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俄羅斯自由行之19圣彼得堡之一涅瓦大街及周圍景點

    圣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坐落在波羅地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從這里流入波羅地海。圣彼得堡是一座水上城市,由300多座橋梁相連,它的河流、島嶼與橋梁的數量,均居俄羅斯之冠。圣彼得堡河面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0.2%,由于河流縱橫,風光秀麗,有“北方威尼斯”之稱。圣彼得堡按行政區域共劃分為18個區,市區內的景點集中在中心區、瓦西里島區和彼得格勒區靠近中心區的部分。由于主要景點集中在歷史中心區及周圍,所以能夠步行游覽,走完最主要的涅瓦大街大約需要1個小時,步行游覽城市的主要區域大致需要3-4個小時。圣彼得堡還包括喀瑯施塔得、羅蒙諾索夫、巴甫洛夫斯克、彼得戈夫(也就是夏宮)、普希金城(也稱皇村)等9個城鎮。這些城鎮是圣彼得堡市區周邊不錯的游玩地點,但通常每一處往返加游玩各需要一天的時間。最為推薦的周邊去處是彼得戈夫和普希金城。


    圣彼得堡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建立了彼得堡羅要塞,后擴建為城,稱圣彼得堡,為帝俄時代的通海門戶。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至此城。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里,它一直是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該市三易其名。最初沙皇彼得大帝將它命名為圣彼得堡(1703-1914年),以后更名為彼得格勒(1914-1924年),1924年列寧逝世后,改名列寧格勒。1991年后,恢復了圣彼得堡的名稱。

    來到俄羅斯會發現,圣彼得堡和其他俄羅斯城市的差別非常大。圣彼得堡市區保留了原先的巴洛克建筑,是一個典型的西歐風格城市。其實東斯拉夫人已經和歐洲分離了好幾個世紀,正是圣彼得堡重新將他們和歐洲連接了起來。這里原本是彼得大帝從瑞典手中搶來的波羅的海出海口,而通過與歐洲各國的緊密聯系,這個完全歐洲化的城市寄托了他的強國夢。難怪連沙皇尼古拉二世曾說“圣彼得堡屬于俄羅斯,但不屬于俄羅斯人”。圣彼得堡市內有數千座皇家和貴族的花園、宮殿、紀念碑、大型建筑、雕像、藝術園林和其它名勝古跡,都透露出一種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獨一無二的氣息。所以在俄羅斯有這樣一句諺語:“沒去過圣彼得堡,就沒有真正到過俄羅斯。”

    我們在奧維地圖中標出我們將去的所有景點。

    21:05準時到達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車站。車站于1851年建成啟用,當時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稱為尼古拉耶夫斯基站。1924年改名為十月站。1930年改用現名。


    彼得大帝雕像。1967年候車大廳內建成一座列寧雕像,而后在蘇聯解體后被取代。1993年一座彼得大帝青銅胸像在火車站大廳內落成揭幕。





    出站就是起義廣場,最先是隨著旁邊的征兆教堂叫征兆廣場。后來為建地鐵,征兆教堂被拆除。因是昔日游行示威的地方,十月革命后,改叫起義廣場。1937年,廣場圓環中的亞歷山大三世塑像被移走。1985年5月9日,俄羅斯二戰勝利40周年紀念日,豎立二戰勝利紀念碑。仿羅馬的方尖碑,尖頂上是紅五星,中間是銅鑄的花環、持槍的蘇聯軍民和列寧頭像。


    火車站對面的酒店樓頂的大字是“英雄城市列寧格勒”,列寧格勒在二戰中被圍困的900天里,約100萬人死于轟炸、饑餓和疾病,解除圍困時,全城人口約有54萬,僅是戰前的1/6。



    起義廣場地鐵站在下圖左側。起義廣場站位于起義區,于1955年11月15日開通,深58米。

地鐵站內。沒有莫斯科地鐵豪華、艷麗。







彩繪列車。

乘地鐵到涅瓦大街下,出地鐵站,一眼就看到滴血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


    在教堂旁邊的街道上順利找到預訂的旅店,是民居旅店,每人要交500盧布暫住證費用。是膠囊房,就一張大床。但是,廚房設備很全,可以自己做飯。首先用滾筒洗衣機將所有的衣服洗了。

