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月7日即將迎來大雪節氣。對于氣虛、陽虛、血虛這三類人群這個時候最怕冷。這里要提醒廣大讀者朋友,即使藥膳驅寒也要對證,以上三類人群不妨試試以下三種湯品驅寒取暖。
氣虛怕冷喝黃芪牛肉湯
市民徐阿姨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很郁悶,因為自己比較怕冷,但是又容易出汗,她常常認為只有熱量比較足的人才會在“小寒”這樣比較冷的節氣出汗,自己明明很怕冷,怎么可能還出汗呢?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氣”具有調節人體體溫和控制毛孔開闔的功能,因此,當人“氣虛”時,機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減弱,也難以控制毛孔的開闔和汗腺的分泌,從而出現怕冷但又愛出汗的癥狀。氣虛體質的人除了怕冷和愛出汗外,還往往表現為肌肉松軟,體力較差,只要體力勞動的強度稍大就容易累。身體防御能力一般不怎么好,容易感冒,感冒后康復的時間也比別人慢。
【推薦食療方】黃芪牛肉湯
原料:牛肉(瘦)1000克,黃芪12克,黨參12克,大蔥20克,姜15克,料酒20克,小蔥5克,胡椒粉1克,鹽10克,味精2克。
做法:將黃芪、黨參洗凈;經過加工裝于雙層紗布袋內封住口做成中藥包;牛肉洗凈,切成5厘米長、3厘米寬的塊;姜、蔥洗凈;沙鍋置大火上,倒入鮮湯2000克,放入雞骨架,加入牛肉塊、中藥包煮沸,撇去浮沫;加姜、蔥、料酒,移至小火上燉熟透;揀去中藥包、姜、蔥、雞骨架;加入精鹽、胡椒粉、味精、蔥花即成。
點評: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黨參具有健脾補肺、益氣養血生津的功效。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適宜于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陽虛怕冷喝干姜肉桂羊肉湯
不少讀者都認為怕冷就是陽虛,這種認識不完全正確,如何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陽虛呢?中醫認為“陽虛則外寒”,人陽氣不足時,不能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會出現怕冷的現象。一般陽虛的人有怕冷、手腳冰涼、精神萎靡不振,大便稀溏,甚至是完谷不化等癥狀。根據心、肝、脾、肺、腎五臟的不同,表現的癥狀各不同。比如心陽虛,除了通常陽虛都會有的癥狀外,還有心悸、心慌、憋悶、心前區疼痛、失眠多夢、心神不寧、易悲傷等表現。肝陽虛,可出現頭暈目眩,兩側肋下不適,乳房脹痛,易驚恐或情緒抑郁等表現。脾陽虛,可出現食欲不佳,惡心、打嗝、噯氣、大便稀溏不成形等癥狀。腎陽虛,有腰膝酸軟、多次小便或不通、陽痿早泄、性功能衰退等表現。肺陽虛,通常表現出咳嗽、氣短、呼吸無力、聲音低且少言、氣懶等癥狀。
但是無論哪種陽虛,怕冷、手腳冰涼是陽虛者的最主要表現。如果陽虛怕冷的癥狀不是很嚴重,不妨嘗試食療驅寒。
【推薦食療方】干姜肉桂羊肉湯
原料:羊肉(瘦)150克、干姜30克、肉桂15克。鹽1克,大蔥3克,花椒粉1克。
做法:羊肉切塊,與干姜、肉桂共燉至肉爛,調入鹽、蔥花、花椒面,即可。
點評:很多讀者朋友對生姜比較熟悉,但是并不很了解干姜的功效。干姜其實是生姜曬干或烘干后的成品。生姜偏于散寒,干姜比生姜多了溫中回陽,尤其是溫暖脾陽的作用,著名古方理中湯中就有它的一席之地。凡陽虛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溫者都比較適合用。肉桂是寒冷季節最為常用的調味食品,有補元陽、暖脾胃、通血脈、散寒氣的功用。古代凡治療陽虛之名方,如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皆用肉桂為主藥。肉桂甘辛大熱,不僅能補陽氣,又能散寒邪,故凡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膝冷痛之人,最宜食用。干姜、肉桂與羊肉一起做成藥膳,更有利于增強補陽祛寒的功效。
血虛怕冷喝雞絲阿膠湯
很多女性讀者朋友怕冷多是由于血虛,為什么這么說呢?經、帶、胎、產都可能造成失血,而經期勞累、月經量過多、生產時出血過多等等都會導致血虛。女性血虛有寒者,一般都表現為面色萎黃或蒼白、乏力、四肢怕冷等癥狀。如果癥狀不是很嚴重,不妨試試雞絲阿膠湯。
【推薦食療方】雞絲阿膠湯
原料:雞胸脯肉100克,牛奶1000克,阿膠80克,姜10克,鹽2克。
做法:雞脯肉洗凈,切成雞絲;阿膠浸透發開,洗凈切塊,放沸水鍋內煮2小時,撈出瀝水;生姜洗凈,去皮切片;雞肉絲、阿膠、姜片、鮮牛奶同放燉盅內,蓋上盅蓋;隔水燉1小時,取出,加入精鹽調味即成。
點評:阿膠為補血之佳品,尤為適宜出血而兼見陰虛、血虛證者。阿膠既能補血,又能滋陰。止血常用阿膠珠。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圣藥”。與人參、鹿茸并稱“中藥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