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乍暖還寒的仲春時節,時晴時雨,我歷時5天,奔走于臺州大地,對各地的主要古塔進行“探索與發現”。
臺州境內幾乎每座城都有塔。塔在古代為鎮山之寶,是一座城池的主要象征物之一,所以說,古人的能工巧匠無不對此精于構筑,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臺州古塔,最早見于記載的,為臨海的涌泉寺塔,始建于東晉太元十八年(393年),塔磚有“大斧、中斧、小斧”等銘文。之后,歷代均有建造,歷史上數量很大。據不完全統計,僅天臺山一地即有38座之多,且這些古塔建筑藝術非常高超,有的還對日本的塔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日本國東半島鐮倉時代所建的國東塔,就是以天臺山七佛塔為“祖型”的。
臺州境內現存古塔還相當多,臨海有龍興寺千佛塔、巾山南塔、巾山北塔、南山殿塔、羅渡石塔和八疊橋石塔;天臺有隋塔、赤城山塔;黃巖有靈石寺塔、瑞隆感應塔、慶善寺塔、瑞巖凈土寺塔、水口石塔和方山雙塔;溫嶺有位于老新河中學內的文筆塔和位于松門的文峰塔;仙居有南峰塔、福應塔、管山塔;椒江有太和山塔、牛頭頸塔和小圓山塔等。其中,天臺的隋塔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巖的瑞隆感應塔和靈石塔,臨海的千佛塔,仙居的南峰塔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塔有四方型、六方型、八方型和圓型。有的是磚造,有的是石造,有的是木造(此塔在臺州尚未發現)。塔的種類盡管多種多樣,但基本構造大體相同,一般都具有地宮、基座、塔身、塔剎四個部分。
天臺的隋塔是臺州最高的古塔,也是浙江省最高的古塔之一。隋塔位于國清寺前干道右側的山坡上。據任林豪先生在《臺州藝術》上寫道:此塔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601年),現存之塔系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重建。這座塔六面九級,殘高59.4米,邊長4.6米,無塔剎。第一層東西向各開一拱門,內空;二至九層六面各設佛龕。塔身每層架角梁木枋,斗拱挑檐,平座倚柱,椽檐瓦櫳。塔檐斗拱為五鋪作,平座斗拱為四鋪作,轉角倚柱挑出一半。第一層補間鋪作一朵,其上至九層均作二朵。佛龕內磚壁均刻浮雕佛像三尊,每尊高18厘米,俱結跏趺坐于蓮臺之上。秀眉慈目,頸飾瓔珞,緊衣寬袖,神態逼真。全塔結構精巧華麗,雄偉壯觀。雖年久失修,風采不減當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有雙塔之稱的,黃巖有方山雙塔,臨海有巾山南北塔。有塔群之稱或者說塔數比較集中、塔與塔之間相隔不遠的,天臺有隋塔與赤城山的梁妃塔,仙居有南峰塔和位于城門(福應隧道邊)的福應塔;從椒江東山公園看,后有太和山塔,前有牛頭頸塔和隔江對岸位于前所的小圓山塔;臨海巾山除了雙塔外,還有千佛塔和南山殿塔……
臺州南北的古塔遭大自然最大破壞的,南面是臺風,北面是雷電,為此,這些塔大多經過歲月流逝后需要后人重修甚至重建,正因為這樣,這些古塔才保存下來。中國有句俗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即塔。人們從《西游記》中的托塔李天王中找到對應物。《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被壓在塔里,被多少人牽腸掛肚,珠淚紛濺。西湖的雷峰塔倒了,魯迅先生為此寫了多篇錦繡文章,此塔毀后,成為西湖之景中的“雷峰夕照”,到了上世紀末重建后,讓今人喜出望外……
臺州的古塔,以不屈的身軀矗立在臺州大地上,經受風風雨雨,霜露雪月。
【橋】
橋,是連接水陸的重要紐帶,在古代也不例外;橋,因為做工考究,集了人類的智慧,又具有了歷史價值和人文景觀,人們對橋很有感情……
臺州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橋仍有不少,在溫黃平原占了大部分。我趁著春日的一個周末,一路前去探尋溫嶺、黃巖、路橋的古橋,這一探還真是欲罷不能。
溫嶺市新河鎮境內的明清古橋金清大橋,位于披云山南麓,山南原有凈應寺,橋在寺前,故又俗稱為“寺前橋”。此橋身兩邊各有五部分,每一過渡線條曲折起伏,頗有韻致。據《溫嶺文物簡志》記載,寺前橋始建于明朝,重建于嘉慶初年。此橋橋身長64米,高12米,寬4.6米,橋面鋪作別具匠心,每個拱頂是平臺,平臺之間有10道石階成斜面相連。橋兩旁有石欄,欄板上飾有花卉圖案浮雕。欄間石柱共56根,柱頭裝飾圓雕石獅、荷花、蓮蓬,神態生動。橋南北兩端還有四角攢尖橋亭各一座。此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溫嶺城東街有個月洞橋,所在地叫橫湖橋(原為村),此橋建于清代。
在水鄉澤國鎮,雖然此地經濟迅猛發展,但我還是費了一番工夫,在老街的下街找到仍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老橋---假山橋。我跟住在橋邊門牌為“下街201號”的老阿婆聊上了。假山橋刻有“民國六年菊月日立”字。有意思是此橋邊上又挨了一座“裙橋”,有如皇帝身邊一位伴駕的妃子。老阿婆告訴我,這是因為附近有個糧庫,為了保護假山橋,特地在此橋邊上再修了座便橋,供農民交糧時使用,為的是不破壞假山橋。
商都路橋本是南官河所在地,水網交織,過去船運十分發達,直到今天仍能看到一些運磚船和裝貨船在河上緩緩航駛。這里的橋差不多扎堆在十里長街四周,百步能見一橋。楊晨《登文昌閣》詩說:“十里街分五道橋”。五道橋是一個約數,可指主街道上的橋:有福星橋、新安橋、南星橋、三透里橋(位于新路)、塘橋等;亦可指橫跨月河上的橋:有福星橋、中鎮橋、涌金橋(三橋)、賣芝橋、王橋(黃橋)等。所以說,路橋之地名,跟橋也沾親帶故。因為有十里長街作映襯,這些古橋別有一番風韻。反過來說,古橋也為十里長街添色,交相輝映。
黃巖有兩處歷史悠久的橋。一是五洞橋,二是鑒洋橋。
五洞橋在黃巖城西西街與橋上街之間。橋始建于宋元祐年間,長六十丈,闊三丈,橋下五洞,橋面亦五折,行人拾階上下。橋兩旁有排水小溝,還有石欄以防行旅安全,覆蓮望柱,雕工精美。據說工程十倍于舊橋。清雍正年間,明因寺僧世月曾重修。五洞橋西岸的橋上街,是黃巖唯一殘存的最有規模的老街。水面上倒映出五洞橋和矗立的群樓影子,是一部現代與古典交匯的歷史縮寫。
我乘車趕到院橋鑒洋湖已近傍晚,又步行一里地,在寬闊的鑒洋湖湖面上,找到了鑒洋橋,又名金鎖橋。此橋是全臺州最長的古橋。我沿橋上步行丈量,估算橋足有百米長,由兩種不同類型的兩橋銜接而成,一橋有1孔,二橋有3孔,整座橋猶如一條長龍蟠居在湖面上。湖岸也圍有密集的漁網,在夕陽下粼粼閃光。