忙得次日凌晨兩點才睡。第二天睡到自然醒。

    第二天的行程是逛涅瓦大街、冬宮廣場、瓦西里島、彼得保羅要塞、俄羅斯國家博物館。晚上看芭蕾舞“海盜”。我們住在涅瓦大街附近,每天逛涅瓦大街不同部分。為敘述方便,本篇博文集中介紹涅瓦大街及周圍景點。其中法熱博物館、喀山大教堂、滴血大教堂和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等另文介紹。

    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的主街道,建于1710年,全長約4.5公里、寬25至60米,從涅瓦河畔的海軍總部一直延伸到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橫貫莫依卡河、格利巴耶多夫運河以及噴泉河。它是圣彼得堡市最古老的道路之一,最初是作為連通舊海軍部與諾夫哥羅德、莫斯科之間的道路,在沼澤之中被開辟出來的。1776年以后,它被稱作涅夫斯基大街。

    涅瓦大街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以莫斯科車站前的起義廣場為界,西側就是通常所說的涅夫斯基大街。東側至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的涅夫斯基大街,則往往被稱為舊涅夫斯基大街。

    舊涅夫斯基大街終點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廣場。廣場上矗立著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塑像。他身后是涅夫斯基修道院。

網絡圖片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塑像

他身后是涅夫斯基修道院。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是彼得大帝下令建造的修道院。當時,彼得大帝決定在1240年諾夫哥羅德大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220年-1263年,原名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涅瓦河畔與瑞典交戰的地方建造新城的同時,建造了這個修道院,并將大公的遺骸移到此修道院,以求得神的保護。

    1547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被東正教追封圣徒。1942年斯大林宣布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民族英雄。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結果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名列首位,獲得了“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稱號。


圣三一教堂。

報喜教堂。

俄羅斯國教紀念碑。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中心是特羅伊察教堂。里面不能拍照。面向祭壇,右側放置的銀白色大箱就是1723年從弗拉基米爾運送來的以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為代表的、歷代大公的遺體的一部分。面向祭壇左邊是禮拜堂,里面是懸掛有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的肖像畫。

    修道院的周圍有4個18~19世紀的墓地。在拱門入口左側的是拉扎列夫墓地。在圣彼得堡留下了很多建筑的建筑師沃羅尼欣、扎哈羅夫、果茲羅夫斯基、羅西,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等的墓地都在這。入口右側的是季赫溫墓地,陀思妥耶夫斯基、茹科夫斯基、卡拉姆津等文學家和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穆索爾斯基等都葬在這兒。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之墓,也位于此。


    羅蒙諾索夫(Mikhail Lomonosov,1711-1765)之墓。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俄國化學家、哲學家、詩人,俄國自然科學的奠基者。他對物理、化學都有杰出的貢獻,對語言學、文學和哲學都有所建樹,對歷史、天文、地質、礦物、航海都有所研究。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即如有人所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




     柴可夫斯基墓正面是音樂家本人的半身像,前后圍繞著兩個天使,溫柔地陪伴與撫慰他的靈魂。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柴可夫斯基的著名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三大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都是我們所喜愛的音樂作品。




    亞歷山大·鮑羅丁(1833-1887),俄國作曲家,化學家。鮑羅丁的墓碑上刻著他作品的主題和他研究的化學公式。一位評論家說:“沒有一個音樂家只寫了那么一點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安東·斯蒂凡諾維奇·阿連斯基(1861-1906),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



以下不知墓主姓名,只是覺得雕塑藝術性很強。










    然后,乘公交到弗拉基米爾斯基大街下,即阿尼奇科大橋東岸涅瓦大街的主要景觀集中在西側海軍部至阿尼奇科大橋之間、約1.8公里左右的范圍內,并與莫伊卡河、格里鮑耶多夫運河、豐坦卡河相交。

    阿尼奇科夫橋。在圣彼得堡創建時期,阿尼奇科夫大校曾駐扎過此地,因此而得名。可能是這座橋在圣彼得堡利用率最高,所以也最為市民所喜愛。普希金、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都提到這座橋。最早在豐坦卡河上修筑橋梁是在1716年,當時這里是城市的邊界線。1841年修筑了石橋。1842年1月,尼古拉一世時新橋正式使用。1906年至1908年重建。


    阿尼奇科夫橋擁有華麗的鐵藝欄桿,圖案有海馬和美人魚,二戰時遭到損壞,戰后修復如初。


    雕塑家彼得·克洛特于1842年和1859年分別在東、西兩側設計了四座"馴馬師"銅像。當雕塑家克洛德將他的作品完成并第一次準備安裝時,其中的兩件作品竟然被尼古拉一世作為禮物送給了當時的普魯士國王。而重新打造的兩件鑄銅雕塑再次完成時,命中注定還將離開,沙皇又把它們送到了那不勒斯皇家廣場。我們現在看到的雕塑作品已經不再重復原樣了。

