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的小宇宙
樂不思蜀,大智若愚
文/ 大圣
公元264年初,三國末期,洛陽。
曹魏相國府宴會廳內,歡聲笑語,歌舞升平,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
就在一個多月前,曹魏大軍橫掃大西南,所向披靡,銳不可擋,蜀國不戰而降,后主劉禪從成都被押送回洛陽,蜀漢自此滅亡。
曹魏實際上的當權者,相國司馬昭寬宏大量,念劉禪系主動投降,并沒有按戰犯處置他,而是封其為安樂公,享受王卿公候一級的生活待遇。
要知道感恩對不對,第二天,劉禪帶著蜀國舊臣到司馬昭府上,拜謝不殺之恩。
司馬昭大度地揮揮手:“客氣了客氣了,我們也算是不打不相識啊,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后咱們就是一家人了。這樣,眼看到飯點兒了,別走了,咱兄弟倆今天好好喝兩杯。”
擺下宴席款待劉禪,席間,為助酒興,司馬昭專門讓歌舞團安排了具有蜀國地方特色的節目,于是,那首熟悉的旋律在宴會大廳響起:
讓我掉下眼淚的,不止昨夜的酒
讓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溫柔
余路還要走多久,你攥著我的手
讓我感到為難的是掙扎的自由
分別總是在九月,回憶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綠的垂柳,親吻著我額頭
在那座陰雨的小城里,我從未忘記你
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
歌聲飄蕩,觸景生情,想起亡國之痛, “蜀官盡皆落淚,后主嘻笑自若。”
司馬昭見狀,問劉禪:“頗思蜀否?”是不是挺想念蜀國的呀?
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我覺得這兒挺好的呀,一點兒都不想家。
司馬昭長嘆一聲,轉身跟自己的手下說:“人之無情,乃至于此,雖使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這種沒心沒肺的人,就算諸葛亮活著也幫不了他,何況姜維呢,亡國是早晚的事兒啊。
大臣們都在感傷,而作為亡國之君,卻樂而忘本,不念故土,不思復國,劉禪的表現不但讓司馬昭看不起,千百年來,也一直被后世所詬病。
特別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以后,劉禪的個人形象算是徹底毀了,基本上就是個不思進取,昏庸無能,呆頭呆腦,甚至有點弱智的傻皇帝,“樂不思蜀”,更是成為劉禪永遠也洗不掉的人生污點。
那么,歷史上的劉禪真的是個沒有心眼兒的傻皇帝嗎?
1
這種事兒我跟你講,不能聽《三國演義》的,人家說得很清楚,我這是章回體小說,小說是允許虛構的,小說里的描述,不能作為有效證據,別說打官司不管用,用來答題也不行。
想當年,高考歷史卷上有道題:面對蒙古大軍的入侵,弱小的南宋靠什么堅持了44年?我寫的是,主要依靠以郭靖黃蓉夫婦為代表的中原武林高手鎮守襄陽,依靠天下第一大幫丐幫弟子的全力抵抗,依靠神雕大俠楊過出手打死了蒙哥大汗,《神雕俠侶》上面寫得有啊。
后來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就因為這道題,我與北大失之交臂。
許多年過去了,當我開著挖掘機,奮戰在祖國大江南北的拆遷工地,偶爾想起這件事,仍忍不住黯然神傷。
所以說啊,小說這種東西,看看樂呵樂呵得了,不能當真。
為了給蜀國最先掛掉找個替罪羊,為了給諸葛亮之死增加一點悲壯的色彩,在小說里,劉禪必須是個庸才,俗稱“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因為你太蠢太笨,才把我們偉大的諸葛丞相累得“出師未捷身先死。”
為了能自圓其說,羅老師還特別安排了“劉備摔孩子”一場戲,說長坂坡之戰,趙云單騎救主,在敵軍中七進七出,血染戰袍,冒死將阿斗救出,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于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劉備這一舉動,固然讓眾將十分感動,但也冒了一定的風險,有人說,就是那一下,把劉禪給摔傻了。
不存在的,我們稍微分析一下啊。
長坂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縣,地處荊山余脈,當地土質松軟,戰事發生于建安十三年九月十五日,正是金秋時節,草木茂盛,劉備等人當時正在樹下休息,應該是坐在草地上的,書中記載,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就算是站起來,兩手距離地面也不超過45公分,阿斗又包裹得嚴嚴實實,往柔軟的草地上輕輕一扔,掌握就好分寸技巧的話,專家說,應該不會對嬰兒的智力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也就是說,我們阿斗被劉備摔傻了的說法,純屬謠言。
2
事實上,劉禪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好孩子。
諸葛亮曾親口夸贊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不但聰明,而且勤奮、仁德,禮賢下士。
諸葛丞相的人品我們是了解的,這絕對不是虛情假意的客套話。
劉備聽了當然很高興,對阿斗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丞相都夸你又聰明又有氣量,超出了我們的期望,你這么有出息,我還有什么好擔憂的呢。
所以,劉備稱帝后,立刻將劉禪立為皇太子。
并不是沒有選擇,劉備一共有四個兒子,三個親生的,一個收養的,如果劉禪真是弱智,不可能選他做接班人。
好吧,劉禪不傻,可是,我們回想他的一生,除了小時候被他爸爸摔了一下,投降以后被司馬昭嘲弄了一下,還做過什么?為什么劉禪在蜀國毫無存在感?
