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的小宇宙
野百合也有春天
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愈演愈烈。
當時有個叫李锜的,任職浙西觀察使兼鹽鐵轉運使,利用職務之便,大肆貪污受賄。
朝廷接到舉報后,先后三次召他進京,李锜拒不從命,暗中在蘇杭一帶招兵買馬,意圖謀反。
造反畢竟是件大事,必須要慎重,起事前,李锜花重金請來當地著名相士胡大師到府中問卜吉兇。
胡大師可不是一般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尤其是算卦相面特別靈,不靈不要錢那種。
就是這位胡大師的一番話,讓李锜最終下了造反的決心。
李锜謀反,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個女人的一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成就了大唐朝最后一個盛世。
那天,胡大師到府上的時候,李锜正在處理一件急事脫不開身,手下人請大師在客廳稍候。
大師寬厚地說:“理解理解,李大人公務繁忙,不急不急。”
轉過頭,盯著旁邊端茶倒水的丫鬟,目不轉睛。
小丫鬟被看得不好意思了,低著頭,扭身想走,被大師一把拉住:“小姑娘,別走嘛,叫什么名字啊?多大了?家是哪里的?哪個學校畢業的?有男朋友了嗎?在這里干多久了?習不習慣啊?想不想換份工作啊?對易經八卦有興趣嗎?來來來,讓我給你看看手相,哎呀,你的手好白好嫩呀......”
大師拉著姑娘的小手死活不放,小丫鬟羞得滿臉通紅,拼命掙脫。
兩人正在拉拉扯扯,李锜忙完過來了,在門口剛好看到這一幕,不由怒火中燒,大喝一聲:“住手,你這個畜生!老子花那么多錢請你過來算卦,你居然調戲婦女,該當何罪?!”
胡大師連忙辯解:“誤會誤會,你聽我跟你解釋,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
李锜氣呼呼地說:“你說,到底是咋回事?為啥抓著人家小姑娘的手不放?”
胡大師深深作了一個揖,朗聲道:“恭喜大人,賀喜大人。”
李锜不解,問:“喜從何來?”
胡大師說:“大人府上藏龍臥虎,蘊祥含瑞,這位姑娘并非凡人,在下剛才觀其面相,看其手相,料定此女乃是大福大貴之人,將來的子嗣必為九五至尊之帝王,故而一時失態,還請大人海涵。”
李锜將信將疑:“你的意思是,這位姑娘生的兒子,將來能當皇帝?”
胡大師手捻胡須,鄭重地點了點頭:“誰要是娶了這位姑娘,人生定會發生重大變化,到時候,一定轟動長安,萬眾矚目。”
李锜頓時兩眼放光:“真的假的?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
胡大師微微一笑:“不靈不要錢,騙你是小狗。”
李锜心中暗想:如此說來,這姑娘就是個吉祥物啊,我要是娶了她,她生的兒子是皇帝,那我也可能是皇帝,最起碼也是太上皇啊,而且,這不正預示著,此次造反會大功告成嘛。
李锜轉怒為喜,當即決定,重賞胡大師,將這位姓鄭的丫鬟納為小妾,即日成婚。
不得不承認,胡大師算卦就是靈,李锜娶了鄭氏后,人生果然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在南方起兵造反,不到一個月就被朝廷鎮壓,本人被俘,押赴京城,當眾腰斬,行刑之時,轟動長安,萬眾矚目。
臨行前,李锜長嘆一聲:“哎,老子被騙了,大事不成,還說鄭氏那姑娘能生皇帝,老子每天辛勤耕耘,連個蛋都沒下一個,呸,什么狗屁大師,都是騙淫的!”
叛臣李锜被殺后,小妾鄭氏因容貌姣好,聰明伶俐,被收入宮中,干回了原來的老本行,做了郭貴妃的侍女。
日子一天天過去,沒有人再記得胡大師的箴言,就連鄭氏自己都不相信,每天端茶倒水伺候人,怎么就大福大貴了?