    雕像展現了馴馬師馴服野馬的不同瞬間:野性十足極難馴服的阿拉伯純種馬昂首奮蹄雄姿勃發,馬夫力挽馬韁奮力將其制服。雕塑象征著人類與大自然的抗爭及大自然的馴服與和諧的主題,形象逼真動感十足,讓人過目不忘。在衛國戰爭時期,城市被困,德軍炮火狂轟濫炸,珍貴的銅馬被市民深埋在附近的阿尼奇科夫宮花園的地下,直到戰爭結束又重見天日。

    第一組雕塑:馴馬師緊握馬籠頭,用力拉住一匹前蹄騰起的駿馬。



    第二組雕塑:表現馬被馴馬師拉住后的神態:馬頭高高昂起,呲開牙、鼓起鼻孔,兩個前蹄胡亂地在空中掙扎。馴馬師前傾著身子竭力拉住繩韁,想讓馬平靜下來。



    第三組雕塑:描繪馬在搏擊中占了上風,馴馬師已倒在地上,企圖使出最后的氣力;而馬則把背墊甩到地上,得意地伸長脖子,試圖掙脫他手中的韁繩。這時候,唯有馴馬師左手握的韁繩把馬牽制住了。


    第四組雕塑:表現馴馬師終于制服了那匹烈馬。他一只膝蓋跪在地上,雙手緊拉住韁繩,馬無法向前再移動一步。


    豐坦卡河又譯名為噴泉河、放蕩河,由于夏花園里的各式各樣的噴泉的水都來自這條河,所以被稱為噴泉河。由涅瓦河分出后向南貫穿城區,再折向西南與涅瓦河平行并注入后者,河長6700米,最寬處70米,最深3.5米。直到18世紀中葉,豐坦卡河被視為圣彼得堡的南部邊界。在豐坦卡河的兩岸,排列著昔日的皇家宮殿和貴族府邸,其中有一些被辟為博物館,這里還分布著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安娜·阿赫瑪托娃等作家的故居。


    橋東南角的橘黃色宮殿是古典主義風格的別洛謝利斯基-別洛澤爾斯基宮,建于1848年,由彼得一世時期著名的俄國建筑師施塔肯施奈德設計建設。正是這位建筑師開創了“第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這里一直是皇室居所。之后被收歸國有,宮殿所在的這個島也成為了中央公園,供人休閑。二戰時期這里沒有逃脫炮火的摧殘. 幾乎所有的結構全毀. 經過重新建造后,自1987開放為博物館,而在Oval Hall廳舉辦一些音樂會, 瓷器房和餐廳舉辦一些短期的展覽。現在宮內設有歷史蠟像博物館。

別洛謝利斯基-別洛澤爾斯基宮的側面。


“第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





橋西南角的白色的建筑。


    我們沿豐坦卡河南行,據說,這里就是拍攝豐坦卡河的最佳位置。


    前方有一座橫跨豐坦卡河、橋頭聳立著4個石塔的花崗巖石橋。這是建于1785-1787年的羅蒙諾索夫橋,是豐坦卡河上一座保存歷史原貌的18世紀橋梁,長63米,寬14.7米。橋塔里面裝有機械能夠把橋中央部分拉起,便于行船。

    遠處有這座藍頂金星的美麗教堂,叫圣三一大教堂。


    查閱地圖,位于市區西側科洛姆納區,曾是圣彼得堡的最古老街區。

長焦拍攝。


    圣三一大教堂又名特羅伊茨基大教堂,木質結構,建于1828年,這在圣彼得堡是少有的。白色的教堂有著巨大的藍色穹頂,藍頂上滿天星更顯得非常漂亮壯觀。聳立在教堂門前的“光榮之柱”是紀念俄土戰爭勝利,用戰利品大炮鑄造的。俄土戰爭是指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網絡圖片。


    橋西是羅蒙諾索夫廣場(歐洲城市中只要是一塊空地就叫廣場),廣場中央豎立著大學者羅蒙諾索夫的雕像。


    返回阿尼奇科夫橋,沿豐坦卡河西岸北行。前面是著名的法貝熱博物館。將專門安排時間參觀。


    豐坦卡河東岸是舍列梅捷夫宮,又稱“噴泉之家”,是圣彼得堡的一棟巴洛克式建筑,自1750年建成后一直是舍列梅捷夫家族的豪宅。現在是音樂博物館。緊鄰舍列梅捷夫宮的是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和音樂廳。

