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有孕,兩寸見滑。滑的脈象
看生死的脈,主要是看兩尺;左尺腎水,右尺腎火。若尺部無脈(男右女左),必死。有這樣的脈,即使言行、舉動、起居如平常人,也是必死無疑。
寸口診法
始見于《內(nèi)經(jīng)》,詳于《難經(jīng)》,推廣于晉代王叔和的《脈經(jīng)》。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其位置在腕后橈動脈所在部位。(寸口分配臟腑的幾種學說比較表)
(1)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jù):
寸口脈象為什么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病變?《素問·五臟別論》說:“胃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難經(jīng)·一難》又指出:“十二經(jīng)脈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以上說明獨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陰肺經(jīng)的原穴部位,是脈之大會,手太陰肺經(jīng)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觀察胃氣的強弱;二是臟腑氣血皆通過百脈朝會于肺,所以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能反映于寸口脈象。
(2)寸口脈的分部及臟腑配屬: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脈經(jīng)》:“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關。”即以高骨為標際(橈骨莖突),其稍為內(nèi)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后(肘端)為尺,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
寸關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這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難經(jīng)·十八難》說:“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這就和遍診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實異。
寸關尺分候臟腑,首見于《內(nèi)經(jīng)》,按照《素問·脈要精微論》所敘述的是:
左寸:外以候心,內(nèi)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nèi)以候胸中。
左關: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膈。右關:外以候胃,內(nèi)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腎,內(nèi)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腎,內(nèi)以候腹中。
后世對寸關尺分候臟腑,大致均以《內(nèi)經(jīng)》為依據(jù)而略有變更。如《難經(jīng)》以小腸 、大腸配心、肺,以右腎為命門;《脈經(jīng)》以三焦配右尺;張景岳則以膀胱、大腸配左尺,以三焦、命門、小腸配右尺;《醫(yī)宗金鑒》則以左寸候心 、膻中,右寸候肺、胸,左關候肝、膽、膈,右關候脾胃,兩尺候兩腎,左尺配小腸、膀胱,右尺配大腸,又以三部分候三焦。
以上所舉的幾家學說,其分歧點在于大小腸和三焦,而主要的分候五臟的觀點是一致的。目前關于寸關尺分配臟腑,多以下列為準:
左寸可候:心與膻中; 右寸可候:肺與胸中。
左關可候:肝,膽與膈; 右關可候:脾與胃。
左尺可候:腎與小腹; 右尺可候:腎與小腹。
這種分配方法是根據(jù)《內(nèi)經(jīng)》上竟上、下竟下為原則的,即是體現(xiàn)了上(寸脈)以候上(身軀上部),下(尺脈)以候下(身軀下部)的原則。
但必須指出,寸關尺分配臟腑,其所候的是五臟六腑之氣,而不是臟腑之脈出于何部,正如李時珍所說:“兩手六部皆肺經(jīng)之脈,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