
童年錯誤的生活環境塑造出錯誤的行為,加之身邊的成人沒有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長期被忽視,讓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去愛別人?怎樣贏得正常的愛和尊重?
這些不健全的人格,是怎樣影響以后的人生?下面的三個案例中我們來解答這三種人格。
因為疫情孩子們居家上網課期間,河南初三女孩因為沒有手機而自殺的事件,讓我們看到一個長期被忽視、壓抑自己需求的女孩子,決絕的選擇了離開人世的方式,好似可以以此抵御所有不被愛的事實。
她是家中老二,僅有的一部智能手機,不能跟年幼的弟弟搶,也不能跟姐姐爭,只有委屈自己,放棄上網課。
她正處于敏感的青春期,對于被忽視、被壓抑的情緒得不到幫助,看待問題的方式也帶著自己長期積壓的錯誤消極觀點,又很難通過自己進行自我矯正,父母也幫助不到她,這就引發了最后的失控,用自殺的方式結束這一切。
家中的老二,常常會成為被忽視的那個孩子,尤其是在貧窮的家庭里,這種情況更為嚴重。
任何一個孩子,如果得到關懷和照顧,就無法存活。可是這種忽視,不是全完的忽視,只是相比較其他孩子而言,得到的照顧較少,或者在某些方面被忽視了。
被忽視的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可能會選擇一種封閉的生活,在遇到挫折時會因為羞愧難當而自暴自棄,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很容易走向滅亡。
茜茜是個被父母從小抱養回來的孩子,剛抱養回來時對她極好,可是好景不長,本以為此生不可能擁有自己孩子的養父母兩人,在將她抱養回來沒多久,就懷了自己的孩子。
從此在養父母家的生活就成為茜茜的地獄。
開始時她想要努力表現,做的好一些,讓父母對她不會那么差勁,父母也很高興她的懂事讓他們省心不少,看著年幼的她的哄弟弟,照顧弟弟,養父母都很高興。
后來隨著弟弟的長大,生活的不順遂,養育兩個孩子的壓力,讓養父母將更多的愛傾斜給弟弟,甚至一旦弟弟出了什么事情,都會責怪她:弟弟哭了是她沒有帶好、弟弟犯錯是她承擔,家里所有的好東西都是優先弟弟,連幼小的弟弟都會利用父母的偏愛,欺負她。
茜茜在這樣的環境里,熬到16歲,養父母卻讓成績一向非常好的茜茜退學,去打工。茜茜心中失望至極,難道在家里的這些年做的還不夠么?
她不想退學,就與養父母鬧僵后,離開了那個她從來沒有得到過愛的家庭。從此靠著自己打工賺錢支付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直到大學畢業。
她談了兩任男友,第一任男友在一起后總是打她,可她還是不愿意離開他。直到男人良心發現,自己主動放過了茜茜,覺得她太好,自己不值得她那樣對待。
第二任男友,和別的女人曖昧不清,甚至將新女友囂張的帶到茜茜面前,茜茜被劈腿后,依舊覺得是自己的錯,是自己不夠好,才讓男友愛上其她女人。
連續兩次戀愛的失敗,讓她開始反思:為何自己總是在愛情里以卑微者的姿態出現?用盡全力的愛,并沒有換來更多的愛,反而讓男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讓男人變本加厲的傷害她?
初始她知道能夠用對別人有利的行為贏得感情和尊重,喜歡和表揚,這時她感知到:她所得到的所有感情和尊重,都是一種利益交換。
想要得到更多的愛,就需要好好表現。想要獲取更好的東西,也需要好好表現。直到后來,即使表現的很好,也不會得到想要的愛和尊重,這種內心的需求就會轉而向外求。
越用力,反而越容易失去。不管怎樣用力,最終都導致她在感情上重復的失敗。
有個男孩因為經常尿床,總和母親發生爭執,被送醫,治療時,他說:“小時候,媽媽以為我走丟了,驚慌失措的在街上喊我的名字。”
心理學認為:這段最初的記憶,讓他形成了通過制造問題來獲得關注的人生意義。
他想通過自己的尿床,獲得母親的關注。
說說另外一個案例:父母因為工作忙,將女孩送到外婆家生活,只有周六周日會被接回家,可是只要被接回家,女孩都會說自己肚子疼,被送醫檢查后,發現身體沒有任何問題。
經過仔細詢問才知道:只要父母兩人吵架,女兒就會肚子疼。
原來因為工作的原因導致父母兩個人感情生疏,經常吵架,有時候還會當著女兒的面吵起來,本來愉快的周末,父母聚焦在自己的婚姻問題中,而忽視了女兒。
這使得女兒心里非常的焦慮,又不知道怎么解決父母的問題,只好假裝肚子疼,來吸引父母對自己的關注,而減少吵架,深信只有自己出問題才能解決父母的問題。
這兩個孩子都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出問題,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從欺騙中獲取安全感。因為受到忽視,想辦法說謊欺騙父母,引起父母的緊張。
長期如此,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想法,即:只有別人的擔心才能保證自己的問題得到解決,成為欺騙型人格。
《擁抱你內在的小孩》中說: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小孩,并且深深的被影響著。
而幼年時期被忽視的那個孩子所需要的,正是我們成人后依舊所需要的,只有正視我們的真正需求,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本書中為我們提供了幾種方式:
1. 誠實的生活,學會直面自己所恐懼、憤怒的事情,走出自己,與他人分享;
2. 接受自己的一切,只有接受才能正視,并找到解決的方式;
3. 待在當下,靜下心與自己中心的聯結,回到自己最本質的部分;
4. 重新確定自己的界限,把焦點轉向內在,不再去向外求,去感知自己的內在情緒和生命力量;
用熱情去擁抱生命中發生的一切,當做是成長的糧食。
父母也要學會正確的愛,不忽視孩子的內在愛的需求,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安全感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