    豐坦卡河西岸是游船碼頭。


    返回阿尼奇科夫橋,沿涅瓦大街西行。安奇科夫宮起初這座巴洛克式的宮殿是伊麗莎白女皇給他的情人的禮物。之后隨著歷任主人的喜好不同,宮殿的內部被不斷的改造。凱瑟琳大帝把宮殿給了她的情人。僅僅在19世紀,這里才作為王位繼承人的冬季行宮. 皇室命令建筑師Carlo Rossi對外立面進行新古典主義的改造。宮殿最輝煌也是最蓬勃發展的時期,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居住時期。即使到了1881年沙皇即位后,仍然居住在安奇科夫。沙皇死后,皇太后瑪麗亞就一直居住在這里直到1917年革命爆發。現在,這里一直作為學生們的休閑聚會場所。









    安奇科夫宮緊鄰的是圣彼得堡四大廣場之一的奧斯特羅夫斯基廣場。以劇作家亞歷山大.奧斯特羅夫斯基命名。中間有葉卡捷琳娜大帝的雕像。因此這個廣場又被稱為凱薩琳花園。


    巨型雕像是凱薩琳大帝,身旁站的是她在位時的重要親信,傳說有三個還曾是她的秘密情人。







    奧斯特羅夫斯基廣場的后面是俄羅斯劇院(Alexandrinsky),是當地的藝術重鎮,1896曾因上演契柯夫(Chekhov)的海鷗(The Seagull)而名噪一時。

頂上的青銅馬車雕像還是相當醒目的。

芭蕾舞廣告。


    廣場西邊為圣彼得堡最大的圖書館——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原名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國立公共圖書館,系前蘇聯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國家館,蘇聯解體后1992年3月更名為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擁有三千一百萬本的藏書。


    奧斯特羅夫斯基廣場對街是涅瓦大街58號,圣彼得堡最大的糖果店--葉列謝耶夫食品店內部用藝術品裝飾得極為精美,是富商葉利謝耶夫建造的建筑。這個世界知名的百年老字號,從沙皇時期的貴族專用,到蘇聯時代的“干部特供”身份,再到如今重裝開業后的奢華亮相,在百貨超市業中顯得卓爾不群。






    進店后,仿佛置身一座食品宮殿,這是目前走過的所有糖果店頂級配置了吧。就像是童話里的糖果店,無論多大年紀的人都會一秒變童心。






櫥窗里面擺放著藝術品一樣的蛋糕。



    這里也提供為數不多的座位,可以坐在里面點咖啡和甜點。




    葉列謝耶夫食品店走過馬路,黃白外觀的一大片建筑就是涅瓦大街的中心——高爾基市場了。它曾是圣彼得堡最大的百貨商店。走進之后發覺普普通通,頂著大百貨公司的名和價錢,實際和小商品市場差不多。


涅瓦大街最明顯的地標-紅色鐘樓。




    涅瓦大街有好多著名的教堂。40—42號的亞美利亞的圣凱瑟琳教堂。



32—34號的圣葉卡捷琳娜羅馬天主教堂。




    兩座教堂之間是米哈伊爾大街,大街上有圣彼得堡最好的歐洲大飯店


這個帶紅色的咖啡廳,當年普希金曾經下榻的地方。



    飯店前面就是藝術廣場,廣場中央佇立著普希金的銅像,銅像北側是莊重典雅的米哈伊爾宮—國立俄羅斯博物館。


    銅像西側是米哈伊洛夫劇院。我們在這里欣賞了芭蕾舞《海盜》。


    米哈伊洛夫劇院是圣彼得堡最古老的歌劇與芭蕾舞劇院之一,劇院建筑有著悠久的歷史,位于城市最中心地帶。米哈伊洛夫劇院與馬林斯基劇院、亞歷山大劇院一起并稱為三大帝國劇院。為紀念米哈伊爾·巴甫洛維奇大公,劇院取名米哈伊洛夫劇院。劇院屬于米哈伊洛夫斯基宮的一部分,是皇室家庭、外國貴賓、沙皇與皇后夫婦常去的場所。1859年,劇院重建。舞臺得以擴建,并修了一層樓座。