因為諸葛丞相太強大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基本上就是蜀漢的形象代言人。
劉禪被完全籠罩在諸葛亮的光環之下,不光蜀國人民只認孔明,不識阿斗,就連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吳國與蜀國訂立互不侵犯友好條約,上面有這樣一段話:“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極力稱頌諸葛丞相如何如何偉大,通篇只字不提蜀漢皇帝,連“在劉后主的正確領導下”這樣禮節性的詞句都沒有。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誰才是蜀漢政權的實際控制者。
在蜀國,“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 “凡一應朝廷選法、錢糧、詞訟等事,皆聽諸葛丞相裁處。”啥事兒都是諸葛亮一個人說了算。
劉禪就是個擺設,連他自己都說:“政在葛氏,祭在寡人。”國家大事由諸葛亮負責,我就是名義上的皇帝,負責祭祀之類的禮儀就行了。
3
諸葛亮在蜀國一言九鼎一手遮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連劉備生前,都對孔明禮讓三分,何況是劉禪。
屬下過于強勢,難免功高震主,劉備臨終之時,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阿斗,白帝城托孤,拉著諸葛亮的手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就是說,劉禪這孩子,能幫你就費心多幫幫他,如果他不成器,你可以取而代之。
特別感人對不對,充分表現了劉備作為老一輩政治家的高風亮節和遠見卓識,不貪圖一己之私利,不在意個人之榮辱,一心只為復興漢室。
其實,人家就是跟你客氣一下,同時也是一種試探,就好比領導把自己家孩子送到你負責的部門上班,跟你說:“一定要嚴格要求啊,孩子要是不聽話,你當叔叔的,該打就打,該罵就罵,沒事兒,就跟對自己家孩子一樣。”
話就是那么一說,回頭你敢動他一下試試,當真你就輸了。
諸葛亮多聰明啊,聞聽此言,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我哪敢篡位啊,一定盡全力輔佐少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劉備見狀,這才放下心來,給遠在成都的劉禪寫了遺詔,再三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跟丞相一起工作,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重他。
這跟“可以取而代之”的說辭一樣,依然是一種姿態,一句客氣話。
諸葛亮可不客氣,一點沒拿自己當外人,劉備死后,他真把劉禪當孩子一樣,啥也不讓他管,“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
北伐前夕,諸葛亮跟劉禪交待工作,怕劉禪記不住,專門寫了一篇《出師表》,就那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上學時候要求全文背誦的。
你們看看,字里行間就像家長教育孩子一樣,叮囑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多跟好同學在一起,別總跟壞孩子們玩兒,我出差這段時間,你在家要乖乖的,平時干點啥,有啥注意事項,誰誰誰可以信賴,要多聽他們的話……吧啦吧啦好一通啰嗦,把大小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明明白白。
劉禪對諸葛亮什么態度?“后主益嚴憚之”。特別害怕諸葛亮,不敢有絲毫的厭煩,對丞相的指示言聽計從。
我就問,只是正常的君臣關系嗎?
諸葛亮不僅在工作上越俎代庖,大權獨攬,在生活上,劉禪也被一手包辦,連找女朋友這種事,都是諸葛亮一手安排的:“故車騎將軍張飛之女甚賢,年十七,可納為正宮皇后。”
啥叫“甚賢”?就是心靈美。皇帝找女朋友,首先不應該是好看嗎?張飛的女兒長啥樣,看看他爸就清楚了,全國人民都知道,諸葛亮的老婆特別丑,可這也不能成為我必須娶張飛家姑娘的理由啊。
15年后,敬哀皇后病故,第二任老婆,娶的是原來的小姨子,還是張飛家姑娘。
這期間,劉禪也想換換口味,好看不好看的,最起碼找個長得白一點的吧,趁著諸葛亮出差,在民間組織選秀,準備充實后宮,沒想到,諸葛亮的心腹,侍中董允得知后堅決反對:“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從前的皇帝最多就12個后妃,你已經夠了,不能再找了。
身為皇帝,劉禪二話都沒敢說,灰溜溜取消了民間選秀,因為他知道,這是丞相的意思。
4
劉禪即位那年已年滿16周歲,按理說,當時就可以親政了,但是,幾十年來,大事小情,一直聽諸葛亮的安排,諸葛亮死后,又聽蔣琬的,直到蔣琬死后,他才真正開始獨立行使皇帝的權力,那一年,劉禪已經快40歲了。
劉禪沒想過反抗嗎?畢竟這是我們老劉家的天下,畢竟老子才是皇帝,憑什么一直聽你們指手畫腳?