直到有一天,當朝天子唐憲宗蒞臨后宮,在郭貴妃住處多喝了幾杯,酒后一時性起,貴妃當時身體不方便,唐憲宗饑不擇食,隨手拉侍女鄭氏滾了床單。
皇帝第二天就把這事兒給忘了,男人嘛,喝多了嘛,可以理解。
沒想到,不久,鄭氏懷孕了。
太監向皇帝稟報,唐憲宗當時就懵了:“宮女懷孕跟我有啥關系?不是我,不可能,別瞎說。”
負責記錄皇帝日常活動的官員當即翻出《起居注》:“某年某月某日,您駕臨郭貴妃宮中,當時喝了多少酒,酒后與宮女鄭氏發生關系,一共耗時多長,過程中雙方并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白紙黑字,不容置疑,這,就是您的孩子。”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公元810年7月27日,鄭氏在大明宮產下一個男嬰,6斤8兩,取名李怡,這是唐憲宗的第13個兒子。
母憑子貴,既然宮女為皇帝生了龍種,再從事服務行業顯然不合適了,鄭氏的身份由此發生改變。
一個普通宮女,一躍成為皇帝的嬪妃,丑小鴨變成白天鵝,按照童話故事里講的,應該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并沒有。
我們知道,皇帝的家庭關系比較復雜,號稱“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這些女人,不光知書達理,色藝雙絕,而且大多是名門之后。
而鄭氏則不同,出身低賤,無背景,無學歷,也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藝,典型的三無人員,雖然為皇帝生了兒子,但這屬于“庶出”,與正妻所生有云泥之別,更何況,皇帝子嗣眾多,所以,鄭氏母子在后宮頗受歧視。
三個女人一臺戲,如果是一大群女人湊在一起,那就只能上演宮斗劇。
不光是為了在皇帝面前爭寵,有時候,這還關系到個人的生死榮辱。
皇帝有那么多兒子,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立誰為太子,誰來繼承大統,這都需要自己爭取,搞不好,就是刀光劍影,血肉橫飛。
不是危言聳聽,我不方便多講,這在唐朝初年是有過先例的。
所以,不只是后宮在斗,皇子之間也在斗,加上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唐朝中后期,危機四伏,皇宮內部,表面歌舞升平,其實暗流涌動。
當然,所有這一切,似乎跟鄭氏母子并沒有什么關系。
鄭氏有自知之明,從一開始就退出了競爭,在后宮始終保持低調。
至于兒子李怡,就更不用說了,對其他皇子完全構不成威脅。
為啥?因為李怡基本上就是個傻子。
據《新唐書》中說,李怡“性嚴重寡言,宮中或以為不惠。”就是嚴重自閉,沉默寡言,宮里人都認為他是個弱智。
據說,李怡小時候曾親眼目睹刺客進宮行刺,受到意外驚嚇,從那以后就變傻了。
唐憲宗死后,李怡又歷經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所有人都把他當做智障人士,經常拿來取笑。
唐文宗執政時,有一次宴請諸位親王,大家推杯換盞,喝的都挺高興,只有李怡一如既往,坐在角落里,只顧埋頭吃菜,從始至終,一言不發。
論輩分,李怡是文宗皇帝的叔叔,唐文宗借著酒勁兒說:“今天誰能讓我光叔說句話,我重重有賞。”
于是,大家開始對李怡百般戲弄,可李怡依舊表現得呆頭呆腦,逆來順受,始終不說一句話。
眾人見狀,哄堂大笑。
大概是戲演得有點過了,李怡的侄子李炎,也就是后來的唐武宗心里有點懷疑:這位皇叔是真傻還是裝的?如果這么多年都是偽裝的,那此人就太可怕了。
據《讀皇室運尋》和《貞陵遺事》等野史記載,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消除不安全隱患,把李怡幽禁在廁所,派人去殺掉,結果被一個太監偷偷放走了。
李怡從此在宮中消失。
據說,李怡在江南遁入空門,出家為僧,臥薪嘗膽,靜待時機,期間,曾與高僧合作詩一首,表露心跡:
穿云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等著吧,早晚有一天,老子還是要回去的!
世上沒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況的比較,唯有經歷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來之日,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公元846年,唐武宗英年早逝,因子嗣尚在年幼,一直沒有立太子,當時宦官專權,大太監馬元贄與宰相李德裕相互勾結,決定扶持一個容易操控的傀儡皇帝上臺。
傻子皇叔李怡,無疑是最佳人選。
就這樣,已經37歲的李怡被迎回了宮中,改名李忱,繼位稱帝,定年號“大中”,史稱唐宣宗。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讓一個呆頭呆腦的傻子當皇帝,軍政大權肯定會落在宦官馬元贄和宰相李德裕手中。
萬萬沒想到,唐宣宗一上臺,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舊唐書》中說,宣宗“接待群僚,決斷庶務。”在臨朝的時候,思路清晰,談吐有序,處理政務井井有條。
滿朝文武都驚呆了,這還是當年那個傻子嗎?
此時,“人方見其隱德焉。”大家這才知道,宣宗皇帝當年為了在險惡的宮廷斗爭中自保,數十年如一日,收藏鋒芒,隱忍裝傻,韜光養晦,一直在靜待時機。
如今,登上帝位后的唐宣宗小宇宙爆發,盡顯治國理政之才能。
首先,大刀闊斧整頓吏治,鞏固皇權。限制宦官和宗室權利過度膨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宦官專權問題;貶謫宰相李德裕,結束了持續多年的牛李黨爭;撥亂反正,將“甘露之變”中受害官員全部平反昭雪。
同時,嚴明法度,厲行節儉,停止前朝滅佛行動,大興科舉,重視人才。宣宗本人勤于政事,對全國六品以上官員的履歷,如數家珍,甚至準備任用白居易為宰相,只可惜,白居易已在數月前病逝于洛陽。
在對外方面,唐朝軍力再現昔日榮耀,先后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宣宗年間,大唐朝國際地位顯著提升。
《資治通鑒》中說:“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
總之,宣宗大中年間推行的一系列舉措,使朝廷內外面貌煥然一新,國家相對安定繁榮,唐宣宗在位13年,成就了大唐最后一個盛世,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將宣宗李忱的文治武功與當年太宗李世民相媲美,譽為“小太宗”。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
金碧輝煌的大明宮內,已經升格為皇太后的鄭氏養尊處優,盡享榮華。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欞灑滿大殿,在地上留下斑駁的印記。看著眼前這些忙忙碌碌的宮女丫鬟,她偶爾還會想起當年的自己,想起那位曾強行摸自己手的胡大師。
這么多年過去了,也不知道大師是否還健在,你別說,算卦還真是挺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