    天花板上的《教育與知識的力量戰勝了黑暗勢力》壁畫,至今仍然存在。









休息廳。

劇照。




    繼續西行是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是圣彼得堡眾多運河中的一條,開挖于1739年,其后經數年予以加深并修筑花崗巖河堤。運河東北連接莫伊卡河,西南連接豐坦卡河,全長5公里,最寬處32米。原名為葉卡捷琳娜運河,1923年以后,蘇聯政府以俄國劇作家和外交官亞歷山大·格里博耶多夫重新命名。運河上共有21座橋。喀山橋因靠近喀山大教堂而得名,曾用名羅杰斯特汶斯基橋、普列漢諾夫橋。該橋改建于1765-1766年,取代1716建造的羅杰斯特汶斯基木橋。橋長18.8米,寬95.5米,其寬度在圣彼得堡的橋梁中居第二位,僅次于莫伊卡河上的藍橋,是全市最低的一座橋,因此也是唯一下面不能通船的橋。


    喀山橋是拍攝滴血大教堂的最佳地點之一,成像效果很好,特別是夜景,是許多明信片上的取景地。滴血大教堂另文介紹。


    先沿格里博耶多夫運河向南走,有一座著名的銀行橋。銀行橋建造于1823年,橋的中軸線正對著原俄國投資銀行的大門,故得名。又叫它獅鷲橋,是因為橋的兩頭有四尊獅鷲,獅鷲是獅子和鷹的混合體。這種怪獸據說是古希臘傳說的倉庫的守護神。

    飛獅的設計者是科索洛夫,圣彼得堡皇村葉卡捷琳娜花園里的著名雕塑《打碎水罐的姑娘》就是他的杰作。








    返回涅瓦大街。北側是圣彼得堡最大的書店,上面坐落著世界有名的勝家縫紉機公司,所以也稱勝家大廈。這座建筑是1904年的新型建筑風格,外部墻壁上裝飾著各種雕刻,特別是鑲有玻璃的圓頂之上的地球儀。1-2層是紅色花崗巖,2-5層是灰色花崗巖。在書店里可以買到好多質量上乘的明信片和冰箱貼,還有一個進這個書店的理由就是這里的二樓有免費的公共廁所。












許多兒童繪本。






書店對面是著名的喀山大教堂。另文介紹。


    沿涅瓦大街繼續西行,22—24號新教的福音路德教派彼得信徒教堂。






Bolshoy Gostiny Dvor

    這座大樓的建設從1761年到1785年。二戰期間,遭轟炸損壞嚴重。1945到1955年,建設和恢復了中央穹頂和門廊,抹灰和雕像裝飾的墻壁。這座大樓從178個獨立的商店變成了一個大的百貨商店,是圣彼得堡的主要百貨商店。


    繼續西行是莫伊卡河。莫伊卡河是一條環繞圣彼得堡的中心區的河流。這條河發源于夏園附近的豐坦卡河,經過戰神廣場、涅瓦大街,注入涅瓦河。在莫伊卡河河岸,有不少18世紀的宏偉建筑:斯特羅加諾夫宮、Razumovsky宮、尤蘇波夫宮、新荷蘭拱門、圓形市場、圣邁克爾城堡以及普希金最后一處故居和博物館。

    斯特羅加諾夫宮位于圣彼得堡涅瓦大街與莫伊卡河拐角處,是俄羅斯巴洛克式建筑的最佳范例之一,是圣彼得堡值得一看的七座宮殿之一。它是由建筑師弗朗西斯·巴托洛梅奧·拉斯特列利建筑成的,斯特羅加諾夫是當時俄羅斯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和文學資助者。 1918年,斯特羅加諾夫宮交公,并轉變成為一個“人民之家博物館”,其中的展品由艾爾米塔國家博物館的贈予。從1989年到2003年,俄羅斯博物館對斯特羅加諾夫宮進行修復,還原曾經的斯特羅加諾夫宮,它是少數幾個獲準在彼得堡的中心保留下來的私人住宅,它歷史性的保留了自己的外部輪廓和最初的形態,最重要的是它保存了拉斯特列利的偉大設計。

    沿著莫依卡運河堤岸漫步,夾岸皆是優雅的住宅。運河堤岸12號是普希金故居。這是一幢又高又長的三層樓房,堅實的勒腳,高大的拱門,寬敞的庭院,還有廂房和馬廄。1836年9月12日至逝世前的約4個月的時間里,普希金與其家人就在這座公寓里生活。       1837年1月29日普希金在決斗后的第三天在這里去世。普希金逝世后,其家人也各自散去,不久這座公寓就被廢棄了。1924年開始重現當年普希金住所,在普希金逝世100年后的1937年,博物館宣告對外開放。