從來沒有。
這正是劉禪的過人之處,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諸葛亮一派在蜀國勢力龐大,如果自己與之爭權奪利,不但毫無勝算,還會使國家陷入動蕩。
更何況,諸葛亮等賢臣一心為國,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不論工作態度還是工作能力,都有目共睹,自己又何必插手呢,所謂“君道無為,臣道有為”,放手讓下面的同志發揮才干,不正是領導的藝術嗎?
諸葛亮在蜀國大權在握,獨斷專行,自然也得罪了不少人,他死后,參軍李邈上書給劉禪說:“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平時咱們沒少受他的氣,如今他死了,也算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好事啊。
這不是挑撥離間嘛,劉禪二話不說,直接讓人把李邈給殺了。
對,必須維護好諸葛亮的完美形象,不允許任何人否定諸葛亮的偉大功績,不允許任何人破壞君臣關系。
正是基于這方面的考慮,幾十年來,劉禪韜光養晦,顧全大局,委曲求全,大智若愚,以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高風亮節,為蜀國贏得了君臣和睦,萬眾一心,“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良好局面。
而劉禪本人,也從16歲登基到56歲退位,當了足足40年的逍遙皇帝,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
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后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一般人還真比不了。
5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兵大舉攻蜀。
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蜀國只有姜維掛帥,率領已年近八旬的老將廖化,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迎敵,結果,一敗涂地。
魏國大軍兵臨城下,怎么辦?
劉禪召集群臣商議,有人說,敵眾我寡,我們應該放棄成都,向南轉移,開辟新的根據地;有人說,只能背水一戰,不惜一切代價,誓與成都共存亡;還有人說,識時務者為俊杰,為了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應該主動投誠,和平解決危機。
眾說紛紜。
此時,一向沒有主見的劉禪,表現堅定,力排眾議,毫不猶豫,選擇投降。
敵我力量懸殊,如果為了維護蜀漢的統治,維護自己的名譽,拼死一戰,不知又會犧牲多少無辜的生命,這其中,也包括劉禪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江山社稷,個人榮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劉禪投降之后,司馬昭既沒有傷害成都百姓,也沒有為難后主劉禪,“出榜安民”,“封禪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賜絹萬匹,僮婢百人。”
投降,大概是劉禪一生做出的最正確的選擇。
至于飽受世人詬病的“樂不思蜀”,如今看來,恰恰體現了劉禪超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演技。
《三國志集解》評價此事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如果不是謠言的話,那就是劉禪為了自保故意裝傻。
這種裝憨裝傻的本領,是老劉家的一項獨門絕技。
從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劉備在曹操面前掉筷子,佯裝被雷聲所嚇,到東吳娶親,假裝沉迷溫柔鄉,白白騙走一個媳婦兒,再到長坂坡摔孩子,再到平時動不動就哭鼻子,劉皇叔的演技在三國時期,絕對堪稱一流,有影帝風范。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別的不行,要論裝傻,劉禪比他爹更厲害,早期在諸葛亮面前各種示弱,各種低調,后來上演的代表作“樂不思蜀”,更是個人表演藝術生涯的巔峰,幾乎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
正是由于當時出色的表演,才讓司馬昭對劉禪徹底解除了戒心,阿斗寄人籬下,安度晚年,得以善終,享年64歲,死后葬于洛陽孟津縣平樂鎮。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評說。
對于劉禪的不戰而降,王隱在《蜀記》中說,劉禪寧肯背千古罵名而為之,實乃“全國為上之策”,“上能自守宗廟,下可保安黎民。”
正所謂“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于蜀漢政權而言,劉禪這叫喪失氣節,賣國投降;對于曹魏而言,這叫深明大義,和平解放;而站在歷史的高度,這就是順應時代潮流,為三國歸晉,國家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263年十二月,曹魏大軍浩浩蕩蕩開進成都,“成都之人,皆具香花迎接。”當地群眾手持鮮花夾道歡迎。
什么亡國之痛,亡的不過是劉家的政權而已,對于老百姓來說,成都永遠都在,誰來當皇帝還不是一樣嘛。
- End -
│編 輯:小 麗
│圖 片:壹 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