    拱門旁邊的墻上釘著一塊大理石紀念牌,上書:“1837年1月29日,亞歷山大·謝爾蓋維奇·普希金在這幢房子里逝世。”。


    故居院內正中有一座普希金的立身雕像,這個雕塑相對樸素,普希金身著禮服,手執禮帽,目視前方,隨意而立,一副標準的貴族紳士作派。


    一層原來是普希金仆人的房間,現在是展室。一層入口處,是一個很大的啞鈴狀的展示柜,展示了普希金的手稿與隨手涂鴉的小插圖,自畫像等。






    他的詩、畫的手稿以復印件的方式展示。他這種側面的自畫像上百次地出現在他的詩稿上。他幾乎隨手一條線就能把自己突起的額骨與眉骨、坡度很大而前伸的尖鼻子,以及略略發緊的嘴巴畫出來。他畫自己的卷發和向前卷起的絡腮胡須時更得心應手。尤其是畫絡腮胡子,他常用鵝毛筆的鵝毛一端蘸上墨汁輕快地抹幾下。這幾筆之間,便神采飛揚。


    一幅表現普希金決斗的油畫。油畫中冰雪漫天,普希金跌坐在雪地上,掙扎著想要爬起來,左手撐著雪地,右手卻依舊持槍瞄準遠處的軍官。鮮血染紅了白雪,已然是中槍,垂危之際了。邊上的仲裁者與友人奔跑上前欲要扶起詩人。


     還有一個玻璃展示柜,陳列著詩人決斗時所使用的手槍與彈藥。



展示柜的另一端則是普希金妻子的芭蕾舞鞋與日常用品。








普希金故去時為他做的面部石膏膜型。


決斗時穿的背心。



通往一樓的樓梯和門廳。




在普希金妻子的房間,看到她的照片,真的很美。


女兒也很美。


    他的書房是一個參觀重點,井然有序、擺放整齊的書架上共有三千一百本書;書桌上放著的有黑人木偶的墨水池,通常被解釋為他出于紀念來自埃塞俄比亞的祖先,一個擱架上的自鳴鐘時針指向他去世的那一刻:十四點四十五分,永遠停駐了;右側的長沙發是他咽下最后一口氣的地方,據說隱約還有血跡可見。







原路返回涅瓦大街。

    莫伊卡河上有15座橋,大部分都是富于藝術性的古橋。涅瓦大街是綠橋。綠橋又名警察橋、人民橋,是俄羅斯圣彼得堡的一座橋梁,跨莫伊卡河,是該市的第一座鑄鐵橋。

    過橋北側就是普希金文學咖啡館。這家咖啡店原名“伍爾夫甜食店”,至今仍舊保留著上世紀30年代原貌。普希金經常在這里喝咖啡,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正是從這家甜食店喝完最后一杯咖啡,而直接奔赴決斗地點“小黑河”,最后在決斗中英年早逝。普希金逝世后,一些深受普希金影響的文學大家,比如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也經常來到這家甜食店,談詩論文,針砭時弊,店鋪的名氣便愈來愈響,后來干脆改名為“文學咖啡館”。


    文學咖啡館的招牌上是一幅紅色黑底的飛馬圖案,圖案上下方用古老的字體寫著醒目的“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Кафе”。


    在入口的左側有一個普希金的素描,下面寫著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

門外有幾根白色廊柱,廊柱間有鐵欄柵。

    鐵欄柵后面有走廊,入口處有一個木架,上面放著菜單。入口正面的玻璃窗遮陽棚上面寫著“1816 文學咖啡館”。玻璃下方是中文的“文藝咖啡館”。


    菜單下面有小小的英語翻譯,右下方有普希金頭像的是普希金以及詩人們曾經最愛吃的,也是相對受歡迎的菜式。

走廊有桌椅供顧客就餐。

    窗口的左側是入口。進去后是前廳。進前廳后,迎面是一只大熊端著盤子。服務員熱情地請我就座,我示意只是看看。他友好地點點頭,任我拍照。


    前廳的墻角有一座普希金的雕像,旁邊一幅紀念1812年俄法戰爭的掛毯。雕像左邊是鍍金的樹狀落地燈。


    從前廳進來,再右拐有一尊真人般大小的普希金坐姿蠟像,詩人身穿漂亮的燕尾服,右手握一支鵝毛筆,望著進進出出的人群。據說當年普希金就最喜歡坐在這張桌子吃東西。他對面一把椅子被繩子攔住,顯然,禁止顧客就座。


    順著樓梯而上,墻上掛著數位名人的畫像,一眼就可以認出果戈里,據說他最終走上文學道路還是受普希金的影響,他們就經常在這里聚會,討論文學。


    二樓布置得雅潔悅目。因為是下午3點,就餐顧客很少。


張高麗副總理曾來此就餐。我對著鏡子,留此存照。

    餐廳尾部有一架黑色鋼琴。晚上一般都會安排表演,例如鋼琴獨奏,唱歌,甚至還有芭蕾舞表演。


    墻上的掛畫都與普希金有關的,有他的詩句摘抄,他曾獲得的獎項,他的畫像等等。


窗外是莫伊卡河。


墻上的很多金屬銘牌都是歷史上曾經來過這里的名人留下的足跡。

    終于找到普希金愛妻娜塔莉亞的肖像。普希金死后幾年,她嫁給了一名軍官,將普希金和她所生的4個兒女撫養成人,51歲便離開了人世,一生郁郁寡歡。



文學咖啡館西側有一家漢堡王BURGER KING。有中文菜單。





    在涅瓦大街門牌為十四號的大樓。可以看到二戰時期列寧格勒(彼得堡當時的名字)保衛戰留下的標語牌:“同志們,在炮火下,街的這一面是十分危險的。”

    二戰期間,斯大林以出賣波蘭為代價,與納粹德國簽訂和約。德軍對蘇聯宣戰,從一九四一年九月八號起,德軍前線距圣彼得堡市中心不到四英里。在德軍的包圍下,當時有三百萬人口的城市只能靠空投和拉多嘎湖上的冰路獲得給養。在空投常被德軍打斷的情況下,這條北面湖上的冰路真正成了當時的生命線。

到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這里有五萬人在饑寒交迫中死去。在德軍包圍的九百天里,圣彼得堡共有八十萬人凍餓而死,五十萬人死傷于炮火之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親人在二戰中喪生。但死亡的慘痛并未使這英雄的城市屈服,德軍從未占領過圣彼得堡城區。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七日,人們終于迎來了勝利的煙火。

在涅瓦大街兩側的繁華景象中,這棟大樓和庭院年久失修,顯得與周圍環境不協調。大門上方有“1939”幾個數字,旁邊有政府標志。也許是故意不翻修當作戰爭紀念,或者政府沒有錢經常維修。

圖片左邊是涅瓦大街15號,《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提到的餐館。


    繼續西行,左邊通向圣伊薩克大教堂。右邊通向涅瓦大街盡頭-海軍部大廈。

    海軍部大廈是由俄羅斯著名建筑師扎哈洛夫設計,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各國游客,使其成為圣彼得堡的象征之一。海軍總部奠基于1704年。1806—1819年間,由建筑師扎哈洛夫設計修筑。塔樓正面寬度為400多米。塔樓的基座部分為一個設計成類似凱旋門的拱形六門。門上裝飾有以海洋及俄羅斯海軍為主題的各種雕像及半浮雕。


    建筑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閃閃發光的鍍金長針,高達72米。它被安置在大廈中央階梯式塔樓的屋頂上。長針直插藍天,在圣彼得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這座塔的構圖很有獨創性。第一層是高大的立方體,正中一個寬闊的拱券門洞。第二層小的多,方方的一圈愛奧尼亞柱廊,每面八根柱子。再上面是方形抹角的部分和作為穹頂的八角形亭子,亭子上的塔尖高達23米,也是八楞,頂端頂著一艘揚帆的戰艦,象征著俄羅斯海軍的威力。整個塔體,自下而上,體積逐級縮小,由寬廣而細密,由穩重而輕盈,由渾厚而鋒利,節奏愈上愈快,最后穿天一擊,精彩叫絕。同時,對于塔層下部的龐大體積,設計師出色的運用了雕刻,用券門前面兩側的立雕,券門上面及兩側的浮雕,以及一層上角兩個雕塑與二層上邊一排人像的呼應,使的整個建筑體積寬大而充滿靈性。整個建筑結合了古典主義建筑藝術和俄國建筑藝術的特點,56座大型塑像、11幅巨型浮雕、350塊壁畫,裝飾著整座大廈。


    正門兩側擺放著兩組名為海神的龐大雕像群,采用切列賓涅夫及謝德林設計方案所雕塑而成。整個海軍總部以其嚴謹簡明的設計風格與主題明確隆重的雕像群,象征著俄羅斯水手們的英勇精神。







    海軍部前有一個大花園,花園里四座半身雕像,他們分別是萊蒙托夫、格林卡、果戈里和戈爾恰科夫(著名外交官)。

    萊蒙托夫。是繼普希金之后俄國又一位偉大詩人。被別林斯基譽為“民族詩人”。1841年7月27日,他因病到皮亞季戈爾斯克療養,和這里的退伍少校馬丁諾夫決斗而死,年僅27歲。


    格林卡。第一個將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交融而使之達到先進水平的作曲家,被視為“俄羅斯古典 音樂之父”。他的音樂以愛國主義的內容和質樸的民族形式相結合而著稱,在歌劇、管弦樂、歌曲等重要領域為俄羅斯的音樂創作開辟了新路。


    果戈里。俄國批判主義作家,代表作有《死魂靈》和《欽差大臣》。



    戈爾恰科夫。俄國政治家,公爵、首相(1866-1882)。 在克里米亞戰爭戰爭以后的25年中任俄羅斯帝國外交大臣,當時俄國試圖恢復其在歐洲的強國形象。


  大花園東側有茹科夫斯基的雕像。俄國十九世紀初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杰出的翻譯家。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老師。

    繼續向東就是冬宮廣場。冬宮廣場,又稱“宮殿廣場”,毗鄰冬宮,是圣彼得堡的中心廣場,是圣彼得堡的地標之一,廣場面積約50000平方米,大小相當于天安門廣場的九分之一。


    廣場中央建有亞歷山大紀念柱,是為了紀念1812年反抗拿破侖戰爭的勝利而建造,于1830年至1839年建成。柱高47.5米,不用任何支撐,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它由600多工匠干了2年,才完工;安裝時用了3000多人,費時1小時40分,用的是手搖絞車。落成時,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

柱子的中心部分由一整塊紅色花崗巖組成,直徑約4米。


    它的尖頂上是一尊手持十字架的天使雕像,天使雙腳踩著一條蛇,是戰勝敵人的象征。


    基座四面刻有浮雕。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描繪著歡慶勝利的場面。浮雕中間都是一位武士








    冬宮廣場北側就是舉世聞名的冬宮。冬宮是俄羅斯著名皇宮。十月革命后,前蘇聯成立了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為了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冬宮的四周圓柱林立,全由長廊連接。從涅瓦河看,長200米、寬160米,高22米的立面并不使人感到單調。從外面看有三層窗戶,其實內部只有兩層。綠白兩色十分協調,帶有金色的裝飾,也是巴洛克風格。


    房頂上矗立著100多尊雕像和大花瓶,共有1050個房間,1886道門,117個樓梯。


冬宮正門。

    廣場南側是建筑家羅西于1829年設計建成的舊參謀總部大樓,它是個半圓形的建筑。橫跨大馬爾斯大街的總參謀部凱旋門將冬宮廣場與涅瓦大街連接起來。


    拱門之上,建有驅駕戰馬戰車的勝利女神像,這也是為了紀念反抗拿破侖戰爭的勝利而建造。


    從冬宮廣場往西南方向望,海軍部大樓與伊薩基輔大教堂遙相呼應。


我們預定明天參觀冬宮。下面過橋參觀彼得要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俄鄉游記(十二):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之夜,10個最佳觀賞地
這一天,我走在涅瓦大街上
歐游十二國慢記-13: 累死人的圣彼得堡-day1
歐洲城市那么多 為何圣彼得堡是最受歡迎的?
薈萃俄羅斯經典風情的300年古都--圣彼得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商南县| 吴桥县| 肥西县| 海淀区| 廊坊市| 海晏县| 龙南县| 怀来县| 南丹县| 文水县| 孝感市| 托里县| 当涂县| 小金县| 郎溪县| 天全县| 文化| 安远县| 安顺市| 怀来县| 偏关县| 驻马店市| 金平| 杨浦区| 台山市| 金阳县| 柯坪县| 故城县| 逊克县| 靖安县| 苗栗市| 大化| 枣强县| 彩票| 察哈| 山丹县| 祁连县| 霞浦县| 